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Pavlov's Dog]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Pavlov's Do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亚当·哈特-戴维斯 著,Anscomb,Rawshock design 绘,张雨珊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行为主义
  • 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
  • 科学史
  • 认知科学
  • 实验研究
  • 心理学研究
  • 影响深远的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6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2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读·探索家
外文名称:Pavlov's Dog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6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百多年来醉具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作者简介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今天》《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目录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最符合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治愈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精彩书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权威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百万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第一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第一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最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最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最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前言/序言

人类的思想有可能了解其自身吗?也许可以,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何心理学姗姗来迟。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已经出现了几百年,然而第一个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出现的时间距今还不到150 年。

当然,人们很早之前就思考过思想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古希腊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下过“心灵”(psyche)一词,这也成为了“心理学”(psychology)的由来。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指生命或呼吸,后指精神或灵魂(Psyche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代表灵魂的女神)。如今,我们用“心理”来指代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

那么,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有可能理解它吗?在16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认为身体和大脑只是机器,我们需要思维来思考、感受和做出决定。这个理论被称为笛卡儿二元论,它几乎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孩子,我们也能感觉得到他们在思考,感觉到有一个“自我”存在于他们身体内部。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二元论的不合理之处,心理学从最初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是威廉·冯特,1879 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实验心理学侧重于通过实验来收集经验数据,而不依赖于理论)。伟大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这个学科的第一本教科书,由威廉·詹姆斯所著,出版于1890 年。著名的自然学家达尔文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但他对“智力”着迷,并对小小的蚯蚓做了为期40 年的研究。而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桑代克研究出了动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学习和推理。

20 世纪初,“行为主义”崭露头角,它力求使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只探索可观察到的事件,并且抵制主观或不可观测的猜想。事后看来,这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的情况,并且当年的一些实验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尽管如此,行为主义仍然做出了诸多贡献,也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伊万·巴甫洛夫和他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

“ 二战”后,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的概念。20世纪60 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唐纳德·G. 达顿和阿瑟·阿伦提出了性吸引力和恐惧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心理科学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及其他更多的经典实验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展示,我们将一同走进心理学的历史,并踏上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



驯服心智的钥匙:洞悉人类行为的50个里程碑式实验 人类的思想,如同一座复杂而深邃的迷宫,其幽深之处常常令我们束手无策。我们为何会有某些情绪?行为的根源又隐藏在哪里?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记忆,又是什么左右着我们的决策?这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疑问,驱动着一代代思想家与科学家,不断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而在这场伟大的探索之旅中,一系列革命性的实验,如同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对自身理解的道路,为心理学这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书,并非要为您一一罗列那些早已被奉为经典,并已深入人心的理论。相反,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隧道,亲身“见证”那些曾经石破天惊、颠覆认知的50个心理学实验。我们不探究其抽象的理论框架,不复述那些已被反复引用的结论,而是聚焦于每一个实验本身的设计、过程、以及它们在当时所引发的震撼。通过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案例,我们将看到,人类的心理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剖析、被理解,甚至被“驯服”的。 想象一下,您将置身于一个充满好奇与严谨的科学现场。您将目睹那些大胆的设想如何被转化为精巧的实验设计,那些看似简单的观察如何演变成对复杂心理机制的深刻洞察。我们将深入那些影响深远的实验室,观察那些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 例如,您将看到,在早期,仅仅是观察动物的生理反应,就足以揭示出条件反射的强大力量。我们并非简单地提及“巴甫洛夫的狗”,而是深入其背后的实验细节。您将了解到,并非仅仅是铃声与食物的简单关联,而是实验设计者如何巧妙地控制变量,如何细致地记录数据,如何从重复的观察中提炼出普适性的规律。这些实验,不仅仅是关于狗的条件反射,它们更是对学习、记忆、以及行为形成机制的初步探索,为后来更复杂的心理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您还将进入那些充满争议但意义非凡的人类行为实验。比如,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您将看到,环境与角色扮演是如何轻易地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甚至催生出令人不安的权力滥用。这个实验,没有复杂的设备,没有精妙的理论,仅仅是将一群普通人置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就揭示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心理的巨大影响。它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人性本恶,还是环境造就了恶?这个实验的意义,远不止于对监狱管理的反思,它更是对社会角色、权力动态以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一次深刻拷问。 再比如,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进行的记忆研究中,您将看到,创伤性的经历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记忆,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应对无法承受的痛苦。这些研究,并非冷冰冰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挣扎。它们让我们理解,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的忠实记录,而是一个动态的、被建构的过程,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那些关于依恋的经典实验,观察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纽带对个体一生发展的影响。您将看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也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塑造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些实验,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您还会接触到那些关于认知偏差的实验。例如,我们是如何被非理性因素所影响,即使在面对显而易见的事实时。您将看到,决策过程并非总是理性而逻辑的,很多时候,它受到启发式思维、框架效应以及确认偏误等一系列心理捷径的影响。这些实验,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思维局限,并学会如何识别和规避那些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的思维陷阱。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那些关于从众心理、社会影响以及道德判断的实验。您将亲眼见证,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即使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同。这些实验,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决策的强大塑造力,让我们更加警惕那些无形的社会规范和群体动力。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探案故事集。每一个实验,都是一个关于人类心智的谜题,而科学家们则如同最精明的侦探,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一步步揭开谜底。我们将专注于实验本身,剥离掉繁复的理论术语,让您直接接触到那些触及灵魂的洞见。 您将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善良,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又会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您将看到,动机、态度、信仰是如何被微妙地操纵,又是如何驱动我们采取行动。您将深入理解,社会身份、群体归属以及公平感,是如何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波澜,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我们不会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实验。事实上,正是那些挑战我们原有认知、甚至触碰我们道德底线的实验,才最能展现心理学的力量。它们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并引发关于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将是一次思想的冒险,一次心智的探索。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体验”。您将跟随那些伟大的探索者,一同感受发现的喜悦,一同面对研究的挑战。您将看到,心理学的进步,并非是理论家们的闭门造车,而是无数个实实在在的实验,如同积木一般,一点点搭建起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知大厦。 每一个实验,都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的“解剖”,每一项发现,都为我们理解自己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们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鲜活的案例,它们的故事,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教育、医疗、法律、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解。 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50个实验,您将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您将不再满足于那些表面的解释,而是能够深入探究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您将学会如何更敏锐地观察,更深刻地思考,以及更理性地决策。 这趟旅程,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的大门。它将帮助您洞悉那些塑造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无形力量,最终,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并驾驭自己的人生。准备好,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心智的非凡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启发性的案例来辅助我的教学工作,结果收获远大于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高明的指挥家在控制交响乐团的强弱起伏。它知道何时该放慢速度,详细描绘一个关键的对照组设计,以凸显变量控制的重要性;也知道何时该加快节奏,将一系列相关实验串联起来,展示理论的迭代速度。最棒的一点是,它没有将这些实验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让你明白在特定的社会技术环境下,哪些问题被优先研究,又有哪些潜在的领域因此被忽略了。对于寻求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心理学普及读物中的一座高峰,它既尊重了科学的严谨,又成功地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了大众。

评分

我是一个对行为主义历史脉络非常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简化以至于失真。然而,这本作品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的术语和严谨的实验设计细节,但叙述的节奏感极强,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富有洞察力的背景介绍,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这些实验的出现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每个实验的“后续影响”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梳理,展示了这些发现是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最终重塑了我们理解学习、记忆乃至情感运作的整体框架。它不仅是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心理学思想的“编年史”,结构精巧,逻辑缜密,读完后感觉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有了全新的、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书名所暗示的范围,它不仅仅关注行为主义的基石,更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流派心理学家之间的“对话”与“冲突”。通过这些经典实验的展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认知革命是如何逐步挑战和拓展了早期的联结主义观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理论交锋时所展现出的客观性,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公正地呈现了每种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每一次实验的解读,都像是一次对人类心智适应性的精彩测绘。读完之后,你对日常生活中习得性行为的出现,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情绪的反应,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基于实证的理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更精密的工具,去剖析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对人类心智奥秘的奇妙探索之旅,它以一种近乎电影叙事般的生动笔触,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冰冷文字中的经典实验,还原成了鲜活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场景。作者的叙述功底令人赞叹,仿佛带着读者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研究室,去观察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发现是如何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实验背后的伦理困境和科学家的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深刻。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刺激与反应”的机械关联,而是人类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时的那种震撼感。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去找相关的学术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浅入深,由故事到原理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传统科普读物那种枯燥的说教感。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很“硬”的书,毕竟涉及到那么多里程碑式的科学验证。但拿到手后发现,它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异常友好。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实验室记录转化为充满悬念的侦探小说情节。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等待破解的谜题,你跟着研究人员的思路走,体验他们的疑惑、挫折和最终豁然开朗的喜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科普”范畴。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思维——如何带着怀疑精神去观察世界,如何通过严谨的观察来构建理论。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且引人入胜的入口。

评分

刚看了几页就觉得很有趣!!!

评分

东西挺好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到的也比较快

评分

内容不错,应该是一个系列

评分

彩页的看起来很棒,不过也许对心理词汇生涩,感觉翻译总是有点怪怪的

评分

很好,孩子喜欢、愿意读就是最好的夸奖

评分

京东平台自营书籍放心购买!

评分

书嘛,还可以,拓展知识,就是比较浅

评分

非常好的一款科普书,值得孩子们阅读。

评分

东西还不错 快递也比较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