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

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黄道周 撰,翟奎凤,郑晨寅,蔡杰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黄道周
  • 理学
  • 宋明理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古籍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1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3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6
字数:170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明代学者黄道周学通四部,著作宏富,民族气节为世人推重,同时代人徐霞客曾如此评价:“其字画为馆阁第yi,文章为国朝第yi,人品为海宇第yi,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yi。”其文集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不可估量,值得整理出版。


  二、主要整理者翟奎凤于北京大学师从陈来攻读博士期间,即着手研究黄道周,十数年来不曾中断,学养深厚,可以确保该书质量。


  三、当代著名学者陈来先生对黄道周其人其学极为推崇,其所著《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作为本书前言,全面阐述了黄道周的生平及学问,对其理学思想着墨尤多。该文章可以视为阅读本书之津梁,读者由此入手研读本书,必将事半功倍,获益良多。

内容简介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学者,其所著诗歌、文赋、奏疏、制诰、碑记、铭诔、信札、序跋、札记等,由清代学者陈寿祺在洪思、郑玟、郑亦邹等前人基础上,积十年搜访之力汇编成册,名曰《黄漳浦集》(此次整理改名为《黄道周集》)。《黄道周集》凡50卷,收录各种文体的文章总计1000余篇,内容宏富,集中反映了黄道周生平履迹、仕宦交游、读书治学等方方面面,其中,奏疏文告对我们了解明末社会和南明历史的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诗词歌赋对丰富明末文学史具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序跋札记等则体现了黄道周的学术思想。明末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徐霞客、陈子龙、方以智、刘宗周等均与黄道周交往甚密,这些在该书中均有所反映。

  该书早前为陈来先生撰写的四万余字的《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对读者整体了解黄道周大有裨益。紧跟其后的是整理者撰写的《“黄道周集”的汇结与刊刻》,整体介绍了《黄道周集》的刊刻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全书之末为附录,辑录《黄漳浦集》未录诗文数十篇,弥补了原书遗珠之憾。

  此次整理,以道光十年(1830)刻本《黄漳浦集》为底本,以明崇祯刻《骈枝别集》、崇祯十五年刻《大涤函书》、明刻《石斋行业》等为校本或参校本。

作者简介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今福建省东山县人。明末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书法家。其易学思想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易象正》、《三易洞玑》、《易本象》等。学界一般将其与刘宗周并列,合称“二周”。

  翟奎凤,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黄道周思想研究,著有《以易测天:黄道周易学思想研究》,整理点校了黄道周《易象正》、《三易洞玑》等。

  郑晨寅,漳州城市学院黄道周研究室副教授。

  蔡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研究生。

目录

第一册

黄道周生平与思想 陈来

“黄道周集”的汇结与刊刻 翟奎凤

整理说明

卷首

卷一—卷六 疏

卷七 状

卷八 表


第二册

卷九—卷十 策

卷十一 对

卷十二—卷十四 论

卷十五—卷十九 书

卷二十 序


第三册

卷二十一—卷二十二 序

卷二十三 启

卷二十四 记

卷二十五 传

卷二十六 墓志

卷二十七 墓志铭

卷二十八 文


第四册

卷二十九—卷三十一 杂著

卷三十二—卷三十五 杂著

卷三十六 骚


第五册

卷三十七—卷四十三 诗


第六册

卷四十四—卷五十 诗

附录

精彩书摘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节选)


 陈来


  黄宗羲作《明儒学案》,把黄道周列入《诸儒学案》,对黄道周的学术渊源与倾向未作判断。清人有谓“宗周以诚意为主而归功于慎独,能阐王守仁之绪言而救其流弊;道周以致知为宗而止宿于至善,确守朱熹之道脉而独遡宗传”(见《黄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礼部奏表),这是认为刘宗周学术入手处为王学,而以黄道周为守朱学之传。刘宗周曾受王阳明较大影响,虽其晚年批评阳明,但的确对王学有继承有救正。黄道周在朱子与陆王之间,更多倾向于朱子容肇祖说:“黄道周出自南闽,所受朱熹的遗风余泽,感化不少。”(《明代思想史》,上海开明书店,一九四一年版,第317页),但他的学术与朱子和明代的朱子学仍有较大差别,他对陆王学派的态度也与明代的朱子学家们有很大的不同。

  (一)论北宋五子


  黄道周对北宋五子各有评判,他说:


  有宋诸儒初皆泛滥内典,于性命上事看不分明。《易》称继善成性,《学》、《庸》止善明善,孟夫子直接思曾,更无半语差错。濂溪(周敦颐)便说性上有刚善柔善,刚恶柔恶,此皆错认二五以为太极,错认气质以为天性也。伯淳(程颢)原本濂溪,便说有气质之性、义理之性,与孔孟何其异旨!张横渠(载)聪明在诸贤之上,又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不知虚气更是何物?如此等议论,岂可令孔孟见之乎?(《儒脉》,《黄漳浦集》卷三十)


  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看,“儒脉”应当是和道统有关的讨论。黄道周虽然充分肯定周、张、二程的学行,但他认为在有关“性命”的根本问题上,北宋几位巨子都偏离了孔孟思想原始儒家的基本立场。这样一来,他对北宋数子在道统中的地位的看法就和宋明理学的道统论相去甚远了。他以“性命论”为理论的核心,反对“气质论”,与明代中后期注重“气”、主张气质之性即是义理之性的观点有很大差别。

  在北宋五子中,黄道周惟推崇邵雍之学,这显然与他自己对象数之学的偏爱有关。黄道周的学生曾经问他康节(邵雍)与濂溪(周敦颐)比较如何,他说:“二公德行皆造,论其所学,濂溪安可比尧夫?尧夫自云‘卷舒万古兴亡手,出入几重云水身’,此处止可尧夫到得。与(濂溪)对潘兴嗣论何啻千里!”又说:“二程止见得濂溪田地,不到尧夫田地也。”(《儒脉》,《黄漳浦集》卷三十)邵尧夫以数推运,这与黄道周“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而考人事治乱”的方向一致。黄道周在北宋五子中独推崇邵雍,贬低周敦颐、二程,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象数易学的立场。

  (二)论朱陆

  黄道周的门人洪思曾说“黄子善朱子”(《王文成公集序》按语,《黄漳浦集》卷二十一),这大概是不错的,他的说法应当有根据。洪思又说:“黄子之学大则周孔,小则伊孟,亦不尽宗考亭。往在浙江讲堂时,与诸生复说《易象》、《诗》、《书》、《春秋》、《礼》、《乐》新故异同之致,不能不与元晦抵牾。”(《王文成公集序》按语,《黄漳浦集》卷二十一)朱子字符晦,号考亭,洪思这里所说,是指崇祯十五年事,是年黄道周出狱之后,取道浙江,在大涤停留时,曾与诸生讲论朱陆异同。黄道周在这次讲学中还写了《朱陆刊疑》。

  据《朱陆刊疑》所録,黄道周认为朱陆两家之辨起于无极之辨,“两家辩论不自鹅湖而始,却是陆子美开端,明刺濂溪不是,晦翁尊崇濂溪,见子美诋濂溪无极太极为老氏之学,遂生异同。其后子寿、子静原本伯兄,与晦翁格物致知之说争源分流,学者从之,遂分径路。”黄道周误以无极太极之辨在鹅湖之辨以前,黄宗羲已指出其差误。黄道周认为陆氏之学源于孟子,本有其道理,但陆氏公开指责朱子,使朱子不能接受;而朱子批评陆氏兄弟,指责他们浅狭邪诐,陆氏也不能接受。他还指出,陆子静(陆九渊)以体贴爱敬为主,以知爱敬为致知,以格爱敬为致物,这些思想并不错,所以不能说陆学是禅。黄道周这些对陆学的分辨,应即是他所说的“稍稍与子静开涤”。他又认为:“晦翁之格致,子静之良知,皆有瑕亹,亦皆不远于圣门之学。……用子静以救晦翁,用晦翁以剂子静,使子静不失于高明,晦翁不滞于沉潜,虽思孟复生,何间之有?朱士美云:此莫近于调停否?某云:天下事惟邪正两家调停不得,既是一家,何必苦自同异?”这个说法,主张朱陆应当相互补充,各去短集长,与元明两代流行的朱陆互补之说一致,但与下面提到的朱子之学百世无弊的提法略略有异。照这里所说,正如陆学可能失于高明,朱子学亦可能滞于沉潜。也就是说,朱子学的弊病有可能是由于过分沈潜而达不到高明。朱子在元明时代,以朱陆为一家者,多出于陆王之学,黄道周偏主朱子,但也倡言调停,算是比较特别。

  黄道周《大涤书院三记》载:


  两日,诸友先后间至,剖析鹅鹿疑义,稍稍与子静开涤,诸友亦欣然无异。渐复泛滥《易》、《诗》、《书》、《礼》、《乐》新故异同之致,不能不与元晦抵牾。然而元晦醇邃矣。繇子静之言,简确直捷,可以省诸探索之苦,然而弊也易。繇仆之言,静观微悟,可以开物成务,然而弊也支。繇元晦之言,拾级循墙,可至堂室,高者不造顶无归,深者不眩崖惊坠。由其道百世无弊,则必元晦也。(《黄漳浦集》卷二十四)


  朱陆之辨是元明时代思想讨论的重要课题。照黄道周这里所说,他认为陆象山的学问简易直捷,但有好易之弊,也就是好走快捷方式;他自己的学问能开物成务(当指其推步的历史学),但比较支离繁琐;只有朱子的学问循序渐进,百世无弊。所以,根据《大涤书院三记》的说法,黄道周认为,比较起来,还是朱子的学说弊病最少。他承认,在有关《易》、《诗》、《书》、《礼》、《乐》等经典的具体解释上,他可能与朱子有所不同,但朱子的思想整体上说既纯粹又深邃,是不可及的。本来宋元以来学者批评朱子学都是说朱学有“支离”之弊,而黄道周却把“支离”当作他自己学问的弊病,不以“支离”评论朱子,可见他对朱陆的调和及其对朱子的推崇都有他自己的看法。


  “黄道周集”的汇结与刊刻(节选)

  翟奎凤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隆武二年(1646)因抗清不屈,就义于南京,终年62岁。黄道周38岁中天启二年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礼部奏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东林之后,明末大儒公推刘宗周和黄道周。黄道周学问博通,著作宏富,单《四库全书》收其个人著述达十部之多,这些著述几乎涉及了四书五经的各个方面。

  黄道周在明末清初曾极富盛名,与当时士人有着广泛交游,他是晚明著名学问家、易学家和书法家,在明末政治舞台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徐霞客在当时最为推崇黄道周,两人感情至笃,他远游云南时对当地土司点评中原名士,曾这样说:“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徐霞客的评论固然有朋友间的私相推许之嫌,但于此也可见黄道周在当时的声望之高。

  在黄道周生前,已有《骈枝别集》二十卷(今有明末大来堂刻本)、《大涤函书》四卷(今有崇祯十五年刻本)、《续离骚经》七卷(今有明万历刻本)、《咏业近集》《焦桐山诗集》《焦桐山文集》《明诚堂诗集》《浩然堂诗集》共十卷(今有明末刻本),等文集和诗集行世。黄道周去世后,他的弟子洪思开始收集汇编其著述、诗文合集,他的著述后来基本收入《四库全书》,但文集未入《四库》,经洪思、郑玟、郑亦邹等人的不断努力,到陈寿祺终于编成相当完备的黄道周集,即今天较为常见的五十卷本、一百多万字的《黄漳浦集》。近年来,笔者在整理《黄漳浦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黄漳浦集》所未收的文章和诗歌。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比较早的传世的黄道周文集是郑玟所刻十三卷本《黄石斋先生文集》,该集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题为刻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原本藏于天津图书馆。郑玟,字伯润,号虚舟,龙岩人,康熙庚午举人,“除三水令,有循声。筑堤岸,以兴水利。建书院,以振士风。请蠲免钱粮,以恤灾黎。在任十二年,母老乞归,生平崇尚正学,尝编辑《程氏日程》、《吕氏乡约》以教后进,著有《文钞》、《诗钞》行世”(《(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三十九“龙岩人物”)。龙岩与漳州毗邻,故在序文中,郑玟称自己为黄道周的同乡后学。在凡例中,郑玟说“先生文诗甚富,乱后散失。及门洪子石秋收文海内,垂四五十年而遗文始集,兹所刊者皆洪子抄本,不敢忘所自”,又说“先生生平所著尚不止此,遗文在洪子力(洪思儿子)家。俟再借录,续刻二集问世。先生《续骚》直逼屈宋,诗高古峭刻,不袭前人,自成一集,不特古文可传不朽,当嗣刻以公同好”(郑玟《黄石斋先生文集》凡例)。郑玟所刻《黄石斋先生文集》十三卷是没有诗集的,从上面的凡例可以了解,郑玟曾有计划再续刻黄道周的诗集部分,但未见有郑玟所刻黄道周诗集行世,应该是并没有再续刻。郑玟的好友萧大成、姚炳坤、赵大堳参与了《文集》的较正工作。陈寿祺在《重编黄漳浦遗集序》中说:“漳浦石斋黄公遗书,见于公门人洪思石秋子《收文序》,凡四部,百九十有六卷。富哉,纂述之大业也!……《文集》(《黄石斋先生文集》)十三卷,则康熙甲午龙岩郑玟虚舟取石秋所编刻之,近又重刻于漳,非全集也。余往在京师,从乡人乞得一部。”(《黄漳浦集》卷首)不管是郑玟的自序,还是陈寿祺的介绍,都很清楚的一点是,郑玟所刻十三卷《黄石斋先生文集》取自洪思所编黄道周的文集,具体来讲当是源于洪思所编“石斋十二书”的《黄子录》部分。

  据陈寿祺《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交代,康乾时尚有郑亦邹所编50卷本《黄石斋集》。郑亦邹(?——1709),字居仲,号白麓,福建海澄(今属漳州龙海)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与洪思有交游,康熙四十三年七月曾以所撰黄道周传记请正于洪思。洪思去世后,撰有《洪石秋子传》。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编有《黄石斋年谱》行世。陈寿祺在《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中说“既归里,始闻公之遗书仅存漳州一士人家,寤寐求之。嘉庆丙子(1816),属友人辗转假其藏本以来,乃海澄郑白麓中书所编,文三十六卷,诗十四卷,视虚舟本增多数倍,字句间有小异。余以虚舟本所遗,缮写十余册,人闲始有副墨矣。”侯真平认为,郑亦邹编的这个50卷本《黄石斋先生集》今已不存。但是郑亦邹的50卷本《黄石斋集》的主体内容为陈寿祺的《黄漳浦集》所继承,《黄漳浦集》也是50卷,也是“文三十六卷,诗十四卷”。若仅就卷数而言,《黄子录》66卷,郑白麓的《黄石斋集》也就是50卷,但是陈寿祺《黄漳浦集》卷首载有“洪石秋编《黄子录》内所缺篇目见郑白麓本”148篇以及“郑白麓编《黄石斋先生集》内所阙篇目见洪石秋本”73篇的清单。这样来看,郑白麓50卷本《黄石斋集》比洪思的66卷《黄子录》在体量上可能还要大。

  当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权威的黄道周文集就是陈寿祺编的50卷本《黄漳浦集》。这部文集是在洪思、郑玟、郑亦邹等前贤努力的基础上编订的。在《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中,陈寿祺在介绍完郑亦邹的50卷本黄道周集之后,又说:“顷嘉兴沈鼎甫大理督闽学,闻其得公《全集》钞本数十册于漳人,急假校对,则倍于虚舟本,而不及白麓本四之一,其文有刺取已刻者,题有点窜者,盖石秋与公季子子平编次原本。然有五十篇为白麓所遗,将白麓未及覩此本邪?余悉录而益以它时所见卷册遗文、遗诗数十,汇为一编,复位目录,而仍存洪、郑二家旧次,盖积十有余年,然后公之遗集乃得揽其全,以慰平生饥渴矣。”沈鼎甫是道光年间的朝廷名臣,当时督学福建。陈寿祺听说他有黄道周的全集,就借来校对,发现比郑玟本多一些,但还不到白麓本的四分之一。但是这里边也有50篇是白麓本所没有的。这样前后约十年的收集工夫,陈寿祺又购得《大涤函书》、《石斋逸诗》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备了黄道周文集的汇集,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传世本50卷本《黄漳浦集》(约在道光五年汇集完成)。

  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 号左海,福建闽县,为清代著名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历典广东、河南乡试,后在浙江诂经精舍讲学。陈寿祺与黄道周同为福建人,他一生表彰黄道周不遗余力,积极推动黄道周从祀孔庙。乾隆时期,清政权已完全稳固,这时政府反而开始褒扬明末抗清志士的节义,鄙视那些投降自己的没有操守的文人,乾隆帝甚至尊黄道周为“一代完人”,谥号忠端。因此,《四库全书》对黄道周的著述收集达十部之多,只是删涂或改写了个别如“夷狄”、“胡虏”之类的违碍字眼,但黄道周的文集并不在其中,这也许是由于文集里涉及明清之际具体敏感问题太多的缘故。道光四年(1824年),陈寿祺上书闽浙总督赵慎畛、福建巡抚孙尔准,呼吁以黄道周从祀孔庙,第二年,礼部又把赵慎畛的奏请上报朝廷,得到批准,黄道周得以从祀孔庙东庑,在明臣罗钦顺之次,也正是这一年,陈寿祺历数十年收集整理的《黄漳浦集》基本完成。道光八年,孙尔准升任闽浙总督,他倡议为出版《黄漳浦集》募捐,自己出资五十金。这样,到道光十年(1830年),陈寿祺编的《黄漳浦集》刊刻完成,得以流通。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陈寿祺去世前,担心辛数十年收集整理的《黄漳浦集》的底板稍有不慎会散失,命其子陈乔枞把底板存入官府司库。

  清姚莹、顾沅、潘赐恩等人所辑《乾坤正气集》收有《黄石斋先生集》十六卷,但据侯真平先生考述,所辑《黄石斋先生集》基本上是翻刻陈寿祺的《黄漳浦集》,是摘取《黄漳浦集》而成的。陈寿祺之后所刻黄道周集,多翻刻或摘取其《黄漳浦集》,后来的学者研究黄道周,也多参考这个集子,可见陈寿祺所编《黄漳浦集》已成为公认的黄道周文集的权威本。但仍需说明一点的是,笔者在整理校勘《黄漳浦集》过程中也发现,特别是诗集部分,与该诗的明刻本如《明诚堂诗集》《浩然堂诗集》等相比,不少异文明显是以明刻本为优,甚至《黄漳浦集》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字。更不用说一些避讳字和“胡虏”、“夷狄”等有碍字眼常被涂改或涂抹,我们今天需要更多的明刻本来完善陈寿祺的《黄漳浦集》。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陈寿祺的付出及其功劳是首先需要肯定的。


《黄道周集》 卷首语 这是一套承载着深厚学术底蕴与历史印记的丛书,它汇集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道周先生的毕生心血与思想精华。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是明末清初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更是晚明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问广博精深,治学严谨,学风峻烈,在哲学、史学、文学、天文、历法、算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这套《黄道周集》正是为了系统性地呈现其思想的脉络、治学的精神以及学术的成就,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位集大成者的思想世界。 编纂缘起与丛书特色 自古以来,学者著述的整理与传播,是延续文明、传承智慧的重要途径。《黄道周集》的编纂,正是基于对黄道周先生学术地位的充分认识,以及对其思想价值的深刻挖掘。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道周的著作虽有流传,但多为零散的刻本或手抄本,流传范围有限,且在整理、校勘、注释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套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系统、严谨的整理,为海内外研究黄道周的学者及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文本,以期进一步推动黄道周研究的深入发展,并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兴趣。 本套《黄道周集》共六册,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我们力求做到全面、系统、条理清晰。我们将黄道周先生的著作按照其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进行分类,并根据其重要性和代表性进行排序。每一册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卷:理学精要——《大学问》、《中庸大学解》 本卷收录了黄道周先生在理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重点在于其对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的深刻解读。黄道周的理学思想,承袭宋明理学,又有所创新,尤其在“格物致知”的解释上,强调“格物”的实践性与“致知”的主体性,与前代学者有所不同。 《大学问》:此书是黄道周对《大学》精神的集中阐发,他并非仅作字面之解,而是从更深层次揭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内在联系与实践路径。他强调“格物”的目的是为了“致知”,而“致知”的目的是为了“诚意”,最终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与人生目标。黄道周在此书中,将儒家的修身与政治哲学紧密结合,展现了他高度的现实关怀。 《中庸大学解》:本书是黄道周对《中庸》与《大学》两部经典进行合解的尝试,意在发掘两部经典在思想上的内在契合之处,从而构建更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他对《中庸》中“诚”的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诚”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宇宙本体论的体现。他认为,君子应效法天地之“诚”,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本卷,读者将能够清晰地看到黄道周在儒家理学领域的探索与贡献,他如何继承前人,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在强调个体实践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 第二卷:史学考辨——《明史》部分章节、《事林广记》 黄道周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明史》的撰修虽然在他生前未能完成,但他为之贡献了大量精力,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和见解。本卷将选取其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展现其严谨求实的治史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 《明史》部分章节:本卷精选了黄道周在《明史》撰修过程中的部分文字,可能包括其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考证、对人物事迹的评述,以及他对于史书体例的看法。黄道周治史,重证据,讲究实事求是,对史料的甄别异常严格。他的史学观点,体现了明代史学由洪武、永乐以来注重官方史书的编纂,转向更为注重个人史学研究的趋势。 《事林广记》:此书是一部内容庞杂的类书,但其中包含了大量黄道周个人的史学见解和考证。他通过搜集、整理、评述各类史料,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广博知识和深刻理解。本书也反映了他对民间史事、风俗习惯的关注,体现了其史学视野的多元化。 本卷旨在呈现黄道周作为史学家的严谨与博学,他如何通过细致的考证,还原历史真相,以及他对历史的独特思考。 第三卷:文学创作与理论——《黄石斋诗文集》 文学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情感的流露。黄道周的文学创作,与其哲学思想、政治抱负紧密相连。本卷汇集了他的诗文作品,展现其作为一位杰出文学家的风采。 《黄石斋诗文集》:这部分收录了黄道周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意境开阔,常寄寓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他的散文,言辞精炼,逻辑严密,既有史论的深刻,也有议论的锐利。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他面对乱世的忧思与担当。黄道周的文学,并非纯粹的抒情言志,而是与他的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负息息相关,体现了“文以载道”的传统精神。 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黄道周的文学世界,感受其笔下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慨,以及他如何用文字来表达他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卷:天文历算与科学探索——《黄道周历算著作》 黄道周并非局限于儒家学问,他对天文、历法、算学等科学领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本卷将聚焦于他在这些领域的贡献。 《黄道周历算著作》:这部分可能包括他对历法的推算、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以及他在算学方面的相关论述。在古代中国,天文历算与哲学思想常常是相互交融的,黄道周在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他的研究,可能涉及到当时的最新科学成果,并试图将其融入到更宏大的宇宙观之中。 本卷展现了黄道周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如何将科学观察与理论思考相结合。 第五卷:经学辨析与学术争鸣——《黄道周经学著作》 经学是传统中国学术的核心,黄道周在经学领域同样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贡献。本卷将集中呈现他在经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黄道周经学著作》:此部分可能包括他对《易》、《诗》、《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注释、评点,以及他与其他学者在经学上的辩论。黄道周治经,注重考据,强调从经典本身出发,寻找其原意,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他的学术观点,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畏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与当时其他学者的学术争鸣,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经学研究的活跃状况。 本卷将使读者了解黄道周在经学领域的深刻造诣,他如何梳理经学传统,又如何为经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卷:思想精华与人生论述——《黄道周语录集》、《杂著》 本卷作为全集的收官,将汇集黄道周的思想精华,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 《黄道周语录集》:这部分可能收录了他日常言行、与弟子交流、以及一些精辟的见解,更直接地展现了他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魅力。语录形式,能够更生动地反映学者的真实思想,也更易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杂著》:此部分将包含一些未归入前述类别的著作,可能涉及他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其他零散但重要的学术思想。这些杂著,往往能够体现学者更为全面、更为鲜活的一面。 本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黄道周的整体思想和人格魅力,他的智慧、他的担当、他的风骨,都将在这些篇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结语 《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黄道周先生学术成就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呈现,更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次重要贡献。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黄道周这位伟大的学者,感受他深邃的思想,学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承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这套书,不仅是献给学术界的礼物,也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读者的珍贵典藏。阅读《黄道周集》,就是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智者对话,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传承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这套《黄道周集》,就被其内容所震撼。我以前对黄道周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二手资料,知道他是一位刚正不阿、学养深厚的学者。但通过这套集子,我才真正领略到他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一些篇章,比如关于“致良知”的探讨,与王阳明的心学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其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还有他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更是结合了经学、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他并非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从具体的政治、社会、个人修身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这位先贤在历史长河中,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赤诚之心,与后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不单单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人生智慧的宝典。

评分

坦白说,在拿到这套《黄道周集》之前,我对“理学”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些望而却步的。总觉得它过于艰涩,与现代生活似乎有些距离。但阅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黄道周的文字虽然古朴,但其核心思想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谈论的“修身养性”,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充满了对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的实在指导。例如,书中对“诚意正心”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他提倡的“居敬”功夫,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帮助我找到了内心平静的锚点。而且,他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辩证分析,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这套书让我认识到,理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切实指导我们生活、提升我们品格的智慧。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一套完整的、权威的学术著作集是极其宝贵的。这套《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在版本考证和校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册都附有详细的凡例和校勘记,清晰地说明了底本的选择和整理过程,这对于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我尝试比对了其中一些章节与我手中其他版本的资料,发现这套集的校订成果非常可观,许多以往难以辨识的文字都得到了准确的释读。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注解也十分到位,既有对原意的准确阐释,也兼顾了后世的理解和发展,为我深入理解黄道周的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信任,也更加坚信它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太精美了!拿到手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全六册厚实而有分量,封面设计典雅大气,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刺眼的感觉。书页的裁剪十分整齐,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丝毫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传世之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黄道周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代大儒,其思想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希望能有一套系统、完整的黄道周著作集,方便我深入研究和学习。这套“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的出现,简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从书籍本身的品质来看,它绝对对得起“精装”二字,无论是作为个人案头必备,还是作为礼品赠予同好,都显得体面而有品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这套《黄道周集》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先贤智慧的向往。起初,我担心晦涩的文言会成为阅读的障碍。但意外的是,虽然是古籍,但黄道周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并不像某些古籍那样艰涩难懂,反而在严谨的逻辑中透着一股辩才。他的一些观点,比如关于“正谊明道”的论述,虽然是讨论儒家之道,但其精神内核——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我花了些时间,对照着一些通俗的解读,慢慢地啃读,发现其中蕴含的许多道理,都与我们当下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人格魅力的黄道周,他不仅是学问大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阅读的过程,也像是在与一位长者对话,汲取着他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力量。

评分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评分

平装胶版,印刷不错,活动购买,价格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满意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评分

帮朋友买的,没有看到实物,但是价格很划算,物流也快,满意。

评分

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评分

包装很好,书本完整,质量应该可以!

评分

好书,囤着一本一本慢慢看…

评分

一代大儒的文集,也是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