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鱼文丛:问道录

蠹鱼文丛:问道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问道
  • 蠹鱼文丛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0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2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蠹鱼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等。
  《问道录》为著名学者扬之水(赵丽雅)先生新的一本随笔集,收录了:《绿窗下的旧风景》、《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今在我家》、《泗原先生》、《关于南星先生》、《尽情灯火走轻车》、《“应折柔条过千尺”——送别杨成凯》、《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孙机先生治学散记》、《仰观与俯察》、《我与书》等作品。

目录

关于梵澄先生——《读书》十年日记摘抄
绿窗下的旧风景
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
今在我家
泗原先生
萝蕤师——《读书》十年日记摘抄
关于南星先生
尽情灯火走轻车
“应折柔条过千尺”——送别杨成凯
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孙机先生治学散记
仰观与俯察
《从历史中醒来》跋
我与书
后记

精彩书摘

  《蠹鱼文丛:问道录》:
  十一月十日星期二
  接陈平原电话,云《散原精舍诗集》已借到,遂往北大。
  书取到,径送往梵澄先生家,时已将及六点。先生一再留饭,说:我这里有三个馒头,我只吃一个,你吃两个。乃婉谢。于是为我沏上一杯咖啡,并一定要我喝下去。
  取出一册《玄理参同》,嘱我将其序言誊抄,一并收入《异学杂著》。
  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
  如约往梵澄先生家取《异学杂著》序。又交我一部手稿,是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的主持人,那位法国老太太的著述,名为“周天集”,一段一段,类似“道德箴言”。他说,联系了几处(包括香港、新加坡),都碰了钉子,嘱我再为之找一出路。
  告别之时,硬塞我两个橘子。先是不受,后先生说,这是对朋友所表示的好感,便觉再推似有不敬,遂收下。
  往编辑部,发稿。
  中午到的丽吃饭,老沈又参加了。饭桌上说起梵澄先生所托的那部书稿,老沈表示很有兴趣。
  十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上午往梵澄先生处取《散原精舍诗集》。借书本是为请他写书评的,但今日却言不愿为之,原因是恐牵涉诸多人事,乃欲令我代笔,而不署先生之名。恐无力荷此任。
  又示我一副对子:人寿丹砂井,春深绛帐纱。云此联乃廖季平所为,但先生不满于下联,因欲改写,然后书于壁,并让我也试为之对。我何尝有此急智,再三言之:不能。先生日:不急,不急,待对出,信告可也。
  辞别而归。未及进家,脑子里蓦然跳出一句:神通梵铃中。情知未称的对,也只得以此交卷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四
  雨化为雪,天寒甚。
  为梵澄先生送去《周天集》稿,请他为之序。雪犹未止,路滑难行,骑车至团结湖,已觉双腿发颤。
  先生稍肯日前之对。示我一纸当日所书梵文墨迹,云:此日梵寐文。以此易下联之后三字,当为佳对也。
  谈及八指头陀,犹记其若干好句,如“袖底白生知海色,眉端青压是天痕”。此登高之作也。又日:陈石遗尝有诗:山鬼夜听诗,昏灯生绿影。八指头陀乃云:后句不妥,当易为“宽窗微有影”。
  又示我学诗之途:先由汉魏六朝学起,而初唐,而盛、中、晚唐。追摹杜工部、玉溪生可矣。我说,学诗乃青年人事,如今已过此界,何以为之?先生日:不然。知高适否,四十岁以后方学诗,岂非卓然大家?
  又说:我向不以灵感为然,学识方为第一,所谓厚积薄发是也。即如八指头陀,大字不识一个,不过以“洞庭波涌一僧来”一句成名,后之为诗,则多为一班名士所助。
  十二月一日星期二
  往梵澄先生处取《周天集》序。
  他说,一年将尽,遗憾的是没有得机会去四处走走,只是因公去了一趟扶风的法门寺。明年要制定一个旅游计划了。不过今年的确做了很多事情,看校样,编书,还看博士论文。于是又说起,去一次干面胡同,乘出租汽车,要耗资三十四元,而细心审阅一篇博士论文,才得二十元。先生是以国内之收入,来行国外之生活方式,如何能持平?出门坐小车,当然不是一介寒儒所能享受的。
  将《周天集》选题报上。
  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四
  上午访梵澄先生。
  先生正在临《泰山金刚经》,因让我当场临写几字,顺势告以执笔之法、运笔之道。说目前我已到了中级阶段,欲再向上跃,则须反求于古,即所谓取法乎上,从汉魏学起,求朴,求拙,勿钝,勿利。又提起我的那首小诗,指出其中病句,并日学诗与学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先从《古诗十九首》入手,熟读《文选》诸诗,而唐,而宋,元、明可越过,清初王渔洋诗不可不读。
  又取出他的诗作,选出若干首读给我听。有《前落花诗》(五古一首)和《后落花诗》(七律十五首),写得极好,开篇一句“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已觉很有韵味。
  《周天集》已作选题上报,因字数过少(两万),故请先生再为之增补若干篇幅。于是取出一本小册子《南海新光》,后有室利阿罗频多事略,嘱我补于其后。
  临别,约二十六日再见。
  十二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上午访梵澄先生,告以《异学杂著》已发稿,但《希腊古典重温》、《澄庐文议》、《谈书》外,其他几篇序跋被撤下。先生意欲再增补几篇,另成一书。此议尚须与李庆西商量,不知他们是否有兴趣。
  ……
《问道录》 文丛:蠹鱼文丛 内容简介: 《问道录》并非一本讲述奇门遁甲、呼风唤雨的玄幻小说,也非指点迷津、包治百病的秘籍。它是一部以求索人生真谛、探寻内心平静为主题的散文集。作者以朴实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以及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本书分为数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围绕一个看似微小却蕴含深意的主题展开。例如,在“寻常岁月”篇中,作者描绘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薄雾,滋养着露珠晶莹的草叶;午后闲暇时,如何静观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感受其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傍晚时分,又是如何与三两好友围炉夜话,品味人生的甘苦。这些场景或许平凡,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引导读者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和哲理。 “心之所向”篇则更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作者坦诚地剖析自己曾经的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在逆境中如何调整心态,寻找内心的力量。他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评价和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的欲望与恐惧,并尝试与之和解。书中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治愈与启发。 “天地有灵”篇,作者将目光投向自然,从一棵古树的苍劲挺拔,到一条河流的奔腾不息,再到山峦的巍峨静默,都成为了他感悟生命、体悟大道的重要载体。他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并非神秘莫测,而是蕴藏在最质朴的存在之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作者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个体的有限与整体的无限,并从中汲取力量,升华自我。 “与己对话”篇,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内省。作者不再试图向外寻求答案,而是将目光转向自身,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审视自己的过去,原谅曾经的错误,也感恩曾经的经历;他审视自己的现在,认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努力接纳真实的自己;他审视自己的未来,并非规划宏图伟业,而是思考如何活得更通透、更自在。这是一种平静而深刻的自我对话,旨在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与统一。 《问道录》所“问道”,并非是对某种特定宗教或学说的信仰,而是对生命本源的追问,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对内心安宁的渴望。它鼓励读者放下浮躁,回归本真,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爱去拥抱世界,从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实现精神的丰盈与超越。 本书语言风格平实、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触动人心。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阅读《问道录》,如同与一位智者对坐,在幽静的书房中,品一杯香茗,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心灵的涤荡与升华。它适合那些在喧嚣的尘世中感到疲惫,渴望寻找内心平静的读者,也适合那些对人生有诸多思考,却不知从何处着手的探索者。 《问道录》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一次关于内心成长的修行。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踏上属于自己的探寻之路,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道”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第三个章节,我才真正开始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营造的那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不是那种刻意渲染的空灵,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宁静,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如同溪水般缓缓流淌,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直抵人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那些朴素却蕴含哲理的语句。这种感觉很难得,它让我暂时摆脱了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内省的状态之中。这种文字的力量,不是洪钟大吕,而是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观察事物的方式,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尝试去理解那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纸质触感,带着一丝淡淡的书香,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被深深吸引。封面上的“蠹鱼文丛:问道录”几个字,如同古籍上的篆刻,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又隐隐透出一种探索未知的神秘气息。整体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视觉和触觉引导,它成功地勾起了我对其中内容的强烈好奇,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道录”究竟记录了怎样的“道”,又是由怎样的“蠹鱼”来解读的。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其外在呈现同样至关重要,它能极大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感觉就像踏上了一场未知的寻道之旅,而这书的颜值,就是我的第一张船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中的某些内容,让我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些难以理解。它似乎触及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或者用了一种我不太习惯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种陌生感,激起了我更大的学习欲望。我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困惑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想要去了解它,去探索它背后的逻辑。这种挑战,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边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甚至会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试图去理解那些更深层的含义,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倾诉”。作者的笔触非常自然,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分享那些内心深处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修饰,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实的表达。这种真诚,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甚至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起伏,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亲近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感受其中蕴含的温度。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指导,也没有教我如何去“成功”,但它却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充盈,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关于“道”的思考,并慢慢地生根发芽。我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我知道,它已经在我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引导我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味。

评分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奇妙的感受,那就是仿佛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智者对话。书中的语言虽然朴实,却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智慧。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古代的哲人,或者是一些隐士的教诲,总觉得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那种古老而深邃的精神。它不是那种时髦的、转瞬即逝的观点,而是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真理。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探讨,更是一种对人生永恒问题的追问,是对智慧不懈的追求。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确实让我感到有些颠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不是回避问题,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问道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那个论述,一开始觉得有些费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它挑战了我固有的价值判断,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事物。这种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它逼迫我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那些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进步”这个概念。我们往往被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裹挟,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表面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关注内心的成长,去探寻那些超越物质的价值。我常常在反思,自己是否过于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是否真的在追寻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更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所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厚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盲点,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章节之间似乎是独立的,但却又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似乎善于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切入,然后逐渐引申出更宏大的命题。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一些哲学性问题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故事。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零散的线索一一串联,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卷。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内容,惊叹于作者的布局之巧,以及思想的连贯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于“慢”的推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都在争分夺秒,生怕错过什么。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有时候,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体会事物的本质,反而能获得更深刻的领悟。作者并没有批判快速发展,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引导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发现,当我尝试着放慢阅读的速度,去细嚼慢咽每一个字句时,我能捕捉到更多之前忽略的细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慢读”的体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

评分

扬之水作品,必属精品,只是最近重复的稍微有点多!

评分

好!!!!!!!!!!!!

评分

其实还是旧文选编

评分

《问道录》为著名学者扬之水(赵丽雅)先生最新的一本随笔集,收录了:《绿窗下的旧风景》、《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今在我家》、《泗原先生》、《关于南星先生》、《尽情灯火走轻车》、《“应折柔条过千尺”——送别杨成凯》、《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孙机先生治学散记》、《仰观与俯察》、《我与书》等作品。

评分

超值,艺术佳作,性价比高

评分

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非常好的商品

评分

超值,艺术佳作,性价比高

评分

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不错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凑字数赚豆豆

评分

《问道录》为著名学者扬之水(赵丽雅)先生最新的一本随笔集,收录了:《绿窗下的旧风景》、《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今在我家》、《泗原先生》、《关于南星先生》、《尽情灯火走轻车》、《“应折柔条过千尺”——送别杨成凯》、《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孙机先生治学散记》、《仰观与俯察》、《我与书》等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