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

风景园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兆祯 译
图书标签:
  • 风景园林
  • 园林工程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校园林
  • 风景园林
  • 专业规划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园林设计
  • 景观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5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9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4
字数:7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风景园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为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是研究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原理、设计艺术以及驶计方法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绪论、场地工程、风景园林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风景园林道路工程、假山工程、风景园林种植工程、风景园林供电与照明工程、风景园林机械等。本教材在完成基本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力图反映国内外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广,是集理论、技术与工艺于一身的教科书。
  本教材可供作风景园林专业以及相关领域专业选用教材,并可供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0章 绪论
第1章 场地工程
1.1 风景园林场地竖向设计
1.1.1 风景园林场地与场地选择
1.1.2 风景园林场地竖向设计的定义与任务
1.1.3 风景园林竖向设计的原则
1.1.4 风景园林竖向设计步骤
1.2 竖向设计的方法
1.2.1 等高线法
1.2.2 断面法
1.2.3 模型法
1.2.4 竖向设计和土方工程量
1.3 土方工程量计算
1.3.1 用求体积的公式进行估算
1.3.2 方格网法
1.3.3 断面法
1.4 土方施工
1.4.1 概述
1.4.2 土方施工

第2章 风景园林给排水工程
2.1 风景园林给水工程
2.1.1 概述
2.1.2 风景园林给水的特点和给水方式
2.1.3 风景园林给水的水源与水质
2.1.4 风景园林给水管网的布置与计算
2.2 风景园林灌溉系统
2.2.1 喷灌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2.2 喷灌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
2.2.3 固定式喷灌系统设计
2.2.4 微灌系统设计
2.3 风景园林排水工程
2.3.1 城市排水概述
2.3.2 风景园林排水的特点与方式
2.3.3 利用地面组织雨水排除
2.3.4 管渠排水
2.3.5 雨水利用
2.3.6 再生水利用
2.3.7 风景园林污水的处理与排放
2.3.8 暗沟排水
2.3.9 风景园林管线工程的综合

第3章 水景工程
3.1 水景概论
3.1.1 水
3.1.2 城市水体与风景园林水体的功能
3.1.3 风景园林水体的景观作用
3.1.4 风景园林水系规划的内容
3.1.5 水系规划常用数据
3.1.6 风景园林水体分类
3.2 小型水闸
3.2.1 水闸的作用及分类
3.2.2 闸址选定
3.2.3 水闸结构
3.2.4 小型水闸结构尺寸选定
3.3 驳岸与护坡
3.3.1 驳岸(驳嵌)
3.3.2 护坡
3.3.3 挡土墙
3.4 水池工程
3.4.1 水池概述
3.4.2 水池的分类
3.4.3 水池的构造
3.4.4 水池设计
3.4.5 水生植物种植池
3.4.6 池沿的处理
3.4.7 水池设计实例
3.5 喷泉工程
3.5.1 概述
3.5.2 喷泉的组成与分类
3.5.3 喷头的类型与选择
3.5.4 喷水池的供水系统
3.5.5 喷水池的设计
3.5.6 喷水池管网设计
3.5.7 喷泉控制系统
3.5.8 传统景观水处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3.5.9 景观水体的根本治理方法

第4章 风景园林道路工程
4.1 概述
4.1.1 道路
4.1.2 园路
4.2 园路的设计
4.2.1 园路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准备工作
4.2.2 园路的几何线形设计
4.2.3 园路的结构设计
4.3 园路路面的铺装设计.
4.3.1 园路铺装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3.2 园路铺装设计的要求
4.3.3 园路铺装的形式
4.4 园路施工
4.4.1 施工前的准备
4.4.2 施工放线与测量
4.4.3 修筑路槽
4.4.4 基层施工
4.4.5 面层施工
4.4.6 道牙、边条、槽块施工

第5章 假山工程
5.1 假山的功能作用
5.2 假山的材料和采运方法
5.2.1 假山石的品类
5.2.2 假山石的开采与运输
5.3 置石
5.3.1 独立成景的置石
5.3.2 与园林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
5.3.3 与植物相结合的山石布置——山石花台
5.3.4 置石的结构
5.4 掇山
5.4.1 掇山的整体布局
5.4.2 掇山的局部理法
5.4.3 掇山的构造
5.4.4 掇山的施工
5.5 塑山
5.5.1 水泥砂浆塑山塑石
5.5.2 玻璃纤维强化水泥假山
5.5.3 其他人工材料塑山塑石

第6章 风景园林种植工程
6.1 风景园林种植工程概述
6.1.1 种植工程的概念
6.1.2 种植工程的特点
6.1.3 影响移植成活的因素
6.1.4 树木质量
6.2 种植工程施工步骤
6.2.1 种植前的准备
6.2.2 施工程序
6.2.3 工程收尾准备
6.2.4 栽后的养护管理
6.3 乔灌木种植工程
6.3.1 种植前的准备
6.3.2 施工程序
6.3.3 栽后的养护管理与工程收尾准备
6.3.4 大树移植
6.4 草坪工程
6.4.1 草坪的建植
6.4.2 草坪的养护管理
6.5 边坡植物绿化防护工程
6.5.1 边坡植物绿化防护措施体系
6.5.2 边坡植物绿化防护施工工艺
6.5.3 藤本植物护坡
6.5.4 边坡灌木化技术
6.6 屋顶绿化
6.6.1 屋顶绿化种植区构造层
6.6.2 植物的防风技术

第7章 风景园林照明与供电工程
7.1 风景园林照明基本概念
7.1.1 照明技术的基本概念
7.1.2 照明电光源
7.1.3 风景园林照明灯具
7.1.4 风景园林景观装饰照明
7.2 风景园林照明电气设计
7.2.1 供电基本概念
7.2.2 供电方式选择
7.2.3 照明配电系统
7.2.4 风景园林景观用电量的估算
7.2.5 变压器选择
7.2.6 照明线路计算
7.2.7 保护电器的选择
7.2.8 配电导线选择
7.3 风景园林照明设计步骤与实例
7.3.1 风景园林照明设计步骤
7.3.2 风景园林照明设计实例

第8章 风景园林机械
8.1 风景园林工程机械
8.1.1 土方机械
8.1.2 压实机械
8.1.3 混凝土机械
8.1.4 起重机械
8.1.5 提水机械
8.2 种植养护机械
8.2.1 种植养护机械
8.2.2 乔木灌木养护机械
8.2.3 草坪养护管理机械
8.2.4 灌溉机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计算机制作地形模型的方法
附录Ⅱ 计算零点位置表
附录Ⅲ 计算土方体积表
附录Ⅳ 计算机辅助计算土方量的方法(方格网法)
附录V 钢管(水煤气管)的1000i和v值表
附录Ⅵ 铸铁管DN=50~300mm的1000i和v值袁
附录Ⅶ 塑料给水管计算表
附录Ⅷ 钢筋混凝土圆管d=200~500(满流,n=0.013)水力计算嘉
附录Ⅸ IS型单级吸悬臂式离心泵性能
附录Ⅹ 潜水泵的性能
《东方园林史话:山水意境与人文情怀》 内容简介 《东方园林史话:山水意境与人文情怀》是一部深度探索东方园林独特魅力与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园林技术手册,也不是侧重于西方现代造园理论的解析,而是着力于揭示东方,特别是中国园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将自然山水之美与深厚人文精神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以地域为辅,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感性的东方园林世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园林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文脉”与“意境”的生成。我们不仅仅关注园林的空间布局、物质构成,更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诗画美学、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东方园林之所以区别于西方园林,其核心在于它不是对自然的简单复制或改造,而是通过提炼、象征、写意的手法,营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使游赏者在其中获得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 第一篇:溯源与萌动——自然崇拜与早期园林意识 本篇将追溯东方园林思想的源头。从先民们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开始,探讨早期人类在生存活动中对环境的初步塑造,如祭祀场所、狩猎营地周边环境的营造等,这其中已隐约可见对“近自然”或“借景”的朴素认知。接着,本书将重点考察古代神话传说、宗教思想(如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早期哲学(如《诗经》中的描绘)对后世园林美学的启蒙作用。例如,《山海经》中描绘的奇山异水,虽非实体园林,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素材。早期陵墓、宫苑的规划,虽然以实用功能为主,但已开始显露出对环境的整体把握和意境的初步追求。 第二篇:经典与流传——晋唐宋元:山水意境的成熟与高峰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将详细梳理晋、唐、宋、元时期东方园林的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文人园林的兴起与精神寄托。 在战乱频仍、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士人阶层追求精神自由,寄情山水,文人园林应运而生。从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到当时士大夫们在郊野营建的别墅,强调“乐志”“适情”,与自然进行深层沟通。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园林中“寄情”“借喻”手法的雏形,以及对自然山水“摹写”与“意会”的早期探索。 唐朝:恢弘气度与兼容并蓄。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园林也呈现出宏大、开放、融合的特点。本书将重点介绍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的规模与布局,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同时,也考察私家园林的发展,如白居易的“草堂”,体现了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唐代园林在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堆山理水技术日臻成熟,并且开始受到绘画美学的影响,山水画的意境逐渐渗透到园林设计中。 宋朝:精雅细腻与文人情趣的极致。 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私家园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文人对园林的独特理解,他们将园林视为“诗与画的立体呈现”,以及“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细致解读《营造法式》中关于园林营建的记载,并重点分析四大名园(如艮岳、圆明园(早期)、拙政园(早期概念)等)的构景手法,如“叠山理水”、“栽植花木”的精巧之处。本书还将探讨宋代园林如何将“意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留白”、“虚实相生”、“移步换景”等手法,创造出富有哲理和诗意的空间。诸如苏州园林至今仍深深烙印着宋代园林的艺术基因。 元朝:草原文化与文人寄寓。 元代作为民族融合时期,园林在继承宋代精雅风格的基础上,也受到游牧文化的一些影响,如对自然野趣的追求。本书将探讨元代文人园林如何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将个人情感与园林空间相结合,成为他们抒发情怀、寄寓理想的场所。 第三篇:地域与风韵——江南、北方与岭南园林的地域特色 本篇将聚焦不同地域的园林风格,展现东方园林的多样性。 江南园林:温婉秀丽,情景交融。 重点分析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它们如何以小见大,用曲折的路径、精巧的建筑、灵动的水景、雅致的植物,营造出“咫尺之内,自有山林”的意境。本书将深入解析江南园林“以水为魂,以石为骨,以花木为锦,以建筑为媒”的造园原则,并结合具体的园林实例,讲解其“写意”“留白”“借景”“添景”等艺术手法。 北方园林:大气磅礴,皇家气象。 重点考察北京的皇家园林(如故宫御花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和部分北方私家园林。北方园林如何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将宏大的山水格局与精美的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壮丽辉煌的景观。本书将分析北方园林在气候、地形条件下的应对之道,以及其建筑风格、植物选择上的特色。 岭南园林:热带风情与岭南雅趣。 探讨广东、福建等地的园林风格。这些园林如何适应亚热带气候,巧妙运用当地的植物、材料,并融合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岭南风格,如对山石、水体、建筑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第四篇:意境与精神——东方园林的哲学、美学与文化内涵 本篇将从更深层次探讨东方园林的核心价值。 哲学思想的体现: 深入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禅宗)对园林设计的深刻影响。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隐逸情结”、“虚实相生”、“静观”等观念如何体现在园林的选址、布局、构景、植物选择、建筑风格中。 绘画与诗歌的交融: 详细阐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在园林中的具体运用。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意趣如何转化为园林空间的组织方式;诗歌的意境、韵律如何通过景物的配置、空间的序列来表达。本书将分析大量诗词歌赋与园林景点的对应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讨东方园林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园林不仅仅是观赏的场所,更是人与自然对话、心灵交流的空间。它如何通过营造“野趣”、“幽静”、“闲适”的氛围,满足人们对自然回归的渴望,实现精神的超越。 文化象征与人文情怀: 分析园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如花木的象征(梅兰竹菊、松柏)、建筑的象征(亭台楼阁、假山石)、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士大夫情怀、隐士情结等。 第五篇:传承与创新——近现代东方园林的演变与未来 本篇将关注东方园林在近现代的挑战与发展。 近现代的冲击与转型: 分析西方造园理论、城市规划对传统园林的冲击,以及传统园林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适应与转型。 遗产保护与复兴: 探讨如何对历史悠久的园林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缮,使其焕发生机。 当代园林的创新探索: 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与技术发展,探讨传统东方园林美学如何在当代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私人庭院设计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本书特点: 历史跨度大,内容丰富: 贯穿东方园林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涵盖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等多种类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深厚的理论探讨,又辅以丰富的实例分析,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注重意境与人文精神: 强调园林背后的文化、哲学、美学内涵,揭示东方园林独特的人文精神。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精彩的东方园林世界。 《东方园林史话:山水意境与人文情怀》适合园林专业学生、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将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山水之旅,一次对东方智慧与美学经典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风景园林工程复杂世界的大门。不同于一些侧重于单一技术领域的书籍,这本书以一种全局性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学科体系。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到微观的场地设计细节,再到具体的施工技术和后期养护管理,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韧性景观”和“适应性设计”的理念所吸引,它强调了景观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时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过程来设计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景观。同时,书中对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例如如何通过设计来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善城市微气候。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生动的叙述,读来引人入胜。它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风景园林工程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未来在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渴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极大热情的学习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美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生态系统和服务功能。书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效益的量化和评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来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环境的韧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它将公园、绿道、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空间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连接、协同工作的网络,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此外,书中对于景观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工程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解答了我关于“如何做”的问题,更引导我思考“为何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能带来什么长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仿佛是一场在理论与实践的海洋中航行的奇妙旅程。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风景园林工程的宏大体系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从一个初学者的懵懂状态,逐渐走向了对学科内涵的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景观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介绍具体工程技术时的严谨态度,从测量放线、土方工程到植物栽植、构筑物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流程、合同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介绍,也让我意识到了风景园林工程背后复杂的管理运作体系。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并没有忽视技术细节之外的人文关怀,对于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如何处理好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入的探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对风景园林工程的社会价值和伦理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城市绿地规划的新视角!原本以为风景园林工程只是关于花花草草的搭配,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深入到了城市肌理、生态系统和服务功能层面。书中对于如何将绿地融入城市发展,如何评估不同类型绿地的生态价值,以及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手法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非常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论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海绵城市”理念与风景园林工程的结合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排水问题,更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实现雨水的滞留、渗透和净化,从而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概念时,并没有流于理论的堆砌,而是辅以大量国内外实际案例,从公园、滨水区到社区绿地,每一个案例都剖析得入木三分,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书中的图文并茂,许多手绘图和示意图都非常精巧,能够直观地展现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风景园林工程不仅仅是创造美学上的享受,更是一门关乎环境保护、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评分

这本书的学习体验堪称一场视觉与认知的盛宴!我一直对风景园林工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又深入的解答。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读者探索风景园林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原则,到具体的工程技术,再到后期管理维护的方方面面,本书都覆盖得相当全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入解读,阐释了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注入情感和人文关怀,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空间。书中对于不同植物材料的特性、施工工艺的规范以及材料的耐久性等方面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工程实施中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还拓展到了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风景园林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别致,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