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

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冠连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哲学
  • 哲学
  • 语言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
  • 逻辑学
  • 分析哲学
  • 思想史
  • 认知科学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87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页数:174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以研究西方语言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基础,倚凭此基础,发展出各种风格、各种进路的语言哲学。对语言作深层次的思考,就是语言哲学。我们的看法是,就算对语言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个思考的最终结论达至语言学的道理,即词语的形式、意义、功能及其运用的,简言之,从语言叩问语言自身者,仍算语言学研究。

目录

意义与指称
人自称、人被称与物被称
假装、连环假装与“假装假装”——从奥斯汀和陈嘉映谈起
现象不可说的认识论问题
引语的不确定性——语言哲学研究系列之三

语言·思维·实在
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式(SOS):理论建构与语料实证
Sophism of the School of Names:Linguistic Path toward Rational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解析语言逻辑哲学难题
语言思维、语言模块与语言进化

西方语言哲学梳理与开掘
Chomsky on the “Ordinary Language” View of Language
罗素论存在
由分析悖论引发的意义理论思考

语言哲学与教学实践
“西方语言哲学”与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言哲学研究》稿约

精彩书摘

大约十万年前,现代人类首先出现在南非。同时,有着完整句法的自然语言机能也开始进化。这使得人类思维的范围和精密程度进一步扩大。例如,外化的条件式和虚拟推理开始出现。而在这之前,这种推理只限于隐性的、具体领域的活动。当然,自然语言的表征仍然是为具有特殊用途的推理系统所用,但这些系统现在处理的是具有句法规则的自然语言的语句。这时,一个具有自反意识的中枢执行系统所必需的全部条件都已就位,人类创造性思维在五万至四万年前开始了爆发。
有人会问,原始语不是模块,那为什么句法语言进化成自然语言模块了呢?对此,Carruthers的猜测是,原始人在使用原始语的时候主要是进行言语诠释。由于原始语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它的语句的解释要高度依赖具体的语境和对说话者意图的猜测。句法语言的进化给话语赋予了高度的结构性,使得言语诠释在结构的基础上就能进行。这样,句法机能的到来就使得言语诠释成为半自动化。所以,自然语言就进化成模块了。
句法语言出现在约十万年前,而创造性思维在五万至四万年前才开始进化。如果语言给了人类条件式思维和虚拟推理能力,如果早期现代人已具有了我们现在的智商,那么为什么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创造性发明的痕迹?在这漫长的五万年中,尽管木制品有了改变,人们开始使用骨制工具,但早期现代人仍然使用着直立人使用过的石器。迄今没有发现任何人体饰物,没有任何艺术创作(Mithen,1996)。对此,Carruthers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在语言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个简单的认知机制,这就是假想游戏(pretend play)。假想应该是现代人创造力的核心。这是一种假设猜想的推理能力。虽然原始人也具有视觉或其他方式的想象力,但在语言出现之前和在出现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能力并没有加以利用。句法语言第一次成就了条件式的虚拟思维能力。它充分应用在儿童的假想游戏中。虽然所有Ⅱ甫乳动物的幼子都会游戏,但人类儿童不光是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进行假想。所以,有理由相信,假想和推测应是儿童的一种固化的内在心理机制。

前言/序言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将《语言哲学研究》作为我们发表研究成果的论集。
《语言哲学研究》以研究西方语言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基础,倚凭此基础,发展出各种风格、各种进路的语言哲学。
西语哲,一般地说,包括(1)英美分析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2)欧洲大陆阐释性传统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在20世纪初叶产生的一种哲学运动、方式、风格或潮流。
为何我们今天还要研究西方语言哲学呢?最直接的理由是:第一,西语哲天然地、几乎无孔不入地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营养与智慧。哲学要“计算”的主要是智慧,是人类对世界事物的规律的看法,是哲学家对哲学家的看法(即这种思想对那种思想的看法),而不是彻底回答与解决了多少难题。第二,对于过往的历史,其价值往往见诸后世,甚至久远者更珍贵。第三,不要说近五十年的西方哲学经典中语言哲学为数不少,就是在当代,以语词说事(关于世界之理)的哲学名著和名篇,还时有出现。第四,我们的研究,不仅止步于专门梳理西语哲的营养与智慧,尤其考虑应该怎么生发新枝、开新花。
近年来语言学界对语言哲学研究热衷起来,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语言哲学界定的泛化。研究对象的泛化最终会拖慢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对语言作深层次的思考,就是语言哲学。我们的看法是,就算对语言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个思考的最终结论达至语言学的道理,即词语的形式、意义、功能及其运用的,简言之,从语言叩问语言自身者,仍算语言学研究。现在我们试图用极为简单明确的语言概括出两者的总体区别:从语言入,从世界出或从思想出,谓语言哲学。从语言入,从语言出,谓语言学。
语言的边界与思想的疆域——《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内容导览 《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汇集了一系列围绕语言这一人类最根本的认知工具及其哲学意涵的深刻探讨。本辑所收录的文章,旨在拂去语言的日常表象,深入其结构、功能、认知基础乃至形而上学地位,勾勒出语言哲学研究的广阔图景与前沿动态。本书的每一篇独立研究,都如同显微镜下的切片,聚焦于语言哲学领域内某个特定而关键的议题,共同构建起一幅关于语言本体、意义生成、指称机制、语用规则以及语言与现实、语言与思维之间复杂关系的宏大图景。 一、 语言的本质与结构:从符号到意义的跳跃 本书的开篇,便直指语言最核心的问题:它究竟是什么?我们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审视语言单位(词语、句子)如何获得意义。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定义,更是对意义如何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生成过程的追溯。我们考察了传统的符指理论(signifier/signified)及其局限性,并引入了更具辨析力的理论框架,如“意义的描绘说”(description theory of meaning)和“使用理论”(use theory of meaning)。例如,某篇研究可能会深入分析“指称”(reference)的机制。我们探讨了固有语词(proper names)的指称问题,是如何通过“卡特赖特-克里普克”系列思想实验,揭示了指称的“因果链”而非仅仅是“描述符”的作用。另一部分研究则聚焦于“指示词”(indexicals)和“代词”(pronouns)这类语言的“弹性”成分,它们与语境的紧密耦合如何动态地确定其所指,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和语用挑战。 同时,本辑也未忽视语言结构的层面。句法(syntax)作为语言的骨架,其规则如何影响意义的形成,是多篇论文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审视了形式句法理论(formal syntax)在揭示语言普遍性方面的贡献,但更着重于语言的“生成性”(generativity)——即有限的规则如何生成无限的句子。对“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分析,以及关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反思,都旨在说明语言的内在组织方式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映射了人类的心智结构。然而,我们并非将语言视为僵化的符号系统,而是强调其“动态性”和“适应性”。语言的演变、方言的形成、新词的诞生,都表明语言是鲜活的有机体,这部分研究将触及语言社会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哲学维度,探讨社会因素如何塑造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变迁的内在逻辑。 二、 意义的迷宫与理解的奥秘:语言的认知维度 语言的本质离不开其使用者——人类。因此,《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将大量篇幅投入到语言的认知维度,探讨意义的理解、信念的表达以及知识的传递。意义究竟是存在于文本之中,还是植根于使用者的心智之中?这一问题是理解的起点。我们探讨了“概念”(concepts)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以及“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心灵指向对象的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得以体现。 本辑中的一篇重要研究,可能会深入剖析“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掌握其在何种条件下为真。这一分析不仅涉及逻辑学,更触及认识论,因为我们通过语言来断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然而,语言的意义并非总是清晰明了,模糊性(vagueness)、歧义性(ambiguity)和隐喻(metaphor)等现象,都对传统的意义理论提出了挑战。我们尝试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这些“不确定性”是如何被人类心智处理的,以及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功能。 此外,信念的表达与交流也是本辑的核心议题。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分享我们的想法、愿望和意图?这涉及到“信念报告”(belief reporting)的哲学问题,例如“X相信Y”这样的句子,其真值如何确定?是否存在“信念体”(belief bodies)或“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以及这些概念在语言表达中扮演何种角色。篇幅之内,我们也会触及“语用学”(pragmatics)的广阔领域,即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如 Searle 的分类),都揭示了语言的意义远不止字面所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理解以及共同的语境。 三、 语言的边界与存在的投影:哲学与语言的交织 语言哲学研究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语言本身的考察,更是通过语言这面镜子,反观我们对现实、知识、道德乃至存在的理解。本辑中的部分研究,将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认识论(epistemology)和伦理学(ethics)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探讨了“语言的形而上学地位”。语言是否仅仅是工具,还是它本身就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的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假说,即语言结构影响思维方式的观点,是本辑中某个方向的重要探讨。例如,不同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差异,是否真的会影响使用者对颜色的感知和分类?这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更是关于人类认知本质的哲学追问。 关于“普遍性”(universals)的讨论,也是本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存在某些语言结构或意义范畴是跨越所有语言而存在的?这涉及到语言的“生成语法”所倡导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哲学意涵。我们考察了支持和反对语言普遍性的论据,并试图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与潜在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此外,本辑还会触及语言在伦理和政治哲学中的作用。例如,“规范性语言”(normative language)的性质,即“应该”和“不应该”这类词语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与事实判断(descriptive judgments)区分开来。对“道德语言”(moral language)的分析,涉及到道德的客观性、主观性以及道德判断的性质。另一方面,政治话语中的修辞、宣传和意识形态,也都是语言哲学研究可以深入的领域,探讨语言如何被用来塑造公众认知和社会权力结构。 四、 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语言哲学的新地平 《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并非仅仅回顾经典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积极地捕捉和呈现语言哲学领域的前沿探索。本辑中的部分文章,将目光投向了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AI)与语言哲学交叉的领域。例如,机器能否真正“理解”语言?AI 在语言生成和识别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我们理解人类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发。我们是否能通过构建能够处理语言的计算模型,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 对“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探讨,也是本辑的亮点。语言是否是意识的必要条件?抑或意识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跨物种交流的可能性,以及对非人类动物交流方式的哲学审视,都为我们理解语言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本辑也会关注语言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法律解释、跨文化交流、教育理念以及信息传播的伦理考量等方面,语言哲学的洞见都能提供深刻的启示。通过对日常语言现象的哲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力量,以及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它。 总而言之,《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是一次系统性的、多角度的语言哲学探索。它不仅梳理了语言哲学的经典问题,更触及了当下的前沿议题,旨在激发读者对语言这一最熟悉又最陌生事物的深度思考,从而拓展我们对自身认知能力、社会互动以及生存世界的理解边界。本书的内容,犹如一张星图,指引着我们在语言的浩瀚宇宙中,探索意义、思维与存在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集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似乎在进行一场异常精密的“智力体操”。他们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每一个逗号、每一个从句的安排都似乎经过了无数次的权衡和打磨,仿佛稍有不慎,整个精妙的逻辑建筑就会轰然倒塌。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篇目对“边界条件”的苛刻界定,那种力求将任何模糊地带都切割得干干净净的决心,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自律性。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精确性,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艰涩。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头去重新阅读前文,以确认我没有遗漏某个微妙的转折点,否则,接下来的推导对我来说就成了天书。我不得不承认,这并非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消遣的作品,它要求你完全沉浸,并且愿意接受知识上的巨大摩擦。对于那些享受在复杂理论迷雾中摸索乐趣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但对于那些寻求入门引导的人,它可能更像是一堵布满尖刺的墙。

评分

这套辑录的出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对当代思辨潮流的“快照”,而非对某个特定问题的终极解答。其中几篇文章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后现代”气息,那种对宏大叙事的彻底解构,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冷峻审视,读起来让人既兴奋又有些许的失落。我欣赏这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它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但问题在于,当所有基础都被彻底动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建我们的认知工具箱?书中的某些探讨,似乎沉溺于对“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无休止的解剖,却鲜少回到我们日常经验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仿佛这些思想的精英们,在象牙塔中进行着一场只有他们彼此能完全心领神会的对话。我期待能看到更多连接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精妙修补或颠覆上。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研究》集,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对“思考本身”的致敬。它似乎不太关心提供答案,而更热衷于揭示提问的陷阱和提问方式的局限性。其中某些论述的节奏感非常独特,仿佛是故意在关键论点处设置了冗长的铺垫,以达到最终揭示时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效果。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具有仪式感,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吸收信息,而是在接受一种思维模式的洗礼。然而,这种过于强调“过程”和“结构”的倾向,也使得书中的一些观点显得过于内敛和自我指涉。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能够将这种精妙的结构美感,更直接地转化为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力的作品。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学术思辨本身抱有近乎虔诚态度的读者准备的佳作。

评分

我对其中收录的那些跨学科的尝试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有篇章似乎试图将某种严格的数学模型引入到对人类交流模式的分析中,这种大胆的嫁接令人耳目一新。那种将模糊的人类行为量化、形式化的努力,体现了一种极强的开拓精神。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对于打破学科壁垒的渴望,他们试图用一套全新的、更具普适性的语言来重新描述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然而,这种融合也带来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当理论的抽象层级被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它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感知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我不断地问自己,这些复杂的符号和公式,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理解邻居的抱怨,或者我们自己内心的犹豫?这本书无疑是学术前沿的晴雨表,但其“前沿性”也往往意味着它暂时无法成为大众的实用指南。

评分

好的,这是一组模仿读者口吻、风格各异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都力求在约300字左右的篇幅内,详细阐述对一本名为《语言哲学研究(第1辑)》的书籍的感受,且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 这本新近拜读的文集,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倒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迷宫探险。我本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意义”如何生成的清晰路径,或者至少是某位大家对传统形而上学框架的有力挑战。然而,书中的论述,像是无数条支离破碎的线索,每条线索都通往一个看似合理却又无法彻底把握的知识断点。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去拼凑作者们试图构建的整体图景,但每当我觉得接近核心时,新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结构又将我推回原点。特别是其中几篇对日常语言分析的深入挖掘,虽然文字功力深厚,但其最终指向的结论总是飘忽不定,让人感觉像是徒劳地追逐一个海市蜃楼。我对某些章节中那种近乎宗教仪式的对概念边界的反复勘察感到敬畏,但同时也深感疲惫,因为这种探索似乎并未带来一个可以安顿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坚实基石。它更像是一种对智力极限的反复试探,对于渴望获得明确结论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漫长而曲折的精神漫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