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第11版的中英文对照版。第11版较之第10版有了较大变化,编码结构、编码规则及分类都发生较多变化。我国在外观设计专利保存和注册的官方文件辑公布的文件上,标注该分类表中的分类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一个致力于促进使用和保护人类智力作品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联合国组织系统中的16个专门机构之一。它管理着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的24项国际条约。
我观察到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相当精良,纸张的选择显然是考虑到长期使用的需求,不易磨损或褪色,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的参考资料来说至关重要。翻页时,那种略带粗糙但又结实的触感,传递出一种可靠感。内容上,我可以想象第11版相对于前几版的迭代,一定包含了对新兴技术和设计趋势的吸纳,比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生成设计或者新型显示技术的应用,这些都会要求分类体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扩展。对于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而言,对比历版的变化,本身就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可以从中窥见国际设计保护理念的发展脉络。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态度,记录着设计世界不断扩张的疆域。它不带感情色彩,只提供最精准的坐标系。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代表的背后体系的庞大和复杂,令人敬畏。它揭示了一个事实:看似随意的创造,在法律和商业层面,需要一个极其复杂且标准化的框架去承载和保护。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的书,而是“告诉你设计成果在哪里被承认和界定”的书。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之高,也反向证明了国际外观设计领域的专业壁垒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希望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设计机构或个人而言,掌握这套分类语言,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它像是一张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标注,决定了你的设计成果能否顺利抵达目的地——即得到有效的国际法律保护。这本书的沉甸甸的份量,是对知识产权体系严肃性的无声注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注重信息的高效传递,尽管内容密集,但通过清晰的字体和缩进层级,使得查找特定分类代码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不禁让我想起早期的字典或百科全书的编纂方式,一切都以实用性为最高准则。我试着随机抽取几个代码进行想象性的检索,比如试图找到与“模块化家具”或“可穿戴电子设备外壳”相关的分类条目。这个过程就像在广袤的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导航,每深入一层,对设计要素的拆解和归类就越发精细。对于那些需要撰写详细的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套现成的骨架结构,帮助他们确保描述的完整性和合规性,避免因分类错误而导致的核心权利保护范围被削弱。
评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它时,那种厚重感和专业的排版立刻吸引了我。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学术和晦涩——《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第11版 中英文对照版)》,但我对知识产权和设计领域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坦白说,初看之下,它确实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可以用来消遣阅读的读物。内页是密集的代码、层级分明的目录结构,以及大量的专业术语,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我试图理解它的编排逻辑,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和字母组合,背后一定隐藏着一套严谨的国际标准体系。我当时想,这本书对于那些刚刚踏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流程的新手来说,无疑是一本“天书”般的存在,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条目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它散发出的那种权威性,让人意识到这绝非市面上常见的浅尝辄止的设计指南,而是实打实的行业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语言”的通用性上。作为一本中英文对照的版本,它极大地便利了跨国业务的处理。我曾经为了一个与海外客户的合作项目,花了好几天时间去核对不同国家专利局对同一类产品外观描述的细微差异。如果手边有这样一本权威的分类表,那些原本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查阅和确认的细枝末节,想必能迎刃而解。我设想,一个资深的知识产权律师或专利代理人,恐怕会将这本书放在手边最容易取用的位置,每当遇到模糊不清的界限时,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定海神针”。它提供的不是灵感,而是秩序。外观设计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边界的清晰界定,而这个分类表,正是描绘这些边界的蓝图。尽管翻阅它需要耐心和专注力,但对于追求精确无误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投入绝对是值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