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 [COS? FU AUSCHWITZ]

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 [COS? FU AUSCHWITZ]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普裏莫·萊維,萊昂納多·德·貝內代蒂 著,[意] 法比奧·萊維,多梅尼科·斯卡爾帕 編,瀋萼梅 譯
圖書標籤:
  • 奧斯維辛
  • 二戰
  • 納粹
  • 集中營
  • 曆史
  • 記憶
  • 證據
  • 大屠殺
  • 波蘭
  • 猶太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45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239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萊維作品
外文名稱:COS? FU AUSCHWITZ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奧斯維辛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傢屬的現身說法,真實、震撼的納粹集中營見證文本。
★萊維作為奧斯維辛見證者的突齣貢獻,《被淹沒與被拯救的》的史實佐證
★普裏莫·萊維是意大利國寶作傢,奧斯維辛極為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者。
★卡爾維諾評價萊維是:我們時代極重要、極有天賦的作者之一。 索爾·貝婁說:“在普裏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萊維的思想和文學成就,已經獲得西方學者、作傢、媒體普遍的贊譽和推崇。

內容簡介

奧斯維辛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傢屬的現身說法,真實、震撼的納粹集中營見證文本。萊維作為奧斯維辛見證者的突齣貢獻,《被淹沒與被拯救的》的史實佐證。
《這就是奧斯維辛》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的證詞閤集,由身為化學傢的萊維及其奧斯維辛獄友、外科醫生德·貝內代蒂共同整理撰寫。1945—1986年間的這些證詞來源各異,既有萊維和德·貝內代蒂自己所敘之事實,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傢屬的現身說法,但它們都真實有力地反映瞭集中營裏囚犯們的非人生活。誠如萊維所言,“執著地修正自己可能齣的差錯,常常會賦予搜尋真相的人一種身份,而它勝過單純的證人身份” 。這些證詞是必不可少的記憶,成為我們反思曆史和人之價值的依據。
“萊維作品”係列還包括《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扳手》《他人的行當》《不定的時刻:萊維詩選》《休戰》《若非此時,何時?》《緩刑時刻》《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 1961—1987》《與你們交談的我:萊維、泰西奧談話錄》等。

作者簡介

普裏莫·萊維(Primo Levi)
意大利猶太人,作傢,化學傢,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
1919年,萊維齣生於意大利都靈;1944年,他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後被遣送至集中營。戰爭結束後,他迴到故鄉都靈生活。在此後的人生中,他從事工業化學這一行當30年,同時作為一位作傢,寫作瞭“奧斯維辛三部麯”(《這是不是個人》《休戰》《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基於其化學傢身份和大屠殺幸存者經曆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萊維從他齣生的房子墜落身亡。
作為奧斯維辛極為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萊維的文字具有一種與其他受難者不同的特質,他秉持一種化學傢的冷靜與節製書寫記憶;同時,又如菲利普·羅斯所說,“本該充滿悼念情緒和無盡的絕望,反而充滿活力”。
索爾·貝婁曾說,所有偉大的現代作傢都試圖定義人性,以證明還有延續生命與寫作的必要。萊維正是如此,他不相信人類本質上是野蠻、愚蠢、自私的,他寫作也不是為瞭控訴與復仇,而是要警示後人拒絕遺忘,因為“集中營不是一種偶然,不是一種不可預見的曆史巧閤……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隻要你開始否認人類的基本自由和人們之間的平等,你就開始嚮集中營體係邁進。這是一條難以止步的道路”。
-------------------------------
萊昂納多·德·貝內代蒂(1898—1983)
意大利籍猶太人,外科醫生。1944年2月被納粹關入奧斯維辛集中營,1945年1月被解救。“二戰”後,他與集中營獄友普裏莫·萊維共同寫作瞭一本《奧斯維辛報告》(Auschwitz Report),詳細揭露瞭集中營內的生活狀況。

精彩書評

我們時代極重要、極富有天賦的作傢之一。
——卡爾維諾

在普裏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
——索爾·貝婁

歐洲極高尚、不可或缺的作傢之一。
——《洛杉磯時報》

怎麼讓年輕人瞭解納粹大屠殺,讓他們讀讀普裏莫·萊維的書。
——《華爾街日報》


如果一位化學傢可以寫齣這樣的作品,上帝幫幫那些作傢們吧。
——《衛報》

普裏莫·萊維是偉大的大屠殺迴憶錄作傢……也是我們時代文字傑齣、優雅而動人的作傢
之一。
——《新共和》

普裏莫·萊維是那種罕見的人物。他作為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在書寫他的經曆的同時,又
能保持一種平衡和協調感……隨著他的敘述,曆史的真相仿佛展現在我們眼前。
——《舊金山紀事報》

萊維讓我們感到一個人不僅要作為受害者活下來,更要作為一個“必須追求卓越和知識的人”
去爭取生存的權利。不能讀懂這部作品就像任由人類經驗的長河流嚮遺忘。
——《芝加哥論壇報》

盡管他書寫的是痛苦和悲慘,但萊維用作傢的技巧讓事物變得清晰,並一一呈現瞭他所見
到的事實。*後的結果是,他的書能讓讀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眾讀者》

一位傑齣的作傢已經齣現,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嚴、他的人性,以及他那嚴格的標準。
——H·斯圖爾特·休斯《紐約時報》

他是我們的但丁。他的“奧斯維辛三部麯”是一部現代的偉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國》

恰巧他並非一個喜怒無常的作傢。如果你偏愛奧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愛平常藝術傢抑鬱、不安以及由此帶來的貧窮,他會是對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萊維的大屠殺迴憶錄是20世紀*的文學作品,但他*偉大的作品卻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國大西洋月刊》

普裏莫·萊維不僅僅是一個大屠殺幸存者或者一個“瞭不起的大屠殺作傢”。他是一個堅持公義的人。一些人殺戮無辜,卻仍要說這罪惡存在於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萊維在用他鋒利的言語與之對抗。
——卡林·羅馬諾 《紀事報》

普利莫·萊維將語言交還於我們,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與縫隙之間努力尋找真正的自由一樣。他的幸存讓我們得以在屋頂上高喊:“永不重來!”
——保羅·奧布萊恩 《社會主義評論》

以他二十世紀文學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鎮靜頭腦,這個瘦弱的、恭順的、謙卑的化學傢係統地迴憶瞭德國的人間煉獄,他穩步細緻地推進,之後用明晰、樸素的散文語言讓那段經曆為所世人瞭解。
——菲利普·羅斯

一位傑齣的作傢已經齣現,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嚴、他的人性,以及他那嚴格的標準。
——H·斯圖爾特·休斯《紐約時報》

目錄

編者按
關於莫諾維茨猶太人集中營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報告 007
莫諾維茨-布納集中營的幸存者、囚犯號為174517 的普裏莫·萊維有關奧斯維辛及其附近集中營的報告
證詞
有關莫諾維茨的證詞
審判霍斯的聲明
起訴霍斯的證詞
被囚禁的一位難友的證明
周年紀念
揭發約瑟夫·門格勒大夫
給要求知道真相的一個法西斯分子的女兒的迴信
都靈的奇跡
審判艾希曼的證詞
為審判艾希曼提供的證詞
放逐和滅絕猶太人
審判博斯哈默爾的聲明
猶太人的遣送
萊昂納多·德·貝內代蒂指控博斯哈默爾的調查問捲
普裏莫·萊維指控博斯哈默爾的調查問捲
審訊博斯哈默爾之證詞
集中營的歐洲
這就是昔日的奧斯維辛
政治放逐犯
奧斯維辛關押意大利人的囚室內部展廳解說詞草稿
在奧斯維辛的一個秘密防衛組織
開往奧斯維辛的列車
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
附錄
文本的信息

精彩書摘

集中營的醫院、毒氣室和焚屍爐

醫務人員隻從關押的囚犯中間招收。醫生是事先通過考試而錄用的,從那些在入營時申報自己具醫學博士學位的人當中選拔,熟練掌握德語或波蘭語的人優先。他們的服務是以能得到更好的食物和更優質的衣服、鞋子為報償的。但是醫療助理和護士的選拔沒有曾獲得任何醫藥職業資質的要求,他們多半隻是一些體格健壯的人,僅憑藉他們與已在職的醫生或營地負責人的交情而得到職位——這些自然是囚犯們十分渴望得到的職位。其結果是,醫師們一般都具有相應的醫藥專業資質和一定的文明素質,而輔助人員對於醫療衛生的規章條例和人道的準則就往往顯得相當無知或漠視,他們之中有人甚至到瞭用分發給患者的菜湯和麵包私自去換取香煙和其他衣物的地步。病人還經常因犯瞭微不足道的過錯而挨揍,有的病人因為犯瞭比較嚴重的過失,就不予以正常地分發食物——比如,誰要是偷瞭病友的麵包,作為懲罰,就立刻被會當作罪人而趕離醫院,立即返迴勞動崗位去乾活,而且先得在脊梁骨上挨上一頓鞭笞(一般抽打25下),被狠狠地使勁抽打,使用的是牛筋鞭,這是一種由橡膠裹著的帆布管子。另一種懲罰則是強迫囚犯在離地相當高的一條凳子上蹲一刻鍾,十分窄小的凳麵上擱著一隻臉盆,被罰者得踮著腳尖雙腿彎麯蹲立在臉盆上,雙臂還得嚮前平伸至齊肩膀的高度。被罰的病人通常堅持不瞭幾分鍾,因肌肉疲勞和身體虛弱而失去平衡,就滾落在地上,引得圍在一旁的護士們開懷大笑,他們還用話語譏諷嘲弄他。摔下來的病人還得站起來,再次爬上高凳子,重新按規定的時間恢復原來的姿勢蹲著;倘若他接連不斷地摔下來,無法再那樣蹲立在臉盆上,就得挨相當次數的鞭笞以抵消對他的懲罰。
前來住院的病人越來越多,超過各個科室的接納能力。因此,為瞭給新來的病號騰位子,每天都有相當數量的病人尚未痊愈、身體還十分虛弱就得齣院;即便如此,他們在齣院第二天就得恢復勞動。那些患上慢性病或住院時間超過兩個月的患者,以及因其疾病一再復發、迴去住院的次數太過頻繁的患者——正像我們已提及的那些患有肺結核病、梅毒和瘧疾的病人——就得被遣送至比爾剋瑙,並在那裏的毒氣室被處死。那些因身體太過虛弱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也遭受同樣的命運。醫院的各個科室還不時地——大約每個月一次——進行所謂的“篩選穆斯林”(人們就是用這種形象化的措辭來稱呼那些極其消瘦的人),篩選的體質最差的人就被送往毒氣室。如此的篩選是由醫務部門主任醫師主持的,篩選的速度很快,所有住院病人都光著身子列隊在主任醫師的麵前走過;僅僅憑其隨便掃視一眼,他就判定各個病人的體質狀況,並當即決定他們的命運。幾天之後,事先被選定者再接受第二次檢查,由一位黨衛軍上尉醫生來診斷,他是所有從屬於奧斯維辛的集中營醫務機構的總負責人。實際上,我們應該說,這第二次檢查比前麵那次檢查要仔細些,每個病例都經過反復斟酌和研究:不管怎麼樣,有幸被淘汰免除去毒氣室、重新被允許去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的人,或者被派到其他勞動隊從事比較輕鬆的勞動的人,為數甚少,大部分人都被判處死亡。我們之中有一個囚犯足足有四次被列入“穆斯林”的名單,而每次他都逃脫瞭必死的厄運,僅僅齣於他是醫生這樣一個事實;因為醫生——這是不是一種普遍的規定,抑或是莫諾維茨營地領導層的主意,我們不得而知——可以免除被送往毒氣室這樣一種結局。
1944年10月,他們對營地所有的“棚屋”都進行瞭“篩選”,而不僅僅局限於醫院的各個科室,不過,那可是最後一次篩選,因為從那個時期之後,類似的“篩選”就中斷瞭,比爾剋瑙的毒氣室也都被拆除瞭。然而,就在10月那個悲慘的日子裏,850名受害者被篩選齣來,其中有八個意大利籍的猶太人。
瓦斯毒氣室及其附屬的焚屍爐的運轉,是由一個特彆行動隊承擔,他們日夜輪流倒班。這個特彆行動隊的成員單獨分開生活,對他們施行嚴格的隔離,不讓他們與其他囚犯和外界有任何接觸。他們的衣服上散發齣一種令人作嘔的惡臭味;他們身上總是骯髒不堪,一個個臉上都透著一副凶殘相,真的跟猛獸似的。他們都是從犯有嚴重凶殺血案的刑事重犯中挑選齣來的。
據我們所知,一個新的焚屍爐和一個毒氣室於1943年2月在比爾剋瑙投入使用,比在這之前運轉的毒氣室和焚屍爐設置得更符閤要求。焚屍爐分三個部分:等候室、“淋浴室”和高爐。高爐中央竪著一個高高的煙囪,周圍是九座高爐,每座高爐有四個齣口,從每個齣口一次可以同時運齣三具屍體。每座高爐每天能焚燒2000具屍體。
被帶入等候室的受害者接到全部脫光衣服的命令,因為——人們對他們是這麼說的——他們得洗淋浴,為瞭讓他們更相信這卑劣的騙局,還分發給他們每人一塊肥皂和一條毛巾;然後就讓他們進入“淋浴室”。這是一間大屋子,裏麵安裝瞭一種人工的假淋浴設備,設備壁麵上寫著如下醒目的告誡:“你們好好地洗澡,因為清潔就意味著健康。”“不用節省肥皂!”“彆把你們的浴巾忘在這裏!”這樣,“淋浴室”就可以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那真是一個大洗澡堂。浴室的天花闆上有一個大通風口,由三大塊金屬闆密封,得用閥門纔能打開。有幾條軌道穿過整個浴室地麵,通往焚屍的高爐。當所有人進入毒氣室後,門就關閉瞭(門都是密封的),而且通過天花闆上的閥門,撒下來一種粉末狀的呈藍灰色的化學藥劑,它們被裝在幾個鐵皮盒子裏;這些盒子都帶有一個標簽,上麵寫著:“齊剋隆B(Zyclon B)用於殺滅一切動物寄生蟲”,還有漢堡的一傢工廠的商標。這是一種氰化物化學藥劑,會在一定的溫度下揮發。所有被關閉在毒氣室裏的人在短短的幾分鍾內就被毒死,這時,所有的門窗就全部被打開,帶著麵罩的特彆行動隊專職人員進入室內操作,把屍體運往焚屍爐。
屍體在被運入焚屍爐之前,有專人負責把有些屍體上尚殘留的頭發全部剃光,這些就是隨運貨的悶罐車抵達那裏,但沒有先進入營地就立刻被帶到密室毒死的那些人的屍體——鑲有金牙的人則先得被摳去金牙套。骨灰就被當肥料撒在營地上和菜園裏,這是眾所周知的。
臨近1944年年底,在莫諾維茨營地下達一個條例規定,凡是營地囚犯中的醫生,都被免除在勞動隊乾活,並且被分配在醫院不同的科室裏任職當醫生,若缺少閤適的崗位,就當護士。他們在就任新的職務之前,得在醫院內科或外科的不同診室裏跟著輪流值班,實習一個月,同時還上一種醫學藥理理論培訓班,課程的內容涉及集中營的醫療組織、醫務工作的運營、集中營的病理特點,以及須對病人實施的有關治療等。這些規定按條例得以正常實施,培訓班於1945年1月上旬開學,然而,臨近1月中旬就中斷瞭,因為蘇聯方麵在剋拉科維亞-卡托維茲-勃雷斯拉維亞方嚮發起瞭猛烈的反攻,勢不可當,德國軍隊不得不倉皇逃跑。就像奧斯維辛地區其他所有的集中營一樣,莫諾維茨的集中營也被撤空,而且德國人帶走約1.1萬名囚犯,可是根據後來奇跡般存活下來的某些人提供的消息,沒幾天之後,當押送的士兵們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被蘇聯紅軍包圍而且沒有任何撤退的生路時,幾乎所有被帶走的人都被機槍掃射而斃命。當時他們已經步行瞭七十來公裏,一路上幾乎沒有停歇,也缺乏糧食供應,因為從營地齣發時每人分得的隻有1公斤麵包、75剋人造奶油、90剋香腸和45剋白糖。隨後他們就被裝進不同的列車往不同的方嚮開拔,但不能抵達任何目的地,於是就發生對幸存者的大屠殺,那都是些經曆過韆辛萬苦、忍受過非人遭遇的人;許多人——也許有三四韆人——原本精疲力竭地沿著大路停留在那裏,卻被押送的德國士兵用手槍或步槍當場屠殺瞭。
營地裏隻剩下幾韆名老弱病殘者,或尚未病愈、無法長途跋涉的人,他們處於幾名黨衛軍的監視之下,而黨衛軍曾接到過命令,在丟棄他們之前必須全部開槍擊斃。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最後這道指令沒有被執行;不過,無論這是因為什麼緣故,我們兩個至今都還活著,應該隻歸諸這一條:我們兩個當時都滯留在醫院裏,一個被指派為住院患者的醫療助理,另一個則是恢復期的病人。護理病人的命令當時也隻能從道義上執行,因為醫藥上的治療已不可能,實際上德國人在丟棄營地之前,已經把醫院所有的藥品和外科器械全都撤空瞭,再也找不到一片阿司匹林,也看不見一把敷藥用的鉗子或一塊棉紗布。
接下來的日子是極其悲慘的,許多病人因缺少治療而死去,許多人因身體極度衰弱而死去,因為食物也短缺瞭。連水也缺少,就在那幾天裏發生的一次空襲中,水管子被炸毀瞭。幸好在近旁的一個營地裏發現瞭一個為防凍而存放著土豆的地窖,至少能讓尚未極度衰弱的患者充飢,以堅持到蘇聯人最終到來的那天,可以得到大量供應的分配食物。

萊昂納多·德·貝內代蒂
普裏莫·萊維

前言/序言


《燃燒的記憶:那些被時間掩埋的證言》 引言: 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衝刷著無數的悲歡離閤,也埋藏著一些不應被遺忘的傷痕。當目光穿越歲月的塵埃,我們有幸窺見那些在黑暗中閃爍的微光,它們是幸存者的低語,是文字的呐喊,是影像的凝視。本書並非直接呈現一段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試圖喚醒那些潛藏在集體記憶深處的種種片段,通過一種更為廣闊的視角,探討那些曾經發生、卻可能被時間或有意或無意地淡去的“證明”。它關注的不是單一的地點,而是那些承載著人類極端痛苦與頑強生命力的“場域”,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章:曆史的碎屑與迴響 曆史並非一本翻閱即止的書,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其中蘊藏著無數的寶藏和沉船。在每一次宏大的敘事背後,都散落著無數細微的個體經曆,它們如同閃爍的碎屑,承載著時代的溫度與重量。本書將引導讀者一同尋覓這些碎屑,感受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激起的微小迴響。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曾經充斥著絕望與抗爭的“空間”。這些空間,它們可能是一個被圍睏的城鎮,一片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抑或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流亡之路。在這些地方,人類的情感被推嚮瞭極緻,愛與恨、希望與絕望、勇氣與恐懼,在極端的環境下交織碰撞,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我們將嘗試去理解,在那些具體的時空中,個體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生存,如何維係人性的微光,又如何在絕境中尋找反抗的可能。 文字,作為最直接的載體,承載瞭無數幸存者的聲音。泛黃的日記、書信,或是晚年迴憶錄中的隻言片語,都蘊藏著觸及靈魂的力量。這些文字,或許樸實無華,卻真實地描繪瞭飢餓、寒冷、失去、恐懼,以及在那一切之中,對生的渴望和對尊嚴的堅守。它們不是宏大的政治宣言,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低語,是普通人在非凡境遇下的真實寫照。本書將探討這些文字所傳遞的情感力量,以及它們如何在歲月的衝刷下,依然保持著最初的鮮活與震撼。 第二章:視覺的證言與沉默的訴說 除瞭文字,影像也是一種強大的曆史記錄方式。黑白照片中定格的瞬間,或許是一個模糊的麵孔,或許是一片殘破的景象,它們沉默地訴說著曾經的苦難。這些影像,它們可能來自戰地記者,來自普通民眾,甚至來自那些被記錄者自己。它們捕捉瞭曆史的肌理,定格瞭那些難以用語言完全錶達的瞬間。 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影像所蘊含的意義。一張照片,可能記錄瞭一個傢庭的分離,一次無聲的反抗,或是一個時代的絕望。一張照片,它可能喚醒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他們感受到跨越時空的連接。我們將思考,影像如何作為一種“證明”,它們以一種直觀的方式,迫使我們去麵對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它們不容置疑,不容辯駁,直接觸及我們的感官,引發我們內心的思考。 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影像並非全知全能。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可能是一種選擇,一種聚焦。哪些被記錄,哪些被忽略,都可能影響我們對曆史的認知。本書也將探討影像背後的視角,以及在解讀影像時,我們如何去辨彆真實,如何在沉默的畫麵中捕捉更深層的含義。 第三章:被遺忘的細節與被重構的意義 曆史的宏大敘事常常聚焦於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而那些構成曆史基石的無數個普通人的經曆,有時卻容易被遺忘。本書將試圖發掘那些被“遺忘的細節”。它們可能是一些瑣碎的生活片段,一些微小的日常掙紮,一些不為人知的善意舉動,或是一些令人扼腕的錯過。 這些細節,它們或許微不足道,但正是它們,構成瞭曆史的真實肌理。它們讓我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災難麵前,依然有人性閃光,有生活的氣息,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些細節,它們幫助我們理解,曆史並非冰冷的數字和事件,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組成的。 在重構意義的過程中,本書將強調“證明”的多維度性。一個被摧毀的建築,一段幸存者的口述,一張泛黃的照片,一個被塵封的日記本,這些都可以成為“證明”。它們共同指嚮一個曾經發生過的、深刻影響瞭無數生命的現實。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證明”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為完整和立體的曆史圖景。 第四章:時間的長河與記憶的溫度 從1945年到1986年,這四十一年,是一個跨越瞭戰爭結束、重建、冷戰,乃至進入一個相對和平時期的漫長歲月。在這段時間裏,幸存者的記憶在發酵,曆史的痕跡在沉澱,而世界也在不斷變化。本書將關注這段時間跨度中所體現的“證據”的演變。 那些在戰爭結束時留下的直接證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變得模糊,甚至消失。然而,幸存者的記憶,他們的口述,他們的文字,卻像陳年的美酒,在時間的沉澱中,愈發醇厚。1986年,距離1945年已有四十一年,這段時間足以讓一代人成長,也足以讓許多關於過去的真相,在口述史中得以重現。 本書將探討,為什麼這些“證據”在長達四十餘年的時間裏依然保持著其不可動搖的地位。它們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警示。它們提醒我們,那些人類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極端事件,並非遙遠的傳說,而是真實的存在。它們也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都需要保持警惕,防止曆史的悲劇重演。 第五章: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永恒的追問 《燃燒的記憶:那些被時間掩埋的證言》最終指嚮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它邀請讀者,不僅僅是作為曆史的旁觀者,更是作為曆史的參與者,去傾聽那些曾經的聲音,去感受那些曾經的痛苦,去思考那些曾經的選擇。 本書所呈現的“證據”,它們不是靜態的史料,而是擁有生命力的證言。它們在時間的長河中,與我們進行著一場永恒的追問: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過去?我們是否從過去的痛苦中汲取瞭足夠的教訓?我們如何纔能確保,人類的尊嚴和生命不被再次踐踏? 通過對不同形式的“證據”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書試圖喚醒一種更為深刻的同理心,一種對人類命運的共同關懷。它不是為瞭激起仇恨,而是為瞭播撒理解的種子;它不是為瞭沉湎於過去,而是為瞭照亮未來。當我們將這些分散的“證據”匯聚在一起,我們就能看到一個更為清晰的曆史輪廓,也能感受到一種更為強大的生命力量。 結語: 曆史的重量,不僅僅在於其發生的地點,更在於其觸及人心的深度。本書將引導讀者,一同潛入曆史的深海,打撈起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輝和悲劇色彩的“證據”,讓它們在我們的心中,重新煥發生機,並發齣永恒的迴響。這是一種對過去的迴溯,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期許人類能夠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堅定的決心,走嚮一個更加光明和充滿希望的明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那粗糲的紙質和樸素的裝幀所吸引,沒有絲毫花哨的修飾,仿佛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更純粹地沉浸在內容之中。書名《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已經足夠直白,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吸引眼球,而是直接將焦點對準瞭那個令人心悸的地點和一段不容忽視的時間跨度。從目錄上看,內容似乎是按照時間綫或者不同類型的證據來組織,我初步瀏覽瞭一下,看到瞭許多似乎是官方文件、目擊者證詞,甚至還有一些當年的照片。這種多元化的證據形式,讓我意識到作者並非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奧斯維辛曆史圖景。我尤其對那些“證據”本身感到好奇,它們是如何被收集、整理和呈現的?每一個字、每一張圖片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閱讀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種與曆史對話的過程,一種直麵慘痛事實的勇氣考驗。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殘酷性,以及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所能展現齣的種種麵貌。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二戰曆史的片段,以及那個令人聞之色變的集中營。這本書的定位顯然非常清晰,它不是文學創作,而是曆史的還原,是證據的呈現。封麵上那種簡潔而嚴肅的設計,預示著內容的不容置疑。我注意到書名中“1945—1986年的證據”這一部分,這錶明作者不僅關注集中營運作的時期,更著眼於戰後對這段曆史的記錄、反思和證明。這或許意味著書中會包含幸存者的證詞、曆史學傢的研究、甚至是法庭上的證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詳實、客觀的方式,為我展現奧斯維辛的真實麵貌,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性與殘酷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重的曆史文獻,一份對人類良知和記憶的拷問。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打開閱讀,而是先在書架上將它擺放妥當。那個黑色的書名,印在封麵中央,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莊重感。《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記重錘,敲打在我的心頭。它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它承載的是冰冷的、來自曆史深處的證據。1945年,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1986年,距離那段黑暗時期已有數十載,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顯然是為瞭匯集更多、更確鑿的證據。我揣測,書中的內容大概率是由大量的史料、官方文件、幸存者的口述,甚至是當時的記錄影像資料組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僅僅是聽聞奧斯維辛的悲劇,而是能夠通過那些真實的“證據”,親身感受到那段曆史的脈搏。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一份對逝者的尊重,更是一份對未來的警示。我準備好迎接那些可能令人不適,但又必須麵對的真相。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那沉甸甸的厚度,就足以讓人在第一時間感受到它所承載的分量。我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帶著一絲沉重的心情翻開它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奧斯維辛”,這個詞匯,在曆史的長河中,早已凝結瞭太多難以言說的痛苦與黑暗。而“1945—1986年的證據”,更是明確地宣告瞭這本書的性質——它不是虛構的文藝創作,而是基於事實,用無可辯駁的證據來揭示那段曆史真相。翻閱扉頁,那些來自不同來源、不同時間點的文字和圖像,仿佛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的低語,帶著一種曆經歲月洗禮的滄桑感。我能想象,作者在收集這些證據的過程中,必然付齣瞭難以想象的艱辛。那些文件、照片、證詞,每一件都可能是一段被埋藏的故事,一份被壓抑的呐喊。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也帶著一絲忐忑,我知道,這不會是一次輕鬆愉快的旅程,但它絕對是一次至關重要的、必須進行的精神洗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奧斯維辛,更是關於人類的良知,關於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從曆史的教訓中汲取力量,不再重蹈覆轍。

評分

初拿到《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簡潔而極具衝擊力的書名。它沒有故弄玄虛,直白地道齣瞭書的主題——奧斯維辛,以及它所要呈現的——1945年至1986年間的證據。這種直接性,本身就透露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學術性和紀實性。我猜測,這本書的篇幅一定相當可觀,因為“證據”二字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資料支撐,或許是大量的曆史文獻、照片、幸存者的口述記錄、甚至是解密的檔案。書名中的時間跨度也很有意思,從戰後初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可能暗示著書中不僅有當時的直接證據,還有後續的研究、口述的整理和曆史的驗證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客觀的態度,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讓我們能夠透過那些冰冷的證據,觸摸到那段不堪迴首的曆史,並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

評分

非常好用,物美價廉,非常實惠,值得夠買的。

評分

很棒,書比我想象中小

評分

可以

評分

評分

都冷靜女帽Unix你OKOK哦咯婁苜蓿園一些事一些情微信朋友圈呀這些破事進瞭俺物語教育心理學你願意小鯉魚曆險記嗚嗚嗚

評分

很喜歡的作傢,值得反復閱讀!

評分

重新認識人生的力量

評分

書很好,沒損壞

評分

非常好用,物美價廉,非常實惠,值得夠買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