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學會基本的太極拳套路?
《趙堡太極拳圖說》就是這麼一本書,上盤動作、下盤動作、整體動作,細心揣摩,一招一式,還能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中找到對應招式的視頻。
本書作者從十餘年教授太極拳的親身經驗入手,首先介紹瞭太極拳的基本理念,其次通過對傳承長達四百年的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七十二式進行瞭詳細的解讀,從上身動作、下盤動作到整體動作,規範地展示瞭如何正確掌握趙堡太極拳的基本姿勢。
孫永城:趙堡太極拳十三代傳人,師從趙堡太極拳十二代明師嶽崇和(第十代宗師鄭悟清外孫)先生,悉心求教刻苦鑽研,敬師如父,得師父傾囊相授。經過近二十年刻苦習練,終成趙堡太極拳十三代中的佼佼者。2008年開始在江浙滬閩等地傳播推廣趙堡太極拳,從學者眾多。現為:National太極拳師、武術教練、武術裁判、河南溫縣趙堡太極拳鄭悟清拳法研究會教練、第八屆香港國際武術節趙堡太極拳冠軍、上海易修堂趙堡太極會館館長 、總教練。
序 言 / 001
認知篇 太極本體圖 / 002
緣起 / 003
趙堡太極拳傳承 / 005
什麼是太極 / 013
什麼是太極拳 / 016
太極拳該怎麼練 / 018
教學篇 趙堡太極拳拳架基礎簡述 / 023
趙堡太極拳七十五式初級圖解
第一式·預備式(又名:無極式) / 028
第二式·金剛三大對 / 031
第三式·懶插衣 / 035
第四式·右白鵝亮翅 / 037
第五式·單鞭 / 039
第六式·斜金剛三大對 / 041
第七式·左白鵝亮翅 / 043
第八式·斜行 / 045
第九式·高探馬 / 048
第十式·鷂步 / 051
第十一式·斜行 / 052
第十二式·高探馬 / 053
第十三式·鷂步 / 054
第十四式·上步金剛三大對 / 055
第十五式·伏虎 / 057
第十六式·擒拿 / 060
第十七式·串捶 / 062
第十八式·肘底藏捶 / 063
第十九式·倒攆肱 / 064
第二十式·左白鵝亮翅 / 068
第二十一式·斜行 / 069
第二十二式·閃通背 / 070
第二十三式·右白鵝亮翅 / 074
第二十四式·單鞭 / 076
第二十五式·雲手 / 077
第二十六式·左高探馬 / 080
第二十七式·右插腳 / 082
第二十八式·右高探馬 / 084
第二十九式·左插腳 / 086
第三十式·踡腳蹬跟 / 088
第三十一式·鷂步 / 090
第三十二式·青龍探海 / 092
第三十三式·二起插腳 / 093
第三十四式·分門樁抱膝 / 096
第三十五式·踡腳蹬跟 / 098
第三十六式·分馬掌 / 101
第三十七式·掩手捶 / 103
第三十八式·抱頭推山 / 105
第三十九式·右白鵝亮翅 / 107
第四十式·單鞭 / 108
第四十一式·前後照 / 109
第四十二式·野馬分鬃 / 110
第四十三式·玉女穿梭 / 113
第四十四式·右白鵝亮翅 / 115
第四十五式·單鞭 / 116
第四十六式·雲手 / 117
第四十七式·童子拜觀音 / 118
第四十八式·跌岔 / 120
第四十九式·掃堂 / 122
第五十式·左金雞獨立 / 123
第五十一式·右金雞獨立 / 125
第五十二式·雙跌腳 / 127
第五十三式·倒攆肱 / 129
第五十四式·左白鵝亮翅 / 131
第五十五式·斜行 / 132
第五十六式·閃通背 / 133
第五十七式·右白鵝亮翅 / 134
第五十八式·單鞭 / 135
第五十九式·雲手 / 136
第六十式·十字單擺腳 / 137
第六十一式·吊打指襠錘 / 139
第六十二式·金剛三大對 / 140
第六十三式·懶插衣 / 141
第六十四式·右砸七星 / 142
第六十五式·擒拿 / 144
第六十六式·迴頭看畫 / 145
第六十七式·右白鵝亮翅 / 147
第六十八式·單鞭 / 148
第六十九式·左砸七星 / 149
第七十式·擒拿 / 151
第七十一式·跨虎 / 152
第七十二式·雙擺腳 / 155
第七十三式·彎弓射虎 / 156
第七十四式·金剛三大對 / 157
第七十五式·收式 閤太極 / 158
古籍篇 太極拳論 王宗嶽 / 162
九要論 佚名 / 163
太極拳注講 佚名 / 167
太極拳道 邢喜懷 / 168
鄭悟清宗師論太極拳 鄭悟清 / 169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 / 171
太極初學要訣 鄭悟清 / 171
感恩篇 緻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 174
後 記 / 177
我對傳統武術典籍一嚮抱有敬畏之心,但很多時候,文字的局限性使得理解總是隔著一層紗。然而,這本教材的敘述方式,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清晰度和邏輯性。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拳師,坐在你對麵,用最樸實的語言,卻蘊含著最深刻的哲理,一步一步引導你進入太極的境界。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勁力傳導”的章節,作者沒有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力學現象來類比,比如水流的推動、鞭子的甩動,這種接地氣的解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更令人稱奇的是,書中對“聽勁”的描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僅僅是感應對方的力量,更是一種主動的預判和引導,書中列舉瞭多種不同角度的接觸點模擬,配閤插圖的綫條走嚮,讓原本飄渺的“知彼”之術變得具體可操作。讀完這部分內容後,我立即嘗試在推手中運用,效果立竿見影,那種對手部接觸的敏感度提升是實實在在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從理論到實踐的堅固橋梁,讓習練者不再隻是模仿外形,而是真正開始“體會”內涵。
評分翻閱此書的過程中,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感,仿佛作者就是我的同門師兄,以平等的姿態分享著寶貴的經驗。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實用主義”的傾嚮。它沒有過度渲染那些天馬行空的意境,而是聚焦於如何在一個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下,高效、安全地掌握這門傳統技藝。例如,書中為不同練習階段的人群設計瞭不同的練習側重點,初學者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紮樁和基礎套路上,而有一定基礎的習練者則可以轉嚮對勁力層級的細微調整。這種分層級的指導,體現瞭作者對習武者群體的深刻洞察。此外,書中對常見傷病預防的提示也做得非常到位,它告誡我們習武強身是首要目標,避免因過度追求招式而損傷身體。這種對習練者負責任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品質大大提升。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排版疏密得當,重點突齣,讓人在深入研究的同時,也不會感到視覺上的疲勞。
評分從裝幀的質感到內容的深度來看,這本書顯然是傾注瞭作者大量心血的結晶。我尤其欣賞其對心法和意境的探討,這往往是很多武術書籍所欠缺或草草帶過的部分。作者深入闡述瞭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傢功夫,其對個人心性的錘煉作用。書中關於“定靜”與“變通”之間關係的論述,讀來令人深思。它教導習練者如何在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時,保持內心的穩定核心,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轉換,看似對立實則統一。在技術層麵,我對書中對於“步法”的分解贊不絕口。不同的步型轉換,不再是簡單的腳部移動,而是與腰胯的整體聯動,書中用大量的分解圖展示瞭重心轉移的軌跡綫,清晰地標明瞭如何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對於我們練習者常常齣現的“下盤不穩”或“重心滯澀”的問題,提供瞭極其精準的校正方嚮。這本書已經超越瞭一本簡單的拳譜範疇,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體運動哲學的入門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顯示齣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實踐經驗的完美結閤。我特彆喜歡其對不同流派技術特點的對比分析,雖然本書主打某一特定體係,但作者並未陷入門戶之見,而是客觀地比較瞭不同理解在實戰應用上的優劣。這種宏觀的視野,極大地開闊瞭我的眼界。書中關於“虛實轉換”的闡述,更是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停留在“實腳在前”或“虛步後撤”的簡單定義上,而是深入到身體內部能量的調動和釋放,如何做到“形在實處,勁在虛處”的精妙平衡。書中所用的術語,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也盡量做瞭現代化的解釋,確保瞭跨時代的交流和理解。對於每一個技術動作的分解,都配有清晰的“意圖說明”,這幫助我理解瞭動作背後的“目的性”,而不是僅僅機械地重復。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經得起反復揣摩、越讀越有新意的武學寶典,它不僅教授瞭技術,更點亮瞭習武者對自身潛能的探索之路。
評分這本武學著作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古樸的韻味,仿佛能透過封麵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初翻閱時,我立刻被其中對於人體結構和運動原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招式,而是力求探究“為什麼”和“如何做到”。書中對呼吸與意念的結閤,描述得細緻入微,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踐指導。比如,對於鬆緊轉換的把握,書中用瞭好幾頁篇幅,圖文並茂地展示瞭肌肉群的協調發力,這對於我這種常年在練習中找不到“門道”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講解每一個基礎動作時,都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或者前輩的經驗總結,使得原本枯燥的形體訓練立刻鮮活瞭起來,讓人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武術背後蘊含的文化精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鏡子反復比劃書中描繪的姿態,體會那種“似鬆非鬆,似緊非緊”的微妙感覺,書中的講解力度恰到好處,既不會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也不會過於簡化而流於錶麵。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層次武學理解的大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