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更美书店“种出来”的诗意阅读现场
2、200余幅图片,11家连锁书店之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蜀中文化、西北文化
3、20幅手绘图、概念设计图纸,4位建筑设计师首次披露钟书阁设计之秘
4、一部电影小说,讲述白桦林大海、人与书店、苦难与欢喜、相遇与离别、暖与糖
5、叶辛、蒋子龙、于殿利、赵丽宏、贺圣遂、黄亚洲、孙甘露、阮义忠、何建明、青山周平????出版家、作家、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跨界畅谈实体书店的未来,城市新生活美学运动,社区里的天堂图书馆,灵魂的巴别塔??
望南:诗人,写作者,出版从业者。70后,1987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散文。1997年,鲁迅文学院高级作家班学习,在京、沪从事出版工作14年,传媒工作5年。著有小说集《贩卖故事的渔夫》、长诗《阿姆莱的夏天》。
像钟书阁这样的典雅而又有创意的书店,就该广为传播,把它的品牌做到祖国各地去,让它美好的形象,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席之地。————著名作家叶辛
钟书阁在书店的形态上很下工夫,做得非常艺术,它的环境让人觉得不仅是书店,更像是一个艺术场所,非常有文化气息。————著名作家赵丽宏
实体书店,在我看来,还看不到它消亡的那一天。……图书和阅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方式,深深地固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著名出版人于殿利
钟书阁,比想象的还要美,哪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著名学者许纪霖
我理想中的书房就是看不见书,真正的书房就是我喜欢的现在这个样子的,真的就是喜欢看景,看光线。————著名摄影家阮义忠
阅读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书店于未来也可以不一样。书店与城市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在未来就会有很多可能性,也会带给城市里的人更多的美好。————著名设计师青山周平
目录
引言:缘与梦
诗|天赐之诗|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讲述|创始人、此岸、彼岸
中国最美书店创始人金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钟书缘,钟书梦
8·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一个是钟书书店
9·读者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们
11·儒家文化影响了我的管理观念
12·凭良心做事与“不二过”
14·企业文化与卓越员工
16·阅读的神圣“巴别塔”
18·“最美”实体书店梦
20·感恩这个世界和每一个人
钟书阁的蓝色彼岸|金钟书的计划与美学
23·女儿眼中的父亲:他想把事情做得更美好
24·书店是慢慢养出来的
25·站在读者的角度完善所有的细节
27·互联网+的书店体验“美学”
诗|镜子|每一面镜子都十分狡黠/大地与天空对它而言都太小
设计|态度、观念、诗意
俞挺|读书人的天堂一定飘满了透明的灵魂
46·在过去中创造未来
48·打造一个灵魂书店
49·上句是塞北,下句是江南
50·用自己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李想|讲述你不知道的空间现实
68·普通的一个句号没有情感
69·你会忘记的更多的现实
70·设计的偏好与唯一的选择
71·最科学的考量来自于分析综合环境
72·每间书店背后的隐喻
陈嘉炜|一个古典的美好的书的容器
88·要在文脉中寻找独特气质
89·设计的要素:人、时间与空间
91·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园林
93·真正的本源是以书为美
吕戎|法国梧桐树下的阅读光阴
102·绍兴路的宁静与诗意
103·人的尺度空间
104·从书店回到童年的上海
诗|复活|天使在我头上倾听/蓟草凝聚着冻雨/生机勃勃
影像与文本|卑尔霍雅之巅,以及苜蓿书店
诗|阿纳霍瑞什|我的“清水之地”/世界上最初的山、泉水冲刷着、发亮的草叶
声音|书店、城市美学、诗意栖居
于殿利|实体书店的未来,一条船,一条有固定方向流淌的河流
148·大的文明语境下的图书产业
149·电商冲击实体书店——存在?不存在?
150·纸质阅读,深深地固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152·书店在城市中消失的时候,这座城市离消失也就不远了
153·书店不应该是商店,书店应该是文化服务中心
155·书店的气质一定要与图书的品质相契合
157·网络书店销售形式是从外部闯进来的“野蛮人”
158·国外书店值得借鉴的观念与实践
贺圣遂|书店是灵魂、情感的栖息地
160·书店是活着的灵魂在交流
161·我想开一家有“交流”的旧书店
163·福州路书店忆旧
164·应该鼓励开小的社区书店
165·开书店的都是理想主义者
赵丽宏|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186·书店是读书人的好朋友
187·纸质书不会被消灭
188·哪怕只是闻闻书的味道
孙甘露|阅读永远是优雅的生活方式
186·与一本书不期而遇是种无法言说的美好
191·书对城市和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92·我们尊重尊重书的人
193·一座城市的书店要有多样性的生态
195·关于上海老书店的记忆
阮义忠|阅读是一件可以让灵魂美好的事情
217·1960年代,在宜兰的乡下书店
218·用20秒读诗是一次美好的逃离
219·理想中的书房是没有书
青山周平|美好的书店要有“家”的感觉
222·我的设计跟社会生活有关
223·“家”应该是向外延展的
224·书店是共享的交流平台
225·书店是一个有机的多元文化空间
刘明清|书店是人诗意栖居的“林中路”
236·实体书店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属性
237·社区书店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37·80年代书摊老板都能聊尼采
239·读书会:发现阅读新空间
范文兵|一家最美的书店,一种虚拟社区、公共空间的存在
241·书店创造社区
242·书店与社区
243·良性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244·具象的市民社会
诗|潮汐|黄昏前进,然后又后退/把我们的杯子和书像岛屿留在地板上
档案|思考“美”的书店
作家眼中的书店之美
264·叶辛|锺书阁,种书阁: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种出来的
266·蒋子龙|书香大业:书之“香”,其香在骨
269·黄亚洲|中国最美书店:所有书里的雨水、鸥燕、灯塔
272·何建明|心声、书声、钟声:每一天太阳升起时的诗意
媒体报道中的“最美”现象
289·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钟书阁可否被复制
292·北京商报|一家实体书店利润年增30%的背后
293·上海青年报|“上海最优雅书店”的生存之道
293·解放日报|当钟书阁成为一个复数
294·中国文化报|钟书阁:走在“爱与美”的转型路上
295·出版商务周报|钟书阁:以书为本,做“才貌”双全的“最美书店”
引言:缘与梦
加拿大女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复活》一诗中这样写道:我能听到/下雪的沙沙声/天使在我头上倾听/蓟草凝聚着冻雨/生机勃勃/等候那个时刻/抵达我。
这是首折扇一样打开的诗意之梦,诗人以她特有的女性敏感,抒写了不同语境、不同时空中,一再重复上演的“复活”之梦。
用这首诗来修辞“钟书阁”,再恰当不过。对于读书人而言,一本书是一次相逢的生命之缘,一场进入异域的时空梦旅;无数本书聚在一起,书店则成了聚梦聚缘的地方,而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钟书阁“复活”了“最美的书店”,这些书店原本在每一位读者心中,以梦的形式期待着来到现实。
钟书阁第一家店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降生”时,几乎一夜之间拥有了上海最美书店的赞誉。很多读者走进这家店,都觉得是进入了一场关于书的梦,对于钟书阁的创始人金浩而言,这家店更是他期待已久的梦。现在,他终于把这个梦放在了松江,并从那里起步。
究竟该怎样展现钟书阁的“书店”之梦呢,有诸多故事可以讲述,有很多角度可以进入,我们最终选择了纸上展览的方式,以讲述、设计、声音、影像与文本、档案五个场域进行一场纸上的最美阅读之旅。
本书是关于钟书阁的一场梦,时间与空间搭建起她的十字坐标。时间的纵向性而言,21年匠人般的坚守,“钟书”从街边默默无闻的小书店生长成了上海新文化地标,从上海滩走向了全国,成为中国最美的书店!她始终在阅读深处安静地等待着每一位读者。
空间的多样性而言,钟书阁以最美的空间编织了阅读之梦,如果一家书店,仅以空间设计之美博得“最美书店”的声誉,那与一家酒店便没有什么差别。钟书阁“最美”的内涵涵盖了更多的场域,这些场域辐射、延展了更多的话题,关涉到书店业的方方面面。
我们不禁要问,钟书阁在“最美”面纱背后“复活”了什么?她给中国书店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思考及答案,她仅是一道可供观瞻的“盆景”,还是真正良性生长的“标本”,在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大潮中,她拥有了怎样的基因,这些基因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她才能获得如此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我们请来了中国著名作家、知名出版人、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围绕着书店与阅读、书店与城市记忆、书店与社区、书店与书房、书店的公共属性等,关乎书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多元性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我们想寻找到更多的答案,给中国书店业未来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一如结果孕育于开始,答案深藏于过程,1+1等于2肯定诞生不了“最美“书店,多元性的话题与探讨,才是中国书店业在大的文化语境下向纵深发展无法回避的“航向”。
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于殿利评价实体书店的未来,是一条船行走在一条有固定方向流淌的河流中,在关于钟书阁的阅读航行中,在这条安静的河流上,我们放上了一部关于最美书店的电影小说,这不是文本的一次非虚构之旅,而是阅读进入生命的一场虚构之梦,卑尔霍雅之巅,一个小书店的美好时光,关于青春的成长与生命的骊歌,时间淹没钥匙,溪水注入骨骼,理想与现实的长途跋涉后,期待已久的梦都是“等候那个时刻/抵达我”。
……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地域指向性和审美宣言,这立刻激起了我对于“中国式美学”在当代商业空间中如何重生的强烈好奇心。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书店的“美”与北欧的极简或者日式的侘寂挂钩,那么,这家冠以“中国最美”之名的书店,会是如何诠释本土的语境和气质?我设想,它的美必然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或许是借鉴了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又或者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大量使用了温暖的木质和带有肌理感的石材,让每一次触摸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让我好奇的是,这种“美”是如何服务于“阅读”这一核心目的的。一个空间如果仅仅是好看的花瓶,最终还是会被人遗忘。我希望这家书店的设计能够巧妙地引导顾客,让他们在被视觉震撼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被书本吸引。比如,书架的排列是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韵律感?照明设计是否精准地打在了书脊上,像舞台聚光灯一样,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主角?这种平衡——在艺术的张力与阅读的实用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支点——才是一家伟大书店的标志。我期待从中看到一种自信的、不盲从于国际潮流的东方设计力量。
评分天呐,光是冲着这个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忍不住想立刻打包行李飞过去。我一直觉得,书店不只是买书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容器,是城市里最温柔的角落。那些被精心设计的空间,灯光的处理,书架的高度和材质,都默默地讲述着关于阅读、关于美学、关于生活的哲学。这家“中国最美书店”,光是想象它坐落在哪个城市,周遭的环境是古朴的黛瓦白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之间,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我猜想,里面的设计一定大胆而富有创意,或许有挑高的空间,让书本仿佛直插云霄;又或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光,营造出一种圣洁的阅读氛围。那种将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场所,总是能让人在推开门的一刹那,感受到一种近乎朝圣的宁静与震撼。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忘记时间,沉浸在墨香与光影交织中的体验,它一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空间,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好好阅读”的宣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远离喧嚣、与自我对话的庇护所,让我可以在那里重新校准自己的精神频率,重新找回那种被文字拥抱的踏实感。这家店,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书店”这个简单的标签,它代表着一种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一种对知识的虔诚。
评分读完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打卡式”的文化现象与真正沉浸式阅读体验之间的张力。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和展示性,一个被誉为“最美”的场所,必然会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自拍角度,而非书本散发的微弱光芒。因此,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描绘或探讨这种现象的?是批判性地展示了这种过度包装带来的异化,还是赞美了这种美学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亲自去造访,我可能会非常关注那些“非游客区”角落的设计。那些真正用于深度阅读、提供舒适座椅的区域,它们是不是同样被用心对待了?设计师是否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给那些携带笔记本电脑、需要长时间逗留的“数字游民”?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该能够同时容纳“快闪”的惊叹和“长驻”的安宁。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这家书店是如何在商业的考量与公共服务的理念之间,划出一条既能吸引眼球,又不至于让阅读沦为背景噪音的界限。
评分这家书店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期待值设定,这让我对它的“在地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最美”的资本,难道仅仅是室内装潢的奢华堆砌吗?我更倾向于认为,真正的美,来自于它与所在城市、与周边社区的对话。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我探寻到这种连接。它是否巧妙地将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空间叙事中?比如,如果它开在江南水乡,它的线条是否会更流畅、更具流动感?如果它位于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它的立面是否尊重了原有的城市肌理?更进一步说,我好奇它的“内容策展”是否也体现了这种在地精神。书店里陈列的读物,除了畅销书之外,有没有大量关于本地历史、文学、风土人情的书籍?这才能体现出书店的“根”。一个成功的文化地标,不应该是一个被空投到任何城市都能成立的模板,而应该是个性鲜明,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的有机体。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设计蓝图背后的文化思考,一份让人们愿意为了一段本地故事而驻足的诚意。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还是“人情味”和“功能性”的平衡。那些被誉为“最美”的空间,往往因为设计过于前卫或复杂,反而让人感到局促和不自在。我希望这家书店的设计能够超越纯粹的视觉冲击,而达到一种“无感设计”的境界——即,环境的设计优秀到让你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引导至你手中的书本和面前的文字上。书店的气味、背景音乐的选择、甚至店员的服务流程,都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体验。比如,找书的路径是不是清晰明了?试阅区的沙发是不是久坐不累,让人愿意停留更久?我特别关注那些“小细节”:洗手间的清洁度、咖啡吧台的设计是否会串味到书区、以及有没有提供方便的电源插口。这些看似琐碎之处,恰恰是衡量一个空间是否真正以人为本的核心标准。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到这些具体的、日常的使用体验层面,去解析这些“最美”背后隐藏的“最人性化”的考量,那它对我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买的不是一本关于建筑的画册,而是一份关于“理想阅读生活”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