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劲松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风湿免疫病
  • 诊断
  • 治疗
  • 临床医学
  • 内科
  • 名医世纪传媒
  • 医学教材
  • 疾病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6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9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55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简要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历史及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临床问题、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并设有专篇介绍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和辨证治疗.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注重临床实用,反映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成果,可供临床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金劲松,医学博士,湖北省中医院肾病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普巡讲专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分会、肾病分会、武汉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分会、武汉市中医肾病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分会委员,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常务理事。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及中医养生保健、药膳调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历史及流行病学 (1)

第一节 历史与命名 (1)

第二节 流行病学 (8)

第三节 不同地区、种族发病情况 (22)

第2章 病因及发病机制 (29)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29)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 (36)

第三节 体液免疫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 (47)

第四节 细胞免疫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 (55)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63)

第六节 补体系统 (72)

第七节 组织器官损伤机制 (80)

第八节 病理学改变 (88)

第九节 中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101)

第3章 临床表现 (109)

第一节 全身表现 (109)

第二节 皮肤表现 (111)

第三节 关节、肌肉表现 (122)

第四节 肾脏表现 (133)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表现 (137)

第六节 消化系统表现 (144)

第七节 呼吸系统表现 (151)

第八节 血液系统表现 (156)

第九节 神经系统表现 (164)

第十节 其他表现 (171)

第十一节 特殊人群中的表现 (178)

第4章 辅助检查 (188)

第一节 一般检查 (188)

第二节 免疫学检查 (193)

第三节 影像学检查 (201)

第5章 诊断及鉴别诊断 (214)

第一节 诊断及分类标准 (214)

第二节 诊断要点 (221)

第三节 疾病活动性判断及预后评价 (225)

第四节 和其他多系统损害疾病的鉴别 (236)

第6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临床问题 (245)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 (245)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并发症 (253)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手术 (262)

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 (270)

第五节 药物的使用及影响 (280)

第六节 预防接种 (285)

第七节 护理及健康教育 (289)

第7章 治疗 (296)

第一节 治疗原则 (296)

第二节 一般治疗 (302)

第三节 药物治疗 (309)

第四节 特殊治疗 (318)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 (324)

第六节 特殊脏器损害的治疗 (332)

前言/序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系统和多脏器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率为10/10万~80/10万,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约为40/10万,患病人群总数超过百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对育龄女性危害更大,重症往往危及生命.20世纪50年代,发病两年的病死率高达80%,随着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等联合应用,以及对其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死率在逐年下降,生存率已大幅度提高,近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国人系统性红斑狼疮25年生存率达到78.44%。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未明,仍无根治的方法,患者一旦发病需终身治疗,其诊断、治疗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使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对皮肤、关节、肌肉等损害外,还可累及肾、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导致多脏器损害,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诊治,要求临床医师对该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近年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临床医师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也在增加。有鉴于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此书,以我们的微薄之力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发展做一点贡献。

本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诊断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尤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涉及的一些临床问题(如感染、手术、妊娠等),就其近年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对于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及科研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同时,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减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是我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色医疗.本书特设专篇,介绍了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辨证治疗及护理,以期中西医优势互补,为今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一些借鉴。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围绕临床实践,突出临床重点问题,反映近年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诊疗有所裨益.部分文献可能在不同章节有重复,为保持各章节相对独立,未作删减.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作者经验和理解的欠缺,书中若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金劲松

2017年6月


《医学前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简称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炎症和损伤。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红斑狼疮的认识日益深入,诊断手段日臻完善,治疗策略也日新月异。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前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为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广大患者提供一本全面、权威、实用的参考书。 第一篇 基础研究进展 第一章 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基因、环境与免疫失调的协同作用 红斑狼疮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以及免疫系统的失调。 遗传易感性: 研究表明,红斑狼疮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鉴定出数百个与红斑狼疮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大多数与免疫调节功能相关,例如与Toll样受体(TLRs)、干扰素(IFN)信号通路、补体系统、B细胞活化和T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易感个体对环境因素更敏感,更容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环境触发因素: 紫外线暴露、某些感染(如EB病毒)、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激素水平(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提示性激素可能参与)等已被证实是红斑狼疮的重要诱发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如诱导细胞凋亡、释放自身抗原、改变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从而打破免疫耐受。 免疫失调: 红斑狼疮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免疫系统的失调,表现为免疫耐受的破坏和自身免疫的活化。 B细胞异常: B细胞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尤其是抗核抗体(ANA),包括抗dsDNA、抗Sm、抗Ro/SSA、抗La/SSB等。这些抗体与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全身组织器官,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同时,异常活化的B细胞还可能产生促炎细胞因子。 T细胞功能异常: T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也发挥关键作用。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如Th1、Th2、Th17细胞的失衡,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功能的受损,都可能促进自身免疫。例如,Th17细胞产生的IL-17可能在关节炎和狼疮肾炎中发挥作用,而Treg细胞的缺陷则削弱了免疫系统的抑制能力。 细胞凋亡与清除异常: 细胞凋亡是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过程。红斑狼疮患者的细胞凋亡发生率增加,同时凋亡细胞的清除机制受损,导致凋亡相关抗原(如核内物质)暴露于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网络失衡: 多种细胞因子在红斑狼疮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干扰素-α(IFN-α)被认为是“核心”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此外,IL-6、TNF-α、IL-10、BAFF(B细胞活化因子)等细胞因子也与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章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在红斑狼疮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 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者能够更精确地解析红斑狼疮患者的基因组变异,发现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并深入理解其功能。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为揭示罕见基因突变与疾病风险的关联提供了可能。 转录组学: 通过RNA测序(RNA-Seq),可以全面分析患者细胞或组织中基因的表达谱。这有助于发现与疾病活动度、特定器官受累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为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线索。例如,IFN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许多红斑狼疮患者中表现为特征性的转录特征。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识别和量化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包括抗体、细胞因子、信号分子等。这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可能发现用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成分、特定细胞因子以及自身抗体的水平都是蛋白质组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代谢组学: 近年来,代谢组学也开始应用于红斑狼疮研究,旨在识别与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变化,揭示新的发病机制,并为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篇 诊断策略与进展 第三章 早期诊断与分类标准:从蛛丝马迹到精准识别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涉及全身各系统,如皮肤黏膜(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口腔溃疡)、关节(关节炎、关节痛)、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肾脏(狼疮肾炎)、神经系统(癫痫、精神症状)、心血管系统(心包炎、心肌炎)、呼吸系统(胸膜炎、肺炎)等。由于其非特异性,早期诊断常常具有挑战性。 国际分类标准: SLE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目前广泛使用的是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该标准整合了临床特征(包括皮肤、粘膜、关节、血液、肾脏、神经等)和免疫学指标(如ANA、dsDNA抗体、补体水平、抗磷脂抗体等),通过加权评分的方式,对疑似患者进行分类。标准中对ANA的滴度要求也有所调整,以提高特异性。 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除了传统的ANA、dsDNA抗体、补体C3/C4等,研究者还在积极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如IFN-α、BAFF)、细胞亚群(如浆母细胞、记忆B细胞)、尿液中的特定蛋白(如NGAL、MCP-1)等,在疾病诊断和评估中展现出潜力。 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作用: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在评估特定器官受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超声可用于评估关节滑膜增生、关节积液;CT和MRI可用于评估心包、胸膜、肺部和神经系统的病变。 第四章 影像学与病理学在红斑狼疮评估中的价值 肾脏病理: 狼疮肾炎是红斑狼疮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诊断和分型高度依赖肾脏活检。教科书式地将狼疮肾炎分为I-VI级,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新一代的病理学评估方法,如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等,能提供更精细的病变信息。 其他器官的影像学评估: 心脏: 心脏超声是评估心肌、心瓣膜、心包是否受累的重要手段。MRI可用于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炎症和纤维化。 肺部: 胸部X线和CT是评估肺部病变的常用方法,如狼疮性肺炎、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 神经系统: MRI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金标准,可发现狼疮脑炎、血管炎等。脑电图(EEG)和脑脊液检查也对诊断有辅助作用。 皮肤: 皮肤活检对于诊断皮肤红斑狼疮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时。 第三篇 治疗策略与新进展 第五章 基础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的优化应用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C)一直是治疗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抑制全身炎症。然而,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易感性增加等。因此,临床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免疫抑制剂: 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环磷酰胺(CTX)、霉酚酸酯(MMF)、甲氨蝶呤(MTX)、他克莫司(TAC)等,在缓解疾病活动、减少GC用量、预防器官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免疫抑制剂的选用取决于疾病的活动度、受累器官以及患者的耐受性。 硫唑嘌呤: 适用于维持治疗,安全性相对较好。 霉酚酸酯: 尤其在狼疮肾炎的治疗中,被认为是优于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的一线药物。 环磷酰胺: 曾是治疗重症狼疮肾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狼疮的金标准,但其毒副作用较大,目前多用于诱导治疗,并逐步被其他药物替代。 甲氨蝶呤: 对于伴有关节炎、皮肤病变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他克莫司: 在难治性狼疮肾炎中,他克莫司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个体化治疗: 随着对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生物标志物、疾病表型以及对不同药物的反应,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第六章 生物靶向治疗:精准打击致病分子 生物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红斑狼疮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方面,通过特异性地阻断致病性分子或细胞通路,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贝利尤单抗(Belimumab): 这是FDA批准的首个治疗活动性、自身抗体阳性、经过标准治疗效果不佳的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BAFF),抑制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存活,从而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其在改善疾病活动度、减少GC用量方面显示出确切疗效。 西妥莫单抗(Rituximab):西妥莫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能够导致B细胞耗竭。虽然西妥莫单抗在一些小型研究中显示出对狼疮肾炎和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但其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地位仍有争议,且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JAK抑制剂: Janus激酶(JAK)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参与多种炎症通路。JAK抑制剂能够阻断IFN-α、IL-6等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在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一些JAK抑制剂已获得批准用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并在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积极结果。 激酶抑制剂(如BTK抑制剂):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在B细胞发育和活化中起关键作用。BTK抑制剂有望用于控制B细胞活化和自身抗体产生。 补体抑制剂: 补体系统在红斑狼疮的免疫病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靶向补体系统的药物,如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能在治疗伴有严重补体激活的特定类型红斑狼疮(如抗MDA5阳性皮肌炎伴狼疮样皮损)中有应用。 干扰素抑制剂: 干扰素(IFN)信号通路在红斑狼疮的发病中起核心作用。靶向IFN-α或IFN信号通路通路的药物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 第七章 难治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策略 对于部分对传统治疗和生物制剂反应不佳的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要采取更为积极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联合治疗: 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HSCT是一种潜在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年轻、病情严重且对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但其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目前仍属于实验性治疗范畴。 细胞治疗: CAR-T细胞疗法、调节性T细胞(Treg)移植等细胞治疗手段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崭露头角,有望为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第四篇 专科性红斑狼疮的诊治 第八章 狼疮肾炎的诊断与管理 肾脏受累的早期识别: 定期监测尿常规、尿蛋白、血肌酐、肾功能等是早期发现狼疮肾炎的关键。 肾活检的意义: 肾活检是确诊狼疮肾炎、评估病变严重程度、指导治疗的金标准。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肾脏病理分型,选择合适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例如,IVa型狼疮肾炎通常需要强化的免疫抑制治疗,而II型和V型可能采用其他策略。 长期管理: 狼疮肾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控制血压、血脂,预防感染,并积极管理并发症。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狼疮的诊治 临床表现多样性: CNS狼疮的表现复杂,可累及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出现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等。 诊断挑战: 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MRI)、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原则: 早期、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关键,常需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可考虑生物制剂或血浆置换。 第十章 红斑狼疮与妊娠 风险评估: 育龄期红斑狼疮患者在备孕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疾病活动度、是否存在抗磷脂抗体、肾功能状况等。 妊娠期管理: 妊娠期狼疮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积极控制疾病活动,预防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早产、死胎等)。 药物选择: 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第五篇 预防、康复与生活方式指导 第十一章 红斑狼疮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危险因素管理: 避免紫外线暴晒,戒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遗传咨询: 有红斑狼疮家族史的个体可考虑进行遗传咨询。 早期症状识别: 提高公众对红斑狼疮早期症状的认识,鼓励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第十二章 红斑狼疮患者的康复与生活方式指导 营养支持: 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高脂肪、高盐食物。 运动与康复: 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改善心肺功能,减轻疲劳。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戒烟与限酒: 戒烟和限制饮酒对整体健康和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疫苗接种,以预防感染。 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红斑狼疮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够为所有致力于攻克这一复杂疾病的医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最终造福广大患者,让他们能够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就自带一种专业、严谨的气场。我一直以来都对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抗疾病的努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像红斑狼疮这样,名字听起来就带点神秘感,而且听说比较复杂的疾病。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常常会主动去了解一些重大疾病的知识,觉得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潜在的自我保护。这本书的“名医世纪传媒”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像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可能深入到了医学研究的最前沿,或者汇聚了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的独到见解。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名医”的眼里,诊断红斑狼疮这个看似疑难的疾病,究竟有哪些关键点?他们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判断,来识别这个疾病的?而治疗的部分,我想肯定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患者病情、体质、心理等全方位的考量,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人一看就觉得分量很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我一直以来对这种比较复杂的疾病都保持着一种敬畏和好奇,特别是像红斑狼疮这样,名字听起来就有些神秘,而且据说发病原因和症状都比较多变。我本身并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科普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多了解一些,万一身边有人遇到相关情况,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这本书的副标题“名医世纪传媒”更是增添了一份权威感,让人觉得里面一定汇聚了当下最前沿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医学领域奋斗多年的名医们,他们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真相,最终找到治疗方案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能够窥探到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不再对这个疾病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

拿到这本《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我最先是被它厚实的质感和沉静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身体可能面临的挑战,是积极生活的前提。红斑狼疮,这个名字我在新闻报道和一些科普文章中零星接触过,总觉得它像一个潜伏的“敌人”,诊断和治疗都充满挑战。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主题,而且“名医世纪传媒”这样的标签,让我隐约感觉到它并非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凝结了无数临床实践智慧的著作。我尤其好奇,在“名医”的视角下,诊断这个疾病会涉及哪些细微之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在经验丰富的医生眼中,又会有怎样的解读?治疗的篇章,我想更是充满了智慧和希望,肯定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药物和疗法,而是包含了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康复的长期规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个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医学界是如何与它搏斗的。

评分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这本书,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传达的“希望”和“理解”层面。我身边有朋友曾经提起过身边有人患有红斑狼疮,当时就觉得这个病听起来很复杂,而且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这类疾病总是抱有一种同情和想要了解的心态。这本书的名字很直观,指向了核心内容,而“名医世纪传媒”这个后缀,则给我一种它汇聚了顶尖专家经验的预感。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红斑狼疮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去诊断和治疗。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甚至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消除对这个疾病的一些误解和恐惧,更理性地看待它。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患者生活护理、心理支持方面的内容,毕竟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更是对一个人整体生活的考验。

评分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名医世纪传媒》这本书,我的直观感受是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一直对人类健康领域的一些重大挑战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样,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些复杂和挑战性的感觉。我并非医学专业出身,但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探索的兴趣,我乐于去了解一些疾病的科普知识。这本书的名字非常清晰地指明了其核心内容,而“名医世纪传媒”的后缀,更是让我预感到这是一部汇聚了医学界顶尖智慧的著作。我很好奇,在这些“名医”的眼中,诊断红斑狼疮这样一个多变的疾病,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洞察力?他们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找到病灶的?而对于治疗,我深信书中一定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疗法,而是会包含对患者个体差异的细致分析,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发展,制定出最优化的治疗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个疾病的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