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民政厅,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地名文化
  • 文化建设
  • 浙江
  • 地域文化
  • 文化创新
  • 地名研究
  • 城乡建设
  • 文化传承
  • 地方特色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5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7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由三块内容构成:一是学理篇,地名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二是实务篇,地名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涵;三是案例篇,地名文化与社会治理以及各行各业的跨界实践案例。学理篇为地名文化的理论模式探讨,对认识地名文化与地名文化实践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实务篇为地名文化工作方略,也就是从地名管理部门角度出发,理解地名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与一般地名管理的区别。案例篇立足社会层面,探索地名文化与各行各业之间的互动实践内涵。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有三个目标读者群:一是各级政府,尤其是民政系统内的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工作者;二是与地名相关的各行各业人士,包括城乡规划、城市管理、遗产管理、旅游与文化产业、教育等人员;三是从事人文地理学、遗产学和地方志研究的学者和学生。

目录

学理篇
地名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模式
1 地名文化研究概述
1.1 近代地名文化研究回顾
1.2 “文化”再认识
1.3 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和地名遗产的区别
2 地名之“地”
2.1 地,是将语词文化变成现实的落脚点
2.2 地,是将词语转化为物质存在的能动体
2.3 地,是将过去变成当下传于后世的节点
3 地名之“名”
3.1 名的共时与历时语义
3.2 名,是地方文脉的锚
3.3 名,有一个历史的“谱系”
3.4 名,受制于特定时代话语域
4 地与名互动:在地文化
4.1 地与名的文化转化
4.2 地名文意与地名故事
4.3 山川城郭因地名而成为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
5 地名文化工作的浙江模式
5.1 地与名的转化实践
5.2 地名拉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5.3 服务各行各业的文化实践

实务篇
地名文化建设方略
1 有名必有义:地名文化治理
1.1 “名、义”考
1.2 通名与地域文化治理
1.3 以“礼义”立地名规范
2 文化区划与地名文化共同体
2.1 文化边界与区域协同
2.2 文化区划与地名文化共同体:“扬州”为例
3 地名的“在地”文化传播
3.1 “风草论”在地传播说
3.2 风行地上:《恋恋西塘》开启地名文化传播新模式
4 地名文化标识系统
4.1 地名标志与地名文化标识的区别
4.2 文化标识系统:树之风声
4.3 浦江郑义门:表厥宅里
5 文与献互征:地名文化叙述
5.1 地名文化叙述的意义
5.2 文献互征:地名文化叙述过程
5.3 地名文化叙述案例:衢州“信安陈氏墓庙”

案例篇
地名文化跨界实践
1 地名与民政事业的文化转向
1.1 民政是一项“在地”事业
1.2 以地名文化为“婚登”注入礼仪:析《云在树上》
1.3 前世今生“百岁里”,侍亲奉养愉色间
1.4 地名与养老:孟郊祠与莫干山老年乐园
2 地名与城市空间治理
2.1 杭州国际大都会战略
2.2 地名文化在城市空间的叙述
2.3 地名与城市文脉接续:衢州水亭门
3 大地正名与历史回声
3.1 文、献视角下的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村)认定
3.2 乡村记忆与自然景观:杭州西山地名考
3.3 《大地有名》为大地书写文义、激发乡愁
4 地名与地方精神激活
4.1 城市发展与记忆修复:落马营案例
4.2 吴越大地精神:地名文化博物馆
总结与建言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1.3 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和地名遗产的区别
  “地名,或指向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条街巷,或代表一条河流、一片海洋、一座高山。它们看似平凡无奇,却又意义深重。”①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地作为实体,以及名作为语言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在地名文化建设中,人们常常以孤立的方式来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一系列地名文化认识的误区。在此,有必要区分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和地名遗产三个概念。特别需要明确地名文化与另外两者的关系和区别。
  在地名文化建设过程中,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和地名遗产都是经常碰到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三者经常混淆使用,导致许多问题不清晰。“地名历史”是对地名语词以及其指向的地理实体所作出的历史演变或者发展的分析,由此形成一种系统性关于地名的历史知识。“地名文化”虽然也涉及历史,但它是将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本作为展示和解读的对象,历史文献在这里不是关于过去的知识,而是与当下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深度解读对象。具体来说,地名文化是把“文、献”作为文化,特别强调文献当中的口述史、文化记忆,而不是把文献当作史料佐证来认定历史事实。简单而言,“地名文化”把过去当作一种文化意象,或者说当作生活图片来展示。对当下来说,地名历史是“告知”,地名文化是“展陈”。
  “地名历史”与“地名文化”的区别恰恰反映了现代历史学与传统“史”的区别,更凸显了地名实体与语词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说文解字》定义“史”是“记录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也就是说史官是对当下事件的记述,所以需要秉持公正地记事,这种历史是当下文化史。因为,史官不仅记录历史,还起到类似今天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礼记·玉藻》中有:“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天子之侧、诸侯之旁、盟会之时、燕私之际,皆有史官在旁记录。只是史官不是借助大众监督,而是借助后代评说,是一种自我监督。然而,现代历史与中国传统史书不一样之处是,现代史学主要不是为了展示文化,而是记载与解释历史事实。在中国,二十四史被认为是政治文化史,或者说是一部传承的文化①。当代国际及现代历史(包括地名历史)则是客观解释历史事实的知识史。实际上,历史不是凝固在过去的事实,而是作为文化资源展现给当下人使用,以史为鉴或激发地方精神。如《资治通鉴》序言所日:“《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地名文化”的思考方式更趋近于古代文献和传统历史脉络,它的历史不是作为知识,而是作为故事来讲述。地理在中国是属于史的一部分,记载地名的“文、献”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文化性。对这些地名文献的原始文本展陈与再叙述(不是解释)就必然具有“地名文化”特征而不是“地名历史”的特点。
  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上,确认了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像中国这样拥有古老地名文化的大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地名文化遗产”不能只看作是非物质。“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和物质两种形态的结合体,不可以将两者分割开来,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任何地名必然有现实存在的地方、地点或地域。同时地名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文物也不同,其标准不是历史原真性,而是对特定地理实体的记忆。地名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有时间的永恒性。不是以地点是否有古老的建筑为标准,而是以所指地理实体的记忆清晰性为标准。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①2012年12月,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②
  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地名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③李克强总理要求:“搞好地名普查,加强地名管理。”④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地名文化的保护问题呢?地名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藏之于生活里的文化。百姓日用而不知,故以前很少会去注意它。但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地名的变更,我国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村名被废弃①。地名被当作一种标签,一种商业品牌,任意改动,任意起名,由此,伤及了其背后传承下来的根与魂。为此,保护地名文化就成为当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地名是日用而不知的历史文化,如何理解地名的文化含义,如何把握地名背后的根与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地名文化实践等问题,都是亟待探索的课题。
  任何治理,包括民政,都是通过地方命名和区划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管理中。《周礼·地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是说,考察四方国境,辨正方向和位置,建立民政体制,一切都以民为本。“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大司徒借助地图,知九州地域广阔样貌,并辨别其中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和湿地,通过命名教育老百姓利用好土地。用沟和树标识边界后,在其地设立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这些涉及区划、地名、标志、阜民的地名文化蕴含着“敬土安民”的地名文化精神,今天当薪火相传。
《钱塘潮韵·人文浙江》 探寻古老基因,激活时代脉搏——浙江地名文化深度解读 浙江,这片承载着七千年河姆渡文明、孕育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土地,其地名背后,镌刻着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流淌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深邃的智慧。本书《钱塘潮韵·人文浙江》并非一份枯燥的地名列表,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旅,一次对浙江地域精神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时代激活。 一、溯源万里,寻脉浙江的“前世今生” 浙江的地名,如同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璀璨珍珠,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本书将从历史源头出发,追溯那些古老地名的由来。从“越”之古国,到“吴”之遗韵,再到“山越”民族的繁衍生息,我们将解读这些称谓背后承载的早期文明印记。 史前回响: 河姆渡、跨湖桥等遗址命名,映射着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图景与生存智慧,探寻最早的定居文化与稻作文明的根脉。 春秋战国: 诸如“句吴”、“姑苏”(今苏州,但与浙江地理文化紧密相连,可作对比参照)、“越王勾践”相关地名,揭示了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的历史传奇,展现了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文化交融。 秦汉以降: 郡县制的建立,大量行政区划名称的出现,如“会稽”、“临海”等,讲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治理与影响。同时,将关注山川河流的命名,如“钱塘江”、“瓯江”、“苕溪”,它们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承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二、山水人文,绘就浙江的“风雅颂” 浙江的山水,滋养了无数文人雅士,也赋予了地名独特的文化内涵。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与历史人物、文学典故、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紧密相连的地名,展现浙江丰富的人文底蕴。 文脉流芳: 从“西湖”的白娘子传说,到“西溪”的湿地野趣,从“鲁镇”(绍兴)的孔乙己身影,到“桃花源”(非特指,泛指浙江地区具有隐逸色彩的村落),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无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创作的宝库。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的人物故事、文学作品与文化意象。 宗教胜迹: 普陀山、天台山、国清寺、灵隐寺……这些佛教名山与古刹,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的地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佛理与历史传承,本书将解读其宗教意义与文化传播路径。 民俗风情: 各地独特的姓氏聚落、方言特色、民间技艺(如丝绸、茶叶、陶瓷)的命名,如“绍兴”、“龙井”、“景德镇”(江西,但可作为对比,突出浙江特色),折射出浙江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与风俗习惯。例如,一些以“坊”、“巷”、“桥”、“弄”命名的街区,往往是当地传统手工艺或商业活动的集中体现。 水乡意象: 浙江作为水乡,许多地名与河流、湖泊、港口息息相关,如“杭州”、“嘉兴”、“湖州”、“温州”。我们将探讨这些地名如何反映了水乡的生活方式、交通格局以及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时代变迁,激活浙江的“新篇章” 进入近现代,浙江的地名也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演变,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本书将关注新时期地名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地名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革命记忆: 许多地名在革命战争时期获得了新的意义,如与革命根据地、烈士相关的地名,它们承载着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英勇事迹,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发区的兴起,涌现出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地名,如“下沙”、“滨江”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地名如何反映了浙江经济发展的脉络与方向。 城乡一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名如何与城市地名融合,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地名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地名,避免其消失?如何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书将结合浙江的实践,探讨地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发展前景。 四、理论与实践,构建地名文化的“智囊团” 《钱塘潮韵·人文浙江》不仅仅是关于地名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地名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本书将融合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阐述地名文化的理论框架。 地名的价值: 探讨地名作为地域文化载体、历史见证、文化符号、身份标识的多重价值。 地名保护与传承: 分析当前地名文化面临的挑战,如遗忘、滥改、商业化开发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地名创新与发展: 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数字传播等方式,激活地名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经验借鉴: 提炼浙江在地方志编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地名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钱塘潮韵·人文浙江》旨在唤醒公众对身边地名的文化感知,让每一个地名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地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通过对浙江地名文化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浙江、热爱中华文化读者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感兴趣,而“地名文化建设创新”这个主题,恰恰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绝佳切入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我很好奇,浙江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创新举措?例如,是否利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如AR、VR,来呈现地名故事?是否开发了一些基于地名文化的新型文创产品,例如主题旅游线路、文化体验活动,甚至是衍生品?书中关于如何将地名故事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IP的探讨,尤其吸引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案例和方法,让我看到地名文化如何能够真正“活”起来,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地名文化建设”这个概念是有些模糊的。我总觉得它可能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学术研究,或者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官方报告。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非常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历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地名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那些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印记,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些充满魅力的浙江小镇,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书中对“文化IP”的打造,以及如何将地名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说明,即使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事物,只要用心去挖掘和创新,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地名文化建设这东西,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但具体能有什么创新?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我的想法被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真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只会关注那些大的文化符号,比如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地名,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文化信息。书中的案例,有的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有的则让我看到了现代人在文化传承上的巧思。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地名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的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有学术价值,更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可以触及的,是可以被消费的,同时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地名文化建设可以做得如此有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地名加上一些修饰语,或者开发一些旅游产品,而是真正从文化的根源出发,去挖掘、去梳理、去创新。书中提到的那些案例,比如某个古镇如何通过重塑地名与历史故事的关联,吸引了无数游客,又比如某个乡村如何利用地名来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文化建设是软实力最重要的体现,而地名文化作为一种最基础、最贴近百姓的文化载体,其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地名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创新”这个词,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洞察之上的,是一种有智慧、有温度的传承。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浙江的地名,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地名这个载体,来构建和强化一个地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地名记忆”和“地名情感”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情,是与那些熟悉的地名紧密相连的。书中的作者似乎也深谙此道,他们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让那些冰冷的地名变得有温度、有生命。我特别想知道,这种“有温度”的地名文化建设,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外界对这个地方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名文化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符号学,它关乎情感,关乎认同,甚至关乎一个地方的未来发展。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保护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仅是保护那些宏伟的建筑,更要保护那些渗透在生活中的、细微的文化元素,而地名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以“浙江探索”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省份,是如何在“地名文化建设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浙江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克服了哪些困难,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时,他们是如何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的?在推广和创新地名文化时,他们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策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祥云纹样,隐约透出水墨画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淡淡的书墨香。我之前对浙江这个地方一直抱有好感,总觉得那里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不乏现代的活力,而“地名文化建设创新”这个主题,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研究的价值。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故事、记忆、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很好奇,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省份,是如何在“地名”这个载体上进行创新的,又是如何通过这种创新来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创新是如何落地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特别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浙江地名,书中会不会有新的解读,赋予它们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对“名”的追溯和建构,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事情。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读者,特别关注一些地方的文化发展。浙江的“地名文化建设创新”这个主题,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很好奇,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一个地方的独特地名文化?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浙江是如何在保持地名原有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的。例如,一些传统地名是否被赋予了新的故事,或者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符号?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对于其他地区的地名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思路和丰富的案例。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乡”的概念。虽然我不是浙江人,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作者的笔触,在浙江的土地上漫步,感受着每一个地名背后所承载的独特韵味。书中的一些地方,我之前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但通过地名文化建设的视角,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将历史、文化、风景融为一体,形成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我特别想了解,在“创新”的过程中,浙江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的?如何在保留地名原有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的同时,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精妙的平衡,我想是地名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这本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地名,作为最基层、最直接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浙江在“地名文化建设创新”上的探索,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包装,更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入挖掘和对文化传承方式的积极创新。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浙江是如何通过这种创新,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如何吸引外部世界对浙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创新”模式感到好奇,它是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还是自上而下的、由政策驱动的文化塑造?无论何种方式,这种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尊重和积极的创新,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