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均平,赵蓉英,柴雯,董克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大学评价
  • 学科评价
  • 专业评价
  • 高等教育
  • 求学规划
  • 升学指导
  • 大学排名
  • 教育咨询
  • 2016-2017
  • 择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1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5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研发,由邱均平、赵蓉英、柴雯、董克等编著。全书共分三部分:第1部分为2016年中国大学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包括主旨论文《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以及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第二部分为2016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包括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第三部分为中国本科院校各类排名结果、专业星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内地2552所大学的实力和水平。《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评价指标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翔实、适用面广,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培训机构,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邱均平,当代情报学家、评价管理专家、中国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评估和研究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创始人与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邱均平组织联合国内外专家,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首建综合性科教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十三年公布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所发布的大学、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排行报告,因其全面、准确、科学而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2016年中国大学教育竞争力排行榜
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
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
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35所)
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
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300强)
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
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
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前20%)

第二部分 2016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

第三部分 中国本科院校各类排名结果、专业等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
北京市
10001 北京大学
10003 清华大学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10032 北京语言大学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
江苏省
湖北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山东省
辽宁省
陕西省
四川省
湖南省
黑龙江省
安徽省
河南省
吉林省
福建省
河北省
江西省
云南省
山西省
甘肃省
贵州省
海南省
青海省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图书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与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选择一所合适的高校、一个心仪的专业,对于每一个求学成才的学子而言,都如同站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家长们更是倾注心血,希望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然而,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繁复杂的大学信息、眼花缭乱的专业设置,却让不少学子和家长陷入迷茫。究竟哪些高校在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社会声誉等方面表现卓越?哪些学科专业更具发展前景,更能支撑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简单的一句“名校”或“热门专业”就能涵盖的。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高校介绍手册,也不是简单的排行榜堆砌。它是一份基于严谨数据分析、深入调查研究的专业评价咨询报告,旨在为广大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及其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权威、客观、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评价”与“咨询”的双重属性。它通过对中国高校及学科专业进行系统的、多维度的评价,帮助读者透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它又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咨询建议,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求学选择,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信息不对称、决策难度加大的时代,本书无疑是照亮求学之路的一盏明灯,是助力实现“成才”梦想的坚实桥梁。 二、 内容概述与核心亮点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聚焦于2016-2017年度中国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其内容涵盖了对中国大陆地区各类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医药类大学、艺术类院校等)以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兴特色学科的全面评价。 1. 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展示: 本书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多维度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了高校在多个关键维度的表现,而非仅仅依赖单一的指标。其评价维度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学术声誉与社会认可度: 通过对校友成就、专家评审、媒体关注度、社会机构评价等进行综合考量,反映高校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人才培养质量: 考察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深造率(国内升学、出国留学)、创新创业成果等,直接反映高校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能力。 科研创新实力: 分析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情况、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科研获奖情况等,评估高校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 关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比例、高层次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数量、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体现高校的人才集聚与发展实力。 学科建设水平: 评价各学科专业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优势学科排名、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被引论文数量等,揭示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竞争力。 办学条件与资源: 考察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资料藏量、信息化建设水平、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反映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环境的基础保障。 办学特色与优势: 关注高校在某些特定领域或方向上形成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如在某些新兴技术、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本书将以上评价维度细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国各高校进行系统排名和分组展示。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不同类型高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在各个评价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2. 学科专业评价的深度挖掘与指导: 除了对整体高校进行评价,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中国大学中具体学科专业的深度评价与咨询。在大学教育中,专业的选择往往比学校的选择更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本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为读者提供详尽的专业评价信息。 学科专业分类与分析: 本书将对国家教育部门设定的所有学科门类进行梳理,并进一步细化到具体专业。例如,在“工学”门类下,会涵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众多热门和重要的专业。 专业竞争力评估: 对于每一个被评价的专业,本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竞争力,包括: 专业人才需求: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人才报告、就业市场调研等,分析该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社会的就业前景和岗位需求。 专业教学质量: 关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程度等。 专业发展前景: 评估该专业在科技前沿、新兴产业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相关高校的专业实力: 明确指出在特定专业领域内,哪些高校拥有更强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力。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关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本书也会关注一些新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专业,分析其特点和未来前景。 个性化专业选择建议: 基于以上评价,本书会为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选择建议。例如,对于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推荐相关理工科专业;对于热衷于人文社科的学生,会推荐相关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专业;对于有志于服务社会的学生,会推荐医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 3. 报告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本书的评价数据来源广泛,力求客观公正。数据收集渠道主要包括: 公开的国家教育统计数据: 如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类官方统计公报。 高校官方发布信息: 如学校官网、招生简章、年度报告等。 权威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 包括国内外知名的教育评估机构、智库的研究成果。 第三方行业数据与评估: 如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学科排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推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等。 用人单位反馈与市场调研: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本书的分析方法也力求科学严谨,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建模、图表呈现,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易懂。同时,报告的撰写团队由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专家组成,确保了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 读者对象与阅读价值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的读者对象非常广泛: 高中生及其家长: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读者群体。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本书能够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信息支持,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自身兴趣与优势,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避免盲目跟风,提高志愿填报的成功率。 在校大学生: 对于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学校和专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为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好规划。 研究生及其导师: 对于申请研究生项目或正在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和导师,本书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实力、导师团队、科研方向等方面的参考信息。 教育工作者与招生咨询人员: 本书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评估、学科建设规划、为学生提供升学指导的重要参考工具。 政策制定者与研究机构: 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能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对中国高等教育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任何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大学发展状况、学科专业前沿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本书,您将收获: 清晰的大学实力认知: 了解中国高校的真实实力排名,以及各校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与劣势。 精准的专业选择指南: 掌握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找到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的专业方向。 科学的决策依据: 摆脱道听途说与人云亦云,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做出理性、明智的求学选择。 前瞻性的发展洞察: 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实现“求学成才”的有效路径: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四、 结语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是一份诚意之作,它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智慧与心血,致力于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子们的成才之路贡献一份力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是做出最佳选择的关键。本书将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客观的评价数据、深入的分析解读,陪伴您一同走过求学选拔的道路,点亮通往成功未来的每一个脚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习惯于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衡量任何投资的价值,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这本厚厚的报告,如果仅仅停留在罗列专业排名,未免显得有些单薄。我更关注的是,它能否帮助我们更精细化地衡量“教育成本”与“未来收益”之间的关系。比如,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培养同一个专业学生时,其教学资源投入(人均科研经费、实验室先进程度)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更深层次地,能否看到不同学制(四年本科、五年本硕连读)的投入产出对比?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隐形竞争力”的分析,那些可能在排名中不易显现,但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比如跨文化交流机会的丰富程度、国际合作项目的覆盖面等等,如果这些都能纳入评价体系并给出权重分析,那么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

评分

对于很多身处二三线城市,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的家庭来说,这样一份官方背景浓厚的“评价咨询报告”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种公平感和参照系。我希望报告在介绍不同省份的大学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校的区域辐射能力。比如,某所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绝对领导地位的院校,其对当地基础工业、农业的支撑作用,在评估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标准,而是能结合区域特点,帮助学生权衡“留在家乡发展”与“远赴一线城市求学”之间的利弊。如果能附带一份关于各地区高校毕业生留存率的统计分析,那就太贴心了,这能直接反映出当地社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培养质量的反馈。

评分

这套丛书光是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权威感和实操性,作为一名正在为孩子规划未来教育路径的家长,我简直是如获至宝。市面上的大学排名五花八门,信息过载到让人眼花缭乱,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带着目的性去研读的权威指南实在太少了。我尤其欣赏它对“咨询报告”这一定位的坚持,这说明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融入了深度的分析和实际的建议,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顾问坐在你身边,为你拨开迷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刻板印象的视角,比如,哪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在未来十年内具有爆发潜力,或者哪些地理位置独特的院校,虽然名气可能不是最顶尖,但却在特定专业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毕竟,选大学不仅仅是看综合排名,更是要看它与孩子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契合度,以及它能提供的独特资源和人脉网络。如果这份报告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参考书范畴。

评分

我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完全是凭着模糊的“热门”概念和几张光鲜的宣传册子做出的决定,回过头来看,专业选择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这几年的职业发展轨迹。所以,当我翻开这本针对“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报告时,内心是充满期待和一丝丝懊悔交织的情绪。我希望它能提供给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弟学妹们一个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例如,它是否对不同类型高校(985、211、双一流、地方重点)在培养特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做了细致的横向对比?学科评价的标准如果能涵盖“毕业生的实际薪酬增幅”、“行业对口率”以及“校友导师体系的活跃度”等软性指标,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想知道,在当前的产业升级浪潮下,那些传统优势学科的“护城河”是否依然坚固,而那些被认为“冷门”的专业,是否正孕育着下一个风口。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教育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判断标准的模糊。我们家长往往习惯于相信那些被媒体反复炒作的“名校光环”,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因此,我热切盼望这本《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多元化的“画像”工具。它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倾向的学生,推荐出最匹配的学科路径?比如,对于偏爱动手实践和工程创新的学生,它是否会侧重推荐那些工科实力强劲但综合排名可能居中的院校?与其盲目追求“最好”的大学,不如找到最“适合”的大学。如果这份报告能引导我们从“追求名校光环”转向“匹配能力与志趣”,那么它就成功完成了从信息提供者到教育引导者的蜕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