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哲学

老子政治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自成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政治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道德经
  • 古代哲学
  • 哲学史
  • 治国理政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7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983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此书魅力在于作者以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身份,综采各家之长,补阙各家之短,在全球视野下研读《老子》思想中的政治智慧,意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挖掘古代中国先哲思想中有借鉴价值的部分,重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和理论创造力,期望老子的政治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全球社会治理频遭困境的现实中,弘扬老子政治思想中普适的治理理念,或可成为中国吸引并引领国际政治哲学研究方向的文化历史基因。
正如老子所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不言而明,无论是官民关系、战争与和平、大国与小国,还是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益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老子思想中的“民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和“以民心为心”,既可以为当今政府社会治理提供古朴的借鉴,又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找到传统之根源。

内容简介

作者以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身份,综采各家之长,补阙各家之短,主要从政道、德道、治道、术道、器道五个方面来全面理解、分析、解读老子的政治哲学,用现代学术研究话语,论述了老子的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以及其现代借鉴意义。全书共七篇27章,体例完整,语言朴实,内容精彩,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内容可读性。

作者简介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华夏主义”倡导者。


目录

自序:2500年之憾:老子政治哲学竟无全解!
一、魏晋之前关于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评述
二、清未及民国主要对老子政治哲学的论述
三、新中国以来关于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评述
四、魏源之叹:老子政治哲学无全解
绪篇 老子:其人、其书、其心、其体及全书概述
一、 老子其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二、《老子》其书:三个版本
三、《老子》其心:政治哲学
四、《老子》其体:天道、政道、德道、治道、术道、器道六维一体
五、本书体系及概述
第一篇 从恒道、天道、到人道、吃道
第一章 恒道永恒,非恒常变
一、一道两面,永恒无常
二、恒道玄奥,强为之说
三、道体道用,道性道德
四、微观之道,道之十喻
五、老子之道与希腊智慧
第二章 天道:天地无主宰,万物任自然
一、天地无鬼神,神权政治可以休矣
二、天道自然之宇宙生成论
三、天道自然之宇宙演化论
四、天道自然之宇宙秩序论
第三章 吃亦有道,人道则天
一、“吃”的“恒名”、“非恒名”
二、“吃道”与“吃德”
三、“吃”的“为学”:知识与伪知识
四、“吃”的“正道”和“奇道”
五、“吃”里面的政治:有道与无道
六、老子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篇:老子政治哲学总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无为论
第四章 四观识道,老子的认识论
一、推天道及人道
二、自然理性:为什么要推天道及人道?
三、四观识道:感性、知性、理性、悟性
四、四个误解:老子反“圣”、反“智”、反“知”、反“学”?
五、老子认识论的三大局限
第五章 一阴一阳:老子的方法论
一、阴阳思维
二、阴阳:不仅仅是矛盾、转化关系
三、《老子》的阴阳之道
四、阴阳之道:政治的本质、规律
五、阴阳:从治人身到治国家
第六章:老子的无为论:老子政治哲学的总原则
一、什么是“无为”、“无不为”?
二、什么是“无为而治”?
三、 “消极无为”与“积极无为”
四、道法自然中人的能动性
第三篇:政道 核心价值观
第七章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与自由
一、老子关于“自然”的论述
二、“自然而然”与西方“自由”的共同之处
三、“自然中的自由”与西方“自由”的重大区别
四、老子的“无为”与哈耶克的“自发”
五、老子的“自然而然”与康德的“道德律令”
第八章 民心为心,百姓四自
一、老子说“民”
二、以百姓之心为心: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三、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是善治的唯一评价标准
四、“以百姓之心为心”必然体现为民四自
五、“民自富”创造经济的繁荣
六、“民自化”创造文化的繁荣
七、“民自正”创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八、“民自朴”创造安泰和谐的风俗民情
九、“民四自”皮毛,汉唐盛世之精要
十 “民四自”=中国式民治:与西方 “选票民主”的比较
第九章 圣人(得道者)损补抑举,与民共治
一、什么是“圣”?
二、谁是“圣人”?--庄子的回答
三、圣人做什么:公平正义,损补抑举
四、圣治与民治是什么关系?
五、 老子的“损补抑举”与罗尔斯的“社会正义”
第十章 平等包容: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一、老子的平等观
二、老子的包容观
三、老子思想影响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十一章 道法有则,以法治国
一、道生法,法治是道治的必然
二、平等是法治之魂,法治为平等体现
三、法治在于诚信,无诚信就无法治
四、循名究理、公私分明是法治的关键
五、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基本条件
六、法律制定:因应民心,与时迁移,简约去繁
第十二章 天下之道:以无事取天下
一、“天下”五解
二、和平、反战、自卫原则
三、道治国家是开放国家
四、大小国家平等互利
第十三章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天地万物就是自然
二、人法自然的五层关系
三、与西方自然哲学、自然法、自然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第四篇: 德道 为官之德
第十四章 政治玄德
一、“道”与“德”
二、天道玄德
三、四不玄德与四无玄德
四、“无心”与“善下”
五、政制之玄德
六、为官之德:反官僚主义
第十五章 倡“恒有欲”之德,遏“可欲”之恶
一、“恒有欲”是天道的德性表现
二、冲突与灾难的根源:“罪莫大于可欲”
三、得道者之“欲不欲”之德
四、治身十守
第十六章 三宝之德:慈、俭、不先
一、慈善之德
二、节俭之德
三、“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
第十七章 无私、担责、诚信
一、民有私而官无私
二、勇于担责之德
三、诚信之德
第五篇 治道: 国家治理的制度、能力、体系
第十八章 老子论“治”
一、“治”字的含义
二、道家三治:无为不治、无为而治、南面而治
三、五种治制:道治、仁治、义治、礼治、霸治
四、老子的“道治”
五、老子治道中的重大阴阳关系
第十九章 道治国家的政府体系
一、有限-全能政府?小-大政府?
二、圣人-道治政府:三大职能
三、国防外交安全情报机构
四、立法司法机构
五、社会救助机构
六、国家财政税收机构
第二十章 道治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系
一、执政者七善之力
二、价值吸引力---柔实力
三、对“势”的把执力
四、因循应变的创新力
五、当机立断执行力
六、以史为鉴,执道御今的能力
七、知人善任的能力
第二十一章 道治国家的治理体系
一、老子治人事的六个层次
二、事天—环境治理
三、治身—国家治理的基础
四、治家---慈俭为宝
五、治乡--甘美安乐
六、治国---无为而治
七、治天下---无事取天下
第六篇 术道:一正一奇 一柔一刚 一小一大
第二十二章 治国之术
一、老子治术不是“君王南面之术”
二、一正一奇之谓术
三、老子正奇之术与军事、经济
四、正向建构与反向建构
第二十三章 柔弱胜刚强:柔实力
一、老子“柔弱”的五种含义
二、“柔弱胜刚强”并非力量弱小战胜力量强大
三、从“柔弱胜刚强”到“柔实力”
四、中国历史上十种不同的柔实力
五、柔刚并济是正道
第二十四章 以小观大,防微杜渐
一、以小观大
二、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三、防微杜渐,防范未然
第七篇 器道:道治国家如何建?
第二十五章 治国之器道
一、老子说“器”
二、“法自然”与“器”
三、治国之国器
四、治国之道器如何建?老子的千古难题
第二十六章 道器之建:改良路线
一、庄子学派的消极路线
二、老子的改良的思想
三、道治思想对越国政权的改良
四、黄老学派对齐国政治的影响
五、道治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六、道家思想对唐政治的改良
七、改良的局限
第二十七章 道器之建:“介然之梦”与“群众路线”
一、老子的“介然之梦”
二、学与教:道治国家基础
三、向上:上层路线
四、向下:群众路线
五、上下如何结合:天下乐推?
结束语 “小国寡民”:道治理想,老子之梦
一、吕思勉之叹:淹晦数千年的“小国寡民”
二、“国小民少”说,违反“道法自然”的主题
三、“国小民少”说,违反“无为而治”的主题
四、“国小民少”说,违反老子的史官身份
五、“小国寡民”:“小国之权,寡民之可欲”
六 “小国寡民”:“三有四其”的自然家园
七 “小国寡民”:开放与和平的家园
八、“小国寡民”不是柏拉图的乌托邦


《老子政治哲学》 本书并非直接阐释老子《道德经》中的具体政治思想,而是着眼于《道德经》所蕴含的深刻洞见,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哲学框架。它深入挖掘“道”的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在政治实践中的潜能,探讨“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以及“不争”、“柔弱胜刚强”等概念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摘录《道德经》的语句来构建政治论证,而是通过一种“转化”的视角,将老子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移植到当代政治语境中进行审视和重塑。它并非提供一套可以直接照搬的政治蓝图,而是启发读者从一种全新的维度去思考政治的本质、权力的运作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 核心探讨方向: “道”的政治维度: 本书将“道”从形而上的存在,引申为一种超越个体意志、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它探讨如何在政治中顺应这种“道”,而非强行扭曲或与之对抗。这包括对国家治理、政策制定、法律规范等进行审视,思考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否尊重人性的自然倾向。本书将“道”视为一种普遍性的原则,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和构建更稳定、更和谐的社会秩序。 “无为而治”的辩证解读: “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规律而为。本书深入剖析“无为”背后所蕴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性。它将“无为而治”理解为一种高明的统治艺术,即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激发民众的内生动力,从而达到高效治理的目的。本书将探讨如何区分“有为”与“无为”,以及在现代社会如何实践“无为而治”,例如在经济政策、社会管理、教育改革等领域,如何避免过度干预,发挥市场和个体的积极性。 “不争”的策略智慧: “不争”并非回避冲突,而是指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以一种更为柔性的方式解决矛盾。本书将“不争”的理念应用于政治博弈、国际关系以及社会矛盾的化解。它探讨如何在权力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利益冲突中寻求共赢,如何在竞争中展现出真正的实力。本书将“不争”视为一种高瞻远瞩的策略,能够有效避免损耗,实现长远发展。 “柔弱胜刚强”的治理之道: 刚强往往容易折断,而柔弱却能以韧性取胜。“柔弱胜刚强”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柔”的力量来化解“刚”的冲突,如何通过包容、理解和耐心来解决棘手的问题。这包括在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时,如何采取迂回策略;在处理社会分歧时,如何强调共同点而非放大差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以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交流。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妙比喻: 这个比喻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治理的艺术在于精细、谨慎和适度。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个比喻的内涵,探讨如何将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应用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它强调治理者应具备对全局的深刻洞察,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以及对政策实施的精准调整,避免粗暴和鲁莽。 “反者道之动”的动态平衡观: 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一种循环往复、相互转化的规律。“反者道之动”提示我们在政治决策中,应警惕事物发展可能出现的反面效应,并提前做好应对。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这种动态平衡的思维,来理解和处理政治中的周期性问题,例如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社会的进步与反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沟通艺术: 真正的智慧往往不轻易表露,而流于言辞的往往并非真知。本书将探讨这种“不言之教”在政治沟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行动而非空洞的言辞来赢得信任和尊重。它将分析在政治宣传、政策解读以及领导力展现中,如何避免浮夸和虚饰,回归本真。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启发性,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逻辑严密的推理,以及对传统思想的现代解读,来展现老子政治哲学超越时空的智慧。它旨在为那些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政治环境中寻找思想指引和实践启示的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路径。本书并非对《道德经》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对其精神实质的提炼与升华,旨在开启一种更具智慧、更富成效的政治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好奇的。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但要从中提炼出系统的政治哲学,确实需要非凡的解读能力。我一直觉得,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那种崇尚效率、追求速度的逻辑,似乎存在着一种张力。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要弥合这种张力,让我看到古代智慧在现代政治中的可能性。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道”与“政治”关系的阐释。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规律,还是一种可感知的政治原则?书中会如何解释“道常无名”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不追求个人名利、不标榜政绩的政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理念,是如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思想”相契合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注重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治理方式? 此外,书中对“无为而治”的解读,也是我最为期待的。我一直觉得,这个概念被很多人误解了,以为是消极的放任。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是一种更高明的“有为”,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减少不必要干预的智慧。例如,在环保领域,是否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而非强制性的规定,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书中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分析,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审慎地进行政治改革的启示?我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用一种更加柔和、更加智慧的方式来治理社会的深刻见解。

评分

《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带着一种探索古老智慧的期待。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而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道德经》本身就充满了哲学上的深度和含蓄,想要从中提炼出明确的“政治哲学”,并非易事。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试图将那些看似飘渺的“道”和“无为”等概念,具体化到政治运作的层面,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在政治管理中的体现的。水,德以周,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放在政治上,是不是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居功,柔中带刚,顺势而为,甚至要甘于屈居末位,以退为进?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一个温和但坚定的领导者,能够包容不同的声音,巧妙地化解矛盾,而不是一味地强硬和对抗。书中对这些具体化的阐释,会不会涉及到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无不治”的理想状态?是不是要强调一种“不扰民”的统治,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是过度的干预和管制?我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逻辑推演,来支撑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可行性。

评分

《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权力”和“治理”概念的重新审视。我们常常习惯于将政治与强制、控制联系在一起,而老子的思想,却似乎指向一种更加柔韧、更加顺应自然的治理之道。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从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观出发,来阐述政治领导者的品质的。水,可以滋养万物,却不争功,它柔中带刚,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备包容、谦逊、以柔克刚的特质?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老子“治国,治心也”的观点。这是否意味着,政治的根基在于人心,而不在于严苛的法律和强制的手段?如果能够真正地感化人心,是否就能达到“无不治”的理想状态?书中对“圣人”政治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老子笔下的“圣人”,是否是一种不以权谋私、不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想政治家?他是否能够洞察民心,并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引导社会走向和谐? 此外,书中对于“不争”之道的政治应用,也让我感到非常着迷。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老子却提倡“不争”。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智慧?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在某些情况下,退让和示弱,反而能带来更大的优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如何通过学习老子的哲学,来培养一种更加智慧、更加长远的政治视野,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

评分

《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我总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对政治的理解,过于局限于“权谋”和“手段”,而忽略了“德行”和“智慧”。老子的思想,恰恰能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局限。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出发,来阐述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深厚的政治风格。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领导力,并不在于张扬和呐喊,而在于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争”的政治哲学观的解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被鼓励去争夺、去超越。而老子却提倡“不争”,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不争”是否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并最终达到“无所不胜”的境界?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如何在政治博弈中,通过“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式,来实现更加长远的利益。 此外,书中对“知足”的政治哲学观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否意味着,一种适度的政治追求,一种对“度”的把握,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扩张和贪婪,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如何将老子的“知足”智慧,应用到现代政治决策中,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社会发展。

评分

当我翻开《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种回归本源的冲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政治语境下,老子那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仿佛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澄澈的视角。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解读老子“道”的概念,以及它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老子的“道”,究竟是一种宇宙的法则,还是一种可供政治实践遵循的智慧?书中会如何阐述“道”的“无为”特性,以及它在治理国家中的体现?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柔弱胜刚强”这一原则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或棘手的冲突时,是否可以通过一种更加灵活、更加迂回的方式来化解危机?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书中是否会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示弱”来达到“不被攻击”的目的,或者如何通过“顺势”来引导局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此外,书中对“无名”的政治价值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子认为“道恒无名”,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不追求个人荣耀、不刻意宣传政绩的政治姿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政治人物都热衷于“刷存在感”,而老子这种“无名”的理念,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政治智慧,可能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朴素、甚至有些“反潮流”的哲学思想之中。

评分

我一直认为,政治哲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标题,《老子政治哲学》,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连接了一个被认为是神秘而深奥的古代思想家,和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领域。老子的《道德经》,读起来总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很多时候,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一二。因此,当看到这本书专门梳理老子思想中的政治维度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道德经》中那些关于“道”、“德”、“无为”、“不争”等看似宏大的概念中,挖掘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政治原则的。 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老子关于“圣人”的政治理念。书中会如何解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以民为本、顺应民意的统治方式?它与我们今天常说的“民主”或者“民生”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分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这一经典论断。这句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何种对政治运作精细化、审慎化的要求?它是否暗示着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谨慎态度,避免因为过度的操作而导致事与愿违?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为我揭示老子政治哲学中那些被忽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

《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思想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种治理逻辑的窗户。我们习惯了现代政治中那些激进的改革、激烈的竞争,而老子的思想,却似乎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更加内敛、更加顺应自然的哲学。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我们强调“唯才是举”,鼓励竞争,那么老子这种“不尚贤”的论调,究竟是为了避免什么?是为了防止因为过度追逐名利而产生的社会动荡,还是另有更深层的考量?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分析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政治主张。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少说多做”的政治风格,或者说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在信息时代,我们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观点,如何才能在嘈杂中保持清醒,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守中”的智慧,是否也包含着对“折衷”和“平衡”的追求?尤其是在处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时,这种“守中”的态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加稳健的解决方案? 此外,书中对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这一辩证思想的政治应用,也让我充满期待。这是否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需要先采取一种看似相反的策略?这其中蕴含的智慧,是如何在政治博弈中运用自如的?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退让或示弱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长远的谋划?我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运用这种辩证思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更加高明、更加有效的判断。

评分

拿到《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连串关于“道”、“无为”、“柔弱”等词汇。我对这些概念在政治领域的具体应用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老子的思想,虽然古老,但却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智慧,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运作提供新的视角。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将如何阐释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哲学。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政治治理精细化、审慎化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倾向于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老子这种“烹小鲜”的理念,是否提醒我们要更加小心翼翼,避免因为过度的干预而破坏事物的内在规律?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小火慢炖”的治理方式,是否比“急火快炒”更能实现长治久安? 此外,书中对“上善若水”思想在政治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水,德以周,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是否意味着,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应该像水一样,包容万象,柔中带刚,并能甘于居于末位,以退为进?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通过这种“水”的品德,来化解政治中的矛盾和冲突,并赢得人民的信赖。 我非常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无为而治”的深刻解读。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对民力的放任,还是一种对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这种“无为”,又如何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实现“无不治”的理想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老子的政治哲学,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明的、顺应自然的治理智慧。

评分

拿到《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将中国古代最核心的智慧之一,与现代社会的政治实践相结合。老子思想中那种“道法自然”的理念,听起来似乎与现代社会追求的“效率”和“发展”有些距离,但细想之下,又可能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智慧。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在政治斗争中的应用。在国际关系或者国内治理中,是否可以通过示弱、退让,反而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这种“不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看似有些“不合时宜”,但它是否隐藏着一种更高明的策略? 书中对“无为而治”的解读,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它究竟是指一种消极的放任不管,还是指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减少不必要干预的积极作为?我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例如,在一个经济发展停滞的国家,是应该大力推行改革开放,还是应该先着力于恢复民生、休养生息,等待时机?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会不会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政府职能”有关?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老子“上善若水”的品德,与现代政治家的素质联系起来的,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谦逊、更加服务性的政治姿态?

评分

读《老子政治哲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政治观的“洗礼”和“重塑”。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政治的理解,往往过于强调“力量”和“掌控”,而忽略了“智慧”和“平衡”。老子思想中的“道”,在我看来,是一种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种“道”的理念,引申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上的,是我非常好奇的。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比喻,更是对政治智慧的精髓概括。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才能做到“不操之过急”,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一种冷静和审慎的态度?我希望书中能够阐释,这种“烹小鲜”的智慧,是否意味着一种“精细化治理”的思路?它是否要求领导者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并以恰到好处的力量去调控,而不是粗暴地干预,以免“搅碎了”? 此外,书中对于“圣人”政治的探讨,也让我充满了遐想。老子笔下的“圣人”,似乎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追求权力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德”的感召力和“道”的引领力。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这种“以德治国”、“以道化人”的政治模式,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价值?它是否比强调强制和压迫的统治方式,更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长治久安?我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温和、更加智慧的政治生态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