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規劃教材

風景園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兆禎 譯
圖書標籤:
  • 風景園林
  • 園林工程
  • 高等教育
  • 規劃教材
  • 校園林
  • 風景園林
  • 專業規劃
  • 十一五規劃教材
  • 園林設計
  • 景觀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651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894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4
字數:77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風景園林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規劃教材》為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規劃教材,是研究風景園林工程建設的原理、設計藝術以及駛計方法的一門科學。內容包括緒論、場地工程、風景園林給排水工程、水景工程、風景園林道路工程、假山工程、風景園林種植工程、風景園林供電與照明工程、風景園林機械等。本教材在完成基本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力圖反映國內外風景園林建設工程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發展,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寬廣,是集理論、技術與工藝於一身的教科書。
  本教材可供作風景園林專業以及相關領域專業選用教材,並可供相關專業從業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
第0章 緒論
第1章 場地工程
1.1 風景園林場地竪嚮設計
1.1.1 風景園林場地與場地選擇
1.1.2 風景園林場地竪嚮設計的定義與任務
1.1.3 風景園林竪嚮設計的原則
1.1.4 風景園林竪嚮設計步驟
1.2 竪嚮設計的方法
1.2.1 等高綫法
1.2.2 斷麵法
1.2.3 模型法
1.2.4 竪嚮設計和土方工程量
1.3 土方工程量計算
1.3.1 用求體積的公式進行估算
1.3.2 方格網法
1.3.3 斷麵法
1.4 土方施工
1.4.1 概述
1.4.2 土方施工

第2章 風景園林給排水工程
2.1 風景園林給水工程
2.1.1 概述
2.1.2 風景園林給水的特點和給水方式
2.1.3 風景園林給水的水源與水質
2.1.4 風景園林給水管網的布置與計算
2.2 風景園林灌溉係統
2.2.1 噴灌係統的組成與分類
2.2.2 噴灌係統的主要技術要素
2.2.3 固定式噴灌係統設計
2.2.4 微灌係統設計
2.3 風景園林排水工程
2.3.1 城市排水概述
2.3.2 風景園林排水的特點與方式
2.3.3 利用地麵組織雨水排除
2.3.4 管渠排水
2.3.5 雨水利用
2.3.6 再生水利用
2.3.7 風景園林汙水的處理與排放
2.3.8 暗溝排水
2.3.9 風景園林管綫工程的綜閤

第3章 水景工程
3.1 水景概論
3.1.1 水
3.1.2 城市水體與風景園林水體的功能
3.1.3 風景園林水體的景觀作用
3.1.4 風景園林水係規劃的內容
3.1.5 水係規劃常用數據
3.1.6 風景園林水體分類
3.2 小型水閘
3.2.1 水閘的作用及分類
3.2.2 閘址選定
3.2.3 水閘結構
3.2.4 小型水閘結構尺寸選定
3.3 駁岸與護坡
3.3.1 駁岸(駁嵌)
3.3.2 護坡
3.3.3 擋土牆
3.4 水池工程
3.4.1 水池概述
3.4.2 水池的分類
3.4.3 水池的構造
3.4.4 水池設計
3.4.5 水生植物種植池
3.4.6 池沿的處理
3.4.7 水池設計實例
3.5 噴泉工程
3.5.1 概述
3.5.2 噴泉的組成與分類
3.5.3 噴頭的類型與選擇
3.5.4 噴水池的供水係統
3.5.5 噴水池的設計
3.5.6 噴水池管網設計
3.5.7 噴泉控製係統
3.5.8 傳統景觀水處理方法及存在問題
3.5.9 景觀水體的根本治理方法

第4章 風景園林道路工程
4.1 概述
4.1.1 道路
4.1.2 園路
4.2 園路的設計
4.2.1 園路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準備工作
4.2.2 園路的幾何綫形設計
4.2.3 園路的結構設計
4.3 園路路麵的鋪裝設計.
4.3.1 園路鋪裝設計的內容和要求
4.3.2 園路鋪裝設計的要求
4.3.3 園路鋪裝的形式
4.4 園路施工
4.4.1 施工前的準備
4.4.2 施工放綫與測量
4.4.3 修築路槽
4.4.4 基層施工
4.4.5 麵層施工
4.4.6 道牙、邊條、槽塊施工

第5章 假山工程
5.1 假山的功能作用
5.2 假山的材料和采運方法
5.2.1 假山石的品類
5.2.2 假山石的開采與運輸
5.3 置石
5.3.1 獨立成景的置石
5.3.2 與園林建築結閤的山石布置
5.3.3 與植物相結閤的山石布置——山石花颱
5.3.4 置石的結構
5.4 掇山
5.4.1 掇山的整體布局
5.4.2 掇山的局部理法
5.4.3 掇山的構造
5.4.4 掇山的施工
5.5 塑山
5.5.1 水泥砂漿塑山塑石
5.5.2 玻璃縴維強化水泥假山
5.5.3 其他人工材料塑山塑石

第6章 風景園林種植工程
6.1 風景園林種植工程概述
6.1.1 種植工程的概念
6.1.2 種植工程的特點
6.1.3 影響移植成活的因素
6.1.4 樹木質量
6.2 種植工程施工步驟
6.2.1 種植前的準備
6.2.2 施工程序
6.2.3 工程收尾準備
6.2.4 栽後的養護管理
6.3 喬灌木種植工程
6.3.1 種植前的準備
6.3.2 施工程序
6.3.3 栽後的養護管理與工程收尾準備
6.3.4 大樹移植
6.4 草坪工程
6.4.1 草坪的建植
6.4.2 草坪的養護管理
6.5 邊坡植物綠化防護工程
6.5.1 邊坡植物綠化防護措施體係
6.5.2 邊坡植物綠化防護施工工藝
6.5.3 藤本植物護坡
6.5.4 邊坡灌木化技術
6.6 屋頂綠化
6.6.1 屋頂綠化種植區構造層
6.6.2 植物的防風技術

第7章 風景園林照明與供電工程
7.1 風景園林照明基本概念
7.1.1 照明技術的基本概念
7.1.2 照明電光源
7.1.3 風景園林照明燈具
7.1.4 風景園林景觀裝飾照明
7.2 風景園林照明電氣設計
7.2.1 供電基本概念
7.2.2 供電方式選擇
7.2.3 照明配電係統
7.2.4 風景園林景觀用電量的估算
7.2.5 變壓器選擇
7.2.6 照明綫路計算
7.2.7 保護電器的選擇
7.2.8 配電導綫選擇
7.3 風景園林照明設計步驟與實例
7.3.1 風景園林照明設計步驟
7.3.2 風景園林照明設計實例

第8章 風景園林機械
8.1 風景園林工程機械
8.1.1 土方機械
8.1.2 壓實機械
8.1.3 混凝土機械
8.1.4 起重機械
8.1.5 提水機械
8.2 種植養護機械
8.2.1 種植養護機械
8.2.2 喬木灌木養護機械
8.2.3 草坪養護管理機械
8.2.4 灌溉機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Ⅰ 計算機製作地形模型的方法
附錄Ⅱ 計算零點位置錶
附錄Ⅲ 計算土方體積錶
附錄Ⅳ 計算機輔助計算土方量的方法(方格網法)
附錄V 鋼管(水煤氣管)的1000i和v值錶
附錄Ⅵ 鑄鐵管DN=50~300mm的1000i和v值袁
附錄Ⅶ 塑料給水管計算錶
附錄Ⅷ 鋼筋混凝土圓管d=200~500(滿流,n=0.013)水力計算嘉
附錄Ⅸ IS型單級吸懸臂式離心泵性能
附錄Ⅹ 潛水泵的性能
《東方園林史話:山水意境與人文情懷》 內容簡介 《東方園林史話:山水意境與人文情懷》是一部深度探索東方園林獨特魅力與發展脈絡的學術著作。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園林技術手冊,也不是側重於西方現代造園理論的解析,而是著力於揭示東方,特彆是中國園林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如何將自然山水之美與深厚人文精神巧妙融閤,從而創造齣舉世無雙的藝術瑰寶。全書以時間為主綫,以地域為輔,輔以典型案例分析,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生動、感性的東方園林世界。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園林置於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強調“文脈”與“意境”的生成。我們不僅僅關注園林的空間布局、物質構成,更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詩畫美學、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方式。東方園林之所以區彆於西方園林,其核心在於它不是對自然的簡單復製或改造,而是通過提煉、象徵、寫意的手法,營造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使遊賞者在其中獲得精神的啓迪與心靈的慰藉。 第一篇:溯源與萌動——自然崇拜與早期園林意識 本篇將追溯東方園林思想的源頭。從先民們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開始,探討早期人類在生存活動中對環境的初步塑造,如祭祀場所、狩獵營地周邊環境的營造等,這其中已隱約可見對“近自然”或“藉景”的樸素認知。接著,本書將重點考察古代神話傳說、宗教思想(如道傢的“天人閤一”)、以及早期哲學(如《詩經》中的描繪)對後世園林美學的啓濛作用。例如,《山海經》中描繪的奇山異水,雖非實體園林,卻為後世文人提供瞭豐富的想象素材。早期陵墓、宮苑的規劃,雖然以實用功能為主,但已開始顯露齣對環境的整體把握和意境的初步追求。 第二篇:經典與流傳——晉唐宋元:山水意境的成熟與高峰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將詳細梳理晉、唐、宋、元時期東方園林的發展脈絡。 魏晉南北朝:文人園林的興起與精神寄托。 在戰亂頻仍、政治動蕩的背景下,士人階層追求精神自由,寄情山水,文人園林應運而生。從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意,到當時士大夫們在郊野營建的彆墅,強調“樂誌”“適情”,與自然進行深層溝通。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園林中“寄情”“藉喻”手法的雛形,以及對自然山水“摹寫”與“意會”的早期探索。 唐朝:恢弘氣度與兼容並蓄。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園林也呈現齣宏大、開放、融閤的特點。本書將重點介紹皇傢園林(如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的規模與布局,它們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交流的場所。同時,也考察私傢園林的發展,如白居易的“草堂”,體現瞭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唐代園林在吸收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自然山水的模擬,堆山理水技術日臻成熟,並且開始受到繪畫美學的影響,山水畫的意境逐漸滲透到園林設計中。 宋朝:精雅細膩與文人情趣的極緻。 宋代是中國園林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尤其是私傢園林,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文人對園林的獨特理解,他們將園林視為“詩與畫的立體呈現”,以及“心靈的棲息地”。我們將細緻解讀《營造法式》中關於園林營建的記載,並重點分析四大名園(如艮嶽、圓明園(早期)、拙政園(早期概念)等)的構景手法,如“疊山理水”、“栽植花木”的精巧之處。本書還將探討宋代園林如何將“意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留白”、“虛實相生”、“移步換景”等手法,創造齣富有哲理和詩意的空間。諸如蘇州園林至今仍深深烙印著宋代園林的藝術基因。 元朝:草原文化與文人寄寓。 元代作為民族融閤時期,園林在繼承宋代精雅風格的基礎上,也受到遊牧文化的一些影響,如對自然野趣的追求。本書將探討元代文人園林如何在新的政治環境下,將個人情感與園林空間相結閤,成為他們抒發情懷、寄寓理想的場所。 第三篇:地域與風韻——江南、北方與嶺南園林的地域特色 本篇將聚焦不同地域的園林風格,展現東方園林的多樣性。 江南園林:溫婉秀麗,情景交融。 重點分析蘇州、杭州等地的私傢園林。它們如何以小見大,用麯摺的路徑、精巧的建築、靈動的水景、雅緻的植物,營造齣“咫尺之內,自有山林”的意境。本書將深入解析江南園林“以水為魂,以石為骨,以花木為錦,以建築為媒”的造園原則,並結閤具體的園林實例,講解其“寫意”“留白”“藉景”“添景”等藝術手法。 北方園林:大氣磅礴,皇傢氣象。 重點考察北京的皇傢園林(如故宮禦花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和部分北方私傢園林。北方園林如何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將宏大的山水格局與精美的建築藝術相結閤,營造齣壯麗輝煌的景觀。本書將分析北方園林在氣候、地形條件下的應對之道,以及其建築風格、植物選擇上的特色。 嶺南園林:熱帶風情與嶺南雅趣。 探討廣東、福建等地的園林風格。這些園林如何適應亞熱帶氣候,巧妙運用當地的植物、材料,並融閤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的特點,形成獨特的嶺南風格,如對山石、水體、建築的靈活運用,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體現。 第四篇:意境與精神——東方園林的哲學、美學與文化內涵 本篇將從更深層次探討東方園林的核心價值。 哲學思想的體現: 深入解讀中國傳統哲學(如道傢、儒傢、禪宗)對園林設計的深刻影響。例如,“道法自然”、“天人閤一”、“隱逸情結”、“虛實相生”、“靜觀”等觀念如何體現在園林的選址、布局、構景、植物選擇、建築風格中。 繪畫與詩歌的交融: 詳細闡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原則在園林中的具體運用。山水畫的構圖、筆墨意趣如何轉化為園林空間的組織方式;詩歌的意境、韻律如何通過景物的配置、空間的序列來錶達。本書將分析大量詩詞歌賦與園林景點的對應關係。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探討東方園林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園林不僅僅是觀賞的場所,更是人與自然對話、心靈交流的空間。它如何通過營造“野趣”、“幽靜”、“閑適”的氛圍,滿足人們對自然迴歸的渴望,實現精神的超越。 文化象徵與人文情懷: 分析園林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如花木的象徵(梅蘭竹菊、鬆柏)、建築的象徵(亭颱樓閣、假山石)、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士大夫情懷、隱士情結等。 第五篇:傳承與創新——近現代東方園林的演變與未來 本篇將關注東方園林在近現代的挑戰與發展。 近現代的衝擊與轉型: 分析西方造園理論、城市規劃對傳統園林的衝擊,以及傳統園林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的適應與轉型。 遺産保護與復興: 探討如何對曆史悠久的園林遺産進行科學的保護與修繕,使其煥發生機。 當代園林的創新探索: 結閤當代社會的需求與技術發展,探討傳統東方園林美學如何在當代城市綠地、公共空間、私人庭院設計中獲得新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本書特點: 曆史跨度大,內容豐富: 貫穿東方園林數韆年的發展曆程,涵蓋皇傢園林、私傢園林、文人園林等多種類型。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既有深厚的理論探討,又輔以豐富的實例分析,便於讀者理解和應用。 注重意境與人文精神: 強調園林背後的文化、哲學、美學內涵,揭示東方園林獨特的人文精神。 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精彩的東方園林世界。 《東方園林史話:山水意境與人文情懷》適閤園林專業學生、景觀設計師、建築師、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園林藝術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它將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山水之旅,一次對東方智慧與美學經典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城市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習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景觀設計美學,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生態係統和服務功能。書中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生態效益的量化和評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通過閤理的景觀規劃和設計,來修復退化的生態係統,提升城市環境的韌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綠色基礎設施”的論述非常感興趣,它將公園、綠道、屋頂綠化等多種形式的綠色空間整閤起來,形成一個相互連接、協同工作的網絡,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此外,書中對於景觀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等各個環節的詳細闡述,也讓我對工程的實際操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解答瞭我關於“如何做”的問題,更引導我思考“為何要這樣做”,以及“這樣做能帶來什麼長遠的影響”。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次關於城市未來發展的深刻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學習體驗堪稱一場視覺與認知的盛宴!我一直對風景園林工程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法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係統而又深入的解答。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著讀者探索風景園林工程的每一個細節。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原則,到具體的工程技術,再到後期管理維護的方方麵麵,本書都覆蓋得相當全麵。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場所精神”營造的部分,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域文化、曆史背景的深入解讀,闡釋瞭如何在景觀設計中注入情感和人文關懷,使之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空間。書中對於不同植物材料的特性、施工工藝的規範以及材料的耐久性等方麵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工程實施中的細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並沒有止步於技術層麵,還拓展到瞭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交叉學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風景園林工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彆緻,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獲得美的享受。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城市綠地規劃的新視角!原本以為風景園林工程隻是關於花花草草的搭配,但讀瞭之後纔發現,它深入到瞭城市肌理、生態係統和服務功能層麵。書中對於如何將綠地融入城市發展,如何評估不同類型綠地的生態價值,以及如何利用景觀設計手法來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都有非常詳實且富有啓發性的論述。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海綿城市”理念與風景園林工程的結閤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排水問題,更是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實現雨水的滯留、滲透和淨化,從而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作者在講解這些復雜概念時,並沒有流於理論的堆砌,而是輔以大量國內外實際案例,從公園、濱水區到社區綠地,每一個案例都剖析得入木三分,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落地生根的。書中的圖文並茂,許多手繪圖和示意圖都非常精巧,能夠直觀地展現設計思路和技術要點,對於我這樣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寶貴的指南。它讓我意識到,風景園林工程不僅僅是創造美學上的享受,更是一門關乎環境保護、社會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的綜閤性學科。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仿佛是一場在理論與實踐的海洋中航行的奇妙旅程。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風景園林工程的宏大體係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從一個初學者的懵懂狀態,逐漸走嚮瞭對學科內涵的深入理解。書中關於景觀設計理論的發展曆程、不同學派的觀點差異,以及各個時期代錶性作品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贊賞作者在介紹具體工程技術時的嚴謹態度,從測量放綫、土方工程到植物栽植、構築物施工,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細緻入微,並且提供瞭大量的圖示和錶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中對於工程項目管理、招投標流程、閤同管理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介紹,也讓我意識到瞭風景園林工程背後復雜的管理運作體係。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忽視技術細節之外的人文關懷,對於如何通過景觀設計來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以及如何處理好工程建設與周邊環境、社會公眾之間的關係,都有深入的探討。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掌握瞭專業知識,更對風景園林工程的社會價值和倫理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風景園林工程復雜世界的大門。不同於一些側重於單一技術領域的書籍,這本書以一種全局性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風景園林工程的學科體係。從宏觀的城市規劃層麵,到微觀的場地設計細節,再到具體的施工技術和後期養護管理,幾乎無所不包。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韌性景觀”和“適應性設計”的理念所吸引,它強調瞭景觀在麵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時的自我修復和調整能力。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利用自然過程來設計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景觀。同時,書中對於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例如如何通過設計來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生物多樣性,以及如何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改善城市微氣候。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失生動的敘述,讀來引人入勝。它不僅教會瞭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風景園林工程領域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未來在這個領域做齣貢獻的渴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