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 [Zhong Shuge:The Most Beautiful Bookstore in China]

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 [Zhong Shuge:The Most Beautiful Bookstore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望南 著
图书标签:
  • 书店
  • 设计
  • 建筑
  • 文化
  • 艺术
  • 旅行
  • 中国
  • 钟书阁
  • 阅读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5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71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Zhong Shuge:The Most Beautiful Bookstore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更美书店“种出来”的诗意阅读现场

  2、200余幅图片,11家连锁书店之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蜀中文化、西北文化

  3、20幅手绘图、概念设计图纸,4位建筑设计师首次披露钟书阁设计之秘

  4、一部电影小说,讲述白桦林大海、人与书店、苦难与欢喜、相遇与离别、暖与糖

  5、叶辛、蒋子龙、于殿利、赵丽宏、贺圣遂、黄亚洲、孙甘露、阮义忠、何建明、青山周平????出版家、作家、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跨界畅谈实体书店的未来,城市新生活美学运动,社区里的天堂图书馆,灵魂的巴别塔??


内容简介

  《中国*美书店:钟书阁》*终选择纸上展览的方式,以讲述、设计、声音、影像与文本、档案五个场域进行一场纸上的*美阅读之旅。诗歌、小说、手绘、影像、建筑……中国著名作家、知名出版人、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不同专业领域的跨界言说,融合与分歧,价值与判断,关于中国*美书店,阅读的巴别塔,城市新生活书店运动,消失的书店记忆,社区书店,市民社会,读书会……

作者简介

  望南:诗人,写作者,出版从业者。70后,1987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散文。1997年,鲁迅文学院高级作家班学习,在京、沪从事出版工作14年,传媒工作5年。著有小说集《贩卖故事的渔夫》、长诗《阿姆莱的夏天》。

精彩书评

  像钟书阁这样的典雅而又有创意的书店,就该广为传播,把它的品牌做到祖国各地去,让它美好的形象,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席之地。————著名作家叶辛


  钟书阁在书店的形态上很下工夫,做得非常艺术,它的环境让人觉得不仅是书店,更像是一个艺术场所,非常有文化气息。————著名作家赵丽宏


  实体书店,在我看来,还看不到它消亡的那一天。……图书和阅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方式,深深地固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著名出版人于殿利


  钟书阁,比想象的还要美,哪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著名学者许纪霖


  我理想中的书房就是看不见书,真正的书房就是我喜欢的现在这个样子的,真的就是喜欢看景,看光线。————著名摄影家阮义忠


  阅读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书店于未来也可以不一样。书店与城市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在未来就会有很多可能性,也会带给城市里的人更多的美好。————著名设计师青山周平


目录

目录

引言:缘与梦

诗|天赐之诗|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讲述|创始人、此岸、彼岸

中国最美书店创始人金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钟书缘,钟书梦

8·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一个是钟书书店

9·读者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们

11·儒家文化影响了我的管理观念

12·凭良心做事与“不二过”

14·企业文化与卓越员工

16·阅读的神圣“巴别塔”

18·“最美”实体书店梦

20·感恩这个世界和每一个人

钟书阁的蓝色彼岸|金钟书的计划与美学

23·女儿眼中的父亲:他想把事情做得更美好

24·书店是慢慢养出来的

25·站在读者的角度完善所有的细节

27·互联网+的书店体验“美学”

诗|镜子|每一面镜子都十分狡黠/大地与天空对它而言都太小

设计|态度、观念、诗意

俞挺|读书人的天堂一定飘满了透明的灵魂

46·在过去中创造未来

48·打造一个灵魂书店

49·上句是塞北,下句是江南

50·用自己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李想|讲述你不知道的空间现实

68·普通的一个句号没有情感

69·你会忘记的更多的现实

70·设计的偏好与唯一的选择

71·最科学的考量来自于分析综合环境

72·每间书店背后的隐喻

陈嘉炜|一个古典的美好的书的容器

88·要在文脉中寻找独特气质

89·设计的要素:人、时间与空间

91·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园林

93·真正的本源是以书为美

吕戎|法国梧桐树下的阅读光阴

102·绍兴路的宁静与诗意

103·人的尺度空间

104·从书店回到童年的上海

诗|复活|天使在我头上倾听/蓟草凝聚着冻雨/生机勃勃

影像与文本|卑尔霍雅之巅,以及苜蓿书店

诗|阿纳霍瑞什|我的“清水之地”/世界上最初的山、泉水冲刷着、发亮的草叶

声音|书店、城市美学、诗意栖居

于殿利|实体书店的未来,一条船,一条有固定方向流淌的河流

148·大的文明语境下的图书产业

149·电商冲击实体书店——存在?不存在?

150·纸质阅读,深深地固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152·书店在城市中消失的时候,这座城市离消失也就不远了

153·书店不应该是商店,书店应该是文化服务中心

155·书店的气质一定要与图书的品质相契合

157·网络书店销售形式是从外部闯进来的“野蛮人”

158·国外书店值得借鉴的观念与实践

贺圣遂|书店是灵魂、情感的栖息地

160·书店是活着的灵魂在交流

161·我想开一家有“交流”的旧书店

163·福州路书店忆旧

164·应该鼓励开小的社区书店

165·开书店的都是理想主义者

赵丽宏|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186·书店是读书人的好朋友

187·纸质书不会被消灭

188·哪怕只是闻闻书的味道

孙甘露|阅读永远是优雅的生活方式

186·与一本书不期而遇是种无法言说的美好

191·书对城市和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92·我们尊重尊重书的人

193·一座城市的书店要有多样性的生态

195·关于上海老书店的记忆

阮义忠|阅读是一件可以让灵魂美好的事情

217·1960年代,在宜兰的乡下书店

218·用20秒读诗是一次美好的逃离

219·理想中的书房是没有书

青山周平|美好的书店要有“家”的感觉

222·我的设计跟社会生活有关

223·“家”应该是向外延展的

224·书店是共享的交流平台

225·书店是一个有机的多元文化空间

刘明清|书店是人诗意栖居的“林中路”

236·实体书店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属性

237·社区书店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37·80年代书摊老板都能聊尼采

239·读书会:发现阅读新空间

范文兵|一家最美的书店,一种虚拟社区、公共空间的存在

241·书店创造社区

242·书店与社区

243·良性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244·具象的市民社会

诗|潮汐|黄昏前进,然后又后退/把我们的杯子和书像岛屿留在地板上

档案|思考“美”的书店

作家眼中的书店之美

264·叶辛|锺书阁,种书阁: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种出来的

266·蒋子龙|书香大业:书之“香”,其香在骨

269·黄亚洲|中国最美书店:所有书里的雨水、鸥燕、灯塔

272·何建明|心声、书声、钟声:每一天太阳升起时的诗意

媒体报道中的“最美”现象

289·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钟书阁可否被复制

292·北京商报|一家实体书店利润年增30%的背后

293·上海青年报|“上海最优雅书店”的生存之道

293·解放日报|当钟书阁成为一个复数

294·中国文化报|钟书阁:走在“爱与美”的转型路上

295·出版商务周报|钟书阁:以书为本,做“才貌”双全的“最美书店”


精彩书摘

  引言:缘与梦

  加拿大女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复活》一诗中这样写道:我能听到/下雪的沙沙声/天使在我头上倾听/蓟草凝聚着冻雨/生机勃勃/等候那个时刻/抵达我。

  这是首折扇一样打开的诗意之梦,诗人以她特有的女性敏感,抒写了不同语境、不同时空中,一再重复上演的“复活”之梦。

  用这首诗来修辞“钟书阁”,再恰当不过。对于读书人而言,一本书是一次相逢的生命之缘,一场进入异域的时空梦旅;无数本书聚在一起,书店则成了聚梦聚缘的地方,而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钟书阁“复活”了“最美的书店”,这些书店原本在每一位读者心中,以梦的形式期待着来到现实。

  钟书阁第一家店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降生”时,几乎一夜之间拥有了上海最美书店的赞誉。很多读者走进这家店,都觉得是进入了一场关于书的梦,对于钟书阁的创始人金浩而言,这家店更是他期待已久的梦。现在,他终于把这个梦放在了松江,并从那里起步。

  究竟该怎样展现钟书阁的“书店”之梦呢,有诸多故事可以讲述,有很多角度可以进入,我们最终选择了纸上展览的方式,以讲述、设计、声音、影像与文本、档案五个场域进行一场纸上的最美阅读之旅。

  本书是关于钟书阁的一场梦,时间与空间搭建起她的十字坐标。时间的纵向性而言,21年匠人般的坚守,“钟书”从街边默默无闻的小书店生长成了上海新文化地标,从上海滩走向了全国,成为中国最美的书店!她始终在阅读深处安静地等待着每一位读者。

  空间的多样性而言,钟书阁以最美的空间编织了阅读之梦,如果一家书店,仅以空间设计之美博得“最美书店”的声誉,那与一家酒店便没有什么差别。钟书阁“最美”的内涵涵盖了更多的场域,这些场域辐射、延展了更多的话题,关涉到书店业的方方面面。

  我们不禁要问,钟书阁在“最美”面纱背后“复活”了什么?她给中国书店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思考及答案,她仅是一道可供观瞻的“盆景”,还是真正良性生长的“标本”,在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大潮中,她拥有了怎样的基因,这些基因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她才能获得如此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我们请来了中国著名作家、知名出版人、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围绕着书店与阅读、书店与城市记忆、书店与社区、书店与书房、书店的公共属性等,关乎书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多元性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我们想寻找到更多的答案,给中国书店业未来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一如结果孕育于开始,答案深藏于过程,1+1等于2肯定诞生不了“最美“书店,多元性的话题与探讨,才是中国书店业在大的文化语境下向纵深发展无法回避的“航向”。

  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于殿利评价实体书店的未来,是一条船行走在一条有固定方向流淌的河流中,在关于钟书阁的阅读航行中,在这条安静的河流上,我们放上了一部关于最美书店的电影小说,这不是文本的一次非虚构之旅,而是阅读进入生命的一场虚构之梦,卑尔霍雅之巅,一个小书店的美好时光,关于青春的成长与生命的骊歌,时间淹没钥匙,溪水注入骨骼,理想与现实的长途跋涉后,期待已久的梦都是“等候那个时刻/抵达我”。

  ……



钟书阁:不止是阅读,更是生活的艺术 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与快节奏中,我们常常渴望寻觅一处能够静心安顿、沉浸于书香之中的所在。在中国,有一处名字已成为一种符号,一家书店,已然超越了其单纯的阅读功能,升华为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生活美学——它便是“钟书阁”。 “钟书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韵味与人文情怀。“钟”字,既有钟声悠扬的意境,暗示着知识与智慧的召唤,又仿佛藏着“重”的含义,象征着其对于书籍珍视与文化传承的决心。“书”字,则直白地表达了其核心——书籍,那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文明的火种。“阁”字,则赋予了空间一种雅致、高耸的感觉,仿佛一座知识的殿堂,一个精神的庇护所。 而“中国最美书店”的赞誉,更是为钟书阁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这不仅仅是对其空间设计的赞叹,更是对其经营理念、服务品质以及所营造的独特氛围的高度认可。在这里,阅读不再是孤寂的个体行为,而是被包裹在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之中,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仪式,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空间的诗篇:不止于视觉的震撼 步入钟书阁,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惊叹的建筑设计。它突破了传统书店的刻板印象,将空间艺术、光影美学与阅读需求巧妙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想象一下,当你推开厚重的木门,眼前豁然开朗。高耸的书架如同古老的森林,延伸至天际,书籍密密麻麻地排列其间,散发着陈年纸墨的清香。而天花板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有的空间以柔和的灯光模拟星空,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让人在仰望中思考,在静谧中畅游。有的则巧妙运用镜面反射,将书架的无限延伸感放大,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视觉冲击,仿佛走入了一个由书籍构筑的幻境。 色彩的运用也极具考究。并非简单的白墙与木色,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与主题,大胆地运用色彩。或许是温暖的木色,营造出舒适亲切的阅读角落;或许是明亮的色彩,点缀出充满活力的儿童区;又或许是沉稳的色调,衬托出专业学术区的庄重。这些色彩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通过精心的调配,与灯光、材质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幅流动的空间画卷。 行走在书店中,你会发现,这里的空间是流动的,是富有层次感的。蜿蜒的走廊,巧妙的转角,隐藏的阅读空间,都仿佛在引导着你,去探索,去发现。楼梯不再是简单的连接上下层的工具,而是被设计成艺术品,成为了空间叙事的一部分。它们或许是螺旋向上,又或许是宽阔而大气,每一个台阶都似乎承载着知识的重量,引领着你向更高更深的智慧迈进。 每一个角落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但却不显刻意。无论是舒适的沙发,还是独立的阅读椅,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让你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姿势,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咖啡香,与书香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治愈气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放松身心。 不止于书:一种生活方式的营造 钟书阁的“美”,绝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它更在于其所营造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书店不再只是一个购买书籍的场所,而是集阅读、交流、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丰富的藏书,多元的选择: 钟书阁以其海量且精选的图书藏书而闻名。从经典名著到最新畅销,从专业学术到通俗读物,从儿童绘本到艺术画册,几乎涵盖了所有读者可能的需求。并且,其选书标准严苛,不仅追求数量,更注重质量,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筛选,力求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精神食粮。 舒适的阅读环境,贴心的服务: 舒适的阅读环境是钟书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精心设计的阅读区域,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以及低噪音的设计,都为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钟书阁的服务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不仅仅是销售人员,更是知识的向导,热情的读者,能够为读者提供专业的书籍推荐,解答疑问,甚至分享阅读心得。 多元的文化活动,思想的碰撞: 钟书阁深知,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引发的思考与交流。因此,书店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作家签售会、新书发布会、读书分享会、艺术展览、儿童故事会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精神生活,更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们得以在这里相遇、交流、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 融合的业态,便捷的生活: 除了书籍,钟书阁还巧妙地融入了咖啡、文创产品等业态。一杯香醇的咖啡,一份精致的文具,都能为你的阅读时光增添一份雅致与便捷。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品味咖啡,一边翻阅心仪的书籍;也可以为自己或朋友挑选一份充满文化气息的礼物。这种业态的融合,让钟书阁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消磨时光、放松身心的“第三空间”。 儿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钟书阁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尤为突出。其儿童阅读区设计得充满童趣与想象力,色彩鲜艳,造型可爱,仿佛一个奇妙的游乐场。这里不仅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绘本和读物,更有专业的儿童阅读指导,以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旨在点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设计的哲学:以人为本,追求极致 钟书阁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精妙的设计哲学。它并非盲目追求奢华或新奇,而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每一处设计都力求在满足阅读、交流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达到极致的视觉美感。空间的布局、材质的选择、灯光的运用,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达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 细节处的关怀: 从书架的高度、书籍的摆放方式,到座椅的舒适度、插座的设置,再到洗手间的干净整洁,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读者的关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读者在享受空间带来的美好体验时,感受到了被尊重与被珍视。 社区的凝聚力: 钟书阁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空间,它更希望成为一个社区的文化客厅,一个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知识的纽带。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书店积极融入周边社区,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钟书阁”,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店的名字,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阅读的热爱,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担当。它用空间讲述着关于书籍、关于知识、关于生活的故事,用真诚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到访的读者。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也可以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钟书阁,是中国书店界的一面旗帜,它证明了,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依然能够坚守人文情怀,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文化地标。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走进书香,感受那份超越物质的丰盈与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地域指向性和审美宣言,这立刻激起了我对于“中国式美学”在当代商业空间中如何重生的强烈好奇心。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书店的“美”与北欧的极简或者日式的侘寂挂钩,那么,这家冠以“中国最美”之名的书店,会是如何诠释本土的语境和气质?我设想,它的美必然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或许是借鉴了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又或者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大量使用了温暖的木质和带有肌理感的石材,让每一次触摸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让我好奇的是,这种“美”是如何服务于“阅读”这一核心目的的。一个空间如果仅仅是好看的花瓶,最终还是会被人遗忘。我希望这家书店的设计能够巧妙地引导顾客,让他们在被视觉震撼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被书本吸引。比如,书架的排列是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韵律感?照明设计是否精准地打在了书脊上,像舞台聚光灯一样,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主角?这种平衡——在艺术的张力与阅读的实用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支点——才是一家伟大书店的标志。我期待从中看到一种自信的、不盲从于国际潮流的东方设计力量。

评分

天呐,光是冲着这个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忍不住想立刻打包行李飞过去。我一直觉得,书店不只是买书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容器,是城市里最温柔的角落。那些被精心设计的空间,灯光的处理,书架的高度和材质,都默默地讲述着关于阅读、关于美学、关于生活的哲学。这家“中国最美书店”,光是想象它坐落在哪个城市,周遭的环境是古朴的黛瓦白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之间,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我猜想,里面的设计一定大胆而富有创意,或许有挑高的空间,让书本仿佛直插云霄;又或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光,营造出一种圣洁的阅读氛围。那种将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场所,总是能让人在推开门的一刹那,感受到一种近乎朝圣的宁静与震撼。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忘记时间,沉浸在墨香与光影交织中的体验,它一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空间,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好好阅读”的宣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远离喧嚣、与自我对话的庇护所,让我可以在那里重新校准自己的精神频率,重新找回那种被文字拥抱的踏实感。这家店,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书店”这个简单的标签,它代表着一种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一种对知识的虔诚。

评分

读完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打卡式”的文化现象与真正沉浸式阅读体验之间的张力。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和展示性,一个被誉为“最美”的场所,必然会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自拍角度,而非书本散发的微弱光芒。因此,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描绘或探讨这种现象的?是批判性地展示了这种过度包装带来的异化,还是赞美了这种美学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亲自去造访,我可能会非常关注那些“非游客区”角落的设计。那些真正用于深度阅读、提供舒适座椅的区域,它们是不是同样被用心对待了?设计师是否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给那些携带笔记本电脑、需要长时间逗留的“数字游民”?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该能够同时容纳“快闪”的惊叹和“长驻”的安宁。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这家书店是如何在商业的考量与公共服务的理念之间,划出一条既能吸引眼球,又不至于让阅读沦为背景噪音的界限。

评分

这家书店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期待值设定,这让我对它的“在地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最美”的资本,难道仅仅是室内装潢的奢华堆砌吗?我更倾向于认为,真正的美,来自于它与所在城市、与周边社区的对话。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我探寻到这种连接。它是否巧妙地将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空间叙事中?比如,如果它开在江南水乡,它的线条是否会更流畅、更具流动感?如果它位于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它的立面是否尊重了原有的城市肌理?更进一步说,我好奇它的“内容策展”是否也体现了这种在地精神。书店里陈列的读物,除了畅销书之外,有没有大量关于本地历史、文学、风土人情的书籍?这才能体现出书店的“根”。一个成功的文化地标,不应该是一个被空投到任何城市都能成立的模板,而应该是个性鲜明,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的有机体。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设计蓝图背后的文化思考,一份让人们愿意为了一段本地故事而驻足的诚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还是“人情味”和“功能性”的平衡。那些被誉为“最美”的空间,往往因为设计过于前卫或复杂,反而让人感到局促和不自在。我希望这家书店的设计能够超越纯粹的视觉冲击,而达到一种“无感设计”的境界——即,环境的设计优秀到让你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引导至你手中的书本和面前的文字上。书店的气味、背景音乐的选择、甚至店员的服务流程,都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体验。比如,找书的路径是不是清晰明了?试阅区的沙发是不是久坐不累,让人愿意停留更久?我特别关注那些“小细节”:洗手间的清洁度、咖啡吧台的设计是否会串味到书区、以及有没有提供方便的电源插口。这些看似琐碎之处,恰恰是衡量一个空间是否真正以人为本的核心标准。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到这些具体的、日常的使用体验层面,去解析这些“最美”背后隐藏的“最人性化”的考量,那它对我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买的不是一本关于建筑的画册,而是一份关于“理想阅读生活”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