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教育叙事的方式,生动描述了作者近十年来由一个医学院生理学教师,借助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与创新,转型成为国内教育技术专家的专业成长故事,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来曲折前行的历程,为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分析与借鉴的典型案例。
全书分为四篇,早期实践篇讲述了作者早期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故事;理论探索篇讲述了作者进行网络时代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理论创新的故事;创新教育篇讲述了作者进行创新思维的学习、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方面的故事;自我剖析篇是作者的自我剖析,真实袒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对读者了解作者的成长过程很有帮助。
本书不是一般性的教师成长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书中“教师专业发展启示”和“加厚点评”栏目对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启发、借鉴、激励的作用。书中反映的教育信息化观点、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和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同样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文笔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用二维码关联了作者讲座的视频、PPT和论文等资源。
1963年生,祖籍湖南,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为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网络时代学习、创新思维、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是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容性思维和知识嫁接学说等。著有《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等学术畅销书和3本诗集。被称为“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初读时就给人一种非常积极和充满希望的感觉。它似乎在向教育工作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拥抱变化。我个人非常期待能从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前沿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分析,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毕竟,理论上的宏大叙事听得太多了,真正能指导我们“落地”的策略才是最宝贵的。我特别关注那些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章节,毕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教育核心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者。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创新的课堂管理模式或者评价体系的改革思路,那无疑会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它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应该如何做”的层面,更要深入到“怎样才能做到”的实操层面,这才是检验一本教育类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思维框架,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
评分阅读一本教育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空谈。我希望《学习与创新: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过来人的智慧,拍着读者的肩膀,一起探讨如何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生态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和专业的热情。我期待它不仅能提供“做什么”的清单,更能阐明“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深刻教育哲学。面对未来教育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沉淀下来的智慧,而非一时的热点追逐。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梳理清自己未来五年在教育领域的个人发展蓝图,并明确我在培养下一代公民方面应负的责任,那么它就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份有温度的、富有洞察力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预示着内容将聚焦于“互联网”这个核心驱动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数字鸿沟”这个敏感问题的。在不同经济条件和资源背景下的学校和教师,获取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创新指南,不能只服务于那些已经具备良好技术基础的群体。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轻量级”的创新方法,即使资源有限的教师也能通过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关于“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估”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何科学、公正地利用这些数据来反馈教学,而不是仅仅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是需要深刻探讨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技术滥用的风险,会显得更加成熟和负责任。
评分从排版和章节划分来看,这本书似乎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微观的课堂实施步骤,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我非常看重那些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里,教师自身的学习曲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本书是否有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可操作的自我提升路径?例如,它是否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在线资源进行协作学习,或者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创新”导致了过度技术化而疏远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那无疑是本末倒置。我期望这本书能平衡技术与人文,强调科技是赋能而非替代人类智慧的工具,确保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没有牺牲掉教育中最核心的温度与关怀。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行文逻辑所吸引。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对话式的、更贴近一线教师困惑的语气展开叙述。这种真诚感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作者真正深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场景中去观察和思考了。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创新”在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内涵的。创新是否仅仅意味着使用新的工具,还是说它更侧重于教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如果书中能够详尽地剖析几种不同学科领域(比如人文科学与理工科)在推行教学创新时可能遇到的独特挑战及应对策略,那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就会大大拓宽。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试点故事,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充满曲折但最终带来积极改变的案例,它们远比抽象的理论更能给予人力量和启发。这本书如果能成为教师们在面对改革压力时,可以随时翻阅的一本“精神充电站”,那就太成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