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春华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国共
  • 民族主义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学
  • 政治思想
  • 战争史
  • 中共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3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1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是反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武器,是为实现民族解放积极意义上的正义觉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论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对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详细呈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对比分析了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在基本诉求、思想基础、社会动员效能、世界视野等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阶级属性、内在动力、实施路径和在处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上存在的实质不同。总结了共产党民族主义成功的经验,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失败的教训,为当代中国探究民族主义的时代内蕴,构建健康、理性的民族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宋春华,女,吉林人,1980年出生。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共关系与海峡两岸问题”。现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一项、研究生教材建设一项、校级本科生教改项目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分析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及背景分析
一、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分析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比较
一、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交融
二、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分歧

第五章 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成功的经验
二、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失败的教训
三、对处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三)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思想抗战时期,共产党通过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抵抗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进行民族主义动员的重要武器,来源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主义新文化构建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为塑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民族新文化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民族主义动员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充分重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美德在振奋抗日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价值。193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目前抗战形势与如何坚持持久战争争取最后胜利》,指出中华民族抗日的自卫战争,是“五千年的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真正发扬者”,倡导在民族自卫战争中,发扬“忠、孝、仁、勇、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为真正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动员人民“只有充满了为民族尽忠,为民族尽孝,为民族报仇雪耻的光荣自觉,才能产生出抗战以来的我们许多民族优秀儿女所表现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慷慨牺牲的丰功伟绩”。肯定中国战士“前仆后继,愈战愈勇,其内心和精神力量的来源,便是伟大的民族自觉和伟大的民族美德——为国忘家,为公忘私,为民族命运忘个人生命,所以才能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举!”①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民族主义抗日动员的重要武器。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新文化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出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承认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继承性,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分析,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将其区分为糟粕和精华两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从现实革命的需求出发,合理吸收、利用、改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所带有的“民主性和革命性”部分,纳入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在文化内容的构建上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新文化的重要资源。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为塑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民族新文化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采取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才能为百姓所接受、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有力帮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感召和精神力量。
  ……

前言/序言

  回顾近代以来人类所走过的历史,无论是对于整个世界,还是中国的发展和变迁,民族主义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运动和革命连绵不绝,影响着世界风云的变幻。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尖锐复杂,注定了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必然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富有挑战的工作。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渐趋规模。本书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为主题,书中所言的“民族主义”是指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本书通过选取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为研究视角,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丰富民族主义的研究以及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做一尝试,希望能对该领域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代中国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抗与融合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现代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成为危机之下整合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武器。在民族主义嬗变的过程中,民族主义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社会运动和政党政治交相辉映,使中华民族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转折。以民族主义为视角,研究国共两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关系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其一,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现代这个多事之秋,民族主义作为一条或显或隐的主线,对中国近现代局势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民族主义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著名学者余英时曾对民族主义有过这样高度的评价: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凡是能掀起一时人心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运动,分析到最后,殆无不由民族主义的力量或明或暗地支持着”,由此认为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重要的主导力量”。民族主义牵动了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巨大的效能。因此,民族主义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特殊意义和功能,挖掘其价值所在。
  其二,抗战时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达到最高点。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主义必须纳入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的民族国家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危机达到顶点。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充分的民族觉醒。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民族主义高潮不断迭起,至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点。这一阶段的民族主义,直接针对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旨在求得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民族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救亡的精神武器。在民族主义的强大感召下,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民族旗帜下的分歧与合流: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流变与演变》 引言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极大地催化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其中,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与发展尤为显著。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认同的构建与强化成为凝聚人心、抵抗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这面高举的民族主义大旗之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民族主义的理解、实践与目标上,却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分歧与合流。本书《民族旗帜下的分歧与合流》正是一次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入剖析与辨析。 本书并非简单梳理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口号与政策,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表层行动之下的思想内核。我们将深入探究,在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一宏大叙事的背后,国共两党各自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又如何受到时代背景、阶级立场、政党目标以及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又如何在实践中相互碰撞、妥协,最终汇入民族解放的洪流。本书旨在呈现一幅立体而丰富的抗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图景,力图勾勒出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源”与“流”,分析其“异”与“同”,并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建构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民族主义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溯源 本章将首先回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生与发展脉络,为理解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提供深厚的历史纵深。从晚清以来“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到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呐喊,再到五四运动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激昂,民族主义已然成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理念与情感动员。我们将考察,在19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中国社会各界对民族危亡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催生的不同层面的民族主义诉求。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梳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主义思想上的早期渊源。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其革命纲领中已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口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更是将民族主义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实现民族团结。我们将分析,国民党在建国初期的民族主义实践,以及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如何调整和发展其民族主义思想。 而中国共产党,其诞生与成长本身就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虽然早期共产党的理论重心在于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解放始终是其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本章将考察,中共早期领导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如何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重新定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角色。 第二章: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转向与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以及十年内战后,国民党已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党。面对日本侵略,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国家主义”特征。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党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其核心在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统一”,强调“国家至上”的理念,并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视为民族复兴的根本。 本章将重点探讨国民党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这包括: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抵制分裂: 在日本试图扶植伪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分裂中国各省份的背景下,国民党坚决捍卫中国的主权完整,将其民族主义实践的核心置于“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上。我们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如何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抵制日本的分裂图谋,并试图以此凝聚全国人心。 “以国家为本位”的抗战策略: 国民党将抗战视为一场“国家存亡之战”,其战略部署与宣传口号都围绕着“国家”这一核心展开。我们将分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军事部署,以及其政治宣传中如何强调“国家民族”的荣誉与责任,试图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 “统一战线”的曲折构建: 尽管国民党内部存在对共产党的不信任,但在民族危机面前,国民党也并非完全拒绝联合。本章将分析国民党在不同时期,对于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态度转变,以及其在统一战线内部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如何试图在统一战线中维护其“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立场。 “强国保种”的文化输出: 在文化层面,国民党也试图通过“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塑造民族自豪感,强调中华文明的悠久与伟大,以对抗日本的侵略与文化渗透。我们将考察国民党在教育、宣传以及文化艺术领域,如何通过“国家主义”的叙事来凝聚民心。 然而,本章也将深入剖析国民党“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例如,其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忽视基层民众的参与;其在阶级矛盾处理上的摇摆,未能充分调动工农等底层力量;以及其在外交策略上的某些妥协,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民族主义的号召力。 第三章:共产党民族主义的“人民解放”特质与演进 本章将转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与国民党的“国家主义”不同,共产党的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出“人民解放”的特质。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共的民族主义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与世界革命的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逐步形成的。 本章的重点分析将包括: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将抗日战争视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通过民族解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人民国家。我们将考察,中共如何将抗日民族解放的斗争,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土地革命等目标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革命战略。 “人民战争”的民族动员: 在军事和政治实践上,中共强调“人民战争”的思想,将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将分析,中共如何在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发动农民参军参战,组织群众进行地雷战、游击战等,并通过宣传机器,将民族解放的斗争上升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与实践: 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本章将重点分析,中共如何从“工农联盟”出发,逐步将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甚至部分国民党军队在内的更广泛阶层。我们将深入探究,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政治策略与宣传手段,将自身塑造成最坚定的民族解放力量,吸引和团结了广大爱国力量。 “民族团结”的理念与实践: 中共高度重视中国的民族团结问题,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与团结。我们将考察,中共如何通过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从而将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向新的高度。 “争取国际援助”的策略: 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视角下,中共也积极寻求国际援助,特别是来自苏联的援助。本章将分析,中共如何辩证地看待国际援助,既争取其支持,又强调民族解放的自主性,避免成为任何外国势力的附庸。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中共民族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例如,在强调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以及其早期革命的激进性如何影响其与国民党等中间力量的合作。 第四章:分歧与合流:抗战时期国共民族主义思想的互动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将深入剖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既有尖锐的分歧,也有艰难的合流。 “国家”与“人民”的视角差异: 国民党以“国家”为本位,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与国家主权的完整;共产党则以“人民”为核心,强调民族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种视角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抗战策略、政策制定以及对统一战线的认识上存在根本性分歧。我们将具体分析,在关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作用、抗日力量的组织形式、以及对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设想上,两党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相互碰撞的。 统一战线中的博弈与妥协: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民族主义思潮合流的集中体现。本章将深入剖析,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两党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在实际运作中进行博弈与妥协的。例如,国民党如何在维护其执政地位的同时,有限度地接受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共产党又如何在坚持革命目标的同时,调整其策略以适应统一战线的要求。我们将考察,在国民党政权的“统一”与共产党的“解放”之间,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如何被不断协商与重塑的。 宣传口号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两党在抗战宣传中,都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但其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国民党强调“为国家而战”、“保卫河山”;共产党则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救亡图存,人民解放”。本章将对比分析两党的宣传策略,揭示其在意识形态上的较量,以及这种较量如何影响民心向背。 民族利益与政党利益的张力: 在具体的抗战实践中,两党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受到自身政党利益的驱动。本章将探讨,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皖南事变前后,两党民族主义的立场是如何受到其政党利益的考量而发生微妙变化的。 最终的合流与历史的走向: 尽管存在分歧,但共同的抗日目标最终促使国共两党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走向合流。这种合流,并非简单的统一,而是在经历激烈的碰撞与艰苦的磨合后,形成的既有共识又有差异的复杂局面。本章将总结,这种合流是如何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又如何为战后中国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抗战时期国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遗产与当代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抗战时期本身,探讨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留给后世的历史遗产,以及其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建构的启示。 爱国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的体现。本书将总结,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如何在抗战结束后,通过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叙事,得以传承和发展,并最终成为新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认同的构建与多元性的张力: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在强调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而共产党的“人民解放”视角,则强调了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包容性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撑。本书将探讨,这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视角,在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是如何相互融合,又如何面对多元文化与地区差异的挑战。 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的首要目标是抵抗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在当代,民族主义则更多地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相结合。本书将分析,如何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以更加理性、包容、开放的态度,应对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挑战。 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陷阱: 在肯定民族主义积极作用的同时,本书也将审慎地提醒,任何时期的民族主义都可能走向极端。我们将回顾抗战时期,在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实践中,是否存在某些值得警惕的倾向,并以此为鉴,为当代中国如何构建健康的民族主义提供反思。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梳理与分析,本书将试图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一些历史的参考与启示。强调民族团结、国家主权、人民幸福以及开放包容的理念,将是本书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提出的重要思考。 结语 《民族旗帜下的分歧与合流》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画卷。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复杂历史的深入探究,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更能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乃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提供深刻的洞见与启示。本书的每一次论述,每一次辨析,都力求回归史料,贴近史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著作,无疑为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族主义叙事上的演变与交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口号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与社会动员机制。比如,它详尽分析了国民党如何从早期的“排满”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其内部权力结构和对日策略的调整。同时,共产党如何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解放叙事之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双线并行的叙述策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国家危亡之际,两大政治力量是如何利用和重塑“民族”这一概念来争取民众支持,并最终影响了战后的政治格局。全书的论证严密,史料扎实,绝非泛泛而谈,对于任何想探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严肃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是其鲜明的思想史进路,它超越了传统党史的框架,将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动态的、互相影响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知识分子从救亡的焦虑中寻求理论出口,底层民众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寻找精神归宿。作者在探讨“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扩张时,充分考虑了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声音,而非仅仅聚焦于精英阶层的理论构建。这种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反哺的分析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生命力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研究抗战史的重要著作,更是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心理与文化建构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读来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但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抗战胜利的深层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将胜利归功于外部援助或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而这本书则将聚光灯投向了精神和思想层面——即国共两党如何成功地将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动员起来,使其认同一个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的“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作者对不同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对比,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尤其是在对比两党在宣传口径上如何巧妙地规避敏感的阶级议题,转而聚焦于民族大义时,那种高超的政治艺术令人叹服。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解答了许多过去我感到模糊不清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构建的社会学实验报告。作者似乎对“民族”的建构过程本身更感兴趣,而非仅仅记录历史事件。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引导去思考: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战”这些基本问题是如何被政治力量精心塑造出来的?书中对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差异,如改组派与CC系之间的微妙分野,以及共产党内部对“统一战线”中民族问题处理的反复权衡,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细微的差别,恰恰构成了影响抗战走向的深层动力。整本书的论述风格偏向学术分析,但其对历史场景的还原能力极强,使得即便是复杂的理论探讨,也能在鲜活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让人读来既感到知识的增益,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节的精准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案例,将抽象的“民族主义”概念具象化。例如,书中对特定时期宣传口号的文本细读,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阶段的立场转换的追踪,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作者对两党在抗日宣传中如何构建“共同的敌人”与“共同的命运”的分析,揭示了民族主义在危机时刻的粘合剂作用。然而,这种粘合剂并非没有裂痕,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两党在具体抗战方针、资源分配乃至意识形态纯洁性上存在的深刻矛盾。它没有美化任何一方,而是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多层次的历史图景,这对于那些习惯于非黑即白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力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