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吳秀波、劉濤主演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在熱播,本書是與司馬懿及其後人有關的曆史類圖書。八王之亂是司馬懿的兒子、孫子乃至玄孫等後代彼此進行的長達十六年的血腥內戰。對中國的曆史走嚮有著重大影響。
輕鬆讀曆史,精緻品書香。精裝裝幀,版式舒朗。適閤閱讀收藏。
附:八王之亂中八王譜係。揭示司馬懿及其傢族之間的各方麵聯係。
附:惠帝朝改元大事記。揭示晉朝的曆史變動脈絡。
內容簡介
“八王之亂”是西晉曆史上一場觸目驚心的王室內部的大屠殺,也是中國曆史上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司馬懿的兒子、孫子乃至玄孫彼此大開殺戒,無數精兵猛將葬身於這場大內亂之中。
受此影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緻瞭西晉的亡國以及此後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鬍十六國時期。
本書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綫,並加入瞭小說的筆法,詳細講述瞭這一段亂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嚮讀者娓娓道齣西晉時期的曆史故事、人物。原本在曆史中陌生、模糊的曆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
作者簡介
張璟琳,江蘇南通人,1982年齣生。上市房企財務總監,業餘寫作者,好曆史、好金庸。著有《葵花寶典——一本書與百年武林史》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悲劇的前奏 / 1
一、臨終的皇帝 / 1
二、癡呆的太子 / 7
三、兄弟怡怡 / 12
四、鹹寜二年的未遂政變 / 19
五、尺布鬥粟 / 26
六、皇帝死瞭 / 36
第二章 楊駿 / 45
一、新皇帝司馬衷 / 45
二、兩位受驚的祖父 / 50
三、摺楊柳 / 58
四、盟友倒戈 / 64
五、辛卯政變 / 72
六、哀哉鞦蘭 / 81
七、式乾殿上 / 211
第六章 賈皇後 / 219
一、閻纘輿棺上奏 / 219
二、黃雀在後 / 225
三、哀王孫 / 229
四、刃將加頸 / 234
五、殺人活人 / 239
六、他鄉遇仇敵 / 247
七、白虎幡 / 254
八、著火的羊皇後 / 260
第七章 趙王 / 267
一、狗尾續貂 / 267
二、勤王!勤王! / 275
三、洛南洛北皆成戰場 / 285
四、金屑酒 / 295
第八章 齊王 / 303
一、三王並立 / 303
第三章 汝南王與楚王 / 91
一、一石三鳥 / 91
二、六月政變 / 101
三、卒子過河 / 109
四、滿朝公卿皆姓賈 / 116
第四章 “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 121
一、中朝名士 / 121
二、九品中正 / 138
三、法不責權貴 / 153
四、殺雞取卵式的稅賦 / 159
五、知我者謂我心憂 / 167
第五章 湣懷太子 / 171
一、杜锡坐針氈 / 171
二、洛陽街頭的艷遇 / 178
三、晉世寜 / 184
四、詭異的母子情 / 191
五、生機與殺機 / 197
六、南風烈烈吹黃沙 / 206
二、危機的解除 / 307
三、東萊王事件 / 312
四、賞與不賞 / 319
五、皇嗣問題 / 325
六、顰鼓動地 / 333
七、逃生的名士 / 340
八、激戰洛陽 / 347
第九章 長沙王 / 355
一、天下未亂蜀先亂 / 355
二、禍起荊揚 / 362
三、李含之死 / 376
四、煮豆燃萁 / 381
五、華亭鶴唳詎可聞 / 388
六、草木萌芽殺長沙 / 405
第十章 成都王 / 413
一、再入洛陽 / 413
二、惠帝禦駕親徵 / 420
三、蕩陰之役 / 428
四、潛龍驚 / 433
五、黃頭鮮卑入鄴都 / 439
第十一章 河間王 / 449
一、鄴城 / 449
二、關外羽檄飛 / 459
三、獲勝者東海王 / 472
尾聲 / 485
精彩書摘
《張璟琳說八王之亂:宗藩帳下落日樓》:
第一章 悲劇的前奏
一、臨終的皇帝
曹魏鹹熙元年(264),年近而立的司馬炎還處在父親司馬昭巨大的蔭庇之下,他當時是曹魏的新昌鄉侯,官職是中撫軍,負責統領禁軍、衛戍京師。這個分工模式是從當年曹操、曹丕父子處學來的:父親領軍在外討伐異己,兒子留守京師,監督傀儡皇帝與朝中百官。
然而,司馬昭似乎對兒子缺乏信心。這一年年初,有跡象錶明,遠徵蜀漢的鎮西將軍鍾會要造反,司馬昭親率大軍西徵,因為擔心後院起火,司馬昭挾持魏帝曹奐一同去瞭長安。
鍾會的反叛沒有成功。監軍衛瑾策動軍隊嘩變,殺死鍾會及其黨羽,控製蜀中大局。巴蜀二十二郡正式劃入曹魏版圖,被收編為晉國的第十三個州:益州。
隨著蜀漢的滅亡,三分天下的格局終於被打破。錶麵上,曹操的後人正在實現其先祖“天下歸心”的理想,而實際上此時的曹魏政權也已經日薄西山,即將笑納這個天下的人,復姓司馬。
同年三月,司馬昭晉爵為晉王。十月,司馬昭立長子司馬炎為晉王太子。此時的司馬昭已經剿平一切反對勢力,九锡也受過瞭,萬事俱備,隻欠魏帝禪位。
然而司馬昭沒有等來做皇帝的這一天,他在次年(265)八月病死,司馬炎嗣位晉王。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受禪稱帝,新王朝史稱西晉。
這一年,司馬炎正好三十歲。三十而立,他的起點比較高,一立就是個皇帝。
司馬炎取年號為泰始。泰者,安也。司馬炎想告訴世人,從今開始,天下要安定瞭。
泰始這個年號用瞭十年,安定並沒有實現。沿著長江,江北的晉政權與江南的孫吳政權依然持續著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275年,司馬炎改元鹹寜,依然是祈禱天下安寜的意思。
鹹寜五年(279)十一月,經過十多年的精心準備,晉國齣動二十萬軍隊,分六路進攻孫吳。這場戰爭毫無懸念,當時孫吳國睏民窮、人心思變,連孫吳的丞相張悌都不得不承認,“吳之將亡,賢愚所知”。
次年三月,晉將王溶率領水軍順江而下,直搗建業,吳主孫皓黯然齣城投降。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開始,破碎瞭近百年的天下,重新歸於一統。
兵荒馬亂的日子結束瞭,司馬炎認為鹹寜的許諾已經實現,於是再次改元,鹹寜六年被改為太康元年(280)。
太康這個年號用瞭十年。這十年史稱“太康盛世”,史傢如此描述:“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
這個盛世的標準很低,僅僅是“天下無事,賦稅平均”。實際上,與兩漢時期相比,西晉的稅賦不僅繁重,而且也極不平均,社會階層固化,上層的少數人醉生夢死,底下的大多數咬牙切齒。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治世而已,隻不過之前幾十年“白骨露於野,韆裏無雞鳴”的狀況實在太慘,纔讓人們産生瞭盛世的錯覺。
可悲的是,這個錯覺也隻是曇花一現。西晉王朝統一天下三十多年後,土崩瓦解,文人乾寶在經曆瞭山河淪喪、骨肉分離之後,追憶晉初那段逝水年華,他筆下的太康十年美好得恍若人間仙境:“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捨,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韆載之後重讀此文,令人唏噓不已,亂世中人說苦是淚,說喜也是淚。
太康九年(288),司馬炎感覺自己身體不行瞭。
這其中有年齡因素。這一年司馬炎五十三歲,已到瞭接近死亡的年紀。兩晉十八個皇帝(算上宣帝、景帝、文帝這三位被追封的皇帝)平均壽命三十九歲,除瞭高祖司馬懿以罕見的七十三歲高齡辭世,其餘皇帝無一活過五十五歲。
……
帝國餘暉下的權謀角逐:一部關於北宋中後期政治生態的深度剖析 本書聚焦於北宋中後期,這一看似繁榮卻暗流湧動的時代。我們將繞開那段耳熟能詳的“八王之亂”敘事,轉而深入剖析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士大夫階層的自我重塑,以及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持續的張力。這不是一部講述具體戰役或某位王爺的傳記,而是一幅描繪北宋官僚體係如何一步步走嚮僵化與危機的全景圖。 第一部:士大夫群像與文官政治的黃金時代及其裂痕 北宋的政治基石在於文官治國,這一理想在仁宗朝達到瞭某種程度的巔峰。然而,硬幣的另一麵是,這種對文官製度的過度依賴,也催生瞭新的權力病竈。 一、清議的武器化與黨爭的溫床: 我們首先考察“清議”在朝堂上的實際運作。在宋代,清議本是士大夫群體對政治腐敗和失職官員的道德審判機製,是維護政治理想的道德高地。但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在新舊黨爭的催化下,清議逐漸淪為排除異己、固化自身政治路綫的工具。 書中細緻分析瞭多位著名諫官和禦史的言論,並非簡單地贊頌他們的“直言”,而是剖析其言辭背後的派係利益和地域色彩。例如,某位以“風骨”著稱的官員,其彈劾的重點往往與其所依附的門閥或利益集團的權力消長緊密相關。這種將道德標準武器化的行為,使得朝堂上的理性辯論空間被急劇壓縮,取而代之的是基於立場的互相攻訐。 二、理財官僚的崛起與財政重負: 北宋中期的財政壓力是任何政治變革的底層驅動力。本書詳細梳理瞭以王安石變法為標誌,圍繞國傢財政權力進行的爭奪。這裏的重點不在於變法的具體內容,而是探討變法派和守舊派在“理財”概念上的根本分歧。 守舊派認為,國傢財政應遵循傳統“義利之辨”,過度介入市場經濟是擾亂天道;而變法派則試圖構建一套更加精細、更具國傢控製力的財政體係。本書通過分析地方賦稅的徵收、均輸法的實際執行效果,揭示瞭中央政策在地方執行層麵遇到的巨大阻力——既有地方豪強的抵製,也有基層胥吏的舞弊空間,最終都以加重農民負擔的形式體現齣來。理財官僚的權力膨脹,實際上是對傳統士大夫“不乾預經濟事務”的道德規範的巨大挑戰。 第二部:中央集權的技術睏境與“冗官”的隱形帝國 宋朝在軍事上采取“強乾弱枝”的策略,高度集權於中央,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瞭唐末藩鎮割據的悲劇,但也造成瞭新的“技術性睏境”。 一、冗官與文牘的泥潭: 為瞭牽製武將和地方大員,中央不斷增加冗餘的官職設置,並將決策權細化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本書通過考察翰林院、中書省和門下省之間的審批流程,展示瞭“三司”與“中書”之間無休止的公文往來。一個簡單的水利工程方案,可能需要在十幾個部門間流轉數年,每一次流轉都伴隨著人情的疏通和利益的交換。 這種文牘政治極大地降低瞭行政效率,使得國傢對突發事件(如黃河泛濫、邊境小規模衝突)的反應速度嚴重滯後。官員們忙於應付繁復的文書工作,而無暇顧及實地考察和實際政務的推行,形成瞭“隻見紙麵政績,不見實際效果”的怪圈。 二、禁軍與廂兵的結構性失衡: 在軍事層麵,本書避開瞭對“靖康之恥”的直接敘述,而是深入分析瞭宋朝募兵製下,禁軍內部的結構性弊病。宋廷對武將的防範達到瞭極緻,體現在“更戍法”的頻繁施行,這有效避免瞭將領坐大,卻徹底瓦解瞭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我們探討瞭禁軍士兵的日常待遇和晉升通道,他們長期被視為社會底層,士大夫對軍事的輕衊態度,使得軍隊的知識和技能更新停滯不前。同時,廂兵的冗員化和低配化,進一步加劇瞭國傢軍事力量的虛弱,這種“安全幻覺”下的積弊,為後世的邊患埋下瞭深刻的伏筆。 第三部:士大夫的自我認知與邊緣化精英的崛起 北宋中後期,士大夫群體開始麵臨一個根本性的哲學睏境:當道德理想無法落實為有效政治行動時,他們該何去何從? 一、理學在士人階層中的滲透與內斂化: 隨著政治環境的日益高壓和對“舊黨”的持續打壓,一部分精英士人開始將精力從外在的政治實踐轉嚮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哲學思辨。本書考察瞭程硃理學在士人生活中的普及過程,它並非完全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現實政治空間被擠壓後,士人尋求精神自洽的一種方式。這種“內嚮”的傾嚮,使得整體社會的政治參與熱情有所減退,精英階層齣現瞭“退守”的傾嚮。 二、地方豪強與新興士紳的閤流: 中央集權的過度膨脹,必然導緻地方資源的過度汲取。在中央政治陷入僵局時,地方上依托宗族勢力和土地兼並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士紳階層,開始在地方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比例逐漸增加,但其忠誠對象首先是其傢族和地方利益,而非遙遠的朝廷。這種“地方化”的精英群體,雖然在某些方麵提升瞭地方治理的效率(因為他們熟悉地方事務),但也加劇瞭中央政府對地方資源的控製力下降,為後來的地方割據提供瞭文化和人纔基礎。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去神聖化、去標簽化的北宋中後期政治圖景,展示在看似穩定和繁榮的錶象下,權力結構、財政壓力、官僚惰性以及精英心態的共同作用,如何編織齣一張日益緊密而難以掙脫的時代睏局。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人物的史詩,而是一部關於製度性衰退的細密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