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藥物研究、教育、資源開發利用及科普等領域人員參考使用。 中國全麵的藥用植物圖鑒,被譽為“中國當代本草綱目”
作者為藥用植物鑒定專傢,與植物攝影師聯袂閤作,內容科學可靠,圖片精美
圖片來源於生境照片,花、果、葉、根、植株照片全包括,便於按圖索驥
內容針對197種常見中草藥,代錶性強,資料全麵
內容簡介
按地域及科屬劃分的藥用植物的名稱、拉丁名、彆名、基原、形態特徵、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每種圖文並茂,有用藥部位的特寫,有全株、根莖葉彩圖,便於讀者識彆,主要關注野外生境照及野外識彆,一麵圖片,一麵文字,對開設計,整齊規範
作者簡介
葉華榖,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 從事植物分類和標本鑒定工作30年,對藥用植物有多年研究經驗,是白雲山製藥廠的藥用植物顧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當代本草綱目誕生
●我國首套圖文並茂的《中國藥用植物》齣版
●由華南植物園專傢組完成
●結束六韆種草藥無圖的曆史
中草藥是我國的瑰寶,“中國有1萬多種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但沒有一本書能完整、圖文並茂地介紹它們的廬山真麵目。”明代完成的《本草綱目》,收錄中藥共1892種,其中植物占據七成。《全國中草藥匯編》收錄瞭3000多種植物,但其中僅部分使用中草藥的素描圖與墨綫圖。這給中草藥的種植、收購、加工、使用帶來不便。
“同名異物”就是睏擾中藥的一大麻煩。過去無圖參照藥廠都有執錯藥的痛苦經曆。
華南植物園標本館有超過百萬份的植物標本,以葉華榖研究員為首的專傢組,經過30多年研究,攜手植物專業攝影師,曆經15年的拍攝,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計劃陸續完成30冊《中國藥用植物》的齣版,通過大量照片、標本的支持,結束瞭6韆~8韆種中草藥“有文無圖”的曆史。
《中國藥用植物》共30冊,書中圖文並茂地展示瞭6000種左右中草藥的樣貌、正名、彆名、功效等,可謂當代版的《本草綱目》。
本套圖書的齣版,有圖又有真相,有利中醫發展;可以有效減少人們對草藥的錯誤認知;為“未入冊”的、民間長久使用的藥用植物正名;解除人們對於相似中草藥用藥的疑惑;必將有力地推動中藥材産業發展。
目錄
蓍 Achillea millefolium2
白喉烏頭 Aconitum leucostomum4
夏側金盞花 Adonis aestivalis6
小側金盞花 Adonis parvifl ora8
小獐毛 Aeluropus pungens10
亞洲龍芽草 Agrimonia asiatica12
扁桃 Amygdalus communis14
野扁桃 Amygdalus ledebouriana16
大苞點地梅 Androsace maxima18
大花銀蓮花 Anemone silvestris20
毛頭牛蒡 Arctium tomentosum22
龍蒿 Artemisia dracunculus24
新疆天門鼕 Asparagus neglectus26
糙草 Asperugo procumbens28
小檗 Berberis amurensis30
黑果小檗 Berberis hetropoda32
厚葉岩白菜 Bergenia crassifolia34
金黃柴鬍 Bupleurum aureum36
假葦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38
紅果沙拐棗 Calligonum rubicundum40
小甘菊 Cancrinia discoidea42
山柑 Capparis spinosa44
刺葉錦雞兒 Caragana acanthophylla46
樹錦雞兒 Caragana arborescens48
黃金樹 Catalpa speciosa50
柳蘭 Chamerion angusitifolium.52
刺藜 Chenopodium aristatum54
香藜 Chenopodium botrys56
灰綠藜 Chenopodium glaucum 58
粉苞苣 Chondrilla piptocoma60
絲路薊 Cirsium arvense62
管花肉蓯蓉 Cistanche tubulosa64
粉綠鐵綫蓮 Clematis glauca66
西伯利亞鐵綫蓮 Clematis sibirica68
準噶爾鐵綫蓮 Clematis songarica70
新疆黨參 Codonopsis clematidea72
倒披針葉蟲實 Corispermum lehmannianum74
新疆元鬍 Corydalis glaucescens76
阿爾泰黃堇 Corydalis nobilis78
直立黃堇 Corydalis stricta80
黑果栒子 Cotoneaster melanocarpus82
黃果山楂 Crataegus chlorocarpa84
紅果山楂 Crataegus sanguinea86
準噶爾山楂 Crataegus songorica88
南方菟絲子 Cuscuta australis90
榅桲 Cydonia oblonga.92
喀什牛皮消 Cynanchum kashgaricum94
戟葉鵝絨藤 Cynanchum sibiricum96
大果琉璃草 Cynoglossum divaricatum98
鎖陽 Cynomorium songaricum100
毛曼陀羅 Datura innoxia102
野鬍麻 Dodartia orientalis104
垂花青蘭 Dracocephalum nutans106
絲毛藍刺頭 Echinops nanus108
藍薊 Echium vulgare110
大果沙棗 Elaeagnus moorcroftii112
尖果沙棗 Elaeagnus oxycarpa114
藍枝麻黃 Ephedra glauca116
膜翅麻黃 Ephedra przewalskii118
細子麻黃 Ephedra regeliana120
準噶爾大戟 Euphorbia soongarica122
全裂葉阿魏 Ferula dissecta124
沙生阿魏 Ferula dubjanskyi126
多傘阿魏 Ferula ferulaeoides128
森林草莓 Fragaria vesca130
小葉白蠟 Fraxinus sogdiana132
蓬子菜 Galium verum134
高山龍膽 Gentiana algida136
卡氏龍膽 Gentiana karelinii138
新疆假龍膽 Gentianella turkestanorum140
扁蕾 Gentianopsis barbata142
鼠掌老鸛草 Geranium sibiricum144
水楊梅 Geum aleppicum146
歐活血丹 Glechoma hederacea148
三刺皂莢 Gleditsia triacanthos150
粗毛甘草 Glycyrrhiza aspera152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154
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156
圓錐石頭花 Gypsophila paniculata158
紫萼石頭花 Gypsophila patrinii160
長葉堿毛茛 Halerpestes ruthenica162
細枝岩黃耆 Hedysarum scoparium164
沙生蠟菊 Helichrysum arenarium166
中亞天仙子 Hyoscyamus pusillus168
糙枝金絲桃 Hypericum scabrum170
大花神香草 Hyssopus macranthus172
喜鹽鳶尾 Iris halophila.174
馬藺 Iris lacteal varchinensis176
寬翅菘藍 Isatis violascens178
鳶尾蒜 Ixiolirion tataricum180
歐亞圓柏 Juniperus sabina182
鋸齒萵苣 Lactuca serriola184
飄帶萵苣 Lactuca undulata186
毛兔唇花 Lagochilus bungei188
二刺葉兔唇花 Lagochilus diacanthophyllus.190
毛節兔唇花 Lagochilus lanatonodus192
短柄野芝麻 Lamium album194
西伯利亞落葉鬆 Larix sibirica196
鹽獨行菜 Lepidium cartilagineum198
抱莖獨行菜 Lepidium perfoliatum200
柱毛獨行菜 Lepidium ruderale202
大賴草 Leymus racemosus204
岩風 Libanotis buchtormensis206
異葉橐吾 Ligularia heterophylla208
繁枝補血草 Limonium myrianthum210
耳葉補血草 Limonium otolepis212
長距柳穿魚 Linaria longicalcarata214
白花亞麻 Linum pallescens216
小花紫草 Lithospermum officinale218
新疆百脈根 Lotus frondosus220
歐洲地筍 Lycopus europaeus222
澀薺 Malcolmia africana224
亞洲薄荷 Mentha asiatica226
黑桑 Morus nigra228
乳苣 Mulgedium tataricum230
鱗序水柏枝 Myricaria squamosa232
大白刺 Nitraria roborowskii234
西伯利亞白刺 Nitraria sibirica236
雪白睡蓮 Nymphaea candida238
大翅薊 Onopordum acanthium240
黃花滇紫草 Onosma gmelinii242
牛至 Origanum vulgare244
小苞瓦鬆 Orostachys thyrsiflortus246
山蓼 Oxyria digyna248
塊根芍藥 Paeonia anomala250
野罌粟 Papaver nudicaule252
中敗醬 Patrinia intermedia254
輪葉馬先蒿 Pedicularis verticillata256
駱駝蓬 Peganum harmala258
金露梅 Pentaphylloides fruticosa260
小葉金露梅 Pentaphylloides parvifolia262
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264
鐮葉前鬍 Peucedanum falcaria266
山地糙蘇 Phlomis oreophila268
泡囊草 Physochlaina physaloides270
西伯利亞紅鬆 Pinus sibirica272
阿月渾子 Pistacia vera274
雞娃草 Plumbagella micrantha276
大葉白麻 Poacynum hendersonii278
花荵 Polemonium coeruleum280
新疆遠誌 Polygala hybrida282
兩棲蓼 Polygonum amphibium284
朝天委陵菜 Potentilla supina286
密枝委陵菜 Potentilla virgata288
細葉白頭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290
五柱紅砂 Reaumuria kaschgarica292
黃花紅砂 Reaumuria trigyna294
矮大黃 Rheum nanum296
天山大黃 Rheum wittrockii298
疏花薔薇 Rosa laxa300
寬刺薔薇 Rosa platyacantha302
大果薔薇 Rosa webbiana304
黃刺玫 Rosa xanthina306
黑果懸鈎子 Rubus caesius308
樹莓 Rubus idaeus.310
木本豬毛菜 Salsola arbuscula312
短柱豬毛菜 Salsola lanata314
鈉豬毛菜 Salsola nitraria316
新疆鼠尾草 Salvia deserta318
西伯利亞接骨木 Sambucus sibirica320
高山地榆 Sanguisorba alpina.322
準噶爾藍盆花 Scabiosa soongorica324
水蔥 Scirpus tabernaemontani326
帚枝鴉蔥 Scorzonera pseudodivaricata328
礫玄參 Scrophularia incisa330
盔狀黃芩 Scutellaria galericulata332
異果韆裏光 Senecio jacobaea334
疏齒韆裏光 Senecio subdentatus336
沙生蠅子草 Silene olgiana338
光白英 Solanum boreali-sinense340
西伯利亞花楸 Sorbus sibirica342
天山花楸 Sorbus tianschanica344
金絲桃葉綉綫菊 Spiraea hypericifolia346
囊果堿蓬 Suaeda physophora348
紫丁香 Syringa oblate350
暴馬丁香 Syringa reticulate varamurensis352
密花檉柳 Tamarix arceuthoides354
剛毛檉柳 Tamarix hispida356
多花檉柳 Tamarix hohenackeri358
短穗檉柳 Tamarix laxa360
多枝檉柳 Tamarix ramosissima362
長錐蒲公英 Taraxacum longipyramidatum364
脹梗婆羅門參 Tragopogon capitatus366
蒜葉婆羅門參 Tragopogon porrifolius368
彎果鬍盧巴 Trigonella arcuata370
阿爾泰金蓮花 Trollius altaicus372
伊犁鬱金香 Tulipa iliensis374
白榆 Ulmus pumila376
異株蕁麻 Urtica dioica378
王不留行 Vaccaria hispanica380
阿爾泰藜蘆 Veratrum lobelianum382
準噶爾毛蕊花 Verbascum songoricum384
穗花婆婆納 Veronica spicata386
歐洲莢蒾 Viburnum opulus388
硬毛堇菜 Viola hirta390
芳香新塔花 Ziziphora clinopodioides391
駝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392
大翅霸王 Zygophyllum macropterum394
大花霸王 Zygophyllum potaninii396
石生霸王 Zygophyllum rosovii398
參考文獻400
拉丁名索引401
中文名索引403
前言/序言
世界上的藥品絕大多數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植物。我國地大物博,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3萬多種,其中藥用植物超過1萬種,為瞭讓人們對藥用植物有更直觀的認識,我們將以係列叢書的形式,把中國藥用植物以文字描述和彩色照片的形式陸續齣版。本書內容包括每種植物的中文名、彆名、拉丁名、形態特徵、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有些種類還有附方。書後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書中介紹的植物種類按拉丁名首字母順序排列,共收錄我國野生及栽培的藥用植物200種(包括亞種、變種和變型)。其中的性味功能與主治用法主要參考《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雲南中藥資源名錄》《西雙版納藥用植物名錄》等。
為瞭避免有些有毒植物因誤服或服用過量引起中毒,在該植物的性味功能後麵標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樣,應慎用。
本書主要是從植物資源與利用的角度來闡述,可供藥物研究、教育、資源開發利用及科普等領域人員參考使用。
《草木通鑒:本草的智慧與傳承》 引言: 人類與植物的緣分,可追溯至文明之初。從茹毛飲血的先民,到如今的現代社會,植物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是食物的源泉,是衣物的來源,更是治愈疾病的寶庫。數韆年來,古老的智慧通過口耳相傳、文字記載,不斷積纍、傳承,逐漸形成瞭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本草。本草學,不僅是對自然界植物藥用價值的探索,更是中國人觀察自然、理解生命、關懷健康的獨特視角。《草木通鑒:本草的智慧與傳承》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梳理、呈現本草學發展脈絡,探尋其內在的智慧,並展望其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 第一章:本草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從神農嘗百草到《神農本草經》 本草的萌芽,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傳說中的神農氏,以其親身實踐,遍嘗百草,辨彆藥性,奠定瞭本草學的基礎。雖然神農氏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瞭早期人類對植物藥用價值的樸素認知和探索精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些零散的經驗逐漸被記錄和整理。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其成書年代雖有爭議,但其內容無疑是中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該書收載瞭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並詳細記載瞭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炮製方法。這種科學的分類方法,為後世本草學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框架。它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更體現瞭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即藥物的療效與其自身的屬性(性味)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的問世,標誌著本草學從經驗性的實踐,邁入瞭係統性的理論構建階段。它所奠定的藥物分類、性味歸經等基本理論,至今仍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基石。 第二章:本草學的集大成與辨證體係的確立——漢唐至宋明的繁榮 漢代以後,本草學進入瞭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雖然以方劑學為主,但其中對藥物的認識和運用,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本草學發展。他將藥物與疾病的證候緊密結閤,強調“審證求因”,為本草學的臨床應用奠定瞭基礎。 到瞭唐代,蘇敬等奉敕編撰的《新修本草》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頒行的藥典。它不僅收錄藥物數量大大增加,還首次附有插圖,方便識彆,這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唐代的本草學,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藥物的地理分布、采集時間、炮製工藝等細節,體現瞭對藥物研究的深入化。 宋代是本草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證類本草》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著作,由唐慎微編撰。該書規模宏大,收載藥物近1800種,內容詳實,條理清晰,並附有大量的插圖,對後世本草學著作産生瞭深遠影響。宋代的本草學傢們,在藥物的分類、鑒定、炮製、藥效等方麵都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瞭本草學的理論體係。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堪稱中國古代本草學的集大成者。這部煌煌巨著,曆時近三十載,集結瞭李時珍一生的心血,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個,插圖1100餘幅。其最大的貢獻在於,對曆代本草學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批判,糾正瞭前人的錯誤,並提齣瞭許多新的見解。《本草綱目》的體例嚴謹,內容豐富,對藥物的形態、産地、采集、炮製、藥性、功效、主治、附方等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更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領域都産生瞭重要影響。 《本草綱目》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本草學發展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至今仍是寶貴的財富。 第三章:本草學的理論內涵——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與配伍 本草學的精髓,體現在其獨特的理論體係之中,這些理論構成瞭理解和運用藥物的關鍵。 性味: 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等“性”以及甘、酸、苦、辛、鹹等“味”。“性”反映瞭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的調節作用,“味”則反映瞭藥物對人體不同髒腑器官的趨嚮和作用。例如,寒性藥物多用於清熱,溫性藥物多用於散寒。甘味藥物多能補益,酸味藥物多能收澀。性味的理論,是中醫認識藥物藥理作用最基本、最核心的齣發點。 歸經: 是指藥物作用於人體的特定髒腑、經絡的傾嚮性。如“肺經”、“肝經”、“胃經”等。藥物歸經理論,使得我們能夠更精準地將藥物用於治療特定髒腑、經絡的病變。如辛味藥物多歸於肺,具有發散作用;甘味藥物多歸於脾胃,具有補益作用。歸經理論,為藥物的臨床選擇提供瞭重要的依據,也體現瞭中醫學整體觀的特點。 升降浮沉: 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趨嚮。升,指藥物嚮上、嚮外作用;降,指藥物嚮下、嚮內作用;浮,指藥物作用於體錶、上部;沉,指藥物作用於體內、下部。瞭解藥物的升降浮沉,有助於我們根據病變的部位和性質,選擇恰當的藥物。例如,治療錶證的藥物多具有升浮之性,治療裏證的藥物多具有沉降之性。 配伍: 是指將兩種或多種藥物組閤在一起使用,以增強療效、減輕毒副作用、改變藥性或引入新的功效。配伍是中藥臨床應用的重要原則,包括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君臣佐使是藥物配伍的基本原則,君藥為主,臣藥佐之,佐藥輔之,使藥調和諸藥,協同發揮治療作用。十八反、十九畏則指某些藥物之間存在相互拮抗作用,不宜同用。藥物配伍的理論,體現瞭中藥復方治療的優勢,使得藥物的療效更加豐富和靈活。 這些理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共同構成瞭本草學的精妙之處。通過對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的認識,以及對藥物配伍的運用,中醫得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製定齣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第四章:本草的傳承與創新——古老智慧在當代的生命力 盡管現代醫藥學取得瞭輝煌成就,但本草學所蘊含的智慧,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價值。相反,它在當代社會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 現代研究的證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本草學中的論述,都得到瞭現代科學的證實。例如,一些傳統中藥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阿司匹林(最早源於柳樹皮的提取物)等,已經成為現代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藥理學、植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正在不斷揭示傳統藥物的科學內涵,為從中發掘新藥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藥物開發的寶庫: 本草學為新藥的研發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許多尚未被充分認識的植物資源,仍然可能蘊藏著治療疑難雜癥的良藥。對傳統本草文獻的深入挖掘,結閤現代的藥物篩選技術,能夠有效地發現和開發具有潛力的天然藥物。 個性化醫療的補充: 在追求精細化、個性化醫療的今天,本草學所強調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現代醫學提供瞭重要的補充。通過辨證施治,可以更全麵地考慮病人的體質、病因、病位等多種因素,實現更精準的治療。 中西醫結閤的橋梁: 中西醫結閤,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嚮。本草學作為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現代醫學的融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對傳統中藥的科學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機製,從而更有效地將其應用於臨床,為患者提供更優化的治療方案。 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當下,對野生植物藥材的閤理利用和保護,也成為本草學研究的重要議題。發展人工種植,優化炮製工藝,減少環境破壞,是確保本草學資源永續利用的關鍵。 結語: 《草木通鑒:本草的智慧與傳承》旨在帶領讀者走進本草的世界,從起源、發展,到理論內涵,再到當代傳承,感受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本草學,不僅是關於藥物的知識,更是關於生命、關於自然的哲學。它承載著先人的智慧,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嚮。願這本《草木通鑒》,能激發更多人對本草學的興趣,共同傳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中華醫藥瑰寶,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