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心理学专业水平上教会父母与孩子融洽相处之道,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尊重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沟通
学会判断对孩子的培养是否正确
教你如何经营好家庭以及家庭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借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告诉读者什么是科学的育儿之道,以及如何处理好母女关系。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当然有他们的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规律,尊重规律是个大原则,也是我们的父母*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你会发现,从0岁到20岁用一样观念养育的父母,通常是辛苦而失败的。做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成长变化。
作者简介
孙述宣,心理学硕士,主攻儿童行为发展与教育专业,早年供职于金融业,有较丰富的经济、金融和趋势研究的工作经历,在企业管理、经济及趋势研判和教育方面都有充分实践性的探索和独特看法。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及父母素质提升课堂、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主持开发多类课程,解决了目前家庭教育及应试化教育背景下的少儿教育问题,获得广泛性认可。
目录
第一份礼物
苦与难,是生命最好的导师
1
第二份礼物
母亲,是你所有人际关系的源头
39
第三份礼物
孩子,你亦是我的良师
51
第四份礼物
把自理还给你
61
第五份礼物
一个“逗逼”的爸爸
73
第六份礼物
爱情是个动词
83
第七份礼物
尽量给你未PS的社交和世界
99
第八份礼物
给你看世界的格局
113
第九份礼物
老师(学校)不会永远都对
125
第十份礼物
从你的生活里逐渐撤退
137
第十一份礼物
信任你,哪怕我是唯一
151
第十二份礼物
你拥有美丽的权力和能力
161
孙述宣:其实,当妈妈根本用不着那么辛苦
173
后记
183
精彩书摘
十二份生日礼物
的声音,因为我想要一个女孩儿。肚皮被剖开时我没有感觉,据传说只要给麻醉师红包就不会疼,否则麻醉师都会留一手,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传说有点扯,我们没来得及给麻醉师钱。300元在我生你的整个过程中都被我紧紧地攥在手里,它使我在整个麻醉过程中,身体虽然如同飘在云朵上一般的无力,但头脑却始终保持着清醒。
当然,更大的原因是我还在拼命地支棱着耳朵听她们谈话。我听到主刀医生和一个护士聊早上一对双胞胎生下来就生命垂危,听她们聊另一个护士的婆婆的病情,直到我听到那个尖锐的声音:“哈哈,我赢了!”一颗心仿佛落了地,我终于如愿以偿。之后你哭了,声音如同男孩子一样有点闷,但对我而言,犹如天籁之音。我似乎想要睡觉了,然而,医生的一句话惊醒了我,“你吃了什么,胃这么大?”我答:“汉堡和水果”,回答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袭上了心头。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屠宰生猪,拉开的肚皮里面五脏俱见,原来我此刻也是如此,我开始上牙和下牙不断地碰撞,那种感觉直到2个小时后才逐渐消失。
追根溯源,继续说你出生之前的我——你的妈,因为没有我就没有你,如同没有你姥姥就没有我,或者没有你太姥姥就没有你姥姥一样。
当你看得懂我写给你的东西的时候,你已经会问“度娘”很多问题了,此刻我想请你问一下“度娘”“唐山大地震”几个字,它会告诉你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词组。而你的妈妈我,在那个时节——1976年7月29日的黄昏,在距离唐山几百里的一个叫作“田义城”的小村子里降生。因为余震不断,我的妈妈,也就是你的姥姥,整个月子都没有好好休息。她和衣躲在帐篷里,而我被放进一个纸箱搁在窗台上,一方面可以让我避免受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房子震塌前将我迅速带走。那时候,村子里新生的小鸡和鸭子都会先被放进纸箱或者竹筐。所以我的表哥,也就是你的姨表舅在4岁之前,一直都以为我是一只小鸡或者鸭子之类的东西,见到我就会用撵鸡或鸭子的口哨撵我。
那个村子位于内蒙古的境内,但距离河北仅仅两华里,后来我读书都在河北的学校借读。中学的时候我遇到过几个从唐山转学来的孩子,他们都姓
第一份礼物苦与难,是生命最好的导师
6十二份生日礼物“党”,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婴儿时期全部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生命,由福利院养大他们,所以他们都姓了“党”——共产党的党,而他们的名字中几乎都有“震”这个字,以此纪念那场惨烈的灾难,只是当时我们都不太懂。小村子“田义城”由我的姥爷的爹也就是我的太姥爷缔造,在我出生后不久改名为“红星村”,并且分为8个小队,这就是后来你和你的爸爸,还有你的爷爷奶奶都十分喜欢的那片茫茫草原,那里漫山开满了“扎麻麻”花。你说自己脖子以下都是大长腿,我喜欢看着你逐渐长长的“大长腿”在我儿时的田野里奔跑,虽然我小时候也是那样的奔跑,但却早已不同。我承认:你的快乐要多得多。我的家里并不穷,而且是村里的首富,你后来都知道了。我的母亲也就是你那位喜欢做事追求完美的姥姥是方圆百里知名的医生,她中西医兼通,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家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出几万块钱来。但很不幸,我从小和母亲关系不好,所以我的学费都经过她没完没了的唠叨和控制后得来的,
7第一份礼物苦与难,是生命最好的导师这常常让我觉得自己未来做牛做马都要归还她。长大以后,我有一次听到了一个叫作赖佩霞女士的讲座,她问所有的听众:“如果你的母亲不快乐,你敢快乐吗?”是的,她不快乐。你的姥姥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同时不会与人相处而显得不够快乐。不仅仅是她,她的兄弟姐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总是前一分钟还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包饺子,后一分钟就会大打出手。这就是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码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性格成因,以便去逐渐面对那些难以启齿的苦痛,这样几经蜕变才可以迎来安全感和幸福。而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挣脱那种苦痛,以至于他们一直没有学会幸福。越是在某些方面有天分的人越敏感。而我有些语言和艺术的天分,相应的,我的观察力也很强;同时,由于我从小是被姥姥带大的,这也决定了我的童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注过度敏感而显得不够快乐。我是第一代的“留守儿童”,因为经常不在一起生活,以至于你的小姨在我9岁前都没有叫过我姐姐。而让我至今耿耿于怀的是:我的姥姥。她曾
8十二份生日礼物经告诉我,她年轻时候被她的婆婆打得脸上生茧子。我于是第一次懂得了恨,我恨她那位婆婆,因为我爱我的姥姥。同时,我努力地想要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好让他们多看我一眼,多表扬我一句,但往往事与愿违。我的不快乐不仅仅于此,我生在一个好斗的家庭,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姥爷,是个“招女婿”,也就是入赘到女方的女婿。这个词目前已经不够盛行,如果你想很好地理解它,就再次问一下“度娘”吧,希望它可以帮到你。虽然此刻网上对于百度和李彦宏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你认识互联网都是从“度娘”开始的,妈妈还是觉得它们的存在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非凡。你姥爷家境贫穷,所以他从部队转业后,被“招女婿”到家境富裕的你姥姥家,而这种偶尔不平等的地位,加之你姥姥家族好斗的性格,使我出生的那个家庭,战争不断。我姥爷也就是你的太姥爷,一不高兴就会爬上我家的房顶刨房子,因为那是他给我家盖的房子。我的舅舅们,也就是你的两个舅姥爷也会兄弟反目,大打出手之后他们还会离家出走。我至今记得,
9第一份礼物苦与难,是生命最好的导师我在11月的冬夜打着手电筒满村子寻找呼喊他们时的无助和恐惧。我的姨夫们,也经常参加到战争中来。之后我有了舅妈,同样的,她们也偶尔会参与到一场场让我安全感尽失的战争里,无休无止。贝壳儿同学,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在我31岁的时候才认识了我,那时候我已经发生了蜕变,如果再早一点,你会遇到一个暴烈而冥顽不化的妈妈。我相信是那样的,那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烙印,它如同你出生的时候留给我的疤痕一样,偶尔的阴天下雨时节,就会痒痒几下。当然,这仅仅是背景。7岁的时候,我已经学会绣花、剪纸、缝纫,还会做简单的饭菜。我的姥姥心灵手巧,这些技能都是她传给了我,加之我的天分,我将一切做了最好的发挥。我逐渐开始在每个春节里给左邻右舍剪窗花和挂钱(一种春节里张贴的带有流苏的剪纸)。到我14岁的时候,我几乎包揽了全村的春节剪纸还有部分新衣裤的缝纫。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因为一场“事故”成为全村人的笑柄,说实话,它极大地
10十二份生日礼物伤害了那时候的我的自尊。8岁时的那个秋天,我和村里所有孩子一样,都加入到收割庄稼的家庭劳作中。说到这里,我非常期望给你买一把镰刀(你必须知道它的使用方法,那是田园工作的一部分),我期望未来我们再次耕种自己的园子。麦田一陇陇播种,一陇陇长成,秋收的时候一眼望不到边,大人割三陇地,小孩儿割两陇。我承认我并不是干体力活的好手,经常被落下三五步,我的爸爸有时候会回头接济我。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他那充满爱的笑容,有时候他还会腾出手来摸摸我的头鼓励我。而我的母亲则不同,她似乎永远都在鄙视和埋怨我。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她为什么脾气暴躁。因为她对自己不够满意,例如温柔、收拾整理家、心灵手巧,她从来都技不如人。所以她会用各种“恶毒”的语言骂我以及其他人。我对心理学有了一些探究之后,发现“口出恶言”的人其实是很痛苦和可怜的,他们用最可憎的语言来呼唤周边的人对他加以关注、抚慰,来寻找自己缺失的安全感,来发泄潜意识里对于自己的不满和无力。
……
跨越时空的爱:倾听、理解与成长的家庭对话密码 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家庭是我们最初的港湾,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这个由爱与责任编织的亲密关系网中,沟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是理解的桥梁,是塑造下一代价值观与人格的无声塑形师。然而,现实中的家庭沟通,却常常被误解、沉默、争执所困扰,让原本温暖的家,有时也会弥漫着隔阂的阴影。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送出十二份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的指南,也并非围绕特定年龄段的“家庭教育”刻板规训。恰恰相反,它深入探讨的是贯穿整个家庭生命周期,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羽翼渐丰,直至独立远行的每一个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核心、最持久的内在连接——沟通艺术。它剥离了礼物馈赠的物质表象,直指亲子关系中最宝贵、最无形却也最有力量的资产。 想象一下,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沮丧时,我们是用斥责还是鼓励来回应?当青少年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我们是给予规划还是倾听心声?当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分歧时,我们是选择冷战还是积极协商?这些看似日常的场景,无不考验着我们的沟通智慧。本书的核心,正是要为读者揭示,如何在这些日常的互动中,构筑起坚实的沟通基石,让家庭对话不再是单向的命令或抱怨,而是双向的倾听、共情与协作。 一、 倾听:爱与理解的起点 沟通的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便是倾听。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真正的倾听,是一种全神贯注、不带评判的接纳。它意味着放下手机,放下手中的杂事,将目光投向孩子,用我们的身体语言和眼神告诉他们:“我在听,我关心你。” 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深度倾听的技巧,例如: 积极反馈: 通过点头、眼神交流、适时的“嗯”、“哦”、“我明白了”等词语,表明你在认真聆听。 复述与确认: 用自己的话语复述孩子表达的内容,例如“所以你的意思是……”,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也能确保你准确理解他们的意思。 不打断,不预设: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表达,即使他们的想法在你看来不够成熟或不切实际,也要耐心听完。避免在孩子开口前就替他们下结论,或者急于给出建议。 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 孩子表达的不仅仅是事实,更是伴随其后的情绪。试着去感受他们话语中的喜悦、愤怒、悲伤或焦虑,并给予情感上的回应。例如,当孩子说“我好讨厌数学”时,可以回应“听起来你对数学感到很沮丧,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倾听中的需求,以及父母通过有效倾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将帮助读者认识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孩子尊重的体现,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二、 理解:化解隔阂的钥匙 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便成为了沟通的关键。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而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去体谅他们的处境。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往往处于不同的认知和情感阶段,理解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冲突的根源。 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培养理解力: 换位思考: 鼓励读者跳出父母的视角,尝试从孩子的年龄、经历和认知水平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例如,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探索边界,或者想获得关注,而不是单纯的“叛逆”。 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天赋。理解并接纳这些差异,而不是试图将孩子塑造成父母期望的样子,是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要义。 同理心回应: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感到委屈时,用同理心去回应,让他们知道你理解他们的痛苦。“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过。”“这件事让你感到很失望,我能体会。”这样的回应,能够极大地缓解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被支持。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 本书将借鉴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教导读者如何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以及如何解读他人的表达,从而避免指责、评判和命令,促进更和谐的交流。 通过对理解力的深入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识别和应对家庭沟通中的误解,如何化解代沟带来的隔阂,让爱在理解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三、 成长:沟通驱动的生命力 沟通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艺术,它是一个动态的、伴随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有效的沟通,都在为家庭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每个人的成长。 本书将重点阐释沟通如何驱动成长: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塑造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 在沟通中,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能够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其担当精神。 提升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 面对孩子的挑战和困惑,父母自身的成长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耐心,成为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榜样。 建立开放、信任的家庭氛围: 当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坦诚地沟通,无论是喜悦还是烦恼,都能得到倾听和理解时,一个开放、信任的家庭氛围便会自然形成。这种氛围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探索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实后盾。 处理冲突,化解矛盾: 冲突在家庭中难以避免,但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家庭成员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将其转化为增进理解、共同成长的契机。本书将提供应对不同类型家庭冲突的实用策略。 本书所倡导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育儿手册,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智慧的实践。它鼓励读者将目光从物质的馈赠转移到情感的连接,认识到沟通才是维系家庭关系、促进个体成长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它并非教导你如何在某个特定时间送出“十二份”礼物,而是帮助你学会如何在这段名为“家庭”的旅程中,用最真挚的语言,搭建起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让爱与理解如同潺潺流水,滋养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伴随他们一同成长,直至人生彼岸。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走进更深入的家庭对话,开启一段更丰盈的情感旅程,用沟通的力量,点亮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