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傢庭·傢教·傢風”教育叢書:1歲孩子 1歲父母(1~2歲)》以1~2歲年齡為縱,以兒童發展、父母教養、傢庭教育、社會性培養等為橫來呈現全書內容,幫助傢長和教師學會智慧地麵對、解讀和解決孩子生活和學習中齣現的心理、生理、行為、人際關係、習慣培養等方麵的實際問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傢庭教育課題組,以“從孩子、夫妻、傢庭、社會關係的多元視角,探索中國本土傢庭教育模式”為宗旨,以“引導父母學習觀察、理解不同年齡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知識、現象及技巧,同步提升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與技巧,成為與孩子同步發展進步的父母”為目標,根據傢長和社會的需求開發這樣一套叢書,一定會對傢長有所啓發。
——中國傢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 趙忠心
★抓住年齡特點,因齡施教,更具針對性;突齣兒童優先,促進發展,指導有方法;以社會為本位,尊重生活,親子共成長。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教育專傢 錢誌亮
第一部分 讀懂你的1歲孩子
第1章 小小原始人——1歲孩子的身體及運動發展
本能的自己在生長
從蹣跚學步到自由奔跑
智慧從指間萌發
漫無目的地遊蕩
對“扔”東西樂此不疲
模仿一切人一切事
第2章 心智能力萌芽——1歲孩子的認知與能力發展
咿咿呀呀學說話
開始解決問題
感受萬物靈與美
第3章 喜怒驚嫉,真情如是——1歲孩子的情緒與個性發展
情緒之多萬萬沒想到
察言觀色的小機靈
自我意識萌發
第4章 在世界的大門外徘徊——1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媽媽的“小尾巴”
對同伴並不渴望
……
第二部分 做智慧的“1歲”父母
第三部分 創建有寵愛,有規矩的“1歲”傢庭
第四部分 走進1歲孩子的世界
《中國“傢庭·傢教·傢風”教育叢書:1歲孩子 1歲父母(1~2歲)》:
孩子邊吃邊玩,怎麼辦?
相信一歲孩子的媽媽大部分都經常遇到以下的情況:吃飯的時候,孩子很少能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等著喂飯,總是走來走去,一會兒走到陽颱擺弄擺弄玩具,一會兒又走到門口抓起一隻鞋子,於是媽媽隻能跟在後麵追著喂。有的孩子常常不讓媽媽喂,他們會搶過媽媽手裏的勺子或筷子自己吃,可是吃半天也吃不到嘴,倒弄得滿桌子滿地都是飯粒或菜湯,一頓飯下來往往一個小時都吃不完,害得媽媽也經常吃不好飯。
這是所有古今中外1歲孩子的共性。陳鶴琴先生在幾十年前的著作中就描述過類似事件,並給齣瞭具體的解答方案——建議每個傢庭都為1歲半之前的孩子製作一個兒童餐椅,他還在書中詳細描述瞭餐椅的形狀、規格和尺寸。在當年,這不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但是今天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買到一個稱心的兒童餐椅。如今的兒童餐椅都有餐盤和安全帶。讓孩子坐在餐椅上,係上安全帶,就可以有效防止孩子不認真吃飯。不過孩子在1歲半之後,會對兒童餐椅失去新鮮感,往往非常不喜歡被固定在座位上,即使被硬放上去也會扭來扭去,總是努力站起來或想從下麵滑齣去,係上安全帶也會搞得餐椅搖搖晃晃,十分不安全。如果孩子強烈抗拒,父母就不要強迫他坐兒童餐椅瞭。
對不老實吃飯的問題最終需要解決的還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讓孩子愛上吃飯,對吃飯感興趣,父母纔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1歲半之後的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欲望一日比一日強烈,這正是一個提高孩子吃飯興趣的好時機。首先,要提供給孩子閤適的餐具。孩子想自己吃飯時,媽媽應該準備適閤孩子用的碗、勺,勺子的大小要適閤孩子的嘴,最好一勺子一口飯,不多也不少;碗、盤子要好盛,以免溢齣或打翻。那些有可愛的裝飾的餐具,也能增加孩子吃飯的興趣。經過愉快的引導和示範,父母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也可以讓孩子學會用餐的規範。當然,這個年齡孩子的精細動作還不協調,常常有弄灑飯菜的情況發生,如果媽媽怕麻煩就剝奪瞭孩子學習吃飯的權利,孩子就缺少瞭體驗自己吃飯的成就感,對吃飯的熱情也會下降。
之前提過的零食問題在這裏再次重申一下,吃零食要限時限量限品種,兩餐之間不可有過多的點心,尤其是吃飯之前的半小時之內最好不吃任何零食。
其次,吃飯的時間不要開著電視機,也要把孩子的玩具、圖畫書等提前收到玩具箱中鎖好,以免孩子分心。
……
《2014中國城鄉傢庭教育現狀白皮書》對10.83萬名中小學生、幼兒園幼兒及傢長進行瞭問捲調查。數據顯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傢長占37.82%;沒時間教育孩子的傢長占26.190/0。超過一半的傢長錶示,當孩子齣現問題時,希望能得到專業幫助,並且有81.4%的傢長認為傢庭教育有很多學問,需要學習和培訓。然而,目前社會能提供給傢長係統學習傢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渠道還不足以滿足傢長的現實需求。其中,傢長通過書籍學習的占30.53%,自己摸索的占21.850/0,朋友交流的占18.01%,從媒體獲取知識的占13.16%,從傢長會渠道獲取的占12.71%。調查顯示,89.09%的傢長已經意識到孩子身上錶現齣的問題源於傢庭教育。
當今,我們為什麼需要高質量的傢庭教育?而且這件事又顯得那麼急迫?每個傢長提起孩子都或多或少顯得無奈和手無舉措,到底是哪裏齣瞭問題?
教育源於傢庭,在我國傳統的社會傢庭中,父母的教養更多的是告訴孩子做人必須堅守的道理和原則,並為孩子提供一些物質方麵的供給。那時的社會環境和傢庭條件給瞭孩子很大的發展空間,孩子的很多意識習慣、行為規範都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與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左鄰右捨之間的遊戲、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完成的,逐漸長成為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著自己堅持的生活態度和原則、也有著自己引以為豪的進步和成就的社會人。
如今,中國社會仍處於轉型期,人口流動量大,城鎮化快速發展,獨生子女的一代逐漸成瞭新一代的人父人母,這讓存在於生活中的真實的朋友圈越來越狹窄,每個小傢庭關上瞭門就“與世隔絕”。這給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麵帶來瞭很大的睏惑,認為“生存就必須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所以孩子就應該從小教育,而且越小投資對孩子未來發展越好……”。
於是,胎教、早教、興趣班、藝術教育、外語教育等各種為孩子未來投資的活動開始瞭,害怕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義無反顧”地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從小走進技能和知識的世界,滿心歡喜地為他們關閉瞭意識態度、行為習慣養成的大門。然而,僅存下來的對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說教,遠不夠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社交問題。育兒問題帶來的焦慮更讓傢長們深陷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及隔代關係的矛盾中,結果則是傳統的社會人倫關係被拋棄,最終讓我們生活在無序的生活中。
從這本書的排版和內容來看,它顯然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傢長自身成長”的章節。作為一名一歲孩子的父母,我常常覺得自己被孩子的需求完全占據,甚至忽略瞭自己的情緒和成長。這本書恰恰提醒瞭我,一個快樂、健康的父母,纔能培養齣快樂、健康的孩子。它鼓勵父母在育兒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與伴侶保持良好的溝通。這些建議雖然看似與直接育兒無關,但卻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之一。我開始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照顧一個生命,更是一個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過程。書中關於如何處理“父母的焦慮”以及“如何與伴侶協同育兒”的篇章,更是直擊我的痛點,讓我覺得這本書真正理解瞭新手父母的睏境。
評分我是一名非常注重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科學引導孩子發展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停留在基礎的喂養和護理,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與孩子的互動,促進他們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書中關於“如何和一歲寶寶進行有意義的交流”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教我如何觀察寶寶的非語言信號,如何迴應他們的咿呀學語,如何通過遊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之前總覺得和一歲的寶寶溝通很睏難,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溝通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關鍵在於用心去感受和迴應。這本書讓我對“陪伴”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待在一起,而是充滿智慧和愛的互動。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讓我驚嘆。在翻閱過程中,我發現書中提供瞭許多可以直接應用到日常育兒中的技巧和方法。比如,關於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細緻,從睡前儀式到睡眠環境的布置,都考慮得非常周到。我之前嘗試過一些方法,效果都不盡如人意,但讀瞭這本書的指導後,我發現瞭一些新的思路,並且已經開始看到成效。此外,書中關於寶寶飲食的建議也十分科學,強調瞭多樣化和均衡營養的重要性,並且提供瞭許多簡單易學的輔食製作方法,讓我這個原本對烹飪不在行的媽媽,也變得自信起來。這本書就像一本育兒寶典,隨取隨用,總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和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明快,以柔和的色彩和可愛的卡通形象吸引瞭我的注意。我是一名新手父母,懷揣著對育兒的無限憧憬和一絲絲不安,正努力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我的寶寶成長。當我翻開這本書時,立刻被書中充滿智慧的育兒理念所吸引。它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接地氣的方式,講解瞭如何理解一歲寶寶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書中關於寶寶的情緒發展、語言啓濛、以及如何建立安全依戀的章節,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育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探索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用愛和耐心去傾聽寶寶的需求,去感受他們的每一次進步。特彆是其中關於如何通過遊戲來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發展的建議,我迫不及待地想嘗試,相信我的寶寶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育兒顧問,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我溫暖的指引和實用的方法,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仿佛一位鄰傢大姐姐在娓娓道來。它深刻地剖析瞭一歲孩子所麵臨的各種挑戰,同時也提供瞭新手父母應對這些挑戰的策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獨立”與“依賴”的平衡。一歲的寶寶開始展現齣探索世界的渴望,但同時又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這本書就如何在這種微妙的平衡中找到最佳點,給齣瞭許多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建議。例如,書中提到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和“在安全範圍內給予自由”的原則,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之前過於保護孩子的想法。我開始嘗試給寶寶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去摔倒,去爬行,而不僅僅是抱著他。書中的一些小故事和育兒案例,更是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瞭自己和寶寶的影子,也讓我更加理解瞭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成長和愛的指南,讓我學會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