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套装共6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袁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袁桷
  • 集校注
  • 宋代文学
  • 古籍
  • 文学史
  • 文化典籍
  • 诗文集
  • 名家作品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963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袁桷字伯长,一字养直,号清容居士、见一居士。庆元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早年受业于王应麟、舒岳祥、戴表元,思想上主张朱陆合流,并提倡实学;文学上继其师戴表元,力纠宋末文风之颓废,影响更大;于史学上主持修有《延佑四明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袁桷集校注卷第一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
袁桷集校注卷第五
袁桷集校注卷第六
袁桷集校注卷第七
袁桷集校注卷第八
袁桷集校注卷第九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一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二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三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四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五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六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七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八
袁桷集校注卷第十九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一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二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三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四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五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六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七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八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九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一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二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三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四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五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六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七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八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九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一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二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三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四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五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六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七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八
袁桷集校注卷第四十九
袁桷集校注卷第五十
附录
后记
篇目索引

精彩书摘

  朝,其辨争者,朋友丽泽之益。朱陆书牍具在,不百余年,异党之说兴,深文巧辟。而为陆学
  者不胜其谤,屹然墨守,是犹以丸泥而障流,杯水以止燎,何益也?
  可看出袁桷反对门户之见的互相攻伐,认为于世无补,另外也有为陆学呜不平之意。袁桷虽没有系统的朱陆学术思想著作,但长期身处翰苑,又为当时文坛领袖,故其见解还是值得重视的。
  (四)
  元英宗至治三年(一三一三),袁桷得丞相拜住信任,任侍讲学士,已是三品高官,在仕进南人中实为不易。然八月朝廷发生南坡之变,英宗和丞相拜住被铁失等人杀死。这虽是蒙古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对袁桷的影响却很大。他是拜住所信任的南人,自然感到恐惧异常。政变之后,「贼党赤斤铁木儿遽至京师,收百司印,趣召两院学士北上」。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政治气氛,他大概感到了自身的危险,到泰定帝元年(三三四)三月就辞官归隐。
  这一次真正的远离政坛,也使他对政治感到灰心。离开大都时几乎是仓皇出京,不难看出南坡政变对其影响之深。对袁桷来讲,最主要的影响是:他修辽、金、宋史之事被迫中断。他为修史准备了二十年,且四明袁氏世代藏书,为故宋藏书大家,从他所写《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可以看出,修史之书已大体齐备。但在没有汉文化修养的泰定帝那里,修史根本算不了什么大事。袁桷因自己的南士身份,对政治既参与又远离,常有畏祸心理。他在《书赵监酒墓记后》云:「世之畏祸者多矣,变姓之张禄,别族之辅氏,盖思以自全也。」「思以自全」态度的背后正是为了躲避灾祸。
  他的谨慎和渊默在主修《延佑四明志》时,表现在对他的族人袁锈因抗元被杀的态度上。这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件事,袁镛也是四明名士,王应麟为此还写有悼诗,但《延佑四明志》对此事却只字不提,也不为袁镛立传。因为此事,他遭到清代全祖望的苛责,全氏《延佑四明志跋》云:「清容文章大家,而志颇有是非失实之憾。如谢昌元、赵孟传皆立佳传。袁锈之忠反见遗,盖清容之父亦降臣也。」不敢给袁镛立传正是为了家族利益,以袁桷的学识,他并非分不清此中利害,但这件事他最好的办法就是缄默不语。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套装共6册)》是一部系统梳理、精校细注中国古代重要文学家袁桷(1267—1342)作品的巨著。袁桷,字孔方,号清容居士,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其文笔雄健,学识渊博,在诗文创作、史学研究、书法艺术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对元代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套《袁桷集校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汇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海量袁桷传世文献,包含其诗、文、词、跋、记、表、疏、书、赞、铭、颂等各类体裁的作品。校注团队历时多年, painstaking地搜集、整理、比对各类版本,力求还原袁桷作品的原貌,辨析讹误,订正错字,并针对其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详尽的注解。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奠定袁桷研究的基础性工程: 袁桷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然而,历代传抄、刊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版本差异和文字错误。本套《校注》的出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严谨的校勘,提供了最接近原作的袁桷文本,为后世学者进行袁桷文学研究、思想研究、史学研究等提供了最可靠的文本依据。 二、 系统呈现袁桷的文学成就: 袁桷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其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深沉的情感、精炼的语言著称。他的散文则汪洋恣肆,思想奔放,议论深刻。本套《校注》将袁桷的诗文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使得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袁桷的文学风格、创作特点及其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方面: 袁桷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山水景物的自然之美,也有抒发个人抱负、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更有寄托人生哲理的感悟。其诗歌风格雄健旷达,气势磅礴,用词精当,意境深远。本套《校注》对袁桷的诗歌进行了精密的校勘和注解,尤其是在理解其诗歌的用典、典故、隐喻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读者得以领略其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散文方面: 袁桷的散文,特别是他的一些论说文、序跋、书信等,展现了他作为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深度。他的文章言辞犀利,逻辑严密,见解独到。本套《校注》对于理解袁桷的史学思想、政治主张、人生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他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都为我们研究元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其他文体: 除了诗文,本套《校注》还收录了袁桷的书、跋、记、表、疏、赞、铭、颂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一定长,但往往能够反映袁桷在不同领域的思考和见解,例如他的书法题跋,既是对其书法艺术的阐释,也常常蕴含着他对古今人物、事件的评价;他的记、表、疏等,则可能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等方面。 三、 深入挖掘袁桷的学术思想与史学贡献: 袁桷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对史学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在史料辨析、史事考证方面成就斐然。其史学著作,如《龙兴录》、《蒙元史》等,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本套《校注》中的许多散文作品,都蕴含着其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校注,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袁桷的史学观,以及他对元代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 史学著作的价值: 袁桷撰写了大量与史学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展现,更是他学术思想的载体。例如,他对于元朝兴起过程的研究,对于当时社会制度的观察,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套《校注》将这些作品进行精细的校勘和注解,有助于学者们更准确地理解其史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史料的补充与考证: 袁桷的许多文章,特别是碑文、墓志铭、行状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社会风貌、制度沿革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校注,可以辨析其真伪,考证其背景,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四、 提升袁桷书法艺术的研究水平: 袁桷在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元代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书法风格遒劲有力,潇洒飘逸,自成一体。本套《校注》收录了大量袁桷的书法作品,包括一些有墨迹传世的作品,以及他为他人书写的碑文、墓志铭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校注,不仅可以了解其书法内容,更可以间接研究其书法风格、用笔特点,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传承与发展。 五、 推动元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文学与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袁桷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理解元代文学、思想、社会的重要窗口。本套《校注》的出版,为从事元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必将极大地推动对袁桷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对整个元代文学与文化的全面认识。 本套《袁桷集校注》的编辑特点: 版本选择严谨: 校注团队在版本选择上,坚持以宋元善本为优先,辅以明清重要刊本,力求选取最接近袁桷原著的版本进行校勘。 校勘精细入微: 对于每一个字的异文、每一句话的衍脱增损,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并在注文中详细说明校勘的理由和依据,力求做到“毫厘不爽”。 注解详尽实用: 注文不仅解释字词的含义,更注重对文章的背景、典故、人物、事件进行解释,解答其中的疑难问题。对于袁桷诗文中的意象、象征、艺术手法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体例规范统一: 全套书采用了统一的校注体例,包括版本源流、校勘记、注文等,使得阅读和使用更加方便。 装帧精美大气: 本套书采用高质量的纸张和印刷,装帧精美,既具有学术价值,也具备收藏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套装共6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袁桷文学作品的一次系统性整理和研究,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它将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元代文学、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袁桷及其时代的重要平台。通过阅读和研究本套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袁桷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的思想光辉和艺术魅力,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袁桷的了解并不算深入,多是零散的提及,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但对其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思想内涵把握得并不准确。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套装六册的规模,意味着内容之丰富,也让我看到了编纂者希望全面展现袁桷文学成就的决心。我在阅读过程中,尤其被他诗文中的那种家国情怀和士大夫风骨所打动。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怀,这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校注部分对于一些政治背景的交代,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时代局限性。而且,不同册的侧重点似乎也不同,有的侧重诗歌,有的侧重散文,还有的可能包含尺牍、序跋等,这种分体编排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袁桷在不同文体上的特色和成就。这套书让我对袁桷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变成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画像。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是我近年来收到的一份非常满意的礼物。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作家。袁桷,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但真正深入阅读他的作品,却是从这套书开始。我喜欢这套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校注方面的严谨性。很多情况下,我们读到的古代文献,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讹误,而这套书的校注部分,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对,找出最接近原貌的文字。这对于我这样追求文本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此外,每卷书的开篇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不仅是关于袁桷本人,还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这些信息为我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框架。我特别喜欢他的一些边塞诗和羁旅诗,读来既有豪情壮志,又不乏细腻的情感。这套书让我觉得,阅读古典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穿越,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传承。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不仅仅是提供准确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要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套书的规模宏大,六册的厚度足以展现袁桷作品的全貌。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总是能够赋予它们更深的含义,比如他写山,写水,写风,写月,不仅仅是景色的客观呈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而校注部分,恰恰能够帮助我捕捉到这种细微之处,比如对某个词语的深层解读,或者对某个典故的背景介绍,都让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到位。我还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袁桷鲜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的篇章,这让我觉得,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的袁桷。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属上乘,古朴典雅,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历史感。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可以陪伴我长期阅读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袁桷在宋末元初的文坛也算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古风,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在我这个对实体书情有独钟的读者眼中,也算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收藏品。翻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序言和校注说明,看得出编纂者在考据和校订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各种版本、不同的校订依据都罗列得条分缕析,这对于深入理解袁桷的文本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文篇目,比如他的山水诗和咏史怀古之作,读来既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也能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隐晦表达。校注部分的注释也非常及时和详尽,很多我原本困惑不解的典故和词汇,在注释的帮助下都迎刃而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深度。这套书不仅仅是袁桷作品的汇集,更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文学精神的窗户,让我对宋元之交的文人心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袁桷集校注》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文本堆砌,而是真正地引导读者进入袁桷的文学世界。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着注释去品味字词的妙处,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举个例子,在袁桷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中,他对于物象的选取和描摹,往往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哲思,而校注部分对这些意象的来源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则进一步丰富了我对诗歌的理解。更让我欣赏的是,这套书在排版上的用心,古色古香的字体,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沉静而专注的阅读氛围。有时候,我会放下书本,静静地回味某一句诗,想象袁桷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篇作品,更在于它如何帮助读者去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引导和启发,让我不仅仅是“读”了袁桷,更是“懂”了袁桷。

评分

袁桷集校注卷第二十四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袁桷集校注卷第三十二

评分

根据网民反映的情况,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核实一起殴打监考老师案和一起威胁老师案件。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涉案人员予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并要求其对受伤害老师赔礼道歉。教育部门经调查,核实一起考点清点试卷工作人员行贿监考老师的行为。目前,市教育局对该清点试卷工作人员严肃处理,已给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 据湖北省钟祥市政府消息,针对6月8日湖北钟祥市一艺体高考考点,发生考生家长围堵监考老师事件。昨日钟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围堵事件主因是考生对异地监考不适应,不满监考“太严厉”,质疑老师安检过程动作不规范,以及部分学生考得不理想发泄情绪。网传“外地监考老师对学生搜身,有的女考生被摸”,经公安机关查明为虚假信息。

评分

……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许学丛书 清光绪张炳翔辑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

元代重要的文集。具体有待细读。

评分

陈确死后,他的孙子陈克鬯把他的著作手录一通,编为文集八册、诗集二册,宝藏于家,但不幸最终丢失了三册。其后,族玄曾孙陈敬璋费尽周折,搜集到了这十册诗文集,又从陈确六世孙陈锦处得到另外几册陈确著作的原稿,于清嘉庆三年(一七九八)编成《陈乾初先生遗集》四十九卷,分文集十八卷、别集十九卷、诗集十二卷。此书现存版本有如下四种:一、嘉庆三年稿本,藏上海图书馆。此当为陈敬璋编定时的初本。此本原为四十九卷,但别集缺前四卷,仅存五至十九卷。二、餐霞轩钞本,藏上海图书馆。《绩修四库全书》影印收录此本。此本总目录为四十九卷,与嘉庆三年本一致。三、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陈确集》称曾从上海图书馆钞得一份钞本,并拟名“上海本”。据其《点校说明》中所言,此上海本不知录 自谁手,旧藏海宁吴昂驹家,后又由杭州王氏九峰收藏。《点校说明》只字未提“餐霞轩”,而其别集部分的内容和编次也与餐霞轩本不同,说明此“上海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餐霞轩”本非一种。四、惜道味斋钞本,藏南京图书馆。此本与餐霞轩本及中华书局所称“上海本”内容大体一致,只是编排上文集、诗集和别集的次序不同,且此本无陈敬璋注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