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膜地形图学已经成为眼科及视光学领域内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分支。目前已经发展为Placido盘投影技术与Scheimpflug摄像技术相结合的三维角膜地形图系统,具有较高的圆锥角膜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本专著即是对目前新的三维角膜地形图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2.角膜地形图临床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于指导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筛查、术后随访;以及指导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计算、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验配、青光眼的诊断、干眼诊断与治疗等。
当前的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系统通常结合Placido盘镜面反射测量与Scheimpflug成像技术,取长补短,以精确反映角膜前、后表面形态与三维眼前段结构。结合基于数据库与特定统计学方法的自动分析软件,可提高早期圆锥角膜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也是角膜屈光手术后疗效观察、分析和随访的重要工具。此外,还可应用于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适配、闭角型青光眼的辅助诊断、干眼及其他眼表疾病的诊断等,成为眼科临床医生日常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书分别从发展历史、基本理论、操作方法、阅读流程、临床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对三维角膜地形图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快地掌握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分析与临床应用。
本书适合各级眼科和视光专业医师、技师、研究人员作为高级参考书使用。
陈跃国,男,自1995年起,在国内较早从事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率先在国内大量开展LASIK手术治疗近视、远视及散光,至今已完成手术数万例。任国家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考试主要培训教师,负责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理论授课及手术演示。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华激光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美国眼科学会及美国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国际会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发表论著6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0部,翻译及主编专著各多部,内容主要涉及屈光手术及眼表疾病领域。
第一章 角膜地形检查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第一节 角膜地形图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曲率测量方法
二、角膜断层扫描及高度测量
第二节 圆锥角膜辅助诊断系统的发展
一、基于Placido盘地形图的常用指标
二、Pentacam系统中的几个重要指标
三、Sirius系统对于圆锥角膜的诊断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基于曲率测量的角膜地形图
第一节 工作原理及相关参数
一、Placido盘成像技术
二、角膜前表面的参考点与参照轴
三、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及相关参数
第二节 角膜曲率形态的描述及常见类型
一、常用图形
二、弧形递进算法
三、正常基于曲率测量的角膜地形图的常见类型
第三节 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一、角膜屈光手术前评估
二、角膜地形图个性化引导与疗效评估
第三章 基于高度测量的角膜地形图
第一节 基于高度测量地形图技术的发展
一、历史回顾
二、Scheimpflug成像技术
第二节 地形图高度的意义
一、曲率地形图的缺陷
二、断层扫描地形图的概念
第三节 最佳拟合球面
一、设定参考球面的目的
二、高度图的色彩显示
三、曲率与高度的关系
第四节 高度地形图与相对高度值
一、高度地形图的优势
二、相对高度参考值范围
三、其他参考值
四、高度地形图的缺陷
第五节 增强型的最佳拟合球面
第六节 非球复曲面拟合
第七节 参考球面的定位、区域与形态
一、定位
二、区域与形态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三维角膜地形图仪概述
第一节 基于反射技术与基于光学断层扫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基于反射技术
二、基于断层扫描技术
第二节 Placido盘投影与Scheimpflug成像技术的结合
一、Scheimpflug相机如何协助Placido盘的测量
二、Placido盘如何协助Scheimpflug相机的测量
第五章 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Placido盘地形图仪的检查
一、小Placido锥形盘
二、大Placido锥形盘
第二节 三维角膜地形图仪的检查
一、采集质量评估
二、泪膜质量评估
三、检查重复性评估
四、检查操作注意事项
第三节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固视问题
二、眨眼问题
三、干眼问题
四、眼睑遮挡问题
五、睫毛遮挡问题
第六章 三维角膜地形图的阅图流程
第一节 准备工作与参数设置
第二节 图像筛查
一、图像质量评估
二、图像的重复性
三、图像的可信度
第三节 标准化阅图流程
一、四联图
二、圆锥角膜总结图
三、高级分析
四、双眼对比图
五、随访观察
六、原始图像
第四节 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阅图流程
一、禁忌证的筛选和评估
二、像差及视觉质量分析
三、瞳孔直径
四、术前术后差异图
五、随访观察
六、其他参考图
第五节 其他应用方面的阅图流程
一、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二、角膜接触镜适配阅图流程
三、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四、青光眼总结图
五、干眼的阅图
第七章 支持向量机原理与分类技术
第一节 圆锥角膜诊断方法的发展
第二节 支持向量机
一、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的区别
二、支持向量机原理
三、支持向量机分类策略
第三节 基于三维角膜地形图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技术
一、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仪
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角膜形态分类技术
第四节 基于支持向量机圆锥角膜分类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圆锥角膜与角膜膨隆的筛查与诊断
第一节 基于曲率的角膜前表面形态与参数
第二节 角膜后表面形态与参数
第三节 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一、与圆锥角膜筛查相关的参考指数
二、Sirius对于圆锥角膜的分析步骤
三、疑似圆锥角膜及圆锥角膜的追踪随访
第四节 早期圆锥角膜与角膜膨隆的临床诊断思路
第五节 病例分析
第九章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第一节 屈光四联图
一、前表面矢状(轴向)曲率图及切向曲率图
二、角膜厚度图
三、后表面高度图
第二节Scheimpflug图像
一、角膜混浊
二、角膜层间积液
三、上皮植入
四、角膜基质环植入
五、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的角膜切口
六、角膜伤口
第三节 角膜像差及光学质量分析
一、像差分析
二、光学质量分析
三、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
四、术后角膜光学质量的分析
五、不同情况下的角膜光学质量
第十章 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可植入接触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第三节 可植入接触镜的术前常规检查
第四节 三维角膜地形图检查
一、检查的意义
二、角膜直径的测量方法
三、前房深度与房角的测量
第五节 术后随访观察
一、拱高
二、术后前房深度与房角宽度
第六节 三维角膜地形图辅助复曲面可植入接触镜的设计与定位
一、复曲面可植入接触镜适应证
二、确定预矫散光度数与轴向的原则
三、术前与术中散光轴向的定位
四、术后位置的稳定性
第十一章 在硬性角膜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第一节 硬性角膜接触镜设计及验配方法
一、角膜塑形镜的设计
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的设计
三、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方法
第二节 应用角膜地形图软件指导试戴片的选择
一、进入工作界面
二、工具栏
三、 、选择镜片”下拉窗的使用
四、录入验光结果,计算镜片屈光度
五、 、自定义镜片”下拉窗的使用
第三节 应用角膜地形图软件验配实例
一、病例介绍
二、病例小结
第四节 自主分析角膜地形图参数选择试戴片
一、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试戴片的选择
二、角膜塑形镜试戴片的选择
第十二章 光线追迹法在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光线追迹法的原理
第二节 光线追迹法计算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优势
第三节 光线追迹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光线追迹法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方法
一、操作步骤
二、病例介绍
第五节 Sirius光线追迹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第十三章 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第一节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段的相关检查
第二节 Scheimpflug技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应用
第三节 眼压校正的应用
第四节 眼生物力学分析技术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在干眼及其他眼表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 泪膜的检查分析
一、泪膜
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泪膜的原理
三、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结果评判
五、临床实例
第二节 睑板腺功能不良的检查分析
一、睑板腺与睑板腺功能不良
二、睑板腺测量原理
三、测量方法
四、睑板腺量化分析技术
五、临床实例
第十五章 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病例分析
一、角膜屈光手术前筛查
二、治疗后及术后随访
角膜为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屈光力约为43D,约占眼总屈光力(60D)的70%,其形态的细微改变,即可影响眼的屈光状态、视力及视觉质量。人们对于角膜形态的观察与研究,可以追溯至400年前。近年来,随着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的普遍应用及对圆锥角膜、角膜膨隆、干眼等疾病的深入认识,对于角膜前、后表面形态测量与分析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处理与分析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以Placido盘镜面反射为基础的摄像角膜镜,即目前所称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得以在临床推广应用。其缺点是只能测量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且受泪膜的影响;由于投影的范围所限,不能获得角膜中周部特别是周边部的信息。旋转裂隙光扫描与Scheimpflug成像技术可以形成连续的角膜断层扫描图像,重建角膜与眼前段的三维形态,其优点是既能精确分析角膜的前表面形态,又能反映角膜的后表面形态以及测量全角膜厚度。角膜膨隆性疾病如圆锥角膜,通常初始于角膜后表面,因此,角膜后表面形态的检测与动态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其不足之处在于受测量原理所限,容易受角膜透明度的影响,当角膜混浊时,容易产生测量误差,特别是出现假性角膜后表面膨隆、假性的角膜变薄或不规则形态。
因此,当前的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系统,通常结合Placido盘镜面反射测量与Scheimpflug成像断层扫描技术,取长补短,以精确反映角膜前、后表面形态以及三维眼前段结构。结合基于数据库与特定统计学方法的自动分析软件,三维角膜地形图可提高圆锥角膜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也是角膜屈光手术后疗效观察、分析和随访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那些有视觉质量不佳主诉的病人,通过三维角膜地形图可以较好地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为后期的进一步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当然,三维角膜地形图的作用还不限于圆锥角膜的诊断与角膜屈光手术疗效的分析,还可应用于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适配、闭角型青光眼的辅助诊断、干眼及其他眼表疾病的诊断等,成为眼科临床医生日常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感谢本书作者在百忙之中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多数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扎实的理论水平。从角膜地形图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到临床实际案例,意在为读者勾勒出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全貌,帮助广大读者能够更快地掌握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分析与临床应用,更好地为广大病人服务。
当今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囿于编著者的眼界及水平,书中文字与图片的疏漏及谬误在所难免,在此,特别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跃国
2017年2月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专业性真的让我叹为观止!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提升角膜疾病诊疗水平的专业书籍,而《三维角膜地形图的临床应用》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介绍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原理、仪器设备选择以及图像解读方法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对各种角膜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书中通过大量高质量的角膜地形图图像,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疾病在地形图上的特征性表现,这对于临床实践中准确识别和区分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形态变化的分析,这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地形图提供了一个量化和可视化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术后并发症,优化屈光手术方案。此外,书中对角膜扩张性疾病(如圆锥角膜)的早期筛查和进展监测的详细论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临床策略。不得不提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三维角膜地形图在角膜缘干细胞疾病、翼状胬肉等其他眼表疾病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临床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著作,对于眼科医生、角膜病专科医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激发临床医生思考和创新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深入理解角膜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变化的思想宝库。作者在介绍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数据罗列,而是深刻剖析了这些指标背后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临床表现相关联。例如,书中对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和厚度分布的联合分析,揭示了角膜整体形态的复杂性,这对于诊断一些隐匿性的角膜疾病,如隐匿性圆锥角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地形图驱动”角膜手术的理念,这强调了以精确的地形图数据为基础,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从而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和视觉质量。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罕见的角膜疾病,并通过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这对于提升我们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更加重视角膜形态的精确评估,并且鼓励我在临床工作中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应用三维角膜地形图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角膜疾病认识的新大门!之前看病,医生总是说“角膜有些情况”,但具体是什么、怎么来的,我总是稀里糊涂。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角膜的曲率、厚度、形态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节,竟然可以通过三维角膜地形图这样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把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圆锥角膜的部分,以往只知道它会导致视力下降,但书中通过地形图的变化,详细描述了病程的进展,以及不同分期在地形图上的具体表现。这让我意识到,早期诊断和监测是多么重要。而且,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三维角膜地形图在辅助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甚至评估手术效果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以前觉得手术就是把眼睛“修好”,但书中讲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角膜地形图的个体化数据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比如不同类型的角膜胶原交联术,或是角膜移植的适配性评估。这些内容让我对眼科的精准医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眼科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绝对是一本能够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宝藏。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窥见了眼科诊断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望”,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先从一个患者的视角出发,描绘了在过去,医生们是如何“凭经验”诊断角膜疾病的,那种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让我深有体会。然后,作者才娓娓道来,三维角膜地形图是如何像一个“上帝的视角”,能够看到角膜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细微变化。书中用了很多通俗的比喻,比如把角膜比作“一张精密的手工地毯”,而地形图则能精确描绘出这张地毯的每一根“丝线”的走向和起伏。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我之前就对一些常见的眼部不适感到困惑,比如老是感觉眼睛里有东西,或者看东西总是不够清晰,但去医院检查,医生却说“一切正常”。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也许我的角膜形态就存在一些细微的异常,而三维角膜地形图或许就能找出原因。书中还探讨了这项技术如何帮助医生“量体裁衣”地制定治疗方案,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过去我们总觉得手术是“标准化的”,但现在才知道,原来针对每个人的角膜特点,会有不同的治疗路径,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和理论深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仅涵盖了三维角膜地形图的基础知识,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复杂角膜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形图在角膜移植前评估受者和供者角膜相容性的章节,这为提高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角膜移植(如穿透性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对角膜形态的影响,以及地形图如何帮助预测术后散光和视力恢复情况。此外,书中对于高度近视、角膜交联术、角膜环植入术等常见屈光手术的术后地形图分析,也给予了详尽的阐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手术机制,评估手术效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我注意到,作者还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这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对于从事角膜病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平台,它不仅梳理了现有技术,更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进一步挖掘地形图数据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