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篇兵法,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智慧,因此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军事学著作的层面,而成为中华国学的瑰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为政者、经商者,还是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都可以从中有所获益。所以,还是赶快拿起本书,开卷有益吧!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较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备受后人推崇。《孙子兵法》全书共有十三篇,六千字左右,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赡,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曾率领吴国军队取得对楚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孙武的代表作品为《孙子兵法》,该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孙武也因此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计篇第一 / 01
◎作战篇第二 / 25
◎谋攻篇第三 / 43
◎形篇第四 / 61
◎势篇第五 / 75
◎虚实篇第六 / 91
◎军争篇第七 / 117
◎九变篇第八 / 139
◎行军篇第九 / 153
◎地形篇第十 / 181
◎九地篇第十一 / 199
◎火攻篇第十二 / 233
◎用间篇第十三 / 247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名家集解】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杜牧注:《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戒。”
张预注: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
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便则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
张预注:民之死生兆于此,则国之存亡见于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审察乎?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杜牧注: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
贾林注: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
梅尧臣注:经纪五事,校定计利。
王皙注:经,常也,又经纬也。计者,谓下七计。索,尽也。兵之大经,不出道、天、地、将、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计,然后能尽彼已胜负之情状也。
一曰道。
张预注:恩信使民。
二曰天。
张预注:上顺天时。
三曰地。
张预注:下知地利。
四曰将。
张预注:委任贤能。
五曰法。
王皙注:此经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三者具,然后议举兵。兵举,必须将能,将能,然后法修,孙子所次,此之谓矣。
张预注:节制严明。夫将与法在五事之末者,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逆顺,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次序也。
施子美注:此言五事之目,必有其序也。自道而天地,自天地而将法,先后之顺序然也。己不修道,而惟天地之是恃,天地未得,而惟将法之是用,亦难成功矣。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张预注: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
施子美注:此言人君有道,可以得民之心也。《三略》曰:与众同好靡不成,今既与民同意,则事可以必成矣。故死生同之,虽危不惧,人君何以能使人之若是哉,道足以合其心也。道者,仁义莫非道也。《孟子》曰:得道多助。《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皆言道足以为之也。
……
这部著作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遵循着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念到实践的完美递进路径。从开篇的气势磅礴,到最后对军队纪律和后勤保障的细致要求,展现出作者无与伦比的系统思维能力。我个人最着迷于其对“地形”的分析,作者将地形的要素分解得极其细致,从高低、险易到开阔、狭窄,每一种环境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战略意义。这让我明白,环境不是被动的背景,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成功的战略家必须学会“与地形共舞”。这种将环境因素纳入核心决策模型的做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地形”要素,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教导我们,要学会“借力”,利用环境的特性来放大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感觉心胸开阔,眼界随之拔高,看待问题也多了几分从容和远见。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这本篇幅不长的古籍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年代久远,能否适应现代的语境?然而,事实证明,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对“不变”的规律的把握,而非对具体“变化”的描述。它像是一张高精度的底层代码,所有的现代战术、商业博弈,都可以看作是基于这些底层代码运行出的不同应用界面。比如,关于“用间”的论述,它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间谍的种类、作用以及风险控制,这在今天的信息安全和情报分析领域,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更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全军为上”的推崇,这体现了一种宏观的、以整体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这与当下很多急功近利、只顾局部得失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理性至上的清明感,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高度有序的思维殿堂,所有的喧嚣和杂音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纯粹的战略考量。
评分这部经典著作,初读时便被其深邃的战略思想所震撼,它绝非仅是古代战场上的兵法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洞察人性、预见未来、掌控全局的智慧宝典。书中的每一篇章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例如,对“知己知彼”的论述,其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信息搜集,更是一种对自身能力边界、对手动机意图的彻底剖析,这种洞察力在现代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乃至个人决策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作者对“势”的强调,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描绘的“形”与“势”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成功并非单纯依赖硬实力,而更多在于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这种对环境、时机、力量对比的精妙把握,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远超一般僵硬的教条。我特别欣赏其行文的简洁有力,寥寥数语便能道尽千军万马的谋略,这种提炼后的智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意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书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那是一种对冲突的最高化解艺术,体现了极高的智慧和克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感是沉静而充满力量的,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励志书籍那样充满激昂的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描绘出战争艺术的残酷与美感。其中关于“慎战”的论述,是全书中最让我深思的部分。作者反复告诫,用兵是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存亡,因此必须抱着极其审慎的态度。这种对决策后果的敬畏之心,在任何高风险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伦理基础。它引导读者反思,很多时候,最大的胜利不是在于打败了谁,而在于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和风险。书中的每一句箴言,都仿佛是经过了千百次实战检验的黄金法则,它们拒绝空谈,只关注结果的有效性。我发现,当我开始用书中描绘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和决策时,往往能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陷阱,从而采取更具建设性和破坏性更低的解决方案。这本“兵法”,最终成为了我处理人生这场无形战役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老智慧的深度对话。它的语言风格古朴而又极富哲理,初看或许会觉得晦涩,但随着深入,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复杂逻辑和系统性思维便会逐渐显现。我尤其对书中对“虚实”运用的描述印象深刻,它将军事行动的灵活性推向了一个极致。这种虚实相生、变化莫测的战略思想,并非教人诡诈,而是强调在任何复杂系统中,保持信息的不对称和行动的不可预测性是保持主动权的关键。这种理念,放到现代的危机管理和市场渗透策略中,依然是屡试不爽的法门。作者对“兵者诡道也”的阐释,并非鼓励欺骗,而是指明了信息时代下,如何通过战略部署,引导对手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结构有了一种重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力量流动和结构布局。这种思维的跃迁,是任何一本单纯的技巧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