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奥斯维辛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真实、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文本。
★莱维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突出贡献,《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史实佐证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国宝作家,奥斯维辛极为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卡尔维诺评价莱维是:我们时代极重要、极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索尔·贝娄说:“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莱维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已经获得西方学者、作家、媒体普遍的赞誉和推崇。
内容简介
奥斯维辛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真实、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文本。莱维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突出贡献,《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史实佐证。
《这就是奥斯维辛》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合集,由身为化学家的莱维及其奥斯维辛狱友、外科医生德·贝内代蒂共同整理撰写。1945—1986年间的这些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德·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但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予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 。这些证词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莱维作品”系列还包括《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扳手》《他人的行当》《不定的时刻:莱维诗选》《休战》《若非此时,何时?》《缓刑时刻》《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 1961—1987》《与你们交谈的我:莱维、泰西奥谈话录》等。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
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
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4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极为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反而充满活力”。
索尔·贝娄曾说,所有伟大的现代作家都试图定义人性,以证明还有延续生命与写作的必要。莱维正是如此,他不相信人类本质上是野蛮、愚蠢、自私的,他写作也不是为了控诉与复仇,而是要警示后人拒绝遗忘,因为“集中营不是一种偶然,不是一种不可预见的历史巧合……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开始否认人类的基本自由和人们之间的平等,你就开始向集中营体系迈进。这是一条难以止步的道路”。
-------------------------------
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1898—1983)
意大利籍犹太人,外科医生。1944年2月被纳粹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1月被解救。“二战”后,他与集中营狱友普里莫·莱维共同写作了一本《奥斯维辛报告》(Auschwitz Report),详细揭露了集中营内的生活状况。
精彩书评
我们时代极重要、极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极高尚、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怎么让年轻人了解纳粹大屠杀,让他们读读普里莫·莱维的书。
——《华尔街日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
——《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
之一。
——《新共和》
普里莫·莱维是那种罕见的人物。他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写他的经历的同时,又
能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感……随着他的叙述,历史的真相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旧金山纪事报》
莱维让我们感到一个人不仅要作为受害者活下来,更要作为一个“必须追求卓越和知识的人”
去争取生存的权利。不能读懂这部作品就像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芝加哥论坛报》
尽管他书写的是痛苦和悲惨,但莱维用作家的技巧让事物变得清晰,并一一呈现了他所见
到的事实。*后的结果是,他的书能让读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众读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是我们的但丁。他的“奥斯维辛三部曲”是一部现代的伟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国》
恰巧他并非一个喜怒无常的作家。如果你偏爱奥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爱平常艺术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带来的贫穷,他会是对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莱维的大屠杀回忆录是20世纪*的文学作品,但他*伟大的作品却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国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卡林·罗马诺 《纪事报》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保罗·奥布莱恩 《社会主义评论》
以他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所世人了解。
——菲利普·罗斯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目录
编者按
关于莫诺维茨犹太人集中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 007
莫诺维茨-布纳集中营的幸存者、囚犯号为174517 的普里莫·莱维有关奥斯维辛及其附近集中营的报告
证词
有关莫诺维茨的证词
审判霍斯的声明
起诉霍斯的证词
被囚禁的一位难友的证明
周年纪念
揭发约瑟夫·门格勒大夫
给要求知道真相的一个法西斯分子的女儿的回信
都灵的奇迹
审判艾希曼的证词
为审判艾希曼提供的证词
放逐和灭绝犹太人
审判博斯哈默尔的声明
犹太人的遣送
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指控博斯哈默尔的调查问卷
普里莫·莱维指控博斯哈默尔的调查问卷
审讯博斯哈默尔之证词
集中营的欧洲
这就是昔日的奥斯维辛
政治放逐犯
奥斯维辛关押意大利人的囚室内部展厅解说词草稿
在奥斯维辛的一个秘密防卫组织
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
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附录
文本的信息
精彩书摘
集中营的医院、毒气室和焚尸炉
医务人员只从关押的囚犯中间招收。医生是事先通过考试而录用的,从那些在入营时申报自己具医学博士学位的人当中选拔,熟练掌握德语或波兰语的人优先。他们的服务是以能得到更好的食物和更优质的衣服、鞋子为报偿的。但是医疗助理和护士的选拔没有曾获得任何医药职业资质的要求,他们多半只是一些体格健壮的人,仅凭借他们与已在职的医生或营地负责人的交情而得到职位——这些自然是囚犯们十分渴望得到的职位。其结果是,医师们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医药专业资质和一定的文明素质,而辅助人员对于医疗卫生的规章条例和人道的准则就往往显得相当无知或漠视,他们之中有人甚至到了用分发给患者的菜汤和面包私自去换取香烟和其他衣物的地步。病人还经常因犯了微不足道的过错而挨揍,有的病人因为犯了比较严重的过失,就不予以正常地分发食物——比如,谁要是偷了病友的面包,作为惩罚,就立刻被会当作罪人而赶离医院,立即返回劳动岗位去干活,而且先得在脊梁骨上挨上一顿鞭笞(一般抽打25下),被狠狠地使劲抽打,使用的是牛筋鞭,这是一种由橡胶裹着的帆布管子。另一种惩罚则是强迫囚犯在离地相当高的一条凳子上蹲一刻钟,十分窄小的凳面上搁着一只脸盆,被罚者得踮着脚尖双腿弯曲蹲立在脸盆上,双臂还得向前平伸至齐肩膀的高度。被罚的病人通常坚持不了几分钟,因肌肉疲劳和身体虚弱而失去平衡,就滚落在地上,引得围在一旁的护士们开怀大笑,他们还用话语讥讽嘲弄他。摔下来的病人还得站起来,再次爬上高凳子,重新按规定的时间恢复原来的姿势蹲着;倘若他接连不断地摔下来,无法再那样蹲立在脸盆上,就得挨相当次数的鞭笞以抵消对他的惩罚。
前来住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超过各个科室的接纳能力。因此,为了给新来的病号腾位子,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尚未痊愈、身体还十分虚弱就得出院;即便如此,他们在出院第二天就得恢复劳动。那些患上慢性病或住院时间超过两个月的患者,以及因其疾病一再复发、回去住院的次数太过频繁的患者——正像我们已提及的那些患有肺结核病、梅毒和疟疾的病人——就得被遣送至比尔克瑙,并在那里的毒气室被处死。那些因身体太过虚弱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遭受同样的命运。医院的各个科室还不时地——大约每个月一次——进行所谓的“筛选穆斯林”(人们就是用这种形象化的措辞来称呼那些极其消瘦的人),筛选的体质最差的人就被送往毒气室。如此的筛选是由医务部门主任医师主持的,筛选的速度很快,所有住院病人都光着身子列队在主任医师的面前走过;仅仅凭其随便扫视一眼,他就判定各个病人的体质状况,并当即决定他们的命运。几天之后,事先被选定者再接受第二次检查,由一位党卫军上尉医生来诊断,他是所有从属于奥斯维辛的集中营医务机构的总负责人。实际上,我们应该说,这第二次检查比前面那次检查要仔细些,每个病例都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不管怎么样,有幸被淘汰免除去毒气室、重新被允许去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的人,或者被派到其他劳动队从事比较轻松的劳动的人,为数甚少,大部分人都被判处死亡。我们之中有一个囚犯足足有四次被列入“穆斯林”的名单,而每次他都逃脱了必死的厄运,仅仅出于他是医生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医生——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定,抑或是莫诺维茨营地领导层的主意,我们不得而知——可以免除被送往毒气室这样一种结局。
1944年10月,他们对营地所有的“棚屋”都进行了“筛选”,而不仅仅局限于医院的各个科室,不过,那可是最后一次筛选,因为从那个时期之后,类似的“筛选”就中断了,比尔克瑙的毒气室也都被拆除了。然而,就在10月那个悲惨的日子里,850名受害者被筛选出来,其中有八个意大利籍的犹太人。
瓦斯毒气室及其附属的焚尸炉的运转,是由一个特别行动队承担,他们日夜轮流倒班。这个特别行动队的成员单独分开生活,对他们施行严格的隔离,不让他们与其他囚犯和外界有任何接触。他们的衣服上散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恶臭味;他们身上总是肮脏不堪,一个个脸上都透着一副凶残相,真的跟猛兽似的。他们都是从犯有严重凶杀血案的刑事重犯中挑选出来的。
据我们所知,一个新的焚尸炉和一个毒气室于1943年2月在比尔克瑙投入使用,比在这之前运转的毒气室和焚尸炉设置得更符合要求。焚尸炉分三个部分:等候室、“淋浴室”和高炉。高炉中央竖着一个高高的烟囱,周围是九座高炉,每座高炉有四个出口,从每个出口一次可以同时运出三具尸体。每座高炉每天能焚烧2000具尸体。
被带入等候室的受害者接到全部脱光衣服的命令,因为——人们对他们是这么说的——他们得洗淋浴,为了让他们更相信这卑劣的骗局,还分发给他们每人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然后就让他们进入“淋浴室”。这是一间大屋子,里面安装了一种人工的假淋浴设备,设备壁面上写着如下醒目的告诫:“你们好好地洗澡,因为清洁就意味着健康。”“不用节省肥皂!”“别把你们的浴巾忘在这里!”这样,“淋浴室”就可以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那真是一个大洗澡堂。浴室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大通风口,由三大块金属板密封,得用阀门才能打开。有几条轨道穿过整个浴室地面,通往焚尸的高炉。当所有人进入毒气室后,门就关闭了(门都是密封的),而且通过天花板上的阀门,撒下来一种粉末状的呈蓝灰色的化学药剂,它们被装在几个铁皮盒子里;这些盒子都带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齐克隆B(Zyclon B)用于杀灭一切动物寄生虫”,还有汉堡的一家工厂的商标。这是一种氰化物化学药剂,会在一定的温度下挥发。所有被关闭在毒气室里的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被毒死,这时,所有的门窗就全部被打开,带着面罩的特别行动队专职人员进入室内操作,把尸体运往焚尸炉。
尸体在被运入焚尸炉之前,有专人负责把有些尸体上尚残留的头发全部剃光,这些就是随运货的闷罐车抵达那里,但没有先进入营地就立刻被带到密室毒死的那些人的尸体——镶有金牙的人则先得被抠去金牙套。骨灰就被当肥料撒在营地上和菜园里,这是众所周知的。
临近1944年年底,在莫诺维茨营地下达一个条例规定,凡是营地囚犯中的医生,都被免除在劳动队干活,并且被分配在医院不同的科室里任职当医生,若缺少合适的岗位,就当护士。他们在就任新的职务之前,得在医院内科或外科的不同诊室里跟着轮流值班,实习一个月,同时还上一种医学药理理论培训班,课程的内容涉及集中营的医疗组织、医务工作的运营、集中营的病理特点,以及须对病人实施的有关治疗等。这些规定按条例得以正常实施,培训班于1945年1月上旬开学,然而,临近1月中旬就中断了,因为苏联方面在克拉科维亚-卡托维兹-勃雷斯拉维亚方向发起了猛烈的反攻,势不可当,德国军队不得不仓皇逃跑。就像奥斯维辛地区其他所有的集中营一样,莫诺维茨的集中营也被撤空,而且德国人带走约1.1万名囚犯,可是根据后来奇迹般存活下来的某些人提供的消息,没几天之后,当押送的士兵们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苏联红军包围而且没有任何撤退的生路时,几乎所有被带走的人都被机枪扫射而毙命。当时他们已经步行了七十来公里,一路上几乎没有停歇,也缺乏粮食供应,因为从营地出发时每人分得的只有1公斤面包、75克人造奶油、90克香肠和45克白糖。随后他们就被装进不同的列车往不同的方向开拔,但不能抵达任何目的地,于是就发生对幸存者的大屠杀,那都是些经历过千辛万苦、忍受过非人遭遇的人;许多人——也许有三四千人——原本精疲力竭地沿着大路停留在那里,却被押送的德国士兵用手枪或步枪当场屠杀了。
营地里只剩下几千名老弱病残者,或尚未病愈、无法长途跋涉的人,他们处于几名党卫军的监视之下,而党卫军曾接到过命令,在丢弃他们之前必须全部开枪击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这道指令没有被执行;不过,无论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两个至今都还活着,应该只归诸这一条:我们两个当时都滞留在医院里,一个被指派为住院患者的医疗助理,另一个则是恢复期的病人。护理病人的命令当时也只能从道义上执行,因为医药上的治疗已不可能,实际上德国人在丢弃营地之前,已经把医院所有的药品和外科器械全都撤空了,再也找不到一片阿司匹林,也看不见一把敷药用的钳子或一块棉纱布。
接下来的日子是极其悲惨的,许多病人因缺少治疗而死去,许多人因身体极度衰弱而死去,因为食物也短缺了。连水也缺少,就在那几天里发生的一次空袭中,水管子被炸毁了。幸好在近旁的一个营地里发现了一个为防冻而存放着土豆的地窖,至少能让尚未极度衰弱的患者充饥,以坚持到苏联人最终到来的那天,可以得到大量供应的分配食物。
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
普里莫·莱维
前言/序言
《燃烧的记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证言》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冲刷着无数的悲欢离合,也埋藏着一些不应被遗忘的伤痕。当目光穿越岁月的尘埃,我们有幸窥见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光,它们是幸存者的低语,是文字的呐喊,是影像的凝视。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一段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唤醒那些潜藏在集体记忆深处的种种片段,通过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探讨那些曾经发生、却可能被时间或有意或无意地淡去的“证明”。它关注的不是单一的地点,而是那些承载着人类极端痛苦与顽强生命力的“场域”,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章:历史的碎屑与回响 历史并非一本翻阅即止的书,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和沉船。在每一次宏大的叙事背后,都散落着无数细微的个体经历,它们如同闪烁的碎屑,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重量。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寻觅这些碎屑,感受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微小回响。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充斥着绝望与抗争的“空间”。这些空间,它们可能是一个被围困的城镇,一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抑或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流亡之路。在这些地方,人类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勇气与恐惧,在极端的环境下交织碰撞,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们将尝试去理解,在那些具体的时空中,个体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生存,如何维系人性的微光,又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反抗的可能。 文字,作为最直接的载体,承载了无数幸存者的声音。泛黄的日记、书信,或是晚年回忆录中的只言片语,都蕴藏着触及灵魂的力量。这些文字,或许朴实无华,却真实地描绘了饥饿、寒冷、失去、恐惧,以及在那一切之中,对生的渴望和对尊严的坚守。它们不是宏大的政治宣言,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低语,是普通人在非凡境遇下的真实写照。本书将探讨这些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在岁月的冲刷下,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鲜活与震撼。 第二章:视觉的证言与沉默的诉说 除了文字,影像也是一种强大的历史记录方式。黑白照片中定格的瞬间,或许是一个模糊的面孔,或许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它们沉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苦难。这些影像,它们可能来自战地记者,来自普通民众,甚至来自那些被记录者自己。它们捕捉了历史的肌理,定格了那些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瞬间。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影像所蕴含的意义。一张照片,可能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分离,一次无声的反抗,或是一个时代的绝望。一张照片,它可能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连接。我们将思考,影像如何作为一种“证明”,它们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迫使我们去面对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不容置疑,不容辩驳,直接触及我们的感官,引发我们内心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影像并非全知全能。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可能是一种选择,一种聚焦。哪些被记录,哪些被忽略,都可能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本书也将探讨影像背后的视角,以及在解读影像时,我们如何去辨别真实,如何在沉默的画面中捕捉更深层的含义。 第三章:被遗忘的细节与被重构的意义 历史的宏大叙事常常聚焦于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而那些构成历史基石的无数个普通人的经历,有时却容易被遗忘。本书将试图发掘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它们可能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一些微小的日常挣扎,一些不为人知的善意举动,或是一些令人扼腕的错过。 这些细节,它们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历史的真实肌理。它们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灾难面前,依然有人性闪光,有生活的气息,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些细节,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并非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组成的。 在重构意义的过程中,本书将强调“证明”的多维度性。一个被摧毁的建筑,一段幸存者的口述,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被尘封的日记本,这些都可以成为“证明”。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深刻影响了无数生命的现实。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证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历史图景。 第四章:时间的长河与记忆的温度 从1945年到1986年,这四十一年,是一个跨越了战争结束、重建、冷战,乃至进入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幸存者的记忆在发酵,历史的痕迹在沉淀,而世界也在不断变化。本书将关注这段时间跨度中所体现的“证据”的演变。 那些在战争结束时留下的直接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然而,幸存者的记忆,他们的口述,他们的文字,却像陈年的美酒,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醇厚。1986年,距离1945年已有四十一年,这段时间足以让一代人成长,也足以让许多关于过去的真相,在口述史中得以重现。 本书将探讨,为什么这些“证据”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依然保持着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它们提醒我们,那些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极端事件,并非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存在。它们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保持警惕,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第五章: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永恒的追问 《燃烧的记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证言》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它邀请读者,不仅仅是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去倾听那些曾经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痛苦,去思考那些曾经的选择。 本书所呈现的“证据”,它们不是静态的史料,而是拥有生命力的证言。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我们进行着一场永恒的追问: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过去?我们是否从过去的痛苦中汲取了足够的教训?我们如何才能确保,人类的尊严和生命不被再次践踏? 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证据”进行深入的探讨,本书试图唤醒一种更为深刻的同理心,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怀。它不是为了激起仇恨,而是为了播撒理解的种子;它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当我们将这些分散的“证据”汇聚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历史轮廓,也能感受到一种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量。 结语: 历史的重量,不仅仅在于其发生的地点,更在于其触及人心的深度。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打捞起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和悲剧色彩的“证据”,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并发出永恒的回响。这是一种对过去的回溯,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期许人类能够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的决心,走向一个更加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