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一手资料大公开,深入探究日本社会女性、青年及贫困固化等热点问题。
《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奉行“亲身采访”“感动”等报道理念,敢于大胆挖掘事实真相、不畏挑战,曾陆续推出过《无缘社会》《老后破产》等反应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第一章看不见的贫困8
一直被认为是与“贫困”最不沾边的存在8
家务、打工、自缴学费的重担——十九岁的友美9
我的理想是希望能过上普通家庭的生活11
父亲的突然离世使一家五口沦落为单亲家庭11
为了成为幼师每月贷款十万日元的奖学金12
教育机会和学习意愿均被剥夺的贫困家庭14
最困难的是斩断来自父母的精神枷锁14
社会应善待努力奋斗的年轻人16
第二章非正式雇用17
年收入未满200万日元的年轻女性合同工多达289万人17
冀望高中毕业证、夜总会里的单身妈妈——二十七岁的美纪18
“我做不到,我已经什么都不想去想了。”20
转正的高墙——年过四十的晴美21
将女性封闭在贫困里的结构22
本科毕业又如何——二十四岁的小爱23
六百万日元的奖学金负债25
没想到等待我的人生竟会是这样26
目标是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的正式职工27
第三章单身母亲的艰辛28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28
单身妈妈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开始29
首先从真实的家庭收支状况入手30
每个月与儿子的饭钱是两万日元——二十九岁的小茜31
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上大学32
养三个孩子、打四份工——三十五岁的礼子33
母子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进不了幼儿园——二十九岁的沙织35
利用国家的援助报考幼师——二十八岁的敏枝36
带着年幼的孩子辗转换工作37
拼命工作的结果是补助缩水39
已经看透结果——做什么收入都低40
第四章色情店成为她们的“救命稻草”42
在卖春店宿舍里死去的幼小姐弟42
“欢迎单身妈妈”、“宿舍、托儿所设施齐全”的招牌42
良家妇女卷入色情业43
年轻女性对于网络社交缺乏警惕44
走上卖身之路越来越简便45
工作的时候尽量不去想孩子的事45
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一条龙服务的“性服务派遣公司”46
到7-11便利店存钱防老48
来面试的女孩有何特点?48
日本的百分百识字率是说说而已50
自己想早生孩子,却又忽视他们50
中学时离开单亲家庭,最终漂泊至此——二十七岁的幸惠51
“即使女儿将来干这行也无所谓”——二十一岁的小花53
小学时代一直独自在家,几乎不上学——十九岁的小希54
社会保障的溃败55
第五章妊娠与贫困57
与NPO组织“婴儿篮”的相遇57
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等待分娩58
怀上了前男友的孩子——二十九岁的真由60
即使有家人朋友,能依靠的也只有陌生人61
产后即刻的夜总会复出62
只抱过一次的宝宝63
只背着维尼熊包、来自网吧的二十三岁的阳子65
“坦白地说我没有做母亲的欲望”67
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二十三岁的理惠68
孩子的父亲留下一句“请多保重”就走了——十九岁的纱织69
肚子里的孩子动一下都觉得恶心71
“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72
希望孩子至少能像自己73
怀孕夺走了一切,包括工作、住处和人际关系74
第六章代际传递效应75
穷忙族、派遣合同解除和贫困固化社会75
拖着拉杆箱的“充电少女”们76
“内有插座!”——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77
父母离异、在福利院长大、低保户、离家出走——十九岁的拉拉78
父亲失业、从中学开始就“援交”谋生——十六岁的吉吉79
“能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80
从爱媛到东京、现代版“打工妹”——十九岁的夏木81
四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自己掏腰包82
上了大学一定能摆脱困境83
在最低时薪666日元的当地赚不到钱84
打双份工月收入也不到十五万——四十三岁的香月85
帮不了女儿的负疚心情86
愿望是年收入三百万日元的稳定生活87
可以居住的网吧88
已在网吧待了两年——十九岁的彩香89
“网吧家庭”惊现90
姐妹俩一天仅吃一顿饭91
母亲不回来,“生命线就停止了”93
“我想过上不用担心明日温饱的日子”94
无论是对人生还是社会,已经什么也不期待了。95
第七章解决办法在哪里?97
专科学校入学前展露出的笑脸——十九岁的友美97
一切全凭个人的努力吗?98
播放后反响热烈——彩香、小萌姐妹的后续99
彩香受到的伤害101
这绝不是新问题102
女性走向社会的同时是社会保障体系在崩塌103
日本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岔路口104
别章女性贫困,让数据说话106
1、客观展示“年轻女性贫困”的状态106
2、年轻女性合同工80%在贫困线以下107
3、合同工普遍化与男女工资差别109
4、高学历人口不断增加,奖学金偿还负担沉重111
5、“不结婚”“无法结婚”的背后是男性的贫困问题114
6、鞭长莫及的母子家庭援助和遗弃爱子的女性的增加117
7、低保领取阶层所展现的贫困固定化122
后记——在人生的起点就已经被剥夺了“梦想”与“希望”的社会124
一直被认为是与“贫困”最不沾边的存在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将“年轻女性”与“贫困”一词联系在一起。
对于女性来说,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正是人生最为耀眼的一段时光。外表光鲜靓丽,大部分人几年后就会结婚并过上安稳的日子——人们都有这种感觉。从这种感觉出发,一般都认为年轻女性与“贫困”是最不沾边的人群,但是在现代社会,已经有人指出了年轻女性背后“看不见的贫困”。
因为我们以前有过采访儿童虐待问题的经验,因此这次电视台决定让我们来负责采访贫困女性。
在日本,每年有五十名左右的儿童被虐待而死。厚生劳动省的专家团队每年都进行虐待致死的调查。根据调查报告书,导致儿童死亡的加害者中,孩子的亲生母亲占比超过70%(根据2014年社会保障审议会第10次报告)。
在虐待致死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中,低保户和居民税非纳税家庭占35%。从孩子生母的就业情况来看,无业者超过70%、临时工、合同工占20%,全职职工不到10%。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因素导致的不安定家庭环境,正在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包括父母因离婚和未婚而成为单亲、年轻而没有经济来源、无业或者仅是临时工等情况。
每当发生儿童被虐身亡的事件,新闻就会大肆报道事件的惨状,网络上则骂声一片,说孩子的母亲是“魔鬼”、“灭绝人性”。虽然谴责加害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它当作是个别人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酿成的惨剧的话,就不能防止类似的惨剧发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在培育下一代和今后将为人母的年轻女性们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呢?如果女性的生存环境不稳定,那么她们的孩子又怎么会健康成长呢?
此外,除了虐待致死以外,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孩子正在遭受着不恰当的对待。因此我们更应该关心那些不能在稳定的环境下养育孩子的年轻妈妈们究竟面临着何种困境。
恰好2011年,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阿部彩女士公布了一个数据,该数据称处于工作年龄段的20岁到64岁的单身女性,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陷于贫困。迄今为止有很多关于单身妈妈贫困的统计,但是关于单身女性贫困的这么直奔主题的数据还很罕见。那么这个数据所说的,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属于贫困状态的女性的实际生活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打算把这一切具象化,展示给观众。
……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作者的观察力简直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她似乎拥有能穿透日常表象的“X光眼”。那些被社会构建的“理所当然”,在她笔下被一一拆解、审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时间线的处理,那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极具逻辑性的张力。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读者无法轻易地用“过来人”的视角去评判,而是被迫进入到一个更具同理心的观察位置。而且,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暴风骤雨般紧凑,信息量瞬间爆发,时而又陷入一种缓慢的、近乎冥想的沉思之中,留给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沉重的现实。这种节奏上的变化,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对耐心的考验,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真正“看见”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和经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细节”的痴迷与运用。很多社会议题的深度,恰恰隐藏在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碎片之中,而这本书就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具体的场景还原,构建起一个无法辩驳的现实图景。例如,书中对某些日常物品的描述,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些物品在普通人眼中或许毫无意义,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却成了承载巨大心理重量的符号。这种文学性的提炼,使得原本冰冷的社会数据,瞬间获得了温度和重量。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野调查时,是如何小心翼翼地与访谈对象建立起信任,才能获得如此私密而真实的文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时间淬炼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档案,值得被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极为克制且具有仪式感的。它没有使用那种煽动性的、情绪化的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去包裹着极度私密的情感内容。这种“冷处理”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冲击力,因为它迫使读者必须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储备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转述他人故事时的那种边界感,她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进行道德审判,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如此发生”。这种高度的专业素养,让整本书的论证力量显得非常可靠和扎实。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极其安静的图书馆里,面前摊开着几本厚重的历史文献,需要我全神贯注地去辨析每一个脚注和引语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很少读到一本纪实作品,能在完成阅读后,让我对“常识”产生如此深层次的动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挑战了许多社会建构的既定叙事,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成功学”或“个人奋斗论”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一种极其温柔却又无法抗拒的方式揭示出来。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不仅是献给作者的洞察力,更是献给那些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着生命韧性的个体。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跳出自身舒适圈,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遗忘或美化的社会边缘。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复杂、更真实世界的门,这趟旅程或许不那么轻松愉快,但绝对是心灵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一种克制却又极具张力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当我第一次拿起它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厚重与深刻。光是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拐弯抹角,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姿态,提出了一个社会议题,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旧无法轻易抽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考量,那种细微之处的精准拿捏,使得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却又锋利,能够轻轻触碰到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角落。这种叙事的手法,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在我读过的许多纪实文学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品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光鲜外表下,真实而复杂的人性挣扎,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社会脉络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更具层次感的认识。
评分还没看,书中可能展示了另一面
评分这本书我是期待了很久,只是简单看了下作者的生平,就已经能知道这本书存在于世的意义有多大了。虽微小但不寂灭,虽短暂却永恒!
评分经典!国王的“自然之体”和“政治之体”是如何矛盾又融合的。京东优惠价叠券1,虽然今年的活动不是很给力,也还不错了!京东快递终于又用纸箱了,不错!
评分嗯,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优惠力度大,价格便宜,但是不知道内容好不好,希望内容好看。
评分这当然不是说它写的不好。这本书的好处已经被说的太多,诸如它温和宽容的笔调,细腻生动的描绘,远近适中的视角,还有贯穿始终的自我调侃,——从阅读的角度说来无可指摘。我只花了三天的上下班时间就看完了全书,相当轻松愉快。
评分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1915年10月27日。探险船的名字叫“坚忍号”。目前的坐标是南纬69.5度,西经51.3度,处于南极诡秘莫测的威德尔海千里冰原深处,正好在南极点与离得最近的人类居住点之间,居住点距此有1200英里。
评分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回味,我的菜!另,后面的书单都是直指人心的文字。
评分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都有这样难以忘怀的经历: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水浒》和《三国演义》,一本一本得攒《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跟同学吹赢剪切的书中纸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