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是《新民晚报》一个品牌栏目,由著名报人曹正文创办、主编,每周一期,至今虽主编已经退休,但栏目在继任者的努力下依然每期与读者相见。在曹正文主编期间,经常有书画篆刻家、学者题写或篆刻“读书乐”刊头,增加了版面的艺术性和书卷气。日积月累,这些名家的专题篆刻、书法作品有了结集出版的价值。早在九十年代,具有前瞻眼光的钱君匋先生便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曹正文先生邀请管继平、杨忠明、丁旭光等一同为本书配写文字,介绍各位篆刻名家的艺术特色、趣闻,使印谱既有收藏性,更具有可读性。
曹正文, 1950年生于上海,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新民晚报》资深编辑兼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 共发表各类文字计1000万字。
前言……………………………………………………1
正编 读书乐印谱……………………………………1
钱君匋 / 2
高式熊 / 4
吴颐人 / 6
汤兆基 / 8
陈茗屋 / 10
周世璋 / 12
童衍方 / 14
陈身道 / 16
陆 康 / 18
刘一闻 / 20
张之发 / 22
杨忠明 / 24
舒文扬 / 26
何积石 / 28
徐正濂 / 30
范振中 / 32
刘葆国 / 34
汪亚卫 / 36
………………………………
副编 读书乐书法…………………………………103
苏局仙 / 104
朱屺瞻 / 105
刘海粟 / 106
王蘧常 / 107
沙孟海 / 108
陈莲涛 / 109
肖 娴 / 110
费新我 / 111
宋日昌 / 112
李霁野 / 113
顾廷龙 / 114
臧克家 / 115
黄若舟 / 116
钱小山 / 117
廖沫沙 / 118
………………………………
这本《读书乐印谱》的出版,缘于现代著名篆刻家钱君匋先生的提议。他在92岁高龄时为我题写了“读书乐印谱”五个字,说今后可以把刊出的“读书乐”印章收集整理,再用文字点评,出一本“读书乐印谱”留给后人观赏,那是很有趣味,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我是1981年初秋考入即将复刊的《新民晚报》社,先分配在政法部当记者,跑社会新闻,两年后我调到副刊部执编“夜光杯”。到了1985年岁末,《新民晚报》要扩版,老社长赵超构与总编辑老束发扬民主,让记者编辑自报新设的专版,我因自幼酷爱读书,建议创办“读书乐”专刊,经讨论同意,由我来执编这个专版。
20世纪80年代是个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余生虽晚,却有机会与老一代的文人艺术家交流与请教。我当时设立一个名家谈读书的栏目“乐在书中”,我先在上海组稿,请到柯灵、施蛰存、徐中玉、徐铸成、秦瘦鸥、赵家璧、谭其骧、王西彦、罗竹风、章培恒、王元化、陈伯吹撰稿,后在北京组到冰心、廖沫沙、季羡林、于光远、周而复、唐弢、金克木、冯亦代等名家的稿子,又在南方组到陈学昭、秦牧、何为、刘逸生等学者作家的稿子。
“读书乐”每周一期,刊头题字也每期变换一个,我先请王蘧常、赵冷月、沙孟海、谢稚柳、唐云、方去疾、任政、单晓天、刘海粟题字。记得去浦东拜访百岁寿星书法家苏局仙,这位晚清末代秀才当时已105岁了,他当众挥毫写了三个字:读书乐。著名书画家王康乐先生是在他百岁之际题写了“读书乐”,听其子王克文先生说,康乐老人两周后无疾而终。书画家刘海粟是90岁题写了“读书乐”,书法家王蘧常与书法大师沙孟海老人都是86岁时题的字,80岁以上为“读书乐”题字的书画家有朱屺瞻、“猫王”陈莲涛、女书法家萧娴、书法家费新我、作家李霁野、学者顾廷龙等几位。除了书法家与画家,文坛还有不少作家也为“读书乐”题字,如臧克家、廖沫沙、柯灵、周振甫、姚雪垠、季羡林、曹辛之、徐中玉、蒋星煜、峻青、王元化、黄裳、流沙河等。其中还有几位演员书法亦好,如陈述、程之、黄异庵、张名煜,黄异庵老先生是著名评弹演员,又会写本子,人称“评弹才子”。八十出头的汪道涵先生,原上海副市长宋日昌先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先生,上海政协主席王力平先生因酷爱读书,也都题了词。
“读书乐”题字前后刊登了五六年,便开始用印章替代。这个主意也是篆刻大师钱君匋出的,当时我在一次会议中见到他,钱老曾为我题过“读书乐”刊头,他说:“刊头也可用印章替代。”我觉得他的主意甚好,便用篆刻替代了书法,先后有叶隐谷、高式熊、童衍方、刘一闻、吴颐人、陈茗屋、陆康、汤兆基、陈身道、徐正濂、吴承斌、徐庆华等篆刻高手治印,一时间也相当热闹,后来我的一位好友陈士嘉去拜访钱君匋先生,钱老题写了“读书乐印谱”五个字。让士嘉转给我,今后让我出一本《读书乐印谱》,据士嘉说,钱老书写题字后不到两个月,就驾鹤西去了。
去年,我整理旧物,找到不少印章,便想起了钱君匋先生生前的嘱托,于是便与管继平、杨忠明、丁旭光三位好友商议,出一本《读书乐印谱》,请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杨柏伟先生当责编。此后我便与为“读书乐”刻过印章的篆刻家一一联系,并请他们找出当年旧印,再由我们四人写评点文字,前为印花、边款,后为点评。
为丰富这本印谱内容,后附“读书乐”题字书法作品,沙孟海、翁闿运、顾廷龙、陈从周、陆俨少、亚明、陈佩秋、方去疾、林曦明、韩敏、方增先、周慧珺、张晓明、华人德等书画家的字各有特色,再配以文人书法,集在一起观看欣赏,蛮有味道额。
这本《读书乐印谱》作者50人与读书乐题字书法作者108人,由于发表在二十年前的《新民晚报》上,此次整理,挂一漏万,肯定有不少名家精品未能收入,在此谨表歉意。印谱与书法的前后排列,以作者年龄为序。
匆匆又一年,回首往事,执编“读书乐”前后22年。重温“读书乐”昔日往事,令吾心潮澎湃,名家的印章与书法今日观之美不胜收,书卷之气长存人间,人生真美好。
曹正文(米舒)
2017年3月20日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构成了阅读体验的第一重享受。内容上,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自由,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线性叙事主线,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看不见的丝线串联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时那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他笔下的山川河流、四季更迭,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情绪。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述深秋时节的枯叶飘零,那种萧瑟的美感,读起来简直能感受到空气中微凉的湿度。这本书的语言是内敛的,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恰如其分地落在最需要它的位置。对于喜欢沉静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诗意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象,让日常的琐碎瞬间变得神圣起来。
评分我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感觉生活被各种待办事项压得喘不过气。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起初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但没想到它竟然起到了类似“精神SPA”的效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疏离感”——不是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是指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总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你得以冷静地旁观,而不是被卷入情绪的漩涡。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时间观”的探讨,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理解,他能将几十年的人生浓缩在几页文字里,又可以将一瞬间的感悟扩展成绵长的思绪。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做到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高处俯瞰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小问题,在作者的文字面前,突然变得微不足道起来。它不提供答案,但它能帮你构建一个更坚韧的内心框架去面对问题。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抗拒的,因为我更偏爱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几页后,我发现自己彻底被作者的观察力给“吸”进去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最平凡的事物写出哲学的高度,却又不落入空泛的说教。譬如,作者对“等待”这个概念的探讨,从等待一封信到等待花开,他把时间的流逝和人的心境变化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感觉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信手拈来就能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但神奇的是,这些引用丝毫没有让人觉得累赘,反而像极了老友谈话中恰到好处的佐料,让整个叙述更加醇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我如何生活,而是在“陪伴”我如何更好地感受生活。每读完一章,我都会放下书,对着窗外发一会儿呆,试图去捕捉那些平日里因为匆忙而被我忽略的细节。这种体验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木纹和古朴的字体搭配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慢节奏的阅读空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传统国学书籍,毕竟“印谱”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严肃。然而,翻开内页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随笔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受时,总能用一种非常克制又精准的语言抓住读者的心。比如,有一段写到清晨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那种宁静和诗意简直让人屏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慢悠悠地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啃读的“大部头”,反而更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在每一个需要片刻喘息的下午,都能带来恰到好处的慰藉。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给你灌输任何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生活的美好与不易。那种淡淡的书卷气,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静沉思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留白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懂得“呼吸”,文字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让读者的思绪自由蔓延,这一点在当今许多信息密度过高的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告诉了你多少新知识,而在于它如何重塑了你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理解方式。作者在描述匠人精神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没有刻意去赞美“坚持”,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工序描写,让你切身感受到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磨一件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这种“做减法”的写作方式,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专注”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用生命去实践的修行。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统一,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温润、内敛的气质,读起来非常舒服,非常适合在夜晚,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后,一个人静静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