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的影響:以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為例》以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為語言材料,運用文獻研究法、“古代漢語—方言—普通話”方言比較研究法、傳統音韻學分析法和關於中古音的研究成果,從古籍係統研究齣發,分析雲南語言文獻特點、雲南語言文獻與雲南少數民族語言關係、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對雲南漢語的影響,揭示雲南漢語變異原因,揭示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影響的一般規律,描繪齣雲南漢語的發展史。
《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的影響:以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為例》包含三個不同層級的研究。一層為地方語言文獻研究,梳理和總結地方語言文獻中保存的曆史語言現象;二層為從文獻看漢語史,即比較古漢語與現代共同語,分析漢語發展史;三層為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方言的影響研究,即比較方言與古漢語,深入分析雲南方言的形成及多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方言的影響。
作者簡介
趙錦華,彝族,1972年6月生,雲南峨山人,文獻學碩士,玉溪師範學院副教授,國傢普通話測試員。研究方嚮有文獻學、漢語史等。發錶論文主要有《明代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考述》《清代雲南地方文獻中傳世的語言文獻考述》《蘭茂〈韻略易通〉聲母係統研究》《蘭茂<韻略易通>韻母係統研究》《蘭茂〈韻略易通〉聲調研究》《蘭茂〈韻略易通〉人聲配收的啓示》《蘭茂〈韻略易通〉所收古語詞在雲南方言中的演變》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概況
第一節 明代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考述
第二節 清代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概況
第二章 明代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方言的影響
第一節 明代雲南漢語基本麵貌
第二節 明代雲南漢語方言特點
第三節 明代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方言的影響
第三章 清代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清代雲南漢語基本麵貌
第二節 清代雲南漢語方言特點
第三節 清代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方言的影響
第四章 雲南地方文獻中的語言文獻與雲南方言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雲南自古即是多民族聚居地,雲南漢語方言的形成與雲南漢族移民有密切聯係。雲南漢語方言何時形成、如何形成,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是怎樣的關係等,這些問題一直為學界所關注。探究方法多種多樣,通過分析雲南地方文獻中的漢語言文獻,來探視雲南漢語方言史、揭示雲南漢語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關係,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正如英國曆史哲學傢科林伍德所說:“今天由昨天而來,今天裏麵就包含昨天,而昨天裏麵復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於遠古;過去的曆史今天仍然存在著,它並沒有死去。”梳理雲南地方文獻中的漢語言文獻所含聲韻學特質、詞匯特點,可探究曆史上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演變以及雲南漢語方言是怎樣一步步獨立發展而最終自成體係,也可為雙語學、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的影響研究提供研究範例、曆史資料和研究性資料,豐實近代漢語研究、成果、認識。
“研究曆史就是為瞭對目前人類的活動看得更清楚。”瞭解昨天,更重要的是為瞭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瞭充實自己的大腦,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雲南漢語古籍的整理研究,更期待能解釋雲南曆史文化的問題,增進人們對雲南民族地區曆史與現狀的認識,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的和諧發展。
研究過程中,吸收瞭學界的多年研究成果,並得到師友的真誠支持與幫助,傾付多年心血,終於完成此書。感謝前賢、學者、朋友的鼎力相助!
由於筆者資料貧乏,學識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人及讀者批評指正。
《溯源與交融:中國西南地區文獻中的語言變遷與文化印記》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國西南地區豐富的語言現象,並以當地曆史文獻為主要依據,梳理瞭不同民族語言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如何相互影響、滲透,最終共同塑造瞭區域性漢語及其相關文化景觀。作者並非直接探討“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的影響”這一宏觀命題,而是將視綫聚焦於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雲南地方文獻,從中挖掘語言互動留下的蛛絲馬跡。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細緻的爬梳和分析,本書旨在呈現一個更為具體、生動且充滿地域特色的語言演變圖景,揭示語言的變遷如何與社會、曆史、文化緊密相連,勾勒齣中國西南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畫麵。 詳細闡述: 第一章:文獻的基石——雲南地方文獻概覽與語言學研究價值 本章首先勾勒齣雲南地區豐富多樣的曆史文獻圖景。這些文獻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於:古籍、手抄本、碑刻、族譜、民間歌謠、宗教典籍、契約文書、地方誌、遊記、書信等等。作者將重點介紹其中那些富含語言信息、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文獻類型,例如: 宗教典籍與儀式文本: 許多宗教典籍,特彆是與佛教、道教、薩滿教等相關的文獻,常常保留著早期或特定區域的漢語用法,有時還會融入當地少數民族的詞匯或錶達習慣,為語言接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 族譜與傢譜: 族譜不僅記錄傢族曆史,其敘述的語言風格、使用的詞匯,甚至是一些特殊稱謂,都能反映齣特定時期和地域的語言特徵,以及傢族在社會變遷中的語言適應情況。 契約文書與法律文獻: 這些文獻通常使用相對規範但又具有時代和地域特色的語言,反映瞭當時的社會交往模式、法律概念以及語言的實用性。其中可能存在的方言詞匯和語法結構,是研究曆史語言地理的重要綫索。 民間歌謠與文學作品: 民間歌謠往往是語言最生動、最活潑的載體,它們能夠直接反映民眾的口語習慣、情感錶達方式,並常常融入當時社會環境中流行的外來詞匯或獨特的修辭手法。地方性文學作品,即使是翻譯或改編,也可能帶有鮮明的地域語言烙印。 地方誌與史料筆記: 這些文獻雖然以記述曆史、地理、風俗為主,但其文字本身就包含瞭豐富的語言信息。作者將特彆關注其中關於人物、地名、物産、風俗習慣等的描述,這些描述的用詞和錶達方式,往往能揭示語言的變遷和影響。 在介紹文獻的基礎上,本章還將重點闡述這些文獻對於語言學研究的獨特價值。與標準化、書麵化的文獻相比,地方文獻往往更“鮮活”,更能捕捉到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細微變化。它們可以幫助研究者: 窺探口語的真實麵貌: 地方文獻,特彆是那些接近口語的書寫形式,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比標準語料更豐富的口語材料,幫助還原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口語特徵。 追蹤語言的流變軌跡: 通過比較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地方文獻,可以觀察到詞匯的增減、語法結構的演變、語音的變異等語言發展的細微過程。 考察語言接觸的痕跡: 雲南地區多民族聚居的特點,使得地方文獻天然地成為研究語言接觸的絕佳載體。其中可能存在的藉詞、語序調整、句法模仿等,都為揭示語言間的相互影響提供瞭證據。 理解文化與語言的共生關係: 語言並非孤立存在,它與文化緊密相連。地方文獻中蘊含的語言信息,往往能夠摺射齣當地的風俗習慣、社會結構、思維方式等文化特徵,反之亦然,文化的發展也會促進語言的演變。 第二章:詞匯的交響——地方文獻中的藉詞現象與語義演變 本章將聚焦於地方文獻中顯著的詞匯層麵的語言互動。作者將詳細考察文獻中齣現的各種藉詞現象,並從詞匯來源、藉入方式、語義變化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藉詞的來源: 重點關注來自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匯。這些詞匯可能涉及: 特有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品: 如特定民族的農具、服飾、食物、建築材料等。 自然地理名稱: 如山川、河流、地名、動植物名稱等,這些詞匯常常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稱謂: 如氏族、部落、傢族成員的稱謂,以及特定社會角色或頭銜的詞匯。 宗教信仰和儀式相關的術語: 特彆是與當地傳統信仰相關的詞匯。 一些抽象概念或情感錶達: 盡管數量相對較少,但有時也能體現齣文化間的細微差異。 藉詞的載體與方式: 分析這些藉詞是如何進入漢語文獻的。可能的方式包括: 直接音譯或意譯: 少數民族詞匯直接用漢字進行音譯,或者通過意譯來錶達其含義。 與漢語詞匯結閤: 藉詞與已有的漢語詞匯結閤,形成新的復閤詞或習語。 在特定語境下的使用: 某些詞匯可能僅在特定群體或特定語境下使用,逐漸融入通用漢語。 語義的演變與適應: 藉詞並非一成不變,它們進入漢語後,其語義可能會發生調整和適應。本章將探討: 語義的窄化或泛化: 藉詞在漢語中可能比其源語言的含義更窄或更寬。 語義的轉移或引申: 藉詞可能在新的語境下獲得新的、引申的含義。 語體色彩的變化: 藉詞可能帶有特定的語體色彩,如鄉土氣息、異域風情等。 藉詞現象的普遍性與區域性: 考察藉詞現象在不同類型文獻、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理區域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以揭示不同語言接觸的強度和深度。 例證分析: 選取若乾典型詞匯,通過引用文獻原文,詳細分析其來源、使用情況、語義演變,並闡釋其背後的文化意義。 第三章:語法的交織——地方文獻中的句法特徵與語序變化 本章將把研究的重點從詞匯層麵轉移到語法層麵,考察少數民族語言的特點如何在地方文獻中的漢語錶達中留下痕跡。 語序的變異: 謂語位置的調整: 某些少數民族語言可能存在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謂語位置,這是否會在地方文獻的漢語錶達中有所體現?例如,施事賓結構(SVO)的偏離。 定語、狀語、補語等成分的語序: 分析這些修飾成分在漢語文獻中是否齣現瞭不同於標準語的排列方式,以及這種變化是否與特定少數民族語言的語法習慣有關。 特殊句式結構: 考察一些非典型的句子結構,如話題句、被動句等,其形式和用法是否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 虛詞的使用: 介詞、助詞、連詞等虛詞的增減與用法變化: 分析地方文獻中是否齣現瞭漢語中不常見或用法不同的虛詞,以及這些虛詞是否源自少數民族語言。 語氣詞的特點: 語氣詞是承載情感和態度的重要成分,考察地方文獻中是否存在具有地域特色的語氣詞。 詞類活用與句法功能的轉換: 某些少數民族語言可能存在詞類功能的靈活性,分析這種靈活性是否在漢語文獻中有所反映,例如,名詞用作動詞,動詞用作形容詞等。 篇章結構與銜接方式: 考察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連接方式,是否存在不同於規範漢語的銜接手段,以及這些手段是否與某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篇章組織習慣有關。 文獻實例分析: 通過引述地方文獻中的具體句子,剖析其語法結構,與標準漢語進行對比,並嘗試解釋其可能的原因,推測其與少數民族語言的關聯。 第四章:語音的印記——從文獻推測的語音變異與地域特色 本章將嘗試從文獻的字詞選擇、書寫形式等綫索中,推測當時當地的語音特點,以及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語音可能産生的影響。盡管文獻本身是書麵形式,無法直接記錄語音,但通過一些間接證據,仍可進行閤理的推測。 形聲字的偏旁選擇: 分析文獻中形聲字的聲旁選擇,是否齣現一些不符閤當時主流語音係統,但可能反映瞭特定地域音的偏旁。 同音異形詞的齣現: 考察文獻中是否存在一些雖然意義不同但讀音可能相同的詞,其書寫形式是否體現瞭語音的某些閤並或分化。 音譯詞的音值推測: 對文獻中齣現的少數民族語言音譯詞進行分析,嘗試推測其所反映的當時漢語的語音,以及與少數民族語言語音的對應關係。 方音入聲字的消失或存留: 某些方言會保留或失去入聲,分析地方文獻中是否能從中觀察到這類語音現象的痕跡。 “俗字”與“異體字”的齣現: 考察文獻中齣現的俗字或異體字,它們有時可能是因為書寫者習慣瞭某種讀音而隨意書寫,從而為推測語音提供綫索。 文獻資料的局限性與研究方法: 坦誠研究的局限性,強調本章內容主要基於間接證據和推測,並介紹研究者如何通過比較、類比等方法,嘗試還原曆史語音。 第五章:文化視域下的語言互動——地方文獻反映的社會文化變遷 本章將超越單純的語言分析,將語言現象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語言的變遷並非孤立發生,而是與社會、曆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 社會變遷與語言融閤: 民族融閤與通婚: 曆史上,雲南地區民族間的遷徙、融閤、通婚是常態,這些社會活動必然促進瞭語言的接觸和影響。 經濟活動與貿易往來: 貿易往來、商品交換等經濟活動,也促進瞭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流,促使詞匯的藉用和傳播。 政治統治與文化傳播: 統治階層的語言政策、文化的推廣,也會對地方語言産生影響,反之,地方語言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統治者的語言。 宗教信仰與語言傳播: 宗教典籍的翻譯與傳播: 宗教典籍的翻譯和傳播過程中,往往需要引入新的詞匯,同時也會影響漢語的錶達習慣。 宗教儀式中的語言融閤: 宗教儀式本身就常常是多語言、多文化的交匯點。 文學藝術與語言錶達: 地方戲麯、說唱藝術中的語言特色: 分析地方戲麯、說唱藝術等文學形式中,是否融閤瞭少數民族的語言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豐富瞭漢語的錶達。 文學創作中的地域色彩: 作者在地方文獻中看到的文學作品,其語言風格和詞匯使用,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記。 文化認同與語言使用: 語言在維係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探討在多民族環境下,語言如何成為維係不同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語言變遷與文化身份的重塑: 隨著社會變遷,語言的使用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可能反過來影響族群的文化身份認知。 結論: 本書通過對雲南地方文獻的細緻研究,呈現瞭一個立體、動態的語言演變圖景。作者並非簡單地斷言“少數民族語言對漢語發展産生瞭哪些具體影響”,而是通過紮實的文獻分析,展現瞭語言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為語言學界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語料和研究範例,也為理解中國西南地區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及其曆史根源,提供瞭更為深刻的視角。最終,本書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語言與文化之間復雜而迷人關係的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