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

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祥剑 编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明代书籍
  • 程朱理学
  • 家训类
  • 伦理道德
  • 修身养性
  • 古籍
  • 明隆庆刊本
  • 套装
  • 国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26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113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在《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校释的版本选择方面,笔者萧无陂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中的《传习录》为底本,该版本实翻刻自隆庆本。

内页插图

目录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传习录(下)》

前言/序言


《传习录》:一窥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思想精髓 《传习录》是明代大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一生思想言行的集中体现,是其弟子和后学记录、整理其语录、问答、论说而成的著作。此书以其深刻的哲学洞见、简明的语言和对实践的强调,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并远播东亚乃至世界。本次呈现的隆庆刊本,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的刊刻,是《传习录》流传的重要版本之一,其保存了相对原始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思想的熔炉: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围绕着“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展开。“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基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道理都蕴含在人心之中,无需外求。这一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理在事中”的超越,将哲学探究的重心从外部事物转向了内在的心性。王阳明通过对“心”的深入体察,揭示了人的先天道德意识,即“良知”。他认为,良知是人人生而具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然能力。然而,由于后天的习气、情欲蒙蔽,良知常常被遮蔽,导致人们的行为偏离正道。 因此,“致良知”成为王阳明实践哲学的核心命题。他并非要求人们去学习新的道理,而是要复其固有之良知。这是一种回归本心的过程,通过去除私欲,让良知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这种“致”并非是知识的增进,而是道德自觉和行为的实践。通过不断地反省内心,体察良知,将良知运用到日常的行事之中,便能达到道德的完善。 “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另一重要支柱,也是其最具实践意义的思想。他反对将“知”与“行”割裂开来,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必然导向“知”。“知”不能脱离“行”而独立存在,一旦脱离了实践,“知”便成了空谈;而“行”也离不开“知”的指导,否则便会失之偏颇。“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一种统一的、动态的道德实践过程,是将内在的道德信念与外在的行为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对于纠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空谈心性”而忽视实际行为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习录》的结构与内容 《传习录》的结构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卷。 卷上 集中了王阳明与其弟子问答、论辩的精彩片段,多为对其核心思想的直接阐发。这里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用浅近的语言,回应弟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疑难,如“事上磨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著名论断,都出于此卷。卷上内容生动活泼,充满智慧的光芒,是理解王阳明思想起步的最佳入口。 卷中 则收录了王阳明的一些重要的论说、书信和答问,内容更为系统和深入。其中不乏对“心即理”的详细论证,对“良知”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如何“致良知”的具法。卷中内容往往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展现了王阳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卷下 则是王阳明晚年的言论,包括他对于“静坐”和“戒慎恐惧”等工夫论的论述,以及他晚年对于“万物一体”等更深层次的体悟。卷下内容往往更加凝练,也更显老辣,体现了王阳明在生命晚期对人生和宇宙更为通透的理解。 隆庆刊本的价值 本次呈现的《传习录》为明隆庆年间的刊本,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隆庆年间是王阳明辞世数十年后,其思想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当时的刊印数量逐渐增多,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隆庆刊本相较于早期版本,在字句、标点、校勘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忠实地记录了王阳明思想的原始面貌,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其思想的演变和传播。 对于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学者而言,不同版本的《传习录》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比不同刊本,可以考察思想的流传过程,辨析字句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的原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一套完整的《传习录》套装,更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绝佳途径。 《传习录》的深远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自其创立以来,便在明代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官场、文坛,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致良知”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在事功中体悟真理;其“知行合一”,提倡将道德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善。 明代之后,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更是绵延不绝。在日本,阳明学曾一度成为主流思潮,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朝鲜,阳明学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韩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西方,也有学者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人生指南。它教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通过阅读《传习录》,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体察本心,如何让良知引领我们的行为,如何在事功与修养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传习录》的启示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时代,我们或许更容易迷失方向,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此时重读《传习录》,更能体会到其思想的价值。王阳明倡导的“破心中贼”,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贼”,如贪婪、恐惧、嫉妒、傲慢等等,它们蒙蔽我们的双眼,阻碍我们前进。学会认识和克服这些“心中贼”,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 “致良知”的实践,提醒我们回归本真,不忘初心。我们并非需要成为圣人,而是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遵循内心的良知,做出正直、善良的选择。 “知行合一”的理念,则鼓励我们脚踏实地,将理想付诸实践。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空洞的理论,而要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自己的认识。 这套《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古籍文物,更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门。它以其跨越时空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人生,去追求真理,去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通过细读这部经典,我们或许能够获得启迪,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让内心更加澄明,生活更加充实。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把这套《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从包装中取出时,一股久违的古籍气息扑面而来。它所呈现的,远不止书的内容本身,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传统的尊重。这套书的装帧,从我个人的审美角度来看,堪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忠实地还原了明隆庆时期刊本的风格,那种古朴而典雅的设计,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传习录》本身的文化价值。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略带韧性,并且有自然的泛黄,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而非那种生硬的现代纸张。当指尖划过那些繁体字,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研读时的低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现代精装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传习录》的整体呈现方式,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之所以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明隆庆刊本”的身份所吸引。拿到手里,那厚实且带有历史感的纸张,配合着古朴的字体,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从封面到内页,都力求还原原作的风貌,仿佛我手中捧着的,就是当年士人手中那本被反复研读的珍贵典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我个人尤其喜欢它那种略带泛黄的纸面,配合着墨色的深浅变化,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也更容易让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而不是被现代印刷品那种过于“新”的锐利感所干扰。

评分

对于一个痴迷于古籍收藏的读者而言,这套《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绝对是一次惊喜。首先,它的外观就足以让人心动——明隆庆刊本的标识,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难以复制的历史稀缺性和学术价值。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那朴实无华却又极具韵味的装帧所吸引。无论是封面的设计,还是内页的排版,都力求还原原作的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纸张的质感尤其令人称道,触感细腻,色泽自然泛黄,带有一种古籍特有的温润感,而不是现代印刷品那种过于光滑的质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敬意,也为我之后的深入研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传习录》,就被其古朴的装帧所吸引。明隆庆刊本,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心生敬畏。拿到手里,触感温润,纸张虽然泛黄,但古籍特有的韧劲儿扑面而来,一股淡淡的墨香,若有似无,却又萦绕不散。对于我这样对古籍颇有研究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原汁原味”,就已经足够让我沉醉。翻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繁体字,工整而有力,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与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我仿佛能看到,在那遥远的明朝,一位饱学的士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将圣人之言,或是自己对王阳明心学精髓的理解,悉心录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文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解读,等待着将那份超越时空的智慧,再次传递到我们手中。这套书的装帧与印刷,无疑是其最直观的魅力所在,也为我后续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次拿到这套《传习录》,真的像是挖到了一块宝藏!首先,这套书的装帧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完全是按照明隆庆刊本的原貌来复刻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仔细看了看,纸张的质感也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现代纸的滑腻感,而是带着点古书特有的朴拙,甚至还有点淡淡的纸香。封面上“传习录”三个字,还有套册的标识,都透着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息,摆在书架上,瞬间就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品味。我一直觉得,阅读古书,一部分的体验就来自于这种触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出色了。它让我感觉,我捧在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充满历史温度的艺术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

评分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古籍善本

评分

一直想要买这样版本的,终于找到了,真开心,非常喜欢,买回来慢慢研究。

评分

不错价格合理送货上门不错哦

评分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现在少有人看得懂啊啊啊啊

评分

《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在《传习录(明隆庆刊本 套装上中下册)》校释的版本选择方面,笔者萧无陂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中的《传习录》为底本,该版本实翻刻自隆庆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