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追寻鸟的美丽》是一本关于鸟类的科普读物,与以往关于鸟类的科普读物不同的是,本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写作,文笔娓娓道来,仿佛与读者对话。本书的特点是“授人以渔”,除了介绍鸟类的知识以外,还教会读者一些基本的观鸟方法,并以充满刺激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告诉读者,你可以象作者一样,通过观鸟这项活动走进大自然,去观察、认识美丽的鸟儿,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并且在这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本书作者根据自己观鸟的经历以及观鸟的心得体会,较全面地介绍了观鸟的基础知识,如观鸟的基本方法、设备的使用和鸟种的辨识,并穿插了一些有关湿地、环境以及鸟类的科学知识。全书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读者在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李明璞,国内资深观鸟人,摄鸟人。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野生鸟类保护分会和观鸟分会会长。李云飞,国内资深观鸟人,摄鸟人。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生鸟类保护分会和观鸟分会秘书长。
观鸟的由来与发展
鸟、自然与人
爱鸟先驱——奥杜邦
观鸟平民化的推广者——彼特逊
大自然的门票
“鸟人”
对观鸟的再认识
观鸟的定义
观鸟的乐趣
观鸟旅游
你会去观鸟吗
观鸟的形式和欣赏
养鸟与观鸟
庭院观鸟与野外观鸟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它不像一般流水账式的观察记录,而是似乎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将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季节变化,甚至是不同的地理区域,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流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但又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停顿和总结,让人有时间消化刚刚获得的信息。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和知识的吸收效率。它让原本可能碎片化的观察点,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很快建立起对鸟类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色彩的搭配也极为考究,既有大地的沉稳,又不失天空的灵动。内页的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尤其是一些鸟类的插图,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把控,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功夫的。翻开扉页,那种对知识和美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让人立刻就想沉浸到文字和图像构筑的世界里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格调很高。每一次拿起它,都会被那种精心的制作所打动,让人不禁感叹,好的科普读物,在物质层面上也应有如此高的标准。这不仅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着他的观察和感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充满了诗意,但又牢牢扎根于科学的严谨性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在讲述专业知识时,巧妙地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仿佛跟着他一起走进了那片片广袤的土地,共享了那些偶然却又必然的美丽瞬间。那种将科学性、文学性和个人体验完美融合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它成功地将“科普”这个概念拓宽了维度,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充满惊喜的探索旅程。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看到了什么鸟”,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物种的生态位、迁徙的奥秘以及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跟踪和研究,那些翔实的记录和数据支撑,让所有的赞美都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其中关于某些稀有物种的栖息地保护现状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让人在惊叹于生命多样性的同时,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在激发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余,更在于它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和视角,引导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更可持续的关系。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对生命和世界运行规律的敬畏感。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真挚的热情,这种热情是无法伪装的,它源于无数次清晨的守候和深夜的沉思。他笔下的每一只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故事”,这种拟人化的描绘并非不科学,而是建立在对长期观察所得出的精准判断之上。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科学数据与温暖的人类情感,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跨越专业门槛,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张力和脆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准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和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