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丛书:1岁孩子 1岁父母(1~2岁)》以1~2岁年龄为纵,以儿童发展、父母教养、家庭教育、社会性培养等为横来呈现全书内容,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会智慧地面对、解读和解决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生理、行为、人际关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以“从孩子、夫妻、家庭、社会关系的多元视角,探索中国本土家庭教育模式”为宗旨,以“引导父母学习观察、理解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现象及技巧,同步提升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与技巧,成为与孩子同步发展进步的父母”为目标,根据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这样一套丛书,一定会对家长有所启发。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赵忠心
★抓住年龄特点,因龄施教,更具针对性;突出儿童优先,促进发展,指导有方法;以社会为本位,尊重生活,亲子共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 钱志亮
第一部分 读懂你的1岁孩子
第1章 小小原始人——1岁孩子的身体及运动发展
本能的自己在生长
从蹒跚学步到自由奔跑
智慧从指间萌发
漫无目的地游荡
对“扔”东西乐此不疲
模仿一切人一切事
第2章 心智能力萌芽——1岁孩子的认知与能力发展
咿咿呀呀学说话
开始解决问题
感受万物灵与美
第3章 喜怒惊嫉,真情如是——1岁孩子的情绪与个性发展
情绪之多万万没想到
察言观色的小机灵
自我意识萌发
第4章 在世界的大门外徘徊——1岁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妈妈的“小尾巴”
对同伴并不渴望
……
第二部分 做智慧的“1岁”父母
第三部分 创建有宠爱,有规矩的“1岁”家庭
第四部分 走进1岁孩子的世界
《中国“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丛书:1岁孩子 1岁父母(1~2岁)》:
孩子边吃边玩,怎么办?
相信一岁孩子的妈妈大部分都经常遇到以下的情况:吃饭的时候,孩子很少能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等着喂饭,总是走来走去,一会儿走到阳台摆弄摆弄玩具,一会儿又走到门口抓起一只鞋子,于是妈妈只能跟在后面追着喂。有的孩子常常不让妈妈喂,他们会抢过妈妈手里的勺子或筷子自己吃,可是吃半天也吃不到嘴,倒弄得满桌子满地都是饭粒或菜汤,一顿饭下来往往一个小时都吃不完,害得妈妈也经常吃不好饭。
这是所有古今中外1岁孩子的共性。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的著作中就描述过类似事件,并给出了具体的解答方案——建议每个家庭都为1岁半之前的孩子制作一个儿童餐椅,他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餐椅的形状、规格和尺寸。在当年,这不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买到一个称心的儿童餐椅。如今的儿童餐椅都有餐盘和安全带。让孩子坐在餐椅上,系上安全带,就可以有效防止孩子不认真吃饭。不过孩子在1岁半之后,会对儿童餐椅失去新鲜感,往往非常不喜欢被固定在座位上,即使被硬放上去也会扭来扭去,总是努力站起来或想从下面滑出去,系上安全带也会搞得餐椅摇摇晃晃,十分不安全。如果孩子强烈抗拒,父母就不要强迫他坐儿童餐椅了。
对不老实吃饭的问题最终需要解决的还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吃饭。让孩子爱上吃饭,对吃饭感兴趣,父母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1岁半之后的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的欲望一日比一日强烈,这正是一个提高孩子吃饭兴趣的好时机。首先,要提供给孩子合适的餐具。孩子想自己吃饭时,妈妈应该准备适合孩子用的碗、勺,勺子的大小要适合孩子的嘴,最好一勺子一口饭,不多也不少;碗、盘子要好盛,以免溢出或打翻。那些有可爱的装饰的餐具,也能增加孩子吃饭的兴趣。经过愉快的引导和示范,父母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用餐的规范。当然,这个年龄孩子的精细动作还不协调,常常有弄洒饭菜的情况发生,如果妈妈怕麻烦就剥夺了孩子学习吃饭的权利,孩子就缺少了体验自己吃饭的成就感,对吃饭的热情也会下降。
之前提过的零食问题在这里再次重申一下,吃零食要限时限量限品种,两餐之间不可有过多的点心,尤其是吃饭之前的半小时之内最好不吃任何零食。
其次,吃饭的时间不要开着电视机,也要把孩子的玩具、图画书等提前收到玩具箱中锁好,以免孩子分心。
……
《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对10.83万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幼儿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长占37.82%;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占26.190/0。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希望能得到专业帮助,并且有81.4%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有很多学问,需要学习和培训。然而,目前社会能提供给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渠道还不足以满足家长的现实需求。其中,家长通过书籍学习的占30.53%,自己摸索的占21.850/0,朋友交流的占18.01%,从媒体获取知识的占13.16%,从家长会渠道获取的占12.71%。调查显示,89.09%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问题源于家庭教育。
当今,我们为什么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而且这件事又显得那么急迫?每个家长提起孩子都或多或少显得无奈和手无举措,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教育源于家庭,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更多的是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坚守的道理和原则,并为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供给。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给了孩子很大的发展空间,孩子的很多意识习惯、行为规范都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的游戏、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完成的,逐渐长成为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自己坚持的生活态度和原则、也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进步和成就的社会人。
如今,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量大,城镇化快速发展,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成了新一代的人父人母,这让存在于生活中的真实的朋友圈越来越狭窄,每个小家庭关上了门就“与世隔绝”。这给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认为“生存就必须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所以孩子就应该从小教育,而且越小投资对孩子未来发展越好……”。
于是,胎教、早教、兴趣班、艺术教育、外语教育等各种为孩子未来投资的活动开始了,害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义无反顾”地替孩子做主,让孩子从小走进技能和知识的世界,满心欢喜地为他们关闭了意识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的大门。然而,仅存下来的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说教,远不够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社交问题。育儿问题带来的焦虑更让家长们深陷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及隔代关系的矛盾中,结果则是传统的社会人伦关系被抛弃,最终让我们生活在无序的生活中。
从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来看,它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家长自身成长”的章节。作为一名一岁孩子的父母,我常常觉得自己被孩子的需求完全占据,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和成长。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一个快乐、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快乐、健康的孩子。它鼓励父母在育儿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建议虽然看似与直接育儿无关,但却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我开始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照顾一个生命,更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父母的焦虑”以及“如何与伴侣协同育儿”的篇章,更是直击我的痛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真正理解了新手父母的困境。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注重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科学引导孩子发展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喂养和护理,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与孩子的互动,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书中关于“如何和一岁宝宝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我如何观察宝宝的非语言信号,如何回应他们的咿呀学语,如何通过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之前总觉得和一岁的宝宝沟通很困难,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和回应。这本书让我对“陪伴”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待在一起,而是充满智慧和爱的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惊叹。在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提供了许多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育儿中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关于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书中给出的建议非常细致,从睡前仪式到睡眠环境的布置,都考虑得非常周到。我之前尝试过一些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但读了这本书的指导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并且已经开始看到成效。此外,书中关于宝宝饮食的建议也十分科学,强调了多样化和均衡营养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许多简单易学的辅食制作方法,让我这个原本对烹饪不在行的妈妈,也变得自信起来。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宝典,随取随用,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仿佛一位邻家大姐姐在娓娓道来。它深刻地剖析了一岁孩子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手父母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独立”与“依赖”的平衡。一岁的宝宝开始展现出探索世界的渴望,但同时又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这本书就如何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点,给出了许多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例如,书中提到的“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自由”的原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之前过于保护孩子的想法。我开始尝试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摔倒,去爬行,而不仅仅是抱着他。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和育儿案例,更是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宝宝的影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爱的指南,让我学会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快,以柔和的色彩和可爱的卡通形象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是一名新手父母,怀揣着对育儿的无限憧憬和一丝丝不安,正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陪伴我的宝宝成长。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书中充满智慧的育儿理念所吸引。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如何理解一岁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书中关于宝宝的情绪发展、语言启蒙、以及如何建立安全依恋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最重要的是用爱和耐心去倾听宝宝的需求,去感受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通过游戏来促进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的建议,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相信我的宝宝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顾问,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温暖的指引和实用的方法,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