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印谱

读书乐印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正文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绘本
  • 识字
  • 阅读
  • 亲子
  • 教育
  • 启蒙
  • 故事
  • 图画书
  • 学习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5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437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书乐”是《新民晚报》一个品牌栏目,由著名报人曹正文创办、主编,每周一期,至今虽主编已经退休,但栏目在继任者的努力下依然每期与读者相见。在曹正文主编期间,经常有书画篆刻家、学者题写或篆刻“读书乐”刊头,增加了版面的艺术性和书卷气。日积月累,这些名家的专题篆刻、书法作品有了结集出版的价值。早在九十年代,具有前瞻眼光的钱君匋先生便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曹正文先生邀请管继平、杨忠明、丁旭光等一同为本书配写文字,介绍各位篆刻名家的艺术特色、趣闻,使印谱既有收藏性,更具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曹正文, 1950年生于上海,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新民晚报》资深编辑兼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 共发表各类文字计1000万字。

目录

前言……………………………………………………1
正编 读书乐印谱……………………………………1
钱君匋 / 2
高式熊 / 4
吴颐人 / 6
汤兆基 / 8
陈茗屋 / 10
周世璋 / 12
童衍方 / 14
陈身道 / 16
陆 康 / 18
刘一闻 / 20
张之发 / 22
杨忠明 / 24
舒文扬 / 26
何积石 / 28
徐正濂 / 30
范振中 / 32
刘葆国 / 34
汪亚卫 / 36
………………………………
副编 读书乐书法…………………………………103
苏局仙 / 104
朱屺瞻 / 105
刘海粟 / 106
王蘧常 / 107
沙孟海 / 108
陈莲涛 / 109
肖 娴 / 110
费新我 / 111
宋日昌 / 112
李霁野 / 113
顾廷龙 / 114
臧克家 / 115
黄若舟 / 116
钱小山 / 117
廖沫沙 / 118
………………………………

前言/序言

  这本《读书乐印谱》的出版,缘于现代著名篆刻家钱君匋先生的提议。他在92岁高龄时为我题写了“读书乐印谱”五个字,说今后可以把刊出的“读书乐”印章收集整理,再用文字点评,出一本“读书乐印谱”留给后人观赏,那是很有趣味,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我是1981年初秋考入即将复刊的《新民晚报》社,先分配在政法部当记者,跑社会新闻,两年后我调到副刊部执编“夜光杯”。到了1985年岁末,《新民晚报》要扩版,老社长赵超构与总编辑老束发扬民主,让记者编辑自报新设的专版,我因自幼酷爱读书,建议创办“读书乐”专刊,经讨论同意,由我来执编这个专版。
  20世纪80年代是个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余生虽晚,却有机会与老一代的文人艺术家交流与请教。我当时设立一个名家谈读书的栏目“乐在书中”,我先在上海组稿,请到柯灵、施蛰存、徐中玉、徐铸成、秦瘦鸥、赵家璧、谭其骧、王西彦、罗竹风、章培恒、王元化、陈伯吹撰稿,后在北京组到冰心、廖沫沙、季羡林、于光远、周而复、唐弢、金克木、冯亦代等名家的稿子,又在南方组到陈学昭、秦牧、何为、刘逸生等学者作家的稿子。
  “读书乐”每周一期,刊头题字也每期变换一个,我先请王蘧常、赵冷月、沙孟海、谢稚柳、唐云、方去疾、任政、单晓天、刘海粟题字。记得去浦东拜访百岁寿星书法家苏局仙,这位晚清末代秀才当时已105岁了,他当众挥毫写了三个字:读书乐。著名书画家王康乐先生是在他百岁之际题写了“读书乐”,听其子王克文先生说,康乐老人两周后无疾而终。书画家刘海粟是90岁题写了“读书乐”,书法家王蘧常与书法大师沙孟海老人都是86岁时题的字,80岁以上为“读书乐”题字的书画家有朱屺瞻、“猫王”陈莲涛、女书法家萧娴、书法家费新我、作家李霁野、学者顾廷龙等几位。除了书法家与画家,文坛还有不少作家也为“读书乐”题字,如臧克家、廖沫沙、柯灵、周振甫、姚雪垠、季羡林、曹辛之、徐中玉、蒋星煜、峻青、王元化、黄裳、流沙河等。其中还有几位演员书法亦好,如陈述、程之、黄异庵、张名煜,黄异庵老先生是著名评弹演员,又会写本子,人称“评弹才子”。八十出头的汪道涵先生,原上海副市长宋日昌先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先生,上海政协主席王力平先生因酷爱读书,也都题了词。
  “读书乐”题字前后刊登了五六年,便开始用印章替代。这个主意也是篆刻大师钱君匋出的,当时我在一次会议中见到他,钱老曾为我题过“读书乐”刊头,他说:“刊头也可用印章替代。”我觉得他的主意甚好,便用篆刻替代了书法,先后有叶隐谷、高式熊、童衍方、刘一闻、吴颐人、陈茗屋、陆康、汤兆基、陈身道、徐正濂、吴承斌、徐庆华等篆刻高手治印,一时间也相当热闹,后来我的一位好友陈士嘉去拜访钱君匋先生,钱老题写了“读书乐印谱”五个字。让士嘉转给我,今后让我出一本《读书乐印谱》,据士嘉说,钱老书写题字后不到两个月,就驾鹤西去了。
  去年,我整理旧物,找到不少印章,便想起了钱君匋先生生前的嘱托,于是便与管继平、杨忠明、丁旭光三位好友商议,出一本《读书乐印谱》,请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杨柏伟先生当责编。此后我便与为“读书乐”刻过印章的篆刻家一一联系,并请他们找出当年旧印,再由我们四人写评点文字,前为印花、边款,后为点评。
  为丰富这本印谱内容,后附“读书乐”题字书法作品,沙孟海、翁闿运、顾廷龙、陈从周、陆俨少、亚明、陈佩秋、方去疾、林曦明、韩敏、方增先、周慧珺、张晓明、华人德等书画家的字各有特色,再配以文人书法,集在一起观看欣赏,蛮有味道额。
  这本《读书乐印谱》作者50人与读书乐题字书法作者108人,由于发表在二十年前的《新民晚报》上,此次整理,挂一漏万,肯定有不少名家精品未能收入,在此谨表歉意。印谱与书法的前后排列,以作者年龄为序。
  匆匆又一年,回首往事,执编“读书乐”前后22年。重温“读书乐”昔日往事,令吾心潮澎湃,名家的印章与书法今日观之美不胜收,书卷之气长存人间,人生真美好。
  曹正文(米舒)
  2017年3月20日


《书海拾贝:文摘与札记》 一卷流淌的墨痕,一程对知识的虔诚跋涉。 《书海拾贝:文摘与札记》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它更像是一位资深阅读者在浩瀚书海中精心打捞、细心研磨后留下的个人印记与心路轨迹。全书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串联起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主题书籍时产生的深刻感悟、精妙的片段摘录,以及由此引发的独立思考和系统性梳理。 本书的结构松散却脉络清晰,主要划分为“古今对话”、“思想的褶皱”、“技艺的镜像”和“日常的哲学”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收录了大量从各类书籍中提炼出的精华片段,并辅以作者详尽的批注和见解。 第一部分:古今对话——跨越时空的低语 本部分着重于对经典文献的重读与再诠释。作者并未试图对古籍进行高深的学术考据,而是侧重于挖掘那些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和普世智慧。 史官笔下的温度: 精选了《史记》、《资治通鉴》中关于人性抉择的关键性描述,如“项羽之勇,韩信之谋,张良之智”的对立统一。作者的札记探讨了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指出“史书之功不在于定论,而在于留白,让人得以想象他们血肉的挣扎”。 诗词中的山水情结: 摘录了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名篇,但重点不在于格律分析,而在于他们描绘的意境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对照。例如,在摘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作者写下了长篇批注,对比现代都市人对“自然栖居”的向往与不可得的焦虑。 哲思的初探: 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论点进行了简化提炼,特别是对老庄的“无为”与儒家的“仁恕”进行了并置比较。作者认为,当代社会对效率的极度追求,恰恰需要重温“道法自然”的静默力量。 第二部分:思想的褶皱——现代思潮的剖析与辨析 这部分是全书思想密度最高的部分,集中展现了作者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社会学及经济学著作的阅读成果。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这些构建了我们现代世界的理论框架。 知识的权力结构: 聚焦于福柯、萨义德等人的著作片段,探讨知识的生产如何与权力机制相互依存。书中收录了对“话语霸权”的实例分析,如某个时期主流媒体对“成功学”的集中推崇,正是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期待。 人的异化与重塑: 大量篇幅用于对卡夫卡、加缪、存在主义文学的札记。作者反复研读“荒谬感”的定义,并将其投射到日常的通勤、工作流程中。文中有段笔记尤为深刻:“我们建造了无比精确的钟表,却忘记了时间真正的流向。” 经济学的悖论: 对古典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摘录对比。作者关注的焦点是“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的瓦解,并记录了自己对市场非理性和群体盲从现象的观察。 第三部分:技艺的镜像——手艺与创造的内在规律 这部分书籍的范畴转向了艺术、设计、工程技术以及更偏向于“动手能力”的著作。作者试图从这些具体的“做”中,提炼出通用的创造性原则。 建筑中的光影与结构: 摘录了关于功能主义建筑、包豪斯学派的论述,重点不在于建筑史本身,而是对“形式服从功能”这一信条的延伸讨论。作者用清晰的语言阐述了如何将“简洁”作为一种高级的表达方式。 音乐的几何学: 部分内容涉及音乐理论的入门书籍,重点在于巴赫对位法和德彪西的和声创新。作者的札记试图揭示音乐中隐藏的数学结构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最自由的表达,往往建立在最严苛的规则之上”。 文字的炼金术: 涉及写作技巧、修辞学和语言哲学。书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动词选择、比喻准确性的案例,并记录了作者自己如何在一句话中反复推敲,力求达到“词不达意”的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日常的哲学——生活细节中的微光 这是全书最为个人化、也最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作者将阅读所得应用于对日常琐事的观察与品味,展现出一种“随时随地皆学问”的生活态度。 食物与记忆: 记录了关于烹饪学、地域美食的书籍片段,但核心在于探讨食物如何承载文化和时间。例如,描述制作一道传统点心时,对火候的精确控制,实际上是对耐心和传承的致敬。 旅行的意义重构: 从旅行文学中摘录关于“他者”与“自我”边界消融的描述,结合自己的出行感悟,批判了“打卡式旅游”的空洞,倡导“慢行”中的发现。 时间与习惯的雕塑: 引用了关于心流理论、习惯养成机制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的个人实践记录充满了朴素的智慧,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晨起的第一件事,来微妙地影响一天的节奏和心境。 结语:未竟的阅读旅程 《书海拾贝:文摘与札记》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展示了一种深度阅读的范式——即每一次阅读都不是终点,而是通往下一场思想碰撞的起点。书中不乏许多未完成的思考链条,这正是作者刻意保留的“空白”,它邀请每一位翻开此书的读者,带着自己的书单和感悟,加入这场永无止境的求知旅程。全书洋溢着一种对知识本身的敬畏和对思考过程的热爱,文字朴实、逻辑严谨,却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细腻与灵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构成了阅读体验的第一重享受。内容上,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自由,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线性叙事主线,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看不见的丝线串联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时那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他笔下的山川河流、四季更迭,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情绪。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述深秋时节的枯叶飘零,那种萧瑟的美感,读起来简直能感受到空气中微凉的湿度。这本书的语言是内敛的,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恰如其分地落在最需要它的位置。对于喜欢沉静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诗意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象,让日常的琐碎瞬间变得神圣起来。

评分

我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感觉生活被各种待办事项压得喘不过气。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起初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但没想到它竟然起到了类似“精神SPA”的效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疏离感”——不是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是指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总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你得以冷静地旁观,而不是被卷入情绪的漩涡。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时间观”的探讨,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理解,他能将几十年的人生浓缩在几页文字里,又可以将一瞬间的感悟扩展成绵长的思绪。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做到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高处俯瞰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小问题,在作者的文字面前,突然变得微不足道起来。它不提供答案,但它能帮你构建一个更坚韧的内心框架去面对问题。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抗拒的,因为我更偏爱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几页后,我发现自己彻底被作者的观察力给“吸”进去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最平凡的事物写出哲学的高度,却又不落入空泛的说教。譬如,作者对“等待”这个概念的探讨,从等待一封信到等待花开,他把时间的流逝和人的心境变化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感觉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信手拈来就能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但神奇的是,这些引用丝毫没有让人觉得累赘,反而像极了老友谈话中恰到好处的佐料,让整个叙述更加醇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我如何生活,而是在“陪伴”我如何更好地感受生活。每读完一章,我都会放下书,对着窗外发一会儿呆,试图去捕捉那些平日里因为匆忙而被我忽略的细节。这种体验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木纹和古朴的字体搭配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慢节奏的阅读空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传统国学书籍,毕竟“印谱”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严肃。然而,翻开内页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随笔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受时,总能用一种非常克制又精准的语言抓住读者的心。比如,有一段写到清晨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那种宁静和诗意简直让人屏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慢悠悠地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啃读的“大部头”,反而更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在每一个需要片刻喘息的下午,都能带来恰到好处的慰藉。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给你灌输任何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生活的美好与不易。那种淡淡的书卷气,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静沉思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留白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懂得“呼吸”,文字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让读者的思绪自由蔓延,这一点在当今许多信息密度过高的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告诉了你多少新知识,而在于它如何重塑了你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理解方式。作者在描述匠人精神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没有刻意去赞美“坚持”,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工序描写,让你切身感受到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磨一件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这种“做减法”的写作方式,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专注”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用生命去实践的修行。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统一,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温润、内敛的气质,读起来非常舒服,非常适合在夜晚,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后,一个人静静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