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学(第2版)》系统研究了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突出地体现了公共管理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特性。
《公共管理学(第2版)》在借鉴当今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公共部门的管理划分为公共部门组织管理、公共部门政治管理、公共部门规划管理、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公共部门法治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管理创新等部分,从体系上摆脱了传统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的窠臼,使公共管理学本身的独特理论特性得以彰显。
《公共管理学(第2版)》在综合研究中外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管理的特点,着眼于解决中国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并以此来建立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公共管理学(第2版)》力图将理论传授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为公共管理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良好工具。在关键理论部分,都适当地配有一些案例与相关理论相印证;在每章结尾,都有相应的案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公共管理理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内涵、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共管理职能
第一节 政府职能定位与现代政府角色
第二节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节 福利国家及其改革
案例分析:澳门民生导向的福利社会建设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主体与公共组织管理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主体概论
第二节 公共组织管理理论与公共组织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
案例分析: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大部门体制改革
第四章 公共部门政治管理
第一节 公共管理政治学
第二节 政府间关系管理
第三节 组织间关系管理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合作(PPP)
案例分析: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大桥项目的政府与社会合作
第五章 公共部门规划管理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第二节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第三节 公共管理领导
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案例分析:三门峡大坝决策的启示
第六章 公共部门资源管理
第一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
第三节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
案例分析:深圳大疆的发展与深圳市创新性人力资源开发
第七章 公共部门法治管理
第一节 私法与公法
第二节 公共管理行为
第三节 法治政府建设
第四节 公共管理监督
案例分析:落马“老虎”对完善公共管理监督的启示
第八章 公共服务
第一节 公共服务概述
第二节 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公共服务体系的子系统
案例分析:神木医改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九章 社会管理
第一节 社会管理概述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第三节 社区管理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管理
第五节 中国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案例分析: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
第十章 责任政府建设
第一节 责任政府的内涵
第二节 西方政府责任与多元复合的政府问责机制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责任政府
案例分析:“欧文龙”案
第十一章 西方公共管理现代化与行政改革
第一节 西方公共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创新
第四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深圳市城管业务外包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
第一节 中国公共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成就
第三节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案例分析:澳门现代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公共管理学(第2版)》: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世界范围内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对现行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指出:“代表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中型经济管理模式正在受到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产生的新型分散合作式管理模式的挑战。”第二,发达国家面』临的增长停滞、主权债务危机与福利国家陷阱的挑战,迫使它们进行政府管理转型。为应对危机,欧美国家纷纷采取了治理财政的预算紧缩措施,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改革医疗保障体系、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与公共就业体系,更加重视公共教育与研究开发,并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公共服务的绩效化、市场化、社会化与地方化。第三,网络时代全球性社交空间形成的挑战。随着维基解密、脸谱网与推特网等社交网站的发展,维基百科与微博革命使得信息高度公开,原来统治集团的所谓“隐私”与“机密”纷纷暴露,在一些国家引起了民主第四波的冲击。
……
前言/序言
时光如梭,距2005年我撰写的《公共管理学》教材出版,已有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许多创新与转变。
十二年来,新公共管理运动进入了整体性治理与网络化治理时期,进入了后新公共管理阶段,目前正面临着公共管理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转型。公共管理正向着整体治理、网络治理、智慧治理、公民治理的方向发展。
十二年来,中国已经从上中等收入起点水平的国家进入到了上中等收入较高水平的国家行列,正在发展为高收入国家。中国政府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在向着更高水平的政府治理现代化进军,许多现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做法在中国公共管理中得到了深度应用。
十二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公共管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从干部培训到公共管理硕士、博士培养,经过近三百场次的干部课堂讲授、近七十多次的网络录课教学、近三十多门次的公共管理课程主持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大量公共管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前沿问题方面的新课程与新案例,我对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我主持与参与了三十多个国家课题与省部级课题,其中有工信部的委托重点课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委托课题、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等部委机关委托课题,国家行政学院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课题,在调研的过程中走遍了我国的每一个省份,对一些公共管理创新的前沿地区进行了多次、多主题、多渠道接待的正式调研,以及独立进行的无接待、走访式的田野调研。我曾被抽调为国务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综合组成员,参与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与国务院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人员编制的研究制定工作;还应邀参加了一些中央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责任清单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清单等工作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另外,还针对“十三五”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对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公共服务发展等课题提供了高层次的咨询报告。这些课题研究与咨询活动,使我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来,我在公开刊物与内部刊物发表了近三百篇论文与文章,出版了十余部个人学术专著,因此位列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政治学Top50)第22位。
《公共管理学(第2版)》图书简介 引言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公共管理作为连接政府、社会与公民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公共管理学(第2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石、核心实践与前沿发展。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案例,为对公共事务管理感兴趣的学者、学生、从业者乃至所有关注公共治理的公民,奉献一份系统性的知识指南。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石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这门学科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与理论演进之上。我们将探讨早期对政府角色和效率的经典论述,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如何深刻影响了现代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同时,我们也审视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兴起,它如何挑战传统行政的僵化,引入市场化的理念与工具,强调绩效、问责与公民参与。 接着,我们会深入剖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遗产及其局限性。其对效率的追求、对市场机制的借鉴,无疑为公共部门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引发了关于公共性、公平性以及服务质量的担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引介后新公共管理(Post-NPM)的思潮,包括新公共服务(NPS)理论,它回归了公共利益的本源,强调服务于公民、构建信任与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网络治理(Network Governance)的兴起,认识到在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政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及公民社会共同协作,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理论的梳理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理解当下。我们认为,任何有效的公共管理实践,都必须建立在清晰的理论认知之上。因此,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解析这些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又如何被实践所修正和发展。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哪些理论更具解释力,哪些实践更具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公共管理的组织与运作 在理论框架搭建完成后,本书将聚焦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实践层面,即政府组织的结构、职能与运作机制。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层级政府(中央、地方)的权力划分与职责分工,理解财政分权、事权划分等核心制度设计。在政府内部,我们将探讨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 在组织设计方面,我们会审视部门设置、权力分配、信息流转等问题,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劣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将讨论公务员制度、招聘选拔、培训发展、激励约束等,强调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忠诚公正的公务员队伍。绩效评估则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方法与挑战,以及如何将其与预算决策、政策调整相结合。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探讨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到审计,我们将揭示公共财政的运行逻辑。特别是在当前强调透明度与问责制的背景下,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优化公共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如何应对财政赤字、债务风险等挑战。 政策制定与执行是政府履行职责的核心功能。我们将分解政策从议题设置、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决策批准到落地执行、评估反馈的完整过程。我们会分析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例如法规、经济激励、信息公开、服务提供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政策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能力不足等,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本书将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质量提升与创新。我们将讨论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点与局限,并介绍近年来兴起的多种创新模式,包括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模式如何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保障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与质量,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我们将借鉴服务科学的理念,强调以公民为中心的设计与提供。通过用户体验分析、服务流程再造、技术应用等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便捷性与满意度。本书将大量运用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教育、交通、环境等领域公共服务创新的成功实践与经验教训。 治理的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内涵,包括法治、透明、参与、回应性、效率与效益、公平与包容等核心要素。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构建更具包容性、更有效率的公共治理体系。 特别地,本书将关注数字时代对公共管理带来的深刻影响。数字政府的建设、大数据在公共决策与服务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中的潜力,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将分析技术如何赋能公共管理,提升治理能力,但也需警惕数字鸿沟、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 第四部分: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未来 公共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总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当前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与跨国挑战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气候变化、流行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应对。本书将探讨国际公共管理合作的模式与困境,以及如何在全球治理框架下,推动有效的公共行动。 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将深入分析公民参与的多种形式,如听证会、民意调查、网络问政、公民倡议等,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和引导公民参与,使其真正成为提升公共决策质量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如何处理好参与的广泛性与决策的效率性之间的关系。 廉洁与问责是公共管理的生命线。本书将审视腐败的成因与危害,并介绍反腐败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如独立的监督机构、信息公开制度、举报人保护机制等。问责制是保障政府权力边界、回应公民诉求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形式的问责,包括法律问责、政治问责、行政问责与社会问责,以及如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问责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根本性议题。本书将探讨公共管理在推动绿色经济、社会公平与代际公平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设计与创新实践,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将是本书的重要关注点。 最后,本书将展望公共管理的未来。在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全球性挑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鼓励读者以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公共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实践,为构建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与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结语 《公共管理学(第2版)》力求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读物。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分析和解决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为在各自的领域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