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时间、人物、著作的考察,立论严谨扎实;
观照政治、学术、创作,多重维度研究,视野宽广;
论说擘肌分理,见解精辟;行文力量饱满,气韵生动。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最高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开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
在前三章,本书历时梳理了两汉文化精神由“圣王”向“王圣”的转变过程,认为转变的契机在于王莽禅汉。王莽禅汉并非简单的外戚篡位,而是西汉元成以来儒学发展的产物。儒生在元成之际走上权力舞台,但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无法实现其礼乐改制的王道理想。改制失败后,儒生鼓吹宿命化的禅让,呼唤出了符合“圣王”理想的王莽,但最终造成了惨重的社会灾难。绝望的儒生在新朝大乱、人心思汉的时代情绪中提出了“王命论”,热情阐释三个命题:“孔为赤制”、“上天垂戒”、“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分别从圣、天、血统等方面阐述刘氏王命的正当性。东汉帝王则敏感适时地利用了“王命论”思潮,逐步将其纳入政治神话体系中,最终构建了以《白虎通义》为代表的“王圣”意识形态。
在后三章,本书从经学、思想、文学等几个侧面分析了“王圣”意识形态对东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学领域,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在论争过程中积极向王权靠拢,最终失去了经世大法的品格,而变成了“王圣”意识形态的附庸。思想发展在“王圣”观念的制控下,呈现出平庸的格局。即使东汉末的批判思潮,也不再有西汉公天下思想的阔大气象。士人在“王圣”观念下处世趋于谨固内敛、苛求名节和明哲保身。文学在帝国强盛时颂王宣汉,后来在世道崩坏之际,逐渐开始表达个体生命体验。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
曲利丽,女,河南省洛宁县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及文献学,曾在《史学集刊》、《中国文化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引论
第一章 西汉儒生“圣王”理想的破产
第一节 西汉元成之际儒生的政治作为
第二节 “禅让”:儒生为政失败后“圣王”理念之高涨
第三节 王莽禅汉:“圣王”理想的巅峰与覆灭
第二章 儒生和东汉帝王对王莽事件的初步反应
第一节 两汉之际的“王命论”思潮
第二节 东汉帝王对王莽事件的初步反应
第三章 《白虎通义》:“王命论”成为“王圣”意识形态
第一节 以权力意志正经学、谶纬——论《白虎通义》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 论《白虎通义》的“王圣”话语体系及其言说策略
第四章 “王圣”意识形态下的经学变迁
第一节 今古文经学论争
第二节 今古文经学论争中的东汉《春秋》学
第五章 “王圣”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发展
第一节 王充对“王命论”的接受及扩充
第二节 王充的“疾虚妄”——宿命论下的知识兴趣
第三节 东汉末的批判思潮及其思想格局
第六章 “王圣”意识形态下士大夫的人生转型及文学新变
第一节“王圣”意识形态下东汉士人的新处世法则
第二节“王圣”意识形态下的东汉文学新变
余论
附论:“知大体”——论桓谭对王莽新政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余 论
至此,笔者梳理完了两汉文化精神从“圣王”到“王圣”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紧紧围绕着“王命论”这个思想命题来展开论述。正是因为士人的政治理念从公天下转向了“王命论”,才导致了两汉文化精神的演变。 “王命论”的思想史价值并不高,它充满宿命论的神秘意义,把人事归之于不可知的命运,消解了人类对王权的拷问权力。除了有利于维护现实帝王的权威,它对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终极目标贡献无多。可以说,由公天下到“王命论”是士人精神史上的一次倒退。倒退的原因何在? 具体是怎么引起的? 倒退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是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追问的问题。
在本书的前三章,笔者梳理了士人政治理念由公天下向“王命论”的转变过程。 认为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儒生走上权力舞台后无法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礼乐改制失败后,儒生又在理想主义的鼓舞下鼓吹宿命化的禅让,最终呼唤出王莽政权,制造了更为沉重的历史灾难。王莽失败导致儒生理想主义的消退和“圣王”理想的破产。 儒生们不能够清醒深刻地反思历史,而走向了神秘宿命的“王命论”,其核心是一家一姓之私天下观念。 后汉的权力者迅速发现了这股思潮宣扬维护刘氏王命的价值,将其打造成了以“王圣”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 总之,儒生政治理念从公天下向“王命论”的转变,起于代表公天下政治理想的王莽之惨败,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找不到实现政治理想的客观途径及保障力量,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在后三章,笔者讨论了“王命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导致的经学、思想、士人人生形态、文学的一系列变迁。 具体来说,经学在今古文论争的发展过程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王命论”的烙印。一方面,古文经为立于学官,开始向权力者谄媚,宣扬其构建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今文经为保持其学术地位的优胜,也开始向权力靠近。最终,经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附庸和学者自娱的玩意儿。思想史在“王命论”的笼罩下走向平庸,王充将人生的穷达完全归之于命运,为颂扬时代圣明与自身坎坷沉沦之间的不和谐找到了合理解释。王符以后的儒法家虽然开始了批判,但是因为“王命论”的私天下观念笼罩,批判的格局甚为狭窄。士人的人生形态则在“王圣”的光环下,走向谦恭自守、追求名节、保身全家,人生理想逐渐从外王转向内圣。文学先是在东汉前期充当宣扬意识形态的功能,歌功颂德,后来在世道崩坏之际,逐渐走向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
在叹息东汉思想文化平庸卑弱的时候,笔者又不由自主地以西汉的思想文化为参照系。这是承自先秦而来的上古文化精神,以改造现实为其最高旨归。虽然西汉的士人有着历史理想主义的根本缺陷,但是其阔大的文化气象、追求理想的热情、批判的勇气与锋芒,在数千年文化史上异常耀眼。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原君”批判、“亡国”“亡天下”的辨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先秦到西汉的文化精神辉光重现。这种辉光,珍异卓绝,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毕竟太过稀少了。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叹:在面对政治权力的时候,中国士阶层过于脆弱,脆弱到不堪一击!尽管他们常常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身的崇高目标和道义理想,但实际上能达致此功者寥若晨星。他们更多、更经常地充当帝王的臣妾、权力的帮闲。这并非因为他们不具备道德勇气,事实上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政治目标粉身碎骨,气势慷慨,惊天动地!脆弱的原因在于他们以道德来代替政治、以理想来裁压现实的思维模式,在于历史上的民众没有成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客观性保障力量!
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今天的读书人在感慨历史之余,又当如何呢?
这本《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是一部真正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作者在梳理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过程中,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我尤其欣赏他对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描写,他描绘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坚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总是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提出新颖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他对“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政治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他揭示了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皇帝的统治合法性和民众的社会认同。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也极具特色,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想象力,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和启迪。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对两汉之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分析,非常透彻,他解释了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又如何反过来被文化精神所塑造。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比较分析,以及这种制度变迁对士人阶层命运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生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问题时,总能化繁为简,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阐释得清晰明了。我特别喜欢他对“道家”和“法家”在汉代思想体系中地位的分析,他指出了它们之间既有冲突又互相影响的微妙关系,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非常期待接下来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更加重要的文化事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在探讨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时,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尤其是从先秦的多元走向汉代的相对统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图谶”的研究感兴趣,作者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揭示了它在维护统治、构建合法性等方面的作用。他对于史料的运用非常谨慎和精准,每一次引用都恰到好处,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耐心地发掘着历史的层层遗迹,并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也能被作者解释得通俗易懂。
评分这本书我才看了不到一半,但已经让我有些惊艳了。作者在梳理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演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侦探,抽丝剥茧,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最终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时代画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儒道互补”这一概念的阐释,他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融合,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融合是如何在政治、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发生的,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化。书中对士人的精神状态的描绘也十分传神,无论是怀才不遇的失落,还是建功立业的豪情,都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叹息与呐喊。而且,作者在引经据典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那些被我们熟知的古籍,在他的笔下仿佛焕发了新的生命,其深邃的内涵被一一揭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献考据的严谨态度,每一次的论断都言之有据,让人信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篇章会如何展开,他是否会继续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又会如何解读那些更加复杂的文化现象。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考的启迪,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对两汉之际社会变迁的描绘,不仅仅是政治格局的改变,更是底层人民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点写得特别细腻。比如,他对当时社会阶层流动的分析,以及这种流动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就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很多地方的论述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关于“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论述汉代思想家如何应对时代挑战时,也展现了极高的理论素养。他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并最终产生深远影响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历史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虽然是基于史料,但却写得有血有肉,让人觉得那些伟大的灵魂仿佛就在眼前。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也十分引人入胜,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
评分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阅读本身。作者在探讨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时,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他不仅关注宏大的社会结构,更深入地描绘了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的精神世界。我对书中对当时士人“清谈”风气的描写印象深刻,他分析了这种风气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互影响,并最终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产生了塑造。作者在处理史料时,表现出了非凡的辨别能力和整合能力,他能够从大量的史料中提炼出精华,并构建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体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阴阳五行”说在汉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他揭示了这种学说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作者在探讨两汉之际文化精神演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历史的整体性,他将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多维度、立体化的时代图景。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汉代宗教信仰的分析,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这种探索如何影响了社会风貌,写得鞭辟入里。书中关于“谶纬之学”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这种看似迷信的学说,在当时却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决策和文化走向。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他总是能从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中挖掘出重要的历史信息,然后将其融入宏大的叙事之中。我喜欢他那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讲究,引用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无数个细微之处的精巧组合。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者在勾勒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时,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非常欣赏他对“汉赋”这种文学形式的研究,他不仅仅是分析其艺术特色,更是揭示了汉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书中对“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后续演变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让我明白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总能找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放大,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喜欢他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精细分析,将复杂的问题一层层剖析开来,直到露出本质。而且,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也十分吸引人,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明快,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无数根历史的丝线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时代画卷。
评分这本《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他描绘了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人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塑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我非常喜欢他对于“求仙问道”风潮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迷信,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不安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解读非常深刻。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描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佛教是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作用,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他对于文献的运用也极其娴熟,引用的古籍信手拈来,但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服务于他论证的观点。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领我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海洋中航行,指引我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梳理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时,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介绍历史事件,更是挖掘了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核。我非常喜欢他对“大一统”观念在汉代形成的复杂过程的分析,他揭示了这种观念是如何通过政治、文化等多种途径得以巩固和传播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且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让人不得不信服。我特别欣赏他对当时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他认为文化精神的演变是这种宏观互动的结果。这本书的书写方式也极具特色,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历史的温度,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
评分之前的错误了不好意思,没关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没打开,现在中华书局的书定价好贵。
评分物流真快...京东小哥很负责...不过京东在线客服都是打酱油的...
评分ok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比较新的一本书,和自己的研究有些关系,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之前的错误了不好意思,没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