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係列: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優選》介紹瞭角膜光學特性的主要參數、檢查評估、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原則,其中重點為該理論和方法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領域的臨床應用。為瞭集學術性、實用性於一身,《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係列: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優選》以“典型病例+診療思路”的體例來闡述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臨床應用。為瞭全書介紹方便,《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係列: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優選》選擇以Scheimpflug原理眼前節分析儀(Pentacam)為例進行介紹,但是所述的基本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其他設備的檢查結果。同時,製作成“口袋書”的版式,便於臨床工作中的攜帶和查閱,希望成為廣大眼科醫務工作者臨床診療中的重要工具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角膜光學特性與屈光性白內障手術
第一節 角膜光學特性在人工晶狀體優選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時代的人工晶狀體
第二章 角膜光學特性及其檢查
第一節 角膜光學特性的主要參數
第二節 檢查設備及其原理
第三章 角膜光學特性的判讀(以Pentacam為例)
第一節 白內障術前常用的Pentacam圖
第二節 Pentacam讀圖詳解
第三節 檢查注意事項及閱片
第四章 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原則
第一節 根據全角膜散光優選Toric人工晶狀體
第二節 根據全角膜球差優選非球麵人工晶狀體
第三節 根據全角膜不規則散光優選多焦點人工晶狀體
第四節 根據角膜前後錶麵麯率半徑比優選人工晶狀體屈光力
第五節 Kappa角或Alpha角
第五章 角膜散光優選人工晶狀體病例
第一節 規則散光<1.5D
第二節 規則散光>1.5D,中央與周邊相近
第三節 中央散光>1.5D,周邊散光<1.5D
第六章 角膜球差優選人工晶狀體病例
第一節 角膜球差≥0.35gm
第二節 角膜球差0.25~0.35靘
第三節 角膜球差0.2~0.25靘
第四節 角膜球差0.05~0.2靘
第五節 角膜球差<0.05靘
第六節 角膜球差>0.5靘
第七節 雙眼角膜球差明顯差異
第七章 角膜不規則散光優選人工晶狀體病例
第一節 散光中央大、較規則,周邊小,不規則散光大
第二節 規則散光小,不規則散光大
第八章 角膜前後錶麵麯率半徑比優選人工晶狀體病例
第一節 近視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後
第二節 角膜手術後低值
第三節 角膜手術後高值
第九章 Kappa角優選人工晶狀體病例
第一節 正常Kappa角
第二節 大Kappa角
第十章 病例分析練習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部分人工晶狀體及其參數
附錄二 英漢專業名詞對照錶
前言/序言
白內障手術已從復明手術嚮屈光手術轉變,術後不僅要“看見”,更需要“看得清晰、看得舒適、看得持久”。白內障術後,晶狀體己被摘除,角膜的光學質量直接影響全眼的光學質量。因此,對於人工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與角膜光學性能的匹配程度成為影響屈光性白內障術後視覺質量的關鍵因素。白內障手術醫師需要精準把握人眼特性,尤其是角膜光學,以提高白內障術後的視覺質量。
本團隊在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方麵開展瞭一些前期研究和臨床工作。在與眼科同道分享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缺乏係統全麵介紹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臨床實踐的相關著作,眼科同道們在臨床應用時亦缺乏係統的參考書籍,更談不上標準化。我們決心嘗試對國內外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做係統的梳理,結閤本團隊的臨床實踐,總結成書齣版。
本書介紹瞭角膜光學特性的主要參數、檢查評估、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原則,其中重點為該理論和方法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領域的臨床應用。為瞭集學術性、實用性於一身,本書以“典型病例+診療思路”的體例來闡述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臨床應用。為瞭全書介紹方便,本書選擇以Scheimpflug原理眼前節分析儀(Pentacam)為例進行介紹,但是所述的基本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其他設備的檢查結果。同時,製作成“口袋書”的版式,便於臨床工作中的攜帶和查閱,希望成為廣大眼科醫務工作者臨床診療中的重要工具書。
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在眼科臨床中需要一個實踐、探索、總結、完善的過程。囿於個人學識水平和編撰時間,本書難免存在局限性,敬請同道們提齣寶貴意見,使我們的工作能有更好的改進。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我的研究生(以姓氏拼音為序)邵旭、葉貝、硃廣晶付齣瞭辛勤勞動,在此嚮他們錶示深深的謝意!
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增進眼科同道的交流,更好地讓基於角膜光學特性的人工晶狀體優選服務於白內障臨床實踐,進一步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臨床和學術水平,以造福廣大病人!
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係列: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優選 前言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白內障手術已不再僅僅是恢復視力的手段,更成為改善患者視覺質量、重塑生活精彩的重要契機。在眾多的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技術中,對角膜光學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人工晶狀體的精準選擇,無疑是實現卓越術後視覺效果的關鍵。 本書係聚焦於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核心要素——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優選,旨在為眼科臨床醫生、科研人員以及對眼科手術有深入瞭解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詳盡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我們深入剖析瞭角膜的生物力學、屈光狀態、各類像差以及其在屈光手術中的復雜作用,並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瞭當前市場上各類人工晶狀體的原理、設計理念、適應癥、局限性以及最新的發展趨勢。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和産品,而是力求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層層遞進,揭示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我們相信,隻有透徹理解瞭角膜這一人體最重要屈光介質的細微之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人工晶狀體選項中,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製最適閤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超越單純白內障移除的“屈光性”飛躍。 第一篇:角膜光學特性的深度解析 第一章:角膜結構與生理功能 本章將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角度,全麵介紹角膜的層狀結構,包括上皮層、前彈力層(Bowman層)、基質層、後彈力層(Descemet膜)以及內皮層。我們將重點闡述各層細胞的特性、代謝方式以及其在維持角膜透明性、完整性和屈光力中的作用。特彆地,我們將深入探討角膜上皮細胞的再生能力、基質層膠原縴維的排列方式及其對角膜力學特性的影響,以及內皮細胞的數量與功能對角膜水腫的調控機製。 第二章:角膜的屈光特性與測量技術 角膜是眼球最主要的屈光介質,其屈光力約占眼球總屈光力的三分之二。本章將詳細介紹角膜的屈光度測量原理,包括角膜麯率測量(如角膜地形圖、角膜麯率計)和角膜屈光力測定(如Scheimpflug成像技術、視網膜光學相乾斷層掃描OCT)。我們將重點分析不同測量技術的優劣,以及它們在評估角膜形態、識彆不規則散光、預測術後散光變化等方麵的應用價值。同時,我們將討論角膜麯率分布的不均勻性及其對整體屈光狀態的影響。 第三章:角膜散光與不規則散光的分類與評估 散光是影響視力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中,準確評估和處理角膜散光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闡述規則散光和不規則散光的概念、成因及其對視覺質量的影響。我們將介紹各種散光測量工具,如散光錶、角膜地形圖、波前像差分析儀等,並深入講解如何通過這些工具解讀角膜散光的類型、度數、軸位以及不規則散光的具體模式(如圓錐角膜、角膜緣白斑、角膜移植術後等)。我們將強調對不規則角膜的識彆和術前評估的重要性,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人工晶狀體的選擇和術後視覺預期的設定。 第四章:角膜像差及其對視覺質量的影響 除瞭基本的屈光度和散光,角膜錶麵的微小起伏和不規則性會産生各種高階像差,如球差、彗差、像散(高階)、三葉草形像差等。本章將詳細介紹這些像差的類型、産生機製以及它們對患者裸眼視力、對比敏感度、眩光、光暈等視覺質量指標的影響。我們將探討波前像差技術在角膜像差分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解讀波前圖譜,評估角膜像差對視覺功能的影響程度。理解角膜像差的貢獻,有助於我們在選擇人工晶狀體時,更精準地預測和管理術後視覺效果。 第五章:角膜生物力學特性與手術反應 角膜的生物力學特性,即其抵抗變形的能力,對角膜的穩定性和屈光狀態具有重要影響。本章將探討角膜的彈性、剛度等力學參數,並介紹測量角膜生物力學特性的方法,如角膜生物力學測量儀(Corneal Stenography,CS)或基於眼壓測量的角膜應力-應變分析。我們將深入分析角膜厚度、角膜緣的厚度和結構、以及角膜的健康狀況(如內皮細胞密度)如何影響其生物力學穩定性。特彆地,我們將討論在接受白內障手術(特彆是微創手術)或角膜屈光手術後,角膜的生物力學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其對術後屈光穩定性的潛在影響。 第六章:影響角膜光學特性的臨床因素 本章將聚焦於臨床實踐中可能影響角膜光學特性的常見因素。我們將討論年齡、性彆、種族、屈光不正類型、眼部疾病史(如青光眼、翼狀胬肉、乾眼癥)、既往的眼部手術史(如LASIK、PRK、角膜移植)等是如何改變角膜的麯率、厚度、透明度以及其屈光和光學特性的。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因素在評估患者角膜狀況時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指導我們進行個體化的手術規劃和人工晶狀體的選擇。 第二篇:人工晶狀體的優選策略 第一章:人工晶狀體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的人工晶狀體知識框架。我們將詳細介紹各類人工晶狀體(Intraocular Lenses, IOLs)的基本分類,包括其材料(如PMMA、矽膠、丙烯酸酯)、光學設計(如球麵、非球麵)、焦點類型(如單焦點、多焦點、散光矯正型)以及其在眼內植入的位置(如前房型、虹膜固定的、囊袋型)。我們將深入解釋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光學質量和生物相容性,以及不同光學設計如何影響其成像質量和屈光矯正能力。 第二章:傳統單焦點人工晶狀體及其應用 單焦點人工晶狀體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人工晶狀體之一。本章將詳細介紹傳統單焦點人工晶狀體的設計特點、優勢和局限性。我們將重點分析其屈光設計如何實現對遠視力或近視力的矯正,以及其在滿足患者基本視力需求方麵的錶現。同時,我們將討論其在矯正散光方麵的局限性,以及在選擇單焦點晶狀體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齡、生活習慣和對術後視力效果的期望。 第三章:非球麵人工晶狀體及其視像質量優勢 非球麵人工晶狀體在改善視覺質量方麵具有顯著優勢。本章將詳細介紹非球麵設計的原理,即通過精確控製鏡片錶麵的麯率,抵消或減弱由人眼自身角膜和晶狀體産生的高階像差(尤其是球差)。我們將重點分析非球麵晶狀體如何改善裸眼視力、提高對比敏感度、減少眩光和光暈,從而為患者提供更清晰、更銳利的視覺體驗。我們將討論不同品牌和型號非球麵晶狀體的特性,以及其在術後視覺效果上的具體錶現。 第四章:多焦點人工晶狀體:原理、類型與選擇 多焦點人工晶狀體是實現術後“看遠看近”全距離視力的重要技術。本章將深入剖析多焦點晶狀體的設計原理,包括衍射型、摺射型、景深延長型(EDOF)等不同類型。我們將詳細介紹每種類型的成像機製、優勢、潛在的副作用(如眩光、光暈、對比度下降)以及其適用人群。我們將著重探討在選擇多焦點晶狀體時,如何結閤患者的角膜狀況(尤其是散光情況)、瞳孔大小、生活方式和對視力補償的要求,來評估其潛在的療效和風險。 第五章:散光矯正型人工晶狀體(Toric IOLs)的精準應用 對於存在顯著角膜散光的患者,散光矯正型人工晶狀體是實現術後視力清晰度的關鍵。本章將詳細介紹Toric IOLs的設計原理,包括如何通過其特殊的散光補償區域來抵消角膜散光。我們將重點闡述在選擇Toric IOLs時,需要進行精準的角膜散光測量,包括散光的度數、軸位以及角膜的非規則性。我們將探討不同品牌的Toric IOLs的特點、植入技術的關鍵步驟(如軸嚮對準)、術後散光變化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術後殘餘散光。 第六章:景深延長型(EDOF)人工晶狀體:新一代視覺補償技術 景深延長型(EDOF)人工晶狀體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一類新型人工晶狀體,旨在提供一個更連續的近中遠視力。本章將深入探討EDOF晶狀體的設計理念,重點分析其如何通過特殊的衍射或摺射結構,創造一個更長的連續焦點範圍,從而減少傳統多焦點晶狀體可能帶來的視物質量下降。我們將對比EDOF晶狀體與傳統單焦點和多焦點晶狀體的性能,探討其在改善中間視力、減少眩光和光暈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不同患者群體中的應用前景。 第七章:人工晶狀體的生物相容性與長期穩定性 本章將關注人工晶狀體的生物相容性和長期穩定性,這是保證術後視覺效果持久的重要因素。我們將詳細討論不同人工晶狀體材料(PMMA、矽膠、丙烯酸酯)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其抗炎反應、蛋白質吸附、鈣化風險以及其在眼內的長期穩定性。我們將探討後囊膜渾濁(PCO)的發生機製,以及如何通過人工晶狀體的設計(如非球麵後錶麵、防PCO設計)來降低PCO的發生率。此外,我們還將討論人工晶狀體在眼內的移位、傾斜等可能影響術後屈光狀態的因素。 第八章:角膜光學特性與人工晶狀體選擇的整閤策略 本章將是本書的核心總結篇,旨在將前兩篇的內容進行深度整閤,形成一套完整的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決策流程。我們將係統性地分析患者的角膜光學特性(包括屈光度、散光、角膜像差、生物力學特性)是如何影響人工晶狀體的選擇。我們將提供具體的臨床案例分析,演示如何根據不同角膜狀況和患者需求,從單焦點、非球麵、多焦點、Toric IOLs、EDOF IOLs等選項中,做齣最優化的決策。我們將強調個體化評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最大化術後視覺質量,實現患者的屈光性期望。 第九章: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新技術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放眼未來,探討屈光性白內障手術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和發展趨勢。我們將介紹如微小切口晶狀體植入技術、個性化波前引導的晶狀體植入、新型可調節人工晶狀體、角膜生物力學增強技術等前沿領域。我們將展望未來,預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在屈光性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以及個性化精準醫療將如何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視覺體驗。 結語 本書係的齣版,希望能夠為眼科同仁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實用的學習平颱,共同推動屈光性白內障手術嚮更高水平發展。我們相信,通過對角膜光學特性的深刻洞察和對人工晶狀體的精準優選,我們能夠為更多患者帶來清晰、舒適、高質量的視覺,重塑他們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