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论

智慧城市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华,许翃章 著
图书标签:
  • 智慧城市
  • 城市规划
  • 物联网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信息技术
  • 城市发展
  • 数字化转型
  • 可持续发展
  • 智能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2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6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360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大局,探究智慧城市在我国的思想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重点研究智慧城市的内涵、评价体系、关键技术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书包含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设计与规划、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安全等主要内容,并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以求为更多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李春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历任记者、科研处长、杂志社总编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生态文明智库副理事长、中国社会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等工作职务。长期从事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工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管理与城市个性化发展、城市文化生成有较为系统的思考。
许翃章,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曾多次赴美国哈佛、斯坦福等高等学府开展学术交流,并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近年来,致力于城市污水治理、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雨洪风险防控、城市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学术思考和综合性解决方案研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体系中成果斐然。现任国民道建设有限公司、国民道水务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录

前 言 智慧曲线/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哲学基础/1
  第二节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14
  第三节 智慧城市的概念/18
第二章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27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基本情况/27
  第二节 智慧城市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意义/31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智慧城市建设/35
  第四节 以智慧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4
第三章 智慧城市与生态文明/48
  第一节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48
  第二节 智慧的城市生态体系/59
第四章 智慧城市评价/67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的内容/67
  第二节 智慧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72
  第三节 智慧城市IUE评价体系/84
第五章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89
  第一节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89
  第二节 智慧城市体系的说明/92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与对策/100
  第四节 大数据企业协助智慧城市建设案例/104
第六章 智慧城市管理/108
  第一节 智慧城市管理的产生与演变/109
  第二节 智慧城市管理的特征与内涵/112
  第三节 北京市智慧城市管理实践/114
第七章 智慧城市设计与规划/117
  第一节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的关系/118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智慧化应用历程/121
  第三节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规划取向/128
  第四节 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最新进展/132
第八章 智慧城市交通/145
  第一节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145
  第二节 城市间交通发展的需求和瓶颈/150
  第三节 城市绿色智能公交系统/155
  第四节 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与使用/166
  第五节 区域联动的绿色便捷智慧交通网络/170
第九章 智慧能源/172
  第一节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迁/172
  第二节 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的绿色化进程/179
  第三节 智慧能源的管理与供应/185
第十章 智慧教育/199
  第一节 传统教育诸多问题凸显/199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讨论与探索/203
  第三节 信息化手段与教育的结合与发展/207
第十一章 智慧医疗/216
  第一节 智慧医疗的相关技术及其向智慧医院演进的趋势/216
  第二节 医疗技术的经济评估方法及其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225
  第三节 智慧医疗在我国的作用空间/234
第十二章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239
  第一节 智慧城市与城市公共安全/239
  第二节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与机遇/240
  第三节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243
  第四节 智慧安全管理的概念与特征/245
  第五节 智慧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247
第十三章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251
  第一节 美国:以业务和服务创新为重点,智慧城市的发源地/252
  第二节 欧洲: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重点,具体策略差异显著/255
  第三节 亚洲:因需制宜的多元化发展,独具特色的智慧典范/263
第十四章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278
  第一节 发展特征解析/278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281
第十五章 智慧城市与未来地球/291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未来蓝图/291
  第二节 智慧城市发展的挑战/302
  第三节 智慧的未来地球/310
参考文献/318
跋 智慧城市:形态演变、技术特性与工匠精神/332
后 记/335

前言/序言

序言
运用综合集成方式方法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场革命
王伟光

在《智慧城市概论》即将出版之际,依从该书编著者的建议,将我几年前写的一篇关于“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的一场革命”的文章用作该书的序言。
我在拙文中关于建立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系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以下也简称“综合集成实验室”)的认识,是把系统思维方式和现代科技综合集成高新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和管理运行中的一个较为大胆的设想。实际上,这个设想在很多现实领域中已经有了实践,并得到了某些成功实践的证实。因此,把以综合集成思维方式为核心要义的、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综合集成实验室的构想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层面,对于科学地认识和更好地解决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面临和可能发生的全局性、长远性、突发性的重大问题,是必要、重要且可行的。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系统条件下“综合集成”方式方法的一个应用特例,综合集成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显著特点。深刻理解综合集成方式方法,运用综合集成实验室的手段建设和管理城市,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思想方法和实践运作层面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原文。
我们一定要站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从人类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认识工具的根本变革角度,认识建设“综合集成实验室”的意义。“综合集成实验室”是人类思维方式方法转变的产物,是人类新的思维方式方法所要求的新的认识工具。全球化、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等一系列重大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了整个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可变的、整体的巨系统,以至于靠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认识工具已经很难认识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因此,认识现代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求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随之改变,要求运用新的认识工具。一句话,需要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根本转变和创新。
一 现代复杂社会巨系统的六大显著特性
当前社会巨系统呈现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突发性、可变性和随机性等六大特性。
一是系统性。现今整个世界连成一气,整个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巨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绝不是单一性的,社会巨系统的任何问题都带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这就需要用系统思维方式和综合集成认识方法来认识问题,需要综合集成的、系统仿真的认识工具。
二是整体性。现代社会巨系统的产生和演化具有整体性,认识和解决社会巨系统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必须将其与其他问题相联系来考虑。比如解决通胀问题,就应该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油价涨了以后,会引起哪些领域及其物品的涨价,会带来其他什么连锁反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有整体全面的预测,要用整体性思维来认识。整体性思维需要把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全面定量分析,这就要求运用新型的认识工具,如海量高速、综合集成的数据储存和运算分析系统。
三是复杂性。在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现代社会巨系统中,数量巨大、性质各异的要素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干预,使其所带来的问题呈现高度的复杂性。社会巨系统十分复杂,认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影响这件事情的所有相关因素考虑进来,要充分认识由这些因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复杂性演化,譬如金融风险问题。单靠任何一个天才人物都无法全面观察和考虑某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这就要靠人脑的延伸——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乃至人工智能。但光靠技术也不成,还要靠电脑加人脑,靠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集成,这就是复杂性思维方式问题。这方面需要巨型的、高速的、海量的存储器、分析器、仿真器等认识工具。
四是突发性。复杂性必然带来突发性。在现代社会巨系统中,各要素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可能形成巨涨落,带来系统模式的整体性突变,新的态势由此涌现,其中既有创新的契机,也充满风险和危机。没有原因的突发性是没有的,任何突发性都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谓“突发”,是因为人们对事件的原因不认识,没有预料到。突发性背后是复杂性、必然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任何突发性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必然性,这就需要预测性和前瞻性思维,要把所有的迹象、蛛丝马迹的数据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形成前瞻性的结论。这种思维需要先进的仿真模拟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
五是可变性。与复杂性、突发性相伴随的是现代社会巨系统变化多端的演化进程。事物永远是在变化的,如何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是一大难题。要把握事物短期和长期的演化模式,就需要一种变化性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需要动态的、可描述、可预测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工具。
六是随机性。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偶然性,现代社会巨系统内部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日益呈现不确定性、非决定性和随机性。随机性现象好像没有规律可循,然而任何随机的、偶然的、突发的现象背后都有必然的原因,都有可遵循的规律、逻辑和轨迹。这就需要一种概括的、模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要由新型的高效高速逻辑运算机之类的认识工具来建构。
二 现代复杂社会巨系统需要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认识现代社会复杂的巨系统问题,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就是要使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动态性和变化性、预测性和前瞻性等顺应时代需要的特点。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从系统的认识发展到分门别类的认识,再从分门别类的认识发展到一方面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地认识,而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综合、越来越集成化地认识。一条线是由综合到分类,再由分类到综合;另一条线是从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一开始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支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产生了形而上学、分门别类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再发展到辩证的、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思维方式。古代的一些思想家、科学家看问题,运用的是朴素的系统观。例如,孔子讲宇宙就是一个字——天,他把所有的关系都看成天人关系,这是早期系统思想的体现。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展了,人们可以把认识对象分成各种领域,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从而形成了具体的一门一门的学科。在19世纪之前,自然科学受机械论方法论的指导,把所有的问题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机械论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是分门别类地、割裂地,而不是整体地、系统地看问题。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发展冲破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视野,比如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相对论等,都是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系统思想、总体思想的哲学认识论于是应运而生;人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成综合的、集成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科的专业性更强了,分工更细了,这就更需要综合集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有一个分支,就是还原论,即把复杂的东西还原到最简单的东西,将它们视为构筑世界万物的砖瓦。还原论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古代人的认识原本是宏观的,比如讲人体,不知道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对人体的认识是大而化之的。中医的经络学就是如此:看一个活人,经络存在,可是一解剖又找不到经络。这种大而化之、宏观模糊地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好处,至今仍值得深入探究。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开始以细胞学、解剖学为基础,将生物还原到细胞,细胞再往下还原到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对物理的研究,则将事物还原到分子,再往下还原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但是还原论同机械论一样,在研究进展中又遇到了困难,这就是还原到微观层次后,不能再回到宏观了。譬如,人体可以被解剖为各个部分,还原到细胞,但把这些部分或细胞简单相加,变不回活人。从细胞到大的生物体,从基本粒子到宇宙,简单相加恢复不了原来的系统状态。系统整体的和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将整体拆分为部分、再将部分简单相加的思路,解决机械论、还原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社会科学思维与自然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变革,真正做到以哲学系统思维方式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联合作战。从人类思维方式变化的历程来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哲学,一开始是不分家的:社会科学家同时就是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也同时就是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则往往是二者兼之;随着科学的发展,才有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分家。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社会巨系统问题单靠社会科学家或者自然科学家独立解决都不行了,亟须二者的结合。哲学是管思维方式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然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哲学的概括对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方式创新,即在这二者基础之上的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它既是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又是二者相融之后所产生的。
二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定性分析思维与定量分析思维相结合的变革,这就是在科学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社会巨系统,不仅要面对经济问题,而且要面对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做科学的定量分析,没有定量也就没有定性。比如社会动荡问题,是多种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促成的,对此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是一个大难题。从影响社会动荡的各类因素来看,如果不保持相对的社会稳定,不把物价、资源、就业、卫生、人口、环境、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而是任其恶化,社会动荡就难以避免。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到底是什么状态,对此说法很多,究竟哪个说法是判断的可靠依据,需要做科学的、定量的、精确的、整体的数量分析。只有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才能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做出精确的定性的科学判断。科学的判断最终是定性分析,然而定性的分析必须有多学科的精确定量的综合分析做基础和依据。
三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个体性思维和集体性思维相结合的变革。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单靠个人认识难以实现科学判断。人们研究此类问题越来越依靠集体性思维的综合智慧,需要群体联合攻关,集体性思维方式逐步代替个体性思维方式。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二要依靠集体性研究。这就是通过国家总体创新走向创新型国家。国家总体创新首先是国家领导层要有创新的认识判断能力,要有分析能力和“拍板”能力;其次是国家总体创新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个人再聪明也解决不了今天所面临的复杂、特定的问题。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做正确的判断,仅仅依靠一个人来“拍板”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靠总体的、综合的、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而集体决策能力来源于对社会信息数据的综合集成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与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 思维方式变革带来认识手段与认识工具的整合创新
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需要有相应的认识手段、认识工具的创新变革。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工具也要改变。人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两大工具,一是人的感觉器官,二是人的思维器官。感觉器官是收集信息的,思维器官是储存、分析、判断信息的。最早的人看问题、想问题,仅靠肉眼、大脑。例如,他们观察太空,是通过肉眼来看的。这种认识工具决定了对太空的认识是大而化之的、模糊的、宏观的、整体的,看到的是模糊的、大概的、浑然一体的天;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统一的,是整体的。随着科技发展,天文学家用天文望远镜看太空,看得就更清楚、更具体了,但在认识上把太空划分成一个一个个体来观察,分门别类地研究太阳、研究月球、研究行星。有了研究微观的显微镜,人们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细胞、粒子。望远镜、显微镜都是人的认识工具的延伸,是人眼、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而不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即人脑的延伸。今天,从总体上解决对太空的认识,比如宇宙的生成问题,仅有天文望远镜不够了,还必须用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现代科技手段。人眼延伸为望远镜,望远镜延伸为高倍数天文望远镜,只解决了眼睛的延伸,只解决了人的感觉认识器官的延伸,而没有解决大脑即思维器官的延伸。带有逻辑思维的认知工具,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的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则都是带有人脑特点的认识工具,它们是大脑的延伸,是思维器官的延伸。
思维方式方法的变化需要新的认识工具,这就是“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的、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实现人机相结合,以人为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以综合思维方式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定性分析指导下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个人创造性与集体创造性、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以集体创造性、集体智能为主。这种新型的、现代的认识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有机结合的延伸。由此,用科学理论指导的科学仪器将经验转化为数据,对这些经验数据的定量分析又使得计算和推理更为精确和严谨,从而使科学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与深度。在此过程中,对经验的数量分析是最为关键性的环节。康德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熟地运用数学,才能称其为科学。他这里讲的数学不是指数量的统计和数字化,而是指实验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的解释。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谈到,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恩格斯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可以说,社会科学一旦可以运用精确的数量分析,一旦可以运用数学模型、进入实验室研究,意味着社会科学已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以上粗浅分析说明,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想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单靠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各自的研究,单靠定性的研究、传统手段的研究、分门别类的研究、各部门各个个人单独的研究,是难以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的。因此,一定要实现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创新变革。这一创新变革的特点:一是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合;二是要从定性研究走向精确的定量研究,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三是要从分门别类的、单独部门的、单独个人的、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集体的、集成的、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四是要从传统的认识手段转向依赖高新技术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现代实验室的认识手段;五是要实现人机结合、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以人脑为主。例如,对社会巨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单独出发研究,而是要重视对人与自然结合的研究,因为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的自然制约越来越多。以2008年初在南方发生的雪灾冰冻为例,表面上是天灾,实际是自然因素与人的因素结合而为。再如研究我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不联系国际环境、不考虑国际因素不行;中国要发展,还要更多地考虑国际环境。在复杂社会巨系统中,每个个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综合原因所致。涉及更高层面的社会问题,就更不能依靠简单的传统的单一的方法进行分析,而是必须运用系统的、集合的、过程的、综合的、宏观的方法,要有系统集合的综合分析,要有动态分析,要有过程的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尤其不能从部门和局部角度去看,一定要站在整体、全局和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有新型的认识工具相匹配。
四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促成认识方法与手段的革命
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已经开始步入以综合集成系统思维为主要认识方法、以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和方法的实验室阶段,这是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和认识工具的一场革命。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的不确定因素、变化因素、复杂因素、突变因素,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面对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出现,如果不从思维方式上、认识方法和工具上进行彻底的创新变革,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上,那么我们就会很难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前面提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两类器官来完成的。第一类器官是直接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皮肤。这些器官是人类对客观外界包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最直接的工具,通过它们积累的是经验,就好像中医给人看病,依靠“望闻问切”,通过脉搏、舌苔乃至口腔气味来判断病情。传统的中医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的好处是可以宏观地来看问题。传统中医依靠感官整体感觉出来的综合特征所得出的经验结论,往往是系统的认识问题;但是它主要依靠的是感觉经验,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未能通过科学仪器等工具将感觉经验转化为可以进行数量分析的科学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感觉器官不断延伸,可以依靠望远镜、显微镜、雷达、声呐等,这些工具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积累经验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人们运用它们进行科学观测,为精确的计算推理和理论思维奠定了基础。
人的第二类认识器官是大脑。对人的外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东西,还要辨别思考综合分析。比如,通过舌头感觉糖是甜的,而且糖精是甜的、甘蔗是甜的、甜菜是甜的,那么究竟甜是什么呢?还要通过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人脑的分析思考加上科学的发展,人们就可以用化学的方法把糖的成分分析出来,这种科学的发展是和人的思维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维器官的延伸开辟了道路。为此,人类创造了数学符号等各种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各种计算规则和计算工具。算盘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它既包含硬件,也包含着口诀之类的软件。现代计算机可以视为算盘这种计算工具的延伸,但它具有强大得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正在通过神经网络、智能计算机、机器人等实现新的延伸。
感觉器官的延伸和思维器官的延伸,都是人对客观外界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延伸。由望远镜发展到计算机、网络,这是认识工具等的一大飞跃。望远镜、显微镜、计算机、网络这些工具在科技发展中,一开始主要是用于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现代社会巨系统的发展表明,其复杂程度绝不亚于自然界,其所呈现的问题往往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特征,很多问题同时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而且不论是对自然演化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必须站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深化对社会本身的认识。这就需要运用更好、更先进的科学工具和手段,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运用数理方法和受控实验,在精确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刻认识社会演化的规律和诸多社会问题。
有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有了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就可以建立起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的,把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实验室,来认识人类社会。这是人的综合起来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是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一场革命。我认为,人的认识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运用“综合集成实验室”手段,由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到对社会的认识,这是人类认识方法和方式的一个伟大飞跃。在我国,钱学森同志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提出应该把人对外界的认识工具延伸到电脑,延伸到“综合集成实验室”;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运用到军事领域。例如,对卫星的研究,原本属于对自然问题的认识,但运用到战争、战役研究,实际上就开始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整合性认识。现在来看,用综合集成、仿真模拟这种新的认识工具来认识社会,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步还需要有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这场革命要解决的一个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把对自然认识的实验室手段,运用到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完成这个转变的难点,就在于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偶然性和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问题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有人的意志、情感、欲望、关系等因素起作用,这些用数学公式现在还无法完全描述出来,用计算机进行逻辑运算也不能完全运算出来,用仿真技术也不能完全模拟出来,这就是难点所在。如何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呢?马克思主义系统的、整体的、过程的、全面的哲学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理论综合集成的认识方法,像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理论、复杂性理论、模糊理论等,对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巨系统的认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系统科学理论、复杂性理论等不能说仅是自然科学的,它们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认识方法论;模糊逻辑理论也不完全是自然科学的,它也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概括,这些都要被融入对社会问题的“综合集成实验室”认识方法中去。比如说在对社会问题进行数学描述模型化的时候,恐怕要有概率论和模糊逻辑等理论的指导。当然在模拟过程中,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影响数据都输入进来,抓住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来认识即可。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实际上主要抓住了一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他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到这条最简明最普遍的真理上,然后运用这条真理做具体分析。然而这是定性分析,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的认识还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如何定量分析,这就是难点,这就要求在认识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其一,它是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和手段的革命。用定量化的、用逻辑运算的、用仿真技术的实验室来认识社会,是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的革命。这一革命不仅使得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从定性的解释和预言走向定量的解释和预言,而且使我们可以建立起社会巨系统的数学模型,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参变量,并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模拟量化实验,从而实现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有目的的调控。
其二,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过去人们进行科学研究靠手抄卡片搞摘要,现在用不着了,用电脑来收集、存储、分析信息。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用计算机和网络、用仿真技术、用实验室来进行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正在掀起的一场创新。由此必将带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各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也将得到空前发展。
其三,它是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一场革命。国家宏观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到基层去收集情况,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和决策建议,最后由决策层做出决定。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要继承、要发扬,但是还要采用更进一步的决策方式,使调查研究方法与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具相结合,也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有些决策论证可以运用实验室的手段进行。这也是一个创新,也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有助于我们及时抓住创新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好地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种突发性的社会风险与危机,使我们的总体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社会发展更为协调、平稳、健康。

(作序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


前言 智慧曲线

如果说解放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中轴线,那么智慧就是这条轴线上的灵魂。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自身的解放受到巨大的束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也一直受困于一层层的樊篱。从智慧的角度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迄今为止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智力阶段,这个阶段有蒙昧、开慧、反射、碎片化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动物的吞噬时代;第二阶段是智能阶段,这个阶段有系统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转化人的能量,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器械的攫取时代;第三阶段是智慧阶段,这个阶段将机器变为“人”,而不将人变为机器,有心智合一、心领神会,从物奴中开始觉悟、从人的物欲中开始解放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时代。总的来讲,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决定着人类的智慧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发展水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智力、智能和智慧还会交叉出现、复合运行,导致诸多失衡、错位、越轨,这有赖于技术进步、物质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高度觉悟与制度大设计的涤荡和自新。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以智慧的目光审视人类以往的一切开发时,终于认识到人类一直纠缠在自己的无休无止的欲望中。这种欲望使人与人的类之间、人与天地的环境之间永无宁日、冲突不息、博弈不止。在鼓角和旌旗的连绵中,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狼烟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奔驰宝马究竟能说明什么?如果我们的每一步物化、商化,都以自然界和自然社会的失去和变异为代价,那么这种刺激和冲动就显得愚昧。不是“智造”的制造告诉我们:当我们沉浸在一次次消遣的快感时,路上已开始洒下淙淙的鲜血。毋庸置疑,创造与活力、繁荣与昌盛是传播人类圣火的第一驱动力。问题是,在这第一动力的背后,派生出了什么呢?当房屋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炒作;当生产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货币化;当财富不是为了物质文明,而是为了主宰资源;当资本成为至高无上的主义,当商品成为梦魇,当人以牺牲健康换取金钱,当因开发失去未来,当我们一半以上的劳动是无意义的……此时,我们的智慧在哪里?如果我们只知道思想离开利益就会出丑,而不知道利益离开思想更可怕,那么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失去希望的恐惧告诉我们,货币的印刷、复制、数码化的机器必须停止疯狂的轰鸣,以金钱为动力的冲锋式发展必然会留下滚滚狼烟,必须让理性回到人的脑海。我们应该明白,救赎的最有效方式是自我解放,这是社会解放的前提,而实现这个前提的基础,便是人的自省、自悟、自觉,大彻大悟,慧能四射。
因而,我们必须正视智慧时代这个主题。历史地看,在物品匮乏、商业至上的世界,人的价值导向不得不向智能聚焦,从工匠、器械、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到互联网等,无一不是将人的智慧转化为工具能,以便获取直接利益,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客观上也将人吸引到物器世界中来,使人顽强地面对和执着地顺从于器。这种器的积极作用,往往与道紧密相连才能得以彰显,正是道器合一,才使这些器适应和推动了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目的的农业文明,也适应和推动了以资本积累、市场扩张为手段的工业文明。由于农业文明存在着道的慧根,农业器械妖魔化的程度几乎为零,但一些农业产品在商品化的浪潮下妖魔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药、化肥、激素、反季节、复合杂交、转基因、反生态等品种、概念与思维方面的副作用愈演愈烈;在工业文明时代,汹涌澎湃的商业化浪潮,一浪一浪地拍打在工业产品上,使之急剧细分,并派生出轻工业、微轻工业和杂交行业,并在投机商业模式和暴发价值观的哺育下,层出不穷地孵化出数不胜数的次商业产品——不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而是为了商业化的金钱收敛而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从而使一切服务于金钱,一切为了金钱,歇斯底里地将一切资源变为金钱。这个时候,人的思想、理念开始异化,产品开始妖魔化,理性精神、道德力量急剧边缘化。也正是此时,人类开始呼唤道的时代——大智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以人的尊严为落脚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与快乐发展为根本目的,也就是器开始顺从道的时代。这便是以青山绿水为环境,以文化资源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大创意为格局,以市场定制为目标,以多种知识为生产要素,以互动、互联、共享为价值链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的必然发展方式,是扬弃以往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大裂变,这场裂变的结果便是颠覆式、革命式的制度与世界观的质的进步,使智力、智能在智慧的驱动下形成智慧时代——有效改变蒙昧人、动物人、机器人、金钱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使命是将人从物欲中解放出来,从个人欲望中超脱出来,并将一切产品人格化,使人成为文化创造、精神引领的具有人的文明价值的现代人。
战争、贫苦、瘟疫、破坏、仇恨、恶性竞争、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等一系列人与类相悖逆的丑陋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自身缺失人性与智慧短板而致,塑造和涅槃现代人是时代的命令和历史的抉择。这便是智慧城市诞生的根本渊源和大背景。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以云计算、互联网、综合决策集成等手段为支撑的大数据。
对于大数据思维,中国人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的《易经》中的一元、二极、四象、八卦,既有数字,也有聚象,更有生生不息的动态逻辑,是道与器、点与面、人性与天理典型结合的混沌与模糊相交织的分析模型。中国算盘中的算珠子,不仅能解决进位制,而且能运用十进制穷尽天下预算。
对于大格局的掌控,勾股定律中的“勾三、股四、弦五”,便能在平行、垂直、斜面的错综中形成超稳定结构。
对于矛盾的转化,以牛顿定律为主的所有运动定律,均将引力、摩擦系数常态化,进而形成精准判断。
对于未知世界认识,以变量方程、求根公式为方式,以X、Y、Z等元素符号为代数,以平方、立方、开平方、微积分、变量、矢量为大小熵,以一系列相似、全等、函数极的模型为方法,提供全面认识自由与必然二大王国的金钥匙。
尽管人对世界认识的能量在历史进步的车轮中滚滚向前,但是严重的“局限”仍然是智慧的短板,如对于生命的认识,我们还停留在碳基链上,而生命可能以硅基链、无机链的方式存在;如对于物质,我们可能还有99%的未知数,让宇宙不断成长的能量从何而来?暗物质肯定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因子;光能改变方向,是概念上的黑洞还是量子纠结导致?追溯千年,人们不知声、光、电,下预千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必然会超越“物欲上的人”,走向神圣的境界。由此可见,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认识飞翔和思想提升的过程,离不开革命性的大思路,更离不开科学认识下的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支撑,人类的解放将变得空泛而抽象,只有数量上的挖掘,才能有定性上的准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数与据组成,这是智慧时代的特点,也是促进人的高级解放的必然手段。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人的解放与发展的道路上,最大的智慧是信仰自信、思想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自我现实+”“自我中心+”“自我爆发+”的极端个体主义给人类带来万恶之源,以“共产+”“共和+” “共享+”的众筹众包众享方式必将正位到人类发展的首席上,让世界在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绿色文化的生态中,平安、平等、平和地成长。
城市作为业态、形态、生态、心态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保护慧根、涵养慧源、开拓慧能、普慧大众的神圣使命,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综合集成的认识方法与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手段,有效改变乐此不疲吃垃圾食品、争先恐后囚笼于高楼大厦、任劳任怨盲目上班、兢兢业业盲区人生的众多现象,使每个市民能准确了解自己的衣食住行,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干什么、争什么、想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智慧城市使人与事、昨天与今天通体透明,一切被数据化、格局化,连未来都在“被服务”所预测,也就是能紧密围绕生命的质量适时配置自己需要的一切——有关学习、工作、生存、生活的一切资源,主动仿真自己的明天,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自由与解放,不断推动社会精准而全面地幸福发展,这便是智慧城市的崇高特征。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特征,我们从零起航,从微小出发,这便是编写中国首本《智慧城市概论》的初心和志愿。
《城市之光:现代都市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 引言 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中心。从古老的聚落到如今的摩天大楼,城市的面貌在不断演变,其承载的功能和意义也在不断深化。本书《城市之光:现代都市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旨在深入剖析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演进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城市可能呈现的新形态与发展趋势。我们并非探讨“智慧城市”这一特定概念,而是将视野放宽,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生长与蜕变。 第一章:文明的节点——城市的历史回响 城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书的第一章将追溯城市的起源,从最早的农业定居点,到 Mesopotamia、Indus Valley、黄河文明等早期城市文明的曙光。我们将探讨城市早期形成的关键驱动力:农业生产的剩余、人口的聚集、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早期管理与组织形态的萌芽。 随后,我们将聚焦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复兴,分析商业贸易的繁荣如何重塑了欧洲的城市格局,城市成为独立于封建领主的经济和政治单元。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又扮演了思想文化传播的中心角色,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了城市的形态,工厂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居住拥挤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我们将审视不同文明对城市的独特理解和塑造方式。例如,中国的都城规划如何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强调秩序与等级;古希腊的城邦则如何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城市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城市形态的演变并非单一线性过程,而是深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肌体的搏动——现代都市的多元构成 进入现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本书的第二章将深入剖析现代都市的构成要素,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地展现其“肌体”的搏动。 2.1 经济引擎:资本、产业与全球化 首先,我们将考察经济因素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资本的流动、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全球化进程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何依靠特定产业而兴盛,例如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科技创新中心(如硅谷、深圳)、制造业基地(如过去的底特律)以及旅游目的地(如巴黎、罗马)。 2.2 社会细胞:人口、文化与生活方式 人口是城市的生命线。我们将探讨人口增长、迁移、老龄化、城镇化等人口动态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轨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构成,如何塑造了城市的社会结构、社区形态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我们将审视城市空间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与互动,以及文化多样性对城市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从咖啡馆的兴起,到街头艺术的繁荣,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社会细胞不断生长和演化的生动体现。 2.3 空间形态:规划、建筑与交通 城市空间是其功能的载体。我们将分析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从早期的功能分区到后来的混合开发,探讨不同规划理念如何塑造了城市的物理形态。摩天大楼的崛起、郊区化趋势、城市更新项目,这些都深刻改变着城市的空间格局。 交通系统则是城市的血脉。我们将分析不同交通方式(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的演变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张、功能布局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城市的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4 环境承载:资源、生态与可持续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垃圾处理、空气与水污染等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城市如何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例如绿色建筑、公共交通优先、垃圾分类回收、生态修复等,将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三章:时代的脉动——影响都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除了城市自身的内部构成,外部的时代性力量同样深刻地塑造着城市的命运。本书的第三章将聚焦这些关键的时代脉动,分析它们如何驱动城市不断向前。 3.1 技术革新:信息、连接与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运作方式和居民的生活体验。我们将探讨技术如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例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电网、远程医疗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如数字鸿沟、隐私安全、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等。 3.2 政策导向:治理、规划与政策 政府的政策与治理能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政策,包括土地使用政策、住房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如何影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城市治理的创新,例如公众参与、数据驱动的决策、跨部门协调等,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满意度至关重要。 3.3 全球互联:竞争、合作与城市形象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节点。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才流动、文化交流,这些都使得城市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我们将探讨城市如何在全球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定位自己,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和人才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城市之间的合作,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方面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3.4 社会思潮:公民意识、参与与价值追求 城市是汇聚人群的场所,社会思潮的涌动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演变。公民意识的觉醒,对环境、公平、参与的诉求,正在促使城市向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探讨社区运动、社会创新、公民参与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和治理,以及城市如何回应居民不断变化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未来的轨迹——城市发展的多元图景 基于对历史回响、多元构成和时代脉动的深入分析,本书的第四章将大胆展望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图景,探讨城市可能呈现的新形态和面临的挑战。 4.1 韧性之城:应对挑战与适应变化 未来的城市将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本书将重点探讨“韧性之城”的构建,即城市如何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立预警系统、促进社区互助、发展绿色经济等方式,来增强其抵御风险、快速恢复的能力。 4.2 绿色之城:生态优先与可持续生活 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和保护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本书将描绘“绿色之城”的愿景,包括城市如何实现碳中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构建循环经济、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推广绿色出行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3 人本之城:包容、共享与幸福感 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本书将探讨“人本之城”的构建,即城市如何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社区融合、丰富文化生活、保障居民的参与权等方式,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4.4 智能互联之城:效率、便利与伦理考量 技术仍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我们将聚焦于“智能互联之城”中技术应用的更高层次和更深远影响。技术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解决隐私、公平、安全等伦理问题,将是本章讨论的关键。 结论:城市,永恒的进化 《城市之光:现代都市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并非对某个特定城市发展模式的推崇,而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城市、思考城市、参与城市建设的全新视角。城市,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也是一个永恒进化的有机体。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现在;洞察它的现在,才能更有信心地塑造它的未来。本书期待能够点亮读者心中关于城市的光芒,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共同为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城市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文关怀”这一维度的深刻挖掘。在许多技术书籍将城市简化为一堆流数据和基础设施管道的时候,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市民参与度、数字包容性(Digital Inclusion)以及技术对社区文化结构潜在的冲击。作者非常敏锐地指出了,一个再“智能”的城市,如果不能让老年群体、弱势群体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那么它在本质上就是失败的。书中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具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社区的粘性,而不是仅仅为了监控和效率。这种将冰冷的技术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努力,使得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在谈论如何建设一个“高效能”的城市,更是在探讨如何打造一个“宜居、有温度”的未来家园,这正是当前所有城市管理者都应深思的核心命题。

评分

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介绍,更像是一份战略规划的参考手册。书中收录了大量详尽的案例研究——不仅是成功的案例,那些失败或遭遇瓶颈的项目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在技术选型、跨部门协作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常见的陷阱。特别是关于“数据孤岛”如何通过建立统一数据中台进行打破的部分,详细描述了数据治理的流程、数据资产化的评估标准,甚至提到了采购和部署相关软件时需要注意的供应商资质问题。对于我们部门正在规划下一阶段数字化升级的团队来说,这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比那些宏大的愿景描述要实在得多,它教会我们如何将“智慧”落地到具体的年度KPI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个人特色,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但在这两者之间,我感觉它更偏向于一种沉稳、略带思辨色彩的学术论述腔调。作者在阐述复杂算法或模型时,很少直接抛出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来逐步推导出结论,比如他用交通信号灯的动态优化类比人脑处理决策的过程,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然而,在某些章节,比如涉及最新的边缘计算和AI治理的讨论时,语言的跳跃性略显突兀,似乎是匆忙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导致前后文的衔接略显生硬,需要读者自己花更多精力去消化那些新颖但尚未完全整合进整体框架的概念。尽管如此,作者那种对技术进步的审慎乐观态度还是很有感染力的,让你在惊叹于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中央的城市剪影像是用银线勾勒出来的,既现代又带有一丝未来感。装订得很结实,书脊部分处理得也很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很快就会散架。拿到手里,分量适中,感觉用料上乘,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设置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更难得的是,作者或编者在关键概念和术语的展示上,采用了不同的字重和颜色进行强调,使得复杂的理论知识点能够被快速捕捉和区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查阅和学习的读者来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质量也相当高,不仅清晰度极佳,而且信息图的设计非常巧妙,很多原本需要大段文字解释的系统架构图,通过一张精心制作的流程图就能一目了然,这在技术类书籍中是极其宝贵的加分项,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专业与用心。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性和前瞻性。他并没有将“智慧城市”这个宏大的概念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底层技术架构——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基础、数据采集与传输标准——开始娓娓道来。这种自下而上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整个城市智能化的技术骨架的认知。尤其是在谈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时,作者没有采取一笔带过或空泛说教的态度,而是引入了多个具体的法律框架和新兴的加密技术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城市运营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欧洲的注重市民参与和可持续性,与亚洲的侧重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差异,这种多维度的视角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