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天外“求索”文库:阅读障碍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新途径》共8章,系统梳理了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研究百年发展历程,介绍了阅读障碍检测理论与模型,阐述了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理论依据及检测程序,并分析了汉语阅读障碍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此外探讨了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两种能力的潜在关系及其表现特征,成分模型与差异模型检测、亚类型鉴定理论与实践对比分析以及阅读障碍儿童语言表现特征及个体差异。该研究丰富的理论文献和新研究资料对我国阅读习得与阅读障碍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白丽茹,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为阅读习得与阅读障碍、外语教育与教学。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理论探究
第1章 阅读障碍研究百年发展历程简述
1.1 引言
1.2 阅读障碍研究发展历程
1.2.1 人类对大脑两半球功能认识阶段(1800-1877)
1.2.2 获得性词盲研究阶段(18781895)
1.2.3 先天性词盲研究阶段(1896-1929)
1.2.4 阅读障碍研究整合阶段(1930-1979)
1.2.5 阅读障碍研究发展阶段(1980-)
1.3 阅读障碍生物/认知/行为缺陷研究
1.3.1 阅读障碍语音缺陷假说
1.3.2 阅读障碍脑功能缺陷研究
1.3.3 阅读障碍遗传基因研究
1.4 阅读障碍亚类型研究
1.4.1 视觉一听觉缺陷模型
1.4.2 知觉一语言缺陷模型
1.4.3 获得性阅读障碍模型
1.4.4 阅读加工的功能模型
1.4.5 语音核心变量差异模型
1.5 小结
第2章 阅读障碍检测理论与检测模型探究
2.1 引言
2.2 阅读障碍检测的差异模型
2.2.1 阅读障碍的差异定义
2.2.2 阅读障碍的差异检测模型
2.2.3 智力测验与阅读障碍检测
2.3 阅读障碍检测的PASS模型
2.3.1 PASS理论阐释
2.3.2 DN:CAS认知评估系统
2.3.3 PASS理论与阅读障碍研究
2.3.4 PASS理论研究在中国
2.4 阅读障碍检测的干预一反应模型
2.4.1 干预一反应模型的主要用途
2.4.2 干预一反应模型核心特征
2.4.3 干预一反应模型干预程序
2.4.4 干预一反应模型研究现状
2.5 小结
第3章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理论阐释
3.1 引言
3.2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理论基础
3.2.1 简单阅读观理论阐释
3.2.2 简单阅读观理论功能及其应用
3.3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操作原理
3.3.1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程序
3.3.2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标准
3.4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有效性理论检验
3.4.1 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有效性定量评估
3.4.2 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有效性定性评估
3.5 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有效性实证检验
3.5.1 语音意识技能干预训练研究
……
下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天外“求索”文库:阅读障碍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新途径》:
3)音位意识:音位意识是语音意识范畴内一个更加具体的术语,是指将单词中元音和辅音切分出来并将其融合成单词所具有的一种语音意识技能(Gillon,2004)。音位是语言中能区别两个词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一组语音特征的集合体,在语流中融合成音节(Richards et al.,2000)。
音位意识在儿童阅读习得和阅读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解码书面单词以及了解字母一音位对应规则,学习者就必须了解书写体系原理,其先决条件是口语单词的产出原理,即初学阅读者必须首先了解单词是由单个音位构成的,而非每个单词作为一个不可分隔的语音单位。音位意识分为浅层音位意识和深层音位意识两种表现形式:浅层音位意识通常在学龄前发展起来,其检测任务强调押韵意识技能和头韵意识技能;深层音位意识通常在一年级儿童接触阅读教学后发展起来,其检测任务包括音位操作、音位切分、音位计数、音位融合等技能,音位切分技能和音位融合技能是学习阅读的两个必要条件,大多数儿童音位融合技能发展早于音位切分技能发展(Stanovich,1986; Torgesen et al.,1994)。
……
前言/序言
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阅读障碍的‘成分模型’检测及亚类型鉴定理论与实证研究”(09YJA740085)最终研究成果。值此书出版之际,本书作者真诚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金资助,使得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和按时完成;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锐意进取、精益求精、鼎力合作、雷厉风行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感谢无私给予本书作者学术指导及资源共享的各位专家和学者;感谢测试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感谢测试学校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感谢对此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由于本书作者初涉阅读发展与阅读障碍研究领域,加之才疏学浅以及时间和精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乃至不成熟抑或幼稚的观点和见解,本书作者恳请该研究领域前辈、专家及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发展性阅读障碍(以下简称阅读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主要学习障碍之一,发生在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性别的个体,对个体认知、情感、自我意识、教育机会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已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己成为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特殊教育、神经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病理语言学、遗传学等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研究表明,阅读障碍不是语音意识和基本认知能力发展滞后,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传统课堂教学对这类儿童不起作用。因此,及早对学龄儿童实施阅读障碍检测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补救是矫正和治疗阅读障碍的最佳策略,具有重大社会、经济和教育意义。
阅读障碍检测在阅读障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检测不仅仅是识别过程,还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检测可以监控儿童阅读发展状况,有助于确定最有效的干预策略。阅读障碍检测应该采用科学合理和综合性的理论模型,因为理论模型可以指导实验研究在理论框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理论阐释,还可以为实施干预补救提供直接的指导性信息。反之,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和完善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对阅读过程中包含哪些成分、各成分之间关系如何等问题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就很难将各项测验结果相互联系起来,甚至对相同案例也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论,致使不该接受干预补救的儿童被纳入阅读障碍者之列,而本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被排除在干预补救之外,其结果势必影响儿童学业成绩乃至就业机会,甚至造成教育资源及财力的巨大浪费。
目前,在阅读障碍研究领域研究者普遍采用“智商一成绩差异模型”(以下简称“差异模型”)实施阅读障碍检测及亚类型鉴定。该检测模型基于如下假设:个体阅读潜能与其实际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阅读潜能主要通过智力水平进行预测。如果个体智商达到或超过正常水平而阅读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则表明实际阅读能力和阅读潜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个体被视为患有特定阅读障碍。
天外“求索”文库:阅读障碍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新途径 一、 引言:深邃的阅读之谜与科技的探索 阅读,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最基本也最复杂的技能之一,承载着知识的传承、情感的交流以及思维的拓展。然而,对于一部分人群而言,阅读并非易事。阅读障碍,一个笼罩在诸多家庭和个体身上的阴影,剥夺了他们享受文字之美的权利,阻碍了他们在知识海洋中畅游。长久以来,我们对阅读障碍的理解和干预,如同在迷雾中摸索,虽有进步,却始终未能完全揭示其深层机制,找到最精准有效的“导航”。 “天外‘求索’文库”的诞生,正是源于这份对阅读障碍领域深邃的求索精神。我们坚信,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能够穿透迷雾,抵达真相的彼岸。本书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它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勇敢地踏上“天外求索”的征程,旨在为阅读障碍的检测与亚类型鉴定开辟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途径。 二、 传统检测的局限与新方法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阅读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标准化测试、临床观察和行为评估。这些方法在识别存在阅读困难的个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早期干预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诊断的滞后性: 很多时候,阅读障碍直到个体进入学校,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明显困难时才被察觉。这种滞后性可能导致错失最佳的干预时机,加剧个体的学习挫败感。 亚类型的识别困难: 阅读障碍并非单一的症候群,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不同的认知机制缺陷。例如,有的可能涉及语音加工能力不足,有的可能与视觉记忆或注意力相关,还有的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词汇提取和语义理解障碍。传统方法往往难以精确区分这些亚类型,导致“一刀切”的干预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个体差异的忽视: 每个阅读障碍者的表现都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传统的标准化测试可能无法充分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差异,导致诊断不够精细,个性化干预方案难以制定。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权衡: 行为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虽然经验丰富的专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客观量化指标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生物学基础的探寻不足: 传统方法主要关注行为层面的表现,而对阅读障碍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索相对有限。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根源理解不够深入,也限制了基于生物学机制的干预策略的发展。 正是基于对这些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本书的作者们集结了来自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顶尖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起了一场“天外求索”,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三、 全新视角:技术驱动下的多模态信息融合 本书的核心创新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前沿的科技手段,构建了一个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全新检测框架。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深刻的理论理解和技术整合,旨在从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揭示阅读障碍的本质。 1. 脑成像技术的革命性应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通过检测大脑活动时的血氧水平变化,fMRI能够实时追踪大脑在执行阅读任务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模式。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fMRI数据,识别与阅读障碍相关的异常脑网络连接,以及特定脑区的功能失调。这将为理解阅读的神经基础提供前所未有的细节,并有望发现与阅读障碍亚类型相关的独特脑活动特征。 脑电图 (EEG) / 脑磁图 (MEG): EEG和MEG能够捕捉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的大脑电生理信号,这对于研究阅读过程中快速的认知过程至关重要,例如词汇的加工、句法的分析等。本书将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分析阅读障碍者在不同时间窗口下的脑电信号异常,从而揭示更精细的认知加工缺陷。 结构磁共振成像 (sMRI): sMRI可以提供大脑结构的详细信息,例如灰质体积、皮层厚度以及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sMRI分析,找出与阅读障碍相关的脑结构差异,为理解其潜在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提供线索。 2. 眼动追踪技术的精细化分析: 注视点 (fixations) 与扫视 (saccades): 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模式是直接反映阅读效率和策略的重要指标。阅读障碍者往往表现出异常的注视持续时间、注视频率、扫视幅度以及回扫 (regressions) 现象。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眼动追踪技术,捕捉这些微观的眼球运动模式,并与脑成像数据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模型。 眼球运动与认知加工的关联: 通过精细分析眼动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的词语、信息加工的顺序以及是否存在信息提取的困难。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将眼动数据与大脑活动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理解眼球运动背后的认知机制。 3. 行为与认知数据的深度挖掘: 多维度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试: 除了传统的阅读流畅性、准确性测试,本书还会引入更具区分度的行为和认知测试,例如命名速度、语音意识、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这些测试能够更精细地评估与阅读相关的各个认知模块。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赋能: 这是本书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一。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处理高维度、多模态的数据。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例如深度学习、支持向量机 (SVM)、随机森林等,对海量的脑成像、眼动追踪和行为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分类。 特征提取与降维: 如何从复杂的脑成像和眼动数据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并进行有效的降维,是利用机器学习的关键。 模型构建与训练: 构建能够区分不同阅读障碍亚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利用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 预测与诊断: 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个体进行高精度的阅读障碍风险预测和亚类型鉴定。 四、 破译亚类型:精准诊断与个性化干预的基石 本书的另一核心贡献在于,它将重点放在了阅读障碍的亚类型鉴定上。我们不再将阅读障碍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认识到其内在的异质性。通过上述多模态数据的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分析,本书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区分基于语音加工缺陷的亚型 (Phonological Dyslexia): 通过观察在语音任务中显著的困难,以及与之相关的脑区(如左侧颞叶、额叶)的异常激活和连接。 识别基于词汇提取与识别困难的亚型 (Surface Dyslexia): 通过分析在识别不规则拼写词汇时的障碍,以及可能涉及的垂直和水平视觉通路以及词汇存储区(如左侧颞中回)的异常。 探测基于双通路加工受损的亚型 (Deep Dyslexia): 这种亚型通常表现出语义错误,并可能涉及更广泛的脑网络异常。 发掘由执行功能或注意力缺陷引起的亚型: 通过评估执行功能测试中的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额叶区域的活动。 精准的亚类型鉴定,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进步,更是临床实践的革命。它意味着: 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制定: 针对不同亚型的具体认知缺陷,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策略。例如,语音加工障碍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语音意识和语音合成训练,而词汇识别困难者则需要更多视觉词汇训练。 早期预警与预防: 在更早期、更细微的阶段,就能够识别出潜在的阅读障碍风险,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早期支持,避免或减轻其对学业和心理的影响。 教育资源的高效分配: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精准地投向最需要的个体,提高教育效率。 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为理解阅读的神经认知机制提供更精细的证据,推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 面向未来:机遇与挑战 “天外‘求索’文库”所提出的阅读障碍检测及亚类型鉴定新途径,代表了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和希望。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数据的标准化与可比性: 不同研究中心、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其标准化和可比性是制约大规模模型训练的重要因素。 模型的泛化能力: 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需要能够在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下的数据上都表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 伦理与隐私问题: 脑成像等敏感数据的采集和使用,需要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保护被试的隐私。 技术的可及性与成本: 脑成像、眼动追踪等设备成本较高,如何提高其可及性,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教育机构,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跨学科合作的深化: 进一步推动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和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实现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 六、 结语:点亮希望,驱动进步 本书的问世,是对阅读障碍领域沉寂已久的挑战发出的响亮回应。它以科技为矛,以智慧为盾,向着未知的深邃领域发起“天外求索”。我们期望,通过对多模态信息的高度整合,以及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精细化分析,能够为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天外‘求索’文库”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福祉的关怀。我们相信,本书将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个关心阅读障碍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套创新的方法、以及一种坚定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共同点亮阅读障碍者前行的道路,驱动认知科学与人类教育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