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季 著
圖書標籤:
  • 電子政務
  • 政務服務
  • 互聯網+
  • 創新
  • 報告
  • 中國
  • 2017
  • 信息技術
  • 公共管理
  • 數字化政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11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78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電子政務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為主題,在分析總結我國電子政務和“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重點圍繞頂層設計、政策實施、發展路徑、很好實踐、技術支撐等方麵,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改善營商環境的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

李季,男,1961年11月生,吉林遼源人。198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現任國傢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1982年9月-1986年7月東北師範大學政治係哲學專業學習;1986年7月-1994年10月曆任中共中央辦公廳電子科技學院乾部、助教、黨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團委書記、學生工作部副主任;1994年10月-1995年10月掛職河北省灤南縣縣委副書記;1995年10月-2001年6月曆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處級秘書、正處級秘書、副局級秘書;2001年6月-2009年12月國傢行政學院辦公廳副主任(副司級)、辦公廳主任(正司級);2009年12月—2012年9月國傢行政學院紀委委員、辦公廳主任;2012年9月-2015年11月國傢行政學院黨委委員、紀委委員、辦公廳主任;2015年11月— 國傢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目錄

Ⅰ 總報告
1 “十三五”電子政務發展趨勢分析【國傢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課題組】/001
2 “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國傢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課題組】/009

Ⅱ 專題報告
3 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7)【國傢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課題組】/027

Ⅲ 加強頂層設計 注重統籌協調
4 加強頂層設計 完善標準規範 促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盧嚮東】/079
5 服務驅動 技術支撐 構建高效便捷一體化政務服務體係【王益民】/085
6 推進“三融五跨” 構建全國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係【周 民】/090
7 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係建設指南》需把握的重點環節【李 榮】/096
8 領會指南精神 把握關鍵環節 全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楊 平】/103
9 堅持統籌整閤 強化評估考核 突破製約瓶頸 深入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快速發展
  【崔衛東/】110

Ⅳ 推進試點示範 探索發展路徑
10 江蘇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江蘇省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116
11 浙江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23
12 貴州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35
13 甘肅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47
14 青島市“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161
15 南京市“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工作開展情況【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168

Ⅴ 創新理論研究 總結實踐經驗
16 “互聯網+政務服務”——北京實踐【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179
17 “互聯網+政務服務”——天津實踐【趙宏偉】/195
18 “互聯網+政務服務”——黑龍江實踐【徐 明 張維國】/204
19 “互聯網+政務服務”——上海實踐【孫鬆濤】/219

Ⅵ 洞察技術前沿 跟蹤發展趨勢
20 以數據為核心的政務服務智慧化實現【陶 明 陳兆亮】/226
21 “互聯網+政府服務”時代的政務大數據建設新思考【趙 東 王 晉】/233
22 構建“互聯網+政務服務”下的移動開放生態【金震宇】/243
23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颱建設實踐【李 強】/257

Ⅶ 附錄
24 2016年中國電子政務大事記/270

25 後記/289

精彩書摘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
  二是中央領導同誌高度重視“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一年來,中央領導同誌曾在多個場閤、高頻率地強調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齣,“加快推進電子政務,鼓勵各級政府部門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率,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2016年10月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齣,“要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傢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閤、業務融閤、數據融閤,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2016年5月9日,李剋強總理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閤、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提齣,“要優化政府服務,提高政務服務效率,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
  ……

前言/序言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錶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掀起一場全世界範圍內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重大變革,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齣,要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運用“互聯網+”思維,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與政府管理的深度融閤已然成為我國當下發展的共識。
一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 是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從全球趨勢來看,鼓勵信息技術變革和應用模式創新,推動互聯網與傳統領域融閤滲透,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先進的在綫政務服務已經成為趨勢並發展迅速。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在國傢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已被提升到國傢發展戰略的高度。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網絡強國戰略納入“十三五”規劃,國務院相繼齣颱瞭《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係列文件,全方位勾勒瞭“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圖景。聯閤國經社部從2003年起對全球19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電子政務進程進行調查,在綫服務指數一直被視為重點指標。2016年報告顯示,我國電子政務國際排名穩步上升,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已處於全球中等偏上水平。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為0.6071,排名第63位;在綫服務指數上升到第29位(指數為0.7681),已經處於世界相對領先地位。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互聯網成為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跟西方發達國傢距離比較近的領域之一,這體現瞭黨中央對全球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視,也說明在實施網絡強國戰略背景下,網上政務服務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二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 是提升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略選擇
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發展新動力,需要將信息化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政府治理模式和服務方式,正在從單嚮管理轉嚮雙嚮互動,從綫下轉嚮綫上綫下融閤,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嚮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互聯網對改變政府治理模式和服務方式産生深遠影響,創新政務服務模式和提升政府服務質量成為大勢所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有利於構建多元協同治理機製。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方麵的創新應用,打破瞭傳統政府治理的靜態管理模式,深化瞭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推動瞭政府治理嚮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高效動態治理體係變革。一方麵,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可以有效打破橫嚮和縱嚮的行政界限和“信息壁壘”,實現政府治理的垂直流程嚮扁平化流程轉變,有效破解政府治理“碎片化”問題。另一方麵,以解決社會公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齣發點,通過構建事項集中進駐、信息集中公開、服務集中提供、數據集中共享的“政務服務一張網”,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精細化服務的深度融閤,可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破解“辦事難”睏境,推進政府治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三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 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關鍵之舉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閤,優化服務,推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事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福祉,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變革,意義重大,任務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作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政府轉變職能的“當頭炮”,成為政府自我革命的標誌性舉措。“放管服”改革的積極成效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對照改革的新要求和群眾的新期待,深化“放管服”改革仍然任重道遠,“審批多、評審多、手續多、證明多、耗時長、效率低”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互聯網+政務服務”作為信息技術與政府管理深度融閤的創新管理模式,具有開放、透明、精準、高效等天然的便民利企特性,是建立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的強有力手段。積極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通過“製度+技術”的雙輪驅動,構建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颱,可以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內生動力。“互聯網+政務服務”已成為政府職能轉變、管理方式創新、權力規範運行、行政效能提高的重要抓手。
四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 是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舉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完善雙創環境下的政務服務功能,切實降低創業創新門檻,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落地的實際需要。一方麵,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構建互聯網雙創支撐平颱,釋放固化的信息資源,增強信息數據流動,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使大眾成為創業主體和創新單元,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另一方麵,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通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消除行政審批的“堵點”和“痛點”,破解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為創業創新者營造穩定透明的政策和製度環境,促進創業便利化。通過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有效融閤,真正達到“減束縛”、“通梗阻”的目的,形成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切實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助推創新創業的潛能加速釋放,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國傢行政學院自2002年起,就一直開展電子政務的研究工作,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聯閤國傢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以推動“中國政務服務平颱”建設為重點,開展網上政務服務研究工作,有關研究成果已在《關於促進電子政務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66號文)中加以體現。在此基礎上,電子政務研究中心配閤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組織開展瞭推動網上政務服務有關事項落實的工作,先後參與製定瞭《關於推進網上政務服務體係建設的工作方案》、《“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係建設指南》、《國傢政務服務平颱總體框架設計方案(徵求意見稿)》,形成瞭《關於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幾點建議》和《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報告》送閱件。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已經是第十二部反映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年度研究報告。今年的主題是:“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本書在分析總結我國電子政務和“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重點圍繞頂層設計、政策實施、發展路徑、最佳實踐、技術支撐等方麵,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改善營商環境的發展路徑。希望本書能夠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研究製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支持,也能為電子政務管理者、實踐者的探索和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是為序。
國傢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馬建堂
2017年6月



《數字時代下的治理變革:中國電子政務創新與實踐》(2017)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2017年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關鍵節點,深入剖析瞭“互聯網+”時代下,中國政府如何藉力新興技術,重塑政務服務模式,構建更加高效、便捷、透明的公共服務體係。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閤詳實的案例研究,係統梳理瞭中國電子政務在理論探索、技術應用、模式創新、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影響等多個維度的發展脈絡與前沿動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洞察。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時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從宏觀視角齣發,勾勒齣“互聯網+”時代對傳統政府治理模式帶來的顛覆性挑戰與曆史性機遇。詳細闡述瞭電子政務作為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其內涵、外延以及發展演進的階段性特徵。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瞭“互聯網+”理念如何滲透到政務服務的各個環節,從根本上改變瞭政府與公民、企業之間的互動方式,催生瞭數據驅動、用戶導嚮、協同共享等新的治理理念。我們將深入解析“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理論框架,包括其核心要素、基本原則以及實現路徑,為後續的實踐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本部分也將迴顧2017年國內外電子政務發展的宏觀環境,分析中國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中的位置,以及麵臨的主要趨勢與挑戰。 第二部分:“互聯網+”賦能政務服務:模式創新與技術驅動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將詳盡展現“互聯網+”技術如何具體應用於政務服務創新。我們將聚焦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一站式在綫服務平颱建設: 詳細剖析各地政府為打造“一網通辦”政務服務體係所進行的探索與實踐。重點介紹如何整閤分散的部門信息,構建統一的網上辦事大廳,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業務協同。我們將分析平颱在用戶界麵設計、流程優化、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麵的創新舉措,以及用戶體驗的提升。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 深入探討大數據分析如何幫助政府理解民情民意,精準預測社會需求,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例如,如何利用大數據進行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城市管理、交通優化、疫情防控等。同時,我們將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務服務中的具體應用,如智能客服、智能審批、智能決策支持等,分析其帶來的效率提升與服務升級。 移動政務服務的普及與深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手機APP、小程序等成為政務服務的重要載體。本部分將分析移動政務服務如何打破時空限製,讓公眾隨時隨地辦理各類政務事項。我們將考察不同類型移動政務應用的成功案例,包括其在便民繳費、公共交通、教育醫療、信息公開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保障移動端的安全與隱私。 區塊鏈技術在政務領域的探索: 盡管在2017年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但區塊鏈技術在政務服務中的潛力不容忽視。本書將分析區塊鏈如何通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電子證照、不動産登記、知識産權保護、公共物資管理等領域構建更可信、更透明的治理機製。 數字身份認證與電子簽名: 探討可靠的數字身份認證體係和電子簽名技術如何為在綫政務服務提供安全保障,解決身份核驗難題,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分析與實踐經驗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豐富的案例研究。我們將精選來自全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電子政務創新案例,進行深入的解構與分析。這些案例將涵蓋: 區域性電子政務標杆: 選取在“互聯網+政務服務”方麵走在前列的省市,分析其頂層設計、政策創新、平颱建設、技術應用等方麵的成功經驗與突齣亮點。例如,某地如何通過“一次告知、一錶填報、一窗受理、一網辦結”的模式,大幅提升辦事效率。 部門行業創新典範: 針對特定部門(如公安、稅務、社保、民政、市場監管等)在電子政務方麵的創新舉措,分析其如何利用技術手段解決行業痛點,提升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例如,某地稅務部門如何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稅收管理與便捷納稅服務。 跨部門協同與數據共享的挑戰與突破: 聚焦在推進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的案例,分析其在機製體製改革、技術平颱建設、數據標準統一、安全保障等方麵的經驗與教訓。 公眾參與與互動創新: 關注電子政務平颱在促進公眾參與、意見反饋、政府信息公開等方麵的實踐,分析如何通過網絡問政、在綫聽證、民意收集等方式,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第四部分:政策法規保障與治理挑戰 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政策法規體係和有效的治理機製。本部分將: 梳理2017年中國電子政務相關政策法規: 迴顧和分析當年齣颱的重要政策、指導意見和法規,解讀其對電子政務發展方嚮、重點任務、技術標準、數據安全等方麵的影響。 探討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 深入分析在電子政務廣泛應用背景下,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麵臨的挑戰,以及政府為應對這些挑戰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規的完善、技術手段的加強、監管體係的建設等。 分析體製機製改革的必要性: 探討電子政務發展對政府組織架構、管理模式、權力配置等方麵的深遠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為電子政務創新提供製度保障。 評估電子政務發展中的數字鴻溝問題: 關注電子政務在惠及全體公民方麵的挑戰,特彆是如何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使用電子政務服務時遇到的睏難,促進信息普惠。 展望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基於2017年的發展現狀,預測未來中國電子政務可能的發展方嚮,包括智慧城市建設、數字政府轉型、區塊鏈與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進一步融閤,以及在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麵麵臨的新挑戰。 結論 《數字時代下的治理變革:中國電子政務創新與實踐》(2017)並非簡單羅列技術名詞,而是通過對“互聯網+”時代下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深度剖析,展現瞭一幅生動的國傢治理現代化圖景。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政府部門管理者、技術開發者、學術研究者以及關心中國公共服務發展的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具有前瞻性的認知框架。通過對理論、技術、模式、案例、政策等多個層麵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本書力求呈現2017年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真實麵貌,並為理解其未來走嚮提供寶貴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這個書名,在初次見到的時候,心裏就燃起瞭莫大的興趣。要知道,2017年,整個國傢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的各個領域,而電子政務作為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其“互聯網+”化的進程,直接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點齣瞭核心——“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互聯網+”的驅動下,過去那些繁瑣、低效的政務辦事流程,是如何被重塑的。比如,在綫預約、網上申報、進度查詢、電子證照、一網通辦等,這些詞匯在2017年前後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係統地梳理和總結這些創新模式的。是哪個城市、哪個部門率先進行瞭大膽的嘗試?他們的成功經驗有哪些,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政務服務升級?同時,作為一份“發展報告”,它應該具有前瞻性,不僅總結過去,更能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展望,這對於我理解國傢政策走嚮以及行業的未來發展,都將非常有價值。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從書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2017年,正是“互聯網+”概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關鍵時期,而電子政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必然在這股浪潮中經曆深刻的變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在那個節點上,對這一重要議題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描繪“互聯網+”如何具體地創新政務服務模式的。是大數據在服務優化中的應用,是移動政務在便民利民上的突破,還是人工智能在審批流程中的引入?抑或是通過共享開放平颱,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一站式服務?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而且,作為一份“發展報告”,它應該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應該是案例的呈現,數據的支撐。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中國電子政務在2017年那個轉型期,是如何擁抱互聯網,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透明的服務。這份報告,對我理解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以及科技如何賦能公共服務,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這個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變革與活力的圖景。2017年,正是“互聯網+”政策全麵鋪開、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電子政務作為國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年裏想必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蝶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場“蝶變”的具體內容和內在邏輯。它是否深入探討瞭“互聯網+”是如何滲透到政務服務的各個環節,例如從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到審批監管、公共資源配置,都注入瞭新的活力?我尤其關注的是,“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這一部分,它究竟具體指哪些方麵?是大數據分析在政策製定中的應用,是雲計算在政務平颱建設中的普及,還是移動互聯網在便民服務中的延伸?我相信,一份高質量的“發展報告”,一定能通過翔實的數據、嚴謹的分析,展現齣2017年中國電子政務在服務模式上的創新成果,並且能夠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和規律,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藉鑒。這本書,對我理解國傢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驅動力,以及科技進步如何轉化為惠及民生的現實成果,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這個標題時,首先映入腦海的是那一幅幅畫麵:曾經排著長隊、填著厚厚錶格的政務大廳,逐漸被閃爍著光芒的電腦屏幕和智能手機取代;“一門式”服務、全程網辦的便捷,讓辦事群眾連連稱贊。2017年,“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詞匯,它正實實在在地改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電子政務無疑是其中最能體現民生改善、服務升級的關鍵領域。我十分好奇,這本書是否能夠係統地呈現,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中國電子政務的服務模式是如何從傳統的“窗口式”轉嚮“在綫式”,從“分散式”走嚮“整閤式”的。它是否能夠具體地闡述,“互聯網+”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從而提升政務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論述,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微觀的、鮮活的案例,比如某個地方如何通過政務APP實現瞭XX事項的“掌上辦”,或者某個城市如何構建瞭“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良好局麵。這些具體的實踐,對於我理解電子政務的實際落地情況,以及它對改善營商環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提到《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2017年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背景。那一年,“互聯網+”的浪潮席捲全國,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如何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提升政務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指核心——“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我特彆好奇,在這一年裏,中國電子政務究竟有哪些突破性的創新?是不是那些曾經睏擾群眾的辦事難題,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得到瞭有效解決?比如,是否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一站式”服務平颱建設的案例,是如何整閤分散的政務資源,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又或者,關於數據共享和開放的探索,是如何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從而提升服務協同性和效率?此外,“互聯網+”在優化用戶體驗方麵,又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是否能夠看到更多關於移動政務、在綫互動、智能客服等方麵的實踐經驗?作為一份“發展報告”,我期待它能不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分析這些創新模式背後的驅動力、遇到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中國電子政務發展軌跡的絕佳視角。

評分

很有用的工作書籍

評分

不錯

評分

報告質量估計還可以吧

評分

不錯

評分

非常棒,喜歡喜歡,快遞很給力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電子政務創新發展的年度總結報告

評分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互聯網+”創新政務服務新模式

評分

很有用的工作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