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實行主編負責製,在統一思想下進行係統規劃,保證良好的全程質量策劃、質量控製、質量保證。在編寫過程中,統籌協調學科內各編委、捲內條目以及學科間編委、捲間條目,努力做到科學布局、閤理分工、層次分明、邏輯嚴謹、詳略有方。在內容編排上,務求做到“全準精新”。形式“全”:學科“全”,冊內條目“全”,全麵展現學科麵貌;內涵“全”:知識結構“全”,多方位進行條目闡釋;聯係整閤“全”:多角度編製知識網。數據“準”:基於quan威文獻,引用準確數據,錶述quan威觀點;把握“準”:審慎洞察知識內涵,準確把握取捨詳略。內容“精”:“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內容豐富而精煉,文字簡潔而規範;邏輯“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裏。”嚴密說理,科學分析。知識“新”:以新的知識積纍體現時代氣息;見解“新”:體現齣學術水平,具有科學性、啓發性和先進性。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藥學
臨床中藥學
中藥
本草
草藥
中草藥
植物藥
動物藥
礦物藥
中藥分類方法
中藥材
道地藥材
中藥飲片
中成藥
中藥采集
中藥貯藏
中藥炮製
中藥功效
中藥性能
四氣
五昧
性昧閤參
升降浮沉
歸經
中藥毒性
中藥配伍
中藥用藥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
證候用藥禁忌
服藥飲食禁忌
中藥用量
中藥用法
中藥調劑
中藥煎煮法
特殊煎煮法
中藥服法
解錶藥
發散風寒藥
生薑
白芷
防風
羌活
蒼耳子
蒼耳草
辛夷
細辛
荊芥
香薷
桂枝
麻黃
紫蘇葉
紫蘇梗
□本
鵝不食草
西河柳
零陵香
蔥白
鬍荽
發散風熱藥
升麻
木賊
牛蒡子
柴鬍
浮萍
淡豆豉
桑葉
菊花
葛根
薄荷
……
索引
前言/序言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終於和讀者朋友們見麵瞭!
古往今來,凡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之時代,國之重器皆為科技、文化領域的鴻篇巨製。唐代《藝文類聚》、宋代《太平禦覽》、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等,無不彰顯盛世之輝煌。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先後組織編纂瞭《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第二版,成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繁榮發達的重要標誌。醫學的發展,從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之大成,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集中體現。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醫藥衛生領域科技日新月異,知識大幅更新。廣大讀者對醫藥衛生領域的知識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因此,編纂一部醫藥衛生領域的專業性百科全書,進一步規範醫學基本概念,整理醫學核心體係,傳播精準醫學知識,促進醫學發展和人類健康的任務迫在眉睫。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以及國傢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應運而生。
作為當代中華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肩負著全麵總結國內外醫藥衛生領域經典理論、先進知識,迴顧展現我國衛生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中華文明傳統醫藥璀璨曆史文化的使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將成為我國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醫藥衛生領域知識技術的最高“檢閱”、服務韆傢萬戶的國傢健康數據庫和醫藥衛生各學科領域走嚮整閤的平颱。
肩此重任,《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力求做到兩個符閤:一是符閤社會發展趨勢。全麵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通過普及醫學知識,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意識,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二是符閤醫學發展趨勢。遵循先進的國際醫學理念,以“戰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轉變、係統整閤”的人口與健康科技發展戰略為指導。同時,《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力求做到兩個體現:一是體現科學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即學科交叉滲透/知識係統整閤;二是體現繼承發展與時俱進的精神,準確把握學科現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經典理論知識與科學思維精髓,深刻領悟學科當前麵臨的交叉滲透與整閤轉化,敏銳泂察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突破方嚮。
作為未來權威著作的“基準點”和“金標準”,《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製定瞭嚴格的主編、編者遴選原則,聘請瞭一批在學界有相當威望、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專傢教授(包括多位兩院院士)擔任大類主編和學科捲主編,確保全書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另外,還藉鑒瞭已有百科全書的編寫經驗。鑒於《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過程本身帶有科學研究性質,還聘請瞭若乾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專傢作為特約編審,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為全書的順利編纂保駕護航。除瞭編者、編審隊伍外,還製訂瞭詳盡的質量保證計劃。編纂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秉持質量源於設計的理念,共同製訂瞭一係列配套的質量控製規範性文件,建立瞭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優的編纂質量管理方案和各種情況下的處理原則及預案。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實行主編負責製,在統一思想下進行係統規劃,保證良好的全程質量策劃、質量控製、質量保證。在編寫過程中,統籌協調學科內各編委、捲內條目以及學科間編委、捲間條目,努力做到科學布局、閤理分工、層次分明、邏輯嚴謹、詳略有方。在內容編排上,務求做到“全準精新”。形式“全”:學科“全”,冊內條目“全”,全麵展現學科麵貌;內涵“全”:知識結構“全”,多方位進行條目闡釋;聯係整閤“全”:多角度編製知識網。數據“準”:基於權威文獻,引用準確數據,錶述權威觀點;把握“準”:審慎洞察知識內涵,準確把握取捨詳略。內容“精”:“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內容豐富而精煉,文字簡潔而規範;邏輯“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裏。”嚴密說理,科學分析。知識“新”:以最新的知識積纍體現時代氣息;見解“新”:體現齣學術水平,具有科學性、啓發性和先進性。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之“中華”二字,意在中華之文明、中華之血脈、中華之視角,而不僅限於中華之地域。在文明交織的國際化浪潮下,中華醫學汲取人類文明成果,正不斷開拓視野,敞開胸懷,海納百川般融入,潤物無聲狀拓展。《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秉承瞭這樣的胸襟懷抱,廣泛吸收國內外華裔專傢加入,力求以中華文明為紐帶,牽係起所有華人專傢的力量,展現齣現今時代下中華醫學文明之全貌。《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作為由中國政府主導,參與編纂學者多、分捲學科設置全、未來受益人口廣的國傢重點齣版工程,得到瞭聯閤國教科文等組織的高度關注,對於中華醫學的全球共享和人類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遠意義。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藥學·中藥學》 編委會 (此處應列齣詳實的編委會成員名單,包括但不限於:顧問、主編、副主編、編委、特邀編委等,並注明其所屬單位或頭銜,體現該書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前言 中藥,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承載著數韆年與疾病鬥爭的智慧與經驗。從古老的《神農本草經》到曆代醫傢的辨證論治,再到現代藥理學的深入探索,中藥的理論體係不斷豐富,實踐應用愈加廣泛。值此之際,《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藥學·中藥學》的問世,旨在係統、全麵、深入地梳理和呈現中藥學這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經典理論、臨床應用以及發展趨勢,為國內外中醫藥研究者、醫務工作者、學習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本權威、詳實、易於查閱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的編纂,匯集瞭當前中醫藥領域的頂尖專傢學者,曆經數載,傾注心血。我們力求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傳統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實現古今、中西的有機融閤。全書內容涵蓋瞭中藥學的基本理論、藥用植物的鑒定與炮製、單味中藥的藥性與功效、常用復方、中藥的質量控製、中藥的藥理與毒理、中藥的臨床應用、以及中藥新藥的研發等多個方麵。 本書的編寫原則是:尊重曆史,立足現狀,麵嚮未來;嚴謹求實,科學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普及與提高並重。 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百科全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藥學的全貌,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瞭解中藥世界的窗戶,激發大傢對中藥學的研究興趣,推動中藥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第一章 中藥學總論 1.1 中藥學的定義與範疇 1.1.1 中藥學的定義 1.1.2 中藥學的研究內容與範疇 1.1.3 中藥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如藥理學、植物學、化學、天然藥物化學等) 1.2 中藥學的曆史發展 1.2.1 萌芽與形成時期(上古至漢代) 1.2.2 發展與成熟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金元) 1.2.3 繼承與創新時期(明清至今) 1.2.4 近代以來中藥學的發展概況 1.3 中藥的來源與采集 1.3.1 中藥的天然來源(植物、動物、礦物) 1.3.2 藥材的采集時間、部位與方法 1.3.3 藥材的鑒彆基礎(形態、性狀、氣味、顯微、化學成分等) 1.3.4 藥用植物的栽培與野生資源保護 1.4 中藥的炮製 1.4.1 炮製的定義、目的與作用 1.4.2 炮製的種類與方法(淨製、切製、炒法、煆法、蒸法、煮法、煨法、炙法、製法等) 1.4.3 常用炮製品的鑒彆與質量評價 1.4.4 炮製工藝的現代化研究 1.5 中藥的質量評價 1.5.1 傳統鑒彆方法(望、聞、問、切在藥材鑒彆中的應用) 1.5.2 現代中藥質量控製技術(理化鑒彆、含量測定、有效成分分析、DNA條形碼技術等) 1.5.3 中藥質量標準與藥典 1.6 中藥的貯藏與養護 1.6.1 影響藥材質量的因素 1.6.2 常用藥材的貯藏方法 1.6.3 藥材的養護與管理 第二章 常用中藥(分類詳述) (此部分為本書的核心內容,將根據中藥的功效與主治進行係統分類,每味中藥的條目應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2.1 解錶藥 2.1.1 辛溫解錶藥 如:麻黃、桂枝、紫蘇、防風、荊芥、白芷、羌活、獨活、香薷、辛夷、蒼耳子、浮萍、蔥白、生薑等。 (每味藥的詳細條目示例) 藥名: 麻黃(Ephedrae Herba) 來源: 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麻黃、中麻黃或麻黃的乾燥草質莖。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無汗,脈浮緊。 喘咳胸悶,痰壅氣逆。 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使用注意: 虛汗、心悸不安者慎用。服藥期間忌酸、冷食物。 炮製: 淨製,去根、節。可用蜜炙、麻黃附子細辛湯等。 藥理研究: 主要成分為麻黃堿、僞麻黃堿等生物堿,具有支氣管擴張、強心、升壓、利尿等作用。 臨床應用: 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支氣管炎、感冒等。 古代記載: 《傷寒論》、《本草綱目》等。 配伍: 常與桂枝配伍(如麻黃湯);與杏仁配伍(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性狀鑒彆: 呈圓柱形或略扁,有分枝,長10~60cm,直徑0.2~0.6cm。錶麵黃綠色或灰綠色,有縱溝紋,節明顯,有時可見小葉鞘殘基。質脆,易摺斷,斷麵中空。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彆: 莖橫切麵可見角皮層,錶皮細胞呈多角形;皮層薄壁細胞;中柱鞘;維管束外韌型,散列。 化學成分: 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麻黃堿、僞麻黃堿)、黃酮類、酚類等。 2.1.2 辛涼解錶藥 如:薄荷、桑葉、菊花、葛根、升麻、柴鬍、牛蒡子、蟬蛻、竹葉等。 2.2 清熱藥 2.2.1 清熱解毒藥 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闆藍根、大青葉、射乾、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青黛、穿心蓮、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蚤休等。 2.2.2 清熱瀉火藥 如:石膏、知母、梔子、蘆根、竹葉、麥鼕、天花粉、滑石、甘草等。 2.2.3 清熱燥濕藥 如:黃連、黃芩、苦參、秦皮、馬齒莧等。 2.2.4 清熱涼血藥 如:生地黃、玄參、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2.2.5 清虛熱藥 如:地骨皮、白薇、青蒿、柴鬍、知母、黃芩等。 2.3 瀉下藥 如:大黃、芒硝、番瀉葉、桃仁、火麻仁、鬱李仁等。 2.4 祛風濕藥 如:獨活、羌活、防風、杜仲、續斷、桑寄生、木瓜、海風藤、秦艽、薏苡仁、威靈仙、伸筋草、牛膝等。 2.5 芳香化濕藥 如: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草果、厚樸、蒼術、薏苡仁等。 2.6 芳香開竅藥 如:麝香、冰片、牛黃、硃砂、菖蒲、蘇閤香丸(復方)等。 2.7 健脾和胃藥 如: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扁豆、人參、黃芪、山楂、神麯、麥芽、雞內金等。 2.8 祛痰止咳平喘藥 2.8.1 祛痰藥 如:半夏、陳皮、茯苓、貝母、桔梗、前鬍、紫菀、款鼕花、瓜蔞、竹茹、化橘紅、胖大海等。 2.8.2 止咳平喘藥 如:麻黃、杏仁、射乾、白果、紫蘇子、款鼕花、烏梅、五味子等。 2.9 安神藥 如:酸棗仁、柏子仁、遠誌、茯神、龍骨、牡蠣、夜交藤、閤歡花等。 2.10 熄風止痙藥 如:全蠍、蜈蚣、地龍、僵蠶、天麻、鈎藤、白芍、甘草等。 2.11 活血化瘀藥 2.11.1 活血止痛藥 如:川芎、延鬍索、乳香、沒藥、紅花、桃仁、澤蘭、劉寄奴等。 2.11.2 活血調經藥 如:丹參、桃仁、紅花、益母草、澤蘭、牛膝、雞血藤等。 2.11.3 活血消腫藥 如:乳香、沒藥、當歸、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黃等。 2.11.4 活血療傷藥 如:三七、血竭、兒茶、蒲黃、乳香、沒藥等。 2.11.5 開竅藥(兼有活血作用) 如:麝香、蘇閤香等。 2.12 補益藥 2.12.1 補氣藥 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甘草、山藥、扁豆、糯米等。 2.12.2 補血藥 如: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阿膠、雞血藤、桑椹等。 2.12.3 補陰藥 如:沙參、麥鼕、玉竹、石斛、百閤、枸杞子、桑椹、女貞子、墨旱蓮等。 2.12.4 補陽藥 如:鹿茸、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鎖陽、杜仲、續斷、補骨脂、韭子、蛤蚧等。 2.13 收澀藥 如:五味子、烏梅、山茱萸、訶子、石榴皮、馬齒莧、黃連、黃柏、白礬、枯礬、爐甘石等。 2.14 湧泉藥(本目錄不包含該類彆,因其性質或副作用較大,通常不單獨歸類為“湧泉藥”,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歸入其他類彆,如催吐、峻瀉等。) 2.15 攻下藥(與瀉下藥類似,但側重於破積、泄濁等,本書中此部分內容已整閤至“瀉下藥”或其他相應類彆。) 2.16 湧吐藥(本目錄不包含該類彆,因其性質或副作用較大,通常不單獨歸類為“湧吐藥”,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歸入其他類彆,如催吐、峻瀉等。) 2.17 補虛藥(本目錄將“補虛”的概念融入“補益藥”的總分類中,涵蓋氣、血、陰、陽的補充。) 2.18 艾灸藥(此處應為“灸法用藥”的介紹,而非獨立一類。) 如:艾葉(主要用於艾灸)。 2.19 礦物藥 如:硃砂、雄黃、硫磺、磁石、石膏、寒水石、龍骨、珍珠母、禹白附、紫石英、自然銅等。 2.20 動物藥 如:鹿茸、穿山甲、全蠍、蜈蚣、水蛭、地龍、蛇蛻、虻蟲、蟬蛻、白花蛇、烏梢蛇、蛤蚧、麝香、牛黃、琥珀、海馬、海龍、牡蠣、魚鯷、肉桂(動物來源)等。 第三章 常用復方 (本章將係統介紹常用中藥復方,按照其功效與主治進行分類,每個復方條目應包含:方劑名稱、齣處、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方解、加減變化、禁忌等。) 3.1 錶虛類方劑 如:桂枝湯、麻黃湯、參蘇飲、加減葳蕤湯等。 3.2 裏虛類方劑 如:白術散、歸脾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3.3 氣虛類方劑 如:補中益氣湯、生脈散、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3.4 血虛類方劑 如: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血府逐瘀湯等。 3.5 陰虛類方劑 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一貫煎、麥門鼕湯等。 3.6 陽虛類方劑 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四神丸、八味地黃丸等。 3.7 氣滯類方劑 如:越鞠丸、柴鬍疏肝散、厚樸七物湯等。 3.8 血滯類方劑 如: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桂枝茯苓丸等。 3.9 寒濕類方劑 如:胃苓湯、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 3.10 濕熱類方劑 如:連樸飲、甘露飲、茵陳蒿湯等。 3.11 痰濕類方劑 如:二陳湯、導痰湯、溫膽湯等。 3.12 痰熱類方劑 如:清氣化痰丸、滌痰湯等。 3.13 飲食積滯類方劑 如:保和丸、健脾丸、枳實導滯丸等。 3.14 虛寒類方劑 如:理中丸、吳茱萸湯、真武湯等。 3.15 虛熱類方劑 如:青蒿鱉甲湯、玉女煎、清骨散等。 3.16 虛風類方劑 如: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等。 3.17 虛火類方劑 如:補中益氣湯(虛火上炎)、知柏地黃丸(陰虛火旺)等。 3.18 各種雜癥方劑 如:止痛方劑、止血方劑、安胎方劑、催乳方劑、解毒方劑等。 第四章 中藥藥理與毒理 (本章將集中介紹現代藥理學對中藥成分、作用機製的研究,以及中藥的毒性反應與安全性評價。) 4.1 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與分離 4.1.1 傳統提取方法(水煎、浸漬、蒸餾等) 4.1.2 現代提取技術(超聲提取、微波輔助提取、超臨界流體提取等) 4.1.3 分離純化技術(色譜技術、結晶、萃取等) 4.2 常用中藥的藥理作用研究 4.2.1 抗菌、抗病毒作用 4.2.2 抗炎、鎮痛作用 4.2.3 免疫調節作用 4.2.4 抗腫瘤作用 4.2.5 心血管係統作用 4.2.6 神經係統作用 4.2.7 消化係統作用 4.2.8 呼吸係統作用 4.2.9 泌尿係統作用 4.2.10 調節內分泌作用 4.2.11 其他藥理作用 4.3 中藥的毒性與安全性評價 4.3.1 中藥毒性的概念與分類 4.3.2 常見有毒中藥的毒性機理與臨床錶現 4.3.3 中藥的毒性評價方法(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遺傳毒性、緻癌性等) 4.3.4 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與管理 4.3.5 中藥安全性研究進展 第五章 中藥臨床應用 (本章將聚焦中藥在不同疾病領域的臨床應用,突齣辨證論治與臨床療效。) 5.1 中藥在內科疾病中的應用 5.1.1 呼吸係統疾病(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 5.1.2 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潰瘍、腸炎、肝病等) 5.1.3 心血管係統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5.1.4 神經係統疾病(失眠、頭痛、眩暈、帕金森病等) 5.1.5 泌尿係統疾病(腎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疾病等) 5.1.6 糖尿病及並發癥 5.1.7 免疫係統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 5.2 中藥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 5.2.1 感染性疾病(癤、癰、蜂窩織炎等) 5.2.2 創傷與骨摺 5.2.3 瘡瘍、潰瘍 5.2.4 腫瘤輔助治療 5.3 中藥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5.3.1 月經不調、痛經 5.3.2 閉經、不孕癥 5.3.3 妊娠期疾病(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等) 5.3.4 産後病 5.3.5 更年期綜閤徵 5.3.6 盆腔炎、附件炎 5.4 中藥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 5.4.1 小兒感冒、咳嗽 5.4.2 小兒消化不良、腹瀉 5.4.3 小兒疳證 5.4.4 小兒驚厥 5.4.5 小兒麻疹、水痘等傳染病 5.5 中藥在五官科疾病中的應用 5.5.1 眼科疾病(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 5.5.2 耳鼻喉科疾病(咽喉腫痛、鼻塞流涕、耳鳴耳聾等) 5.5.3 口腔科疾病(口腔潰瘍、牙痛等) 5.6 中藥在皮膚科疾病中的應用 5.6.1 濕疹、蕁麻疹 5.6.2 銀屑病、帶狀皰疹 5.6.3 痤瘡、色斑 5.7 中藥在急癥中的應用 5.7.1 中暑 5.7.2 跌打損傷 5.7.3 突發性疾病的急救配閤 5.8 中藥養生保健應用 第六章 中藥新藥研發與質量控製 (本章將探討中藥現代化發展方嚮,包括新藥研發策略、質量控製標準以及現代製劑技術。) 6.1 中藥新藥研發的策略與方法 6.1.1 經典名方研究與開發 6.1.2 藥效物質導嚮研究 6.1.3 現代技術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高通量篩選、分子設計等) 6.1.4 民族醫藥資源開發 6.2 中藥製劑的現代化 6.2.1 中藥注射劑的研究與規範 6.2.2 中藥口服製劑的劑型創新(緩控釋製劑、納米製劑等) 6.2.3 外用製劑的開發 6.3 中藥質量控製的最新進展 6.3.1 標準化與國際化 6.3.2 過程控製與批次穩定性 6.3.3 現代分析技術在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6.3.4 基因技術在藥材鑒定與質量控製中的應用 6.4 中藥國際化與市場準入 6.4.1 國際注冊法規與標準 6.4.2 中藥在國際上的應用與推廣 6.4.3 知識産權保護 附錄 中藥索引(按拼音、筆畫、功效等分類) 常用復方索引 名詞解釋 參考文獻 (其他相關附錄內容) 結語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藥學·中藥學》的編纂與齣版,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醫藥文化的梳理與總結,更是麵嚮未來的科學探索與創新。我們深信,這部百科全書將成為中醫藥學研究者、臨床工作者、教學人員以及社會大眾瞭解中藥、應用中藥、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寶貴資源。希望本書能夠為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貢獻力量,使其在保障人類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處可以加上一些緻謝,感謝在本書編纂過程中給予支持和幫助的各界人士或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