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内容聚焦数学。以往某些数学科普书,书名是关于数学的,但里面不少内容却是“去数学化”的,涉及的多是长篇大论的数学价值论述、人云亦云的趣味数学堆砌、以讹传讹的历史故事拼接等。而该书始终直面数学难题,始终围绕如何使数学变得更简单进行写作
《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观点新颖深入,原创性强。书里不少内容是作者平常研究的体会和心得的累积,是其他图书中看不到的。我们知道,数学科普原创不易;对待科普作品,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制中是不当回事的。作者写作甚勤,坚持把科普当作科研的态度,令人钦佩。们知道,书中的一些问题,是一些初等数学中的经典问题,要想在历代学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是较难的。
思想深度是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分野,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考虑问题,宛如天山折梅手一样,常常用看似小巧的工具,解决庞杂的问题。他们往往盯住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也不是没有代表性的旁支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或是直捣问题的关键,循序渐进地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研究的都是小问题,但教给读者的却是大智慧。
张景中(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1995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江西城市学院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3月任江西城市学院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被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聘请讲授数学,旨在培养数学人才。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复古而又严谨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不过,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文字间隙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让人感到内容过于拥挤。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极其精妙,将抽象的数学原理具象化,即便对数学感到头疼的人,也能通过这些图示迅速把握要点。这种对书籍整体美学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我尤其喜欢那种用古典的、略带手写感的字体来呈现某些关键公式或名人名言的方式,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数学黄金年代,感受到知识沉淀下来的厚重感。
评分我个人在阅读时,对于逻辑链条的完整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我讨厌那种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逻辑严密性的叙述方式。如果一个论证是从A跳到了C,中间的B环节含糊其辞,那么即使后续的C听起来很诱人,我也会感到不安。我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推导,每一个过渡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支撑。这种对逻辑“工整性”的追求,可能源于我自身对结构化思维的偏好。因此,我希望看到的文字,是那种即便没有图表的辅助,读者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出整个推理路径的蓝图。这种扎实、可靠、不留歧义的表达,才是我判断一本科学著作是否值得信赖的核心要素。
评分阅读体验对我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节奏和个人魅力能否通过文字传递出来。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应该是教科书的简化版,而应该是一场与作者的思想的深度对话。我更倾向于那些拥有鲜明个人印记的作者,他们笔下的数学不再是僵硬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活动。我希望作者在行文时能够适当穿插一些与数学家相关的逸闻趣事,或是某个重大发现背后的心路历程。这种“人”的元素,往往是打破读者与知识之间隔阂的最有效方式。我渴望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堆既定事实。文字的张力、观点的独特性,这些都是我衡量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评分我最近正在系统地梳理我对高等代数的一些基础理解,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辅助我建立更清晰知识框架的书籍。我期望的理想读物,应该能在保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用更生活化、更贴近直觉的方式来解释那些晦涩的定理和证明过程。我在寻找的,是一种能将冷冰冰的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逻辑推理的桥梁。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那种能够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一幅清晰的数学世界地图,让我看到各个分支之间内在联系的著作,对我来说价值千金。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点燃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那更是求之不得的体验。
评分对于一本技术性较强的科普读物,其准确性和前沿性是必须首先保证的基石。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能够站在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对那些尚未完全普及的新概念做出清晰的阐述。如果内容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基础概念上,那么它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现代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或者数论中的新进展的讨论,哪怕只是概念性的介绍。这种对知识新颖度的追求,是驱动我继续学习的重要动力。同时,这些前沿概念的引入,也需要非常谨慎的措辞,既要体现其重要性,又不能让普通读者因为门槛过高而产生畏惧感。平衡这一点,是检验作者功力的试金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