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的和独特的方法。在本书中,保罗?拉比诺将自己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经历本身作为民族志叙述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成为反思对象。作者坦诚地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的活动细节,关注人类学家与当地人认知方式的异同,说明田野作业过程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收集到的资料,引起了学界内外关于学术伦理和方法论的激烈讨论。
目录
中译本序
序
引言
第一章 垂死的殖民主义的残余
第二章 被打包的物品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第四章 进入
第五章 可观的信息
第六章 越界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友谊
结论
跋
参考文献
附录《象征支配》译介
精彩书摘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就在阿拉伯人聚居区城墙外,在穿过市政公园并离穆罕默德第五大街往山坡下200码远,有一块空地,法国人将贸易和商业活动集中于此。对于周边城镇和乡村部落的人们而言,塞夫鲁一直是重要的补给站,但在保护领地的统治下,它的范围和重要性被整合和扩大,以便增加商业及税收,保持政治稳定。一个很大、脏兮兮的庭院,处在一套有拱廊连接的矮楼之间,被用作蔬菜批发市场。不远处走上几个台阶,紧挨着塞夫鲁厚厚的城墙的区域,是工艺品及编织品市场。市场歇业时,它就被用作操场或小型足球场。在镇子外围的郊区有个牲畜市场,是一个封闭区域,门口有税收人员把守,柏柏尔村民们每周二聚集在这里进行买卖。不管什么天,人们照常认真地讨价还价,忙得不亦乐乎。对于一个穷苦的柏柏尔人而言,哪怕是卖一只羊,都有可能是他计划了好几个月的买卖。
当一个人进入阿拉伯人聚居区的大门——过去为安全起见,晚上都是关着的,他就离开了笛卡尔式(Cartesian)街道、整洁的拱廊、开阔的空间——这些都是法国人贡献给塞夫鲁的。最鲜明的分界参照标志就是穿过阿拉伯人聚居区的中心的维德亚加河。这条河曾在1950年一次灾难性的洪水中淹没了河堤,所以河床又被重新挖掘,现在基本成了地下河,远远地就能听到下边妇女们在洗衣服、聊天。
如果不顺着河流走,那你只能凭着习惯和经验在城中摸索了,没有一条直道,唯一的标志性区域就是城墙围起来的“梅拉”,或者说犹太区。与阿拉伯人聚居区一样,它也有着一个控制进出的唯一出口——一座小桥。如今,大部分犹太人要么已经离开塞夫鲁,要么搬到市区的更现代的地方去,只有那些刚来到城市的贫穷农民才会到梅拉与妓女为伍。
聚居区里有几个叫得上名字的区域,但塞夫鲁居民的唯一特点就是异质性。以前除了梅拉,根本没有种族聚居区,没有城乡之分,也不分职业类别。富人的居住区也是零零散散,隔壁就是那些从乡下来找工作的穷人。最近,-些较富的人已经搬到塞夫鲁的新城区。但即使在新城区,人们也并不严格按财富、种族、职业或阶级来划分。聚居区里的人口密度相当大,2.2%的土地上居住的人口占塞夫鲁总人口的40%。
曾经在塞夫鲁工作过的人类学家们给了我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有可能给我做资讯人,帮上点忙。他们告诉我,这两人一般待在聚居区里的一个摩尔人的咖啡馆里,咖啡馆离聚居区里的主要的清真寺以及那条河不远,随便问一个人都知道那地方。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为数不多的十字路口之一,的确有家咖啡馆。房子破败不堪,屋顶的瓦片早就需要修理了,桌子也是破破烂烂、摇摇晃晃的,就连里面的人也很邋遢,几个男人兴高采烈地在玩扑克牌,其他人则手握玻璃茶杯坐在那儿。我用夹着蹩脚阿拉伯语的法语向店主问候,一阵沉默之后,他出来对我表示热情欢迎。
……
前言/序言
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代译序)
张海洋
按照“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中国大学之道,我们在读《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之前,先得温习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里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在那本论文集的最后一篇,是作者对巴厘岛居民斗鸡场景的深度描绘和丰厚阐释。其间有格尔茨夫妇通过跟居民一块儿狼狈逃避抓赌,竞使工作局面从一筹莫展到豁然开朗的佚事。第二个在开头一篇,讲的是法国殖民统治末期的摩洛哥故事:两个跟穆斯林柏柏尔人打惯交道的犹太商人夜投野店。一群柏柏尔牧羊人见财起意,杀人越货。两商人一个丧命一个乘夜色藏匿。财货被牧羊人席卷而去。天亮后,拣得活命的犹太商人一不报案二不逃命,反而只身冒死追上行凶者去论理。结果是一场天方夜谭:人多势众的行凶者按照部落习惯法,没有乘机把商人做掉灭口,而是容他取回了财货,还眼睁睁看着他挑拣出一大群肥羊赶回城去作抵命之资。城里的法国殖民官认为这结局不可思议,遂以通匪嫌疑把这个不幸而幸的犹太商人投人大牢,闹了个幸而不幸。
格尔茨揭示这个案例的道理:当事三方各有行事的规范。但不同规范只有在行事主体认为合适的时间、空间和场景下才会得到遵从。时空场景有变,行事主体的认知和认同即使不变,事件的结果也会不同。何况行事主体作为开放的社会动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格尔茨的故事给中国的《易经》做了一个注脚:人世间出人意料的事儿,原因大抵不外乎行事主体之“多”与事件环境之“变”,再有就是行事人欲有所为而结构场景令其无能为力的尴尬。人要想事事遂心或“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要学会见微知著和看风使船的本事。但这本事要人时刻不停地格物致知,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认同。那代价之高,也没几人真正肯付或付得起。结果,大家还是会选择省心,照文化规范行事。
人类学作为研究文化、理解人性、阐释地方知识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学科,因此就离不开对具体时间、空间和行动主体的经历及其社会处境的把握。由于时间、空间、行事者的经历和处境都如此重要,实践的过程就一定会影响事件的结果。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他者,必然涉及多样文化、多个主体(研究者与对象研究对象的其他对象、大家共同面对的对象如当地警察等等)和多样的环境条件。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行事主体就会随其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和时空场景而有了极大的可变性。那道理就跟歌儿里唱的一样: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还转,云不转那风要转,风不转那人也转。时空条件的多样多变与行事主体的能动,从来就是开放社会人文学科的最大难题。
一本关于探寻未知与自我发现的旅行笔记 当一本承载着遥远国度的气息、文字之间流淌着风沙与香料味的书籍摆在你面前,你会如何开启与它的对话?《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并非一本简单堆砌奇风异俗的游记,它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异域文化深处,同时也是一扇映照内心世界的窗户。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深入摩洛哥的田野作业,但其内核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记录或旅行见闻,它是一位探险者在陌生土地上,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捕捉瞬间的真挚告白。 翻开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作者对摩洛哥这片古老土地的细腻观察。这里不乏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冲击——马拉克什的杰马夫纳广场,在夜幕降临后化身为一个巨大的露天舞台,各色表演者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与音乐的喧嚣;菲斯古城错综复杂的麦地那,迷宫般的巷道里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手工艺人世代传承的技艺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撒哈拉沙漠的浩瀚无垠,当夕阳将金色的光芒洒满无边的沙丘,那种宁静与壮丽足以让人忘记尘世的一切烦恼。作者笔下的摩洛哥,是立体的、鲜活的,是那些照片和影像无法完全传达的,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肌理。 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异域风情的描绘。真正的“田野作业”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所折射出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过程。《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所要讲述的,是“人”与“地”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在陌生的环境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次深刻的学习机会。比如,作者可能在尝试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作息时,体会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在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交流时,了解到不同视角下的社会现实;在面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时,学会了耐心、谦逊与变通。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挑战与成长的过程。 “反思”二字,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对田野作业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简单梳理,更是对这些经历的深入剖析与解读。在异域的土地上,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熟悉的故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并非是优劣的评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理解那些习以为常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或许会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例如如何跨越沟通的鸿沟,如何理解与接纳与自身截然不同的观念,以及在融入当地生活的同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与文化自觉。这些反思,如同在黑夜中点燃的灯火,照亮了作者前行的道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极具感染力。它可能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更为个人化、散文式的笔触展开。作者的情感、思考,以及在旅途中的种种顿悟,都可能随着文字一同流淌出来。读者或许可以在那些描绘日出日落的段落中感受到宁静,在记录与当地人对话的章节中体会到温情,在探讨文化碰撞的篇章中引发思考。这种亲切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摩洛哥的某个角落,与作者一同感受那里的阳光、风情,以及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 “田野作业”的本质,是走向未知,拥抱不确定性,并在其中寻求知识与成长。《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份献给探索精神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习并非仅仅发生在课堂或书本上,更发生在广阔的世界里,发生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的每一次互动之中。作者在书中,或许会记录下那些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计划之外的惊喜,甚至是那些令人沮丧的挫折。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构成了田野作业的魅力,也让这段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它所提供的多重解读可能性。对于对摩洛哥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扇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窗口,能够从中获得关于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直观感受。对于那些正在经历跨文化适应或即将踏上旅程的读者,它则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分享,能够从中汲取到克服困难、融入新环境的智慧。而对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它则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与世界观的启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了解摩洛哥,更是在通过一个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选择,拓展自己的视野。 “反思”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将一次短暂的经历,转化为持久的智慧。《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便是作者将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宝贵经验,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它可能记录了作者在面对文化冲击时的挣扎与适应,在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结构时的思考,以及在与当地社群建立联系时的情感连接。这些深层次的反思,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录,而是触及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它可能讨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隔阂,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对“家”与“归属”的重新定义。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即便从未踏足摩洛哥,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读者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古老的街道,感受到集市的热闹,甚至听到远处传来的宣礼声。这种通过文字构建的想象空间,是阅读最迷人的部分之一。《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正是通过其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以及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可触碰的摩洛哥。 总而言之,《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以摩洛哥为载体,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关于人、关于探索的深刻对话。它鼓励我们跳出熟悉的舒适圈,去拥抱未知,去体验多元,去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世界。这本书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摩洛哥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在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我的启示。它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份对生命与探索的真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