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清湖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理论
  • 传统文化
  • 养生
  • 道家
  • 哲学
  • 医学史
  • 中医学史
  • 文化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337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029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3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收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中医药领域十余年间发表的观点较为鲜明、影响较为深远的文章、论文及采访记录。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共八章,內容涉及中医本质解读、湖湘中医文化、中医人才培养、学科创建、学术争鸣、中医+思维、未来视角、中医百态等方面,视角独特、思想荟萃。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旨在通过《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给予广大中医学子信心,激发中医药业內外人士关注并思考中医药,为学术开拓提供思路,从而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周易.系辞上》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学术的本身正因为有不同的观点才能繁荣与发展。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解读中医
一 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二 中医:“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
三 中医药因需要而存在
四 中西医当相互促进和补充
五 吾以“四自”省吾身——来自中医药文化研究之路上的反思
六 吾以“四诊”唤他觉
七 中医文化漫谈
八 名老中医是中医发展的活水源头

第二章 人才培养
一 把握本质谈中医传承和创新
二 立足“和”文化谈中医人才培养
三 我心目中的大学和学者
四 中医教育者应是引导者与激励者
五 说师论教
六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培养全人
七 实现中医梦,需要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
八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好中医
九 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
十 综合医院发展,“西学中”教育不可少
十一 如何开展好现代师承教育
十二 现代护理应融人中医文化

第三章 湖湘中医
一 探索湘医源流,打造现代湖湘中医文化
二 再论湖湘中医文化
三 三论湖湘中医文化——打造现代湖湘名医
四 马王堆古医书养生思想浅谈
五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产生背景
六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历史地位
七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
八 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的思考

第四章 学科创建
一 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
二 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
三 应时代之需创立中医亚健康学
四 从中医文化角度谈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优势
五 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建设在大数据时代的思考
六 中医亚健康学科发展迅速
七 中医亚健康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八 中医亚健康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五章 学术争鸣
一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生机无限——剖析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二 从熊继柏医案看——发挥中医优势救治急症难症
三 中医发展需要批判精神
四 “三化”制约中医药发展
五 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在哪里
六 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中医药发展模式变革
七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要有中医味儿
八 “他者”眼中的“他者”——浅谈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医

第六章 “中医+”思维
一 中医药行业需要“中医+”思维
二 “中医十”思维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
三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四 “中医+”思维促进中医亚健康学发展
五 以“中医+”构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六 “中医+”思维培养拔尖人才
七 基于“中医+”思维的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第七章 未来视角
一 从中西医学的异同探讨中医证候基因组学
二 追求国际范勿忘本色
三 中医应适当后现代化
四 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五 以规范保障中医健康管理长足发展
六 中医药文化应如何进行科普传播

第八章 中医百态
一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与践行者——何清湖
二 熟读经典,回归本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谈中医经典阅读
三 后世养生文化的源头活水——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谈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
四 中医亚健康学:健康路口的“红绿灯”
五 壶丹济世,万象回春——我看方回春堂
六 追溯湖湘中医源流,解读现代中医养生——走进《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
七 医不贵能愈病 而贵于能愈难病——评《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精彩书摘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
  正如笔者曾说:中医作为一门有理有据且有用的学科,是符合科学的,其具有的是独特的中国科学思维。而中医人传承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无数前辈学者在谈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时无一例外地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意识思维体现。没有形成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子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患和处判针药的过程中,因为不会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了“过分依赖医学检验结果”和“机械刻板地依据病名开药”的不归路,大大有悖于中医的根本理念。
  中医科学观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始终不脱离事物的形象系统,再辅以抽象思维进行归纳演义;现代科学观,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必须充分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基础之上进行推断。而当代中医学子主要是接受现代科学思维教育成长起来,因为早期日常所接触到的都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事物,也因此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正是中医理论的科学观念与现代学子所习惯的现代科学观念的不一致造成了中医药学子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性,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学习中医的信心。
  中医科学观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体现,是其载体之一。所以,想要准确地传承中医药、正确地创新中医药,要求我们中医人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而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又要求我们从中医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去找寻方法。
  把握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经验是中医这门学科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保证。笔者常与人开玩笑说:“中医的门诊量与中医的年龄成正比、与老中医的胡子长度成正比。”生活中人们常以“名老中医”为尊,而国家评判名医的标准之一是“行医30年以上”,国医大师的标准之一是“55年以上的临证经历”,这一切都在强调经验对于中医传承至关重要。
  许多人会对经验积累感到迷茫,以为经验全在于临床。而在笔者看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传承过程至少应当把握对于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一是古圣先贤的经验。
  这一部分经验就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中医典籍之中,作为中医学子应当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没有包治百病神方,有的是诸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典型案例;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方法。因此,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是了解各式各样案例、掌握林林总总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积累古代先贤经验的唯一方法。
  二是当代名医名师的经验。
  跟名师是经验传承的关键环节,名医名师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对于中医典籍也有着独到成熟的见解看法,笔者常说“医者之意是中医传承最难把握的关键”,而名医名师通过口传心授,对学生在医书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是弥足珍贵的,可以说学习名医名师的经验是跨越书本和实践所遇难题的捷径。
  三是自己个人的经验。
  古人常言“知行合一”,今人亦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己在不断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从而将在中医典籍中学习到的古人经验和跟名医名师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属于自己个人的经验,才标志着一个中医基本完整地完成了传承阶段。
  ……

前言/序言

  时光荏苒,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在中医药领域求索、奔走三十余年。相较于中医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以及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几十年的孜孜努力不过滴水人海般了无声息。但作为一个中医人,一名立志为百姓健康事业鞠躬尽瘁的医学者,即使望中医学渊深之洋而自觉肤浅,也务必要勉励自己,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志,心无旁骛地求索终身。
  回溯中医药发展的漫漫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学问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破土成苗,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各代,它不仅深扎广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更经由代代名师反复验效、百炼成金;既经历过强势外学的屡屡冲击,又接受过先进人士的救亡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着前赴后继、见仁见智的探索努力。时至今日,尽管为数不少的学界人士、平民百姓依然对中医中药有着不同见解和各种疑惑,但这些是各类学科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探讨声、质疑声、否认声不绝于耳,而中医学依然代代传承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医学技术有如是历程者可谓仅中医药一者耳。中医学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永葆生机,乃源自于社会、人民的自发需求,源自于这门学科的自然生命力和价值体现。
  反观中医药发展的当代价值,我想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加以体现。文化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优秀医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理论思想汲取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平衡观念、统一变易理念;中医学崇尚医德,追求“大医精诚”则是传统文化义利相济、仁者爱人的德质体现;中医的养生讲究“调和适度”、治疗强调“中病即止”等正是源自传统文化里执中致和的核心精神,可以说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表达方式、思维模式无不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应用中的优秀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受人瞩目的今天,中医学也必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者绽放强光。临床上,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激增,各类慢性病侵扰所带来的健康难题,现代医疗手段亦捉襟见肘,也倒逼西方医学模式做出改变;但作为一直以崇尚自然、掌控宏观为思维特点的中医学从一开始就有着应对复杂健康形势的先天条件。同时,面对人们对于预防、养生等更高的健康要求,素来以“治未病”作为医学追求的中医中药更是独具优势,中医学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必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科研方面,陈可冀院士的“血瘀研究”、科学家屠呦呦的“青蒿素提取”等种种突破进展无不源自他们对中医典籍的深入钻研,中医药浩瀚典籍中孕育着这门学科得天独厚的原创资源,昭示着后人在中医药科研领域的广阔前景。产业方面,仅就湖南省而言,目前得以上市的医药公司其支撑产品竟无一例外全是中医药产品,为一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预想中医药产业未来在市场中还能够爆发出怎样的惊人潜力。政策方面,自2003年起国家便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条例》推动了中医药的法治进程;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则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法》双双出台,成就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与此同时,国家还在致力着手建立中医中药独立的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为中医药争取国际合法地位做着积极努力。凡此种种,显示着中医药在政府推行的各类政策支持下正步步抬升学科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是一本深度探索中医理论精髓与哲学思想融合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揭示中医体系背后蕴含的深邃智慧。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病症的治疗指南,亦非罗列药方、针灸穴位的实用手册。相反,它着重于追溯中医思想的源头,解析其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滋养、共同演进,最终形成一套独具东方智慧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医学观。 第一部分:中医的哲学基石——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 本书开篇便深入探讨了中医最为核心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作者认为,中医并非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宇宙观之中。人与自然,小宇宙与大宇宙,在物质构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乃至养生之道上,都存在着深刻的对应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使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要审察四时气候、地域环境、饮食起居等外在因素,并将之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活动联系起来。 紧接着,作者将详细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阴阳,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范畴,被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性质。阳气代表温煦、推动、兴奋,阴津则象征滋润、抑制、宁静。人体的正常运转,就是阴阳平衡协调的结果。当阴阳失衡,便会出现各种疾病。五行(木、火、土、金、水),则被用来进一步细化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每个脏腑不仅有其独立的生理功能,还通过相生相克的规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古代医籍论述,结合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一复杂的理论体系,让读者理解五行如何指导了中医对疾病的辨证和治疗。 第二部分:道家智慧与中医的生命哲学 本书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将中医理论与道家思想进行深刻的连结。作者认为,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思想,与中医的养生观、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 “道法自然”与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万物的规律性,不妄为。这与中医“治病必求其本”、“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不谋而合。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非一味地对抗病邪,而是要审察病因,顺应人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调整机体自身的平衡来恢复健康。养生方面,中医也倡导遵循四时,调节作息,饮食有节,以契合自然的变化,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清静无为”与养生养神: 道家推崇“心静”是养生的重要途径,避免情志过度扰动。中医也强调“情志致病”,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道家的“养神”之法,如静坐、冥想,来调节心神,减少情志对脏腑的损害,从而达到“神安则气顺,气顺则病除”的养生效果。 “返璞归真”与回归生命本源: 道家追求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摒弃人为的造作和欲望。中医也强调“养生以顺性为主”,反对过度消耗精气,提倡保持生命的原始活力。本书将引申讨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如何借鉴道家的“返璞归真”思想,减缓对身体的过度透支,回归健康的生活本态。 第三部分: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思维 本书将重点阐释中医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整体观”。中医不把人体看作是一堆孤立的器官,而是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经络之间,体表与体内,无不互相联系。这种整体观使得中医在诊病时,不仅关注局部的症状,更要探究全身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失衡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同时,“辩证思维”是贯穿中医始终的精髓。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医如何运用“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将复杂的疾病现象归纳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作者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中医辩证思维的逻辑过程,让读者领略其严谨与精妙。例如,一个咳嗽的病人,在中医看来,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肺热、痰饮、气虚、肾不纳气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正是辩证思维的体现。 第四部分:经络、气血、脏腑——中医的运作系统 为了让读者对中医的实践层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本书还将对其核心概念——经络、气血、脏腑进行详细的梳理。 经络系统: 作者将深入浅出地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感应邪正、传递信息的通道。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本书会介绍主要的经络走向、重要穴位的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按摩、艾灸等非药物疗法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本书将分别阐述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在疾病中的表现。例如,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作用;血的营养、滋润作用;津液的滋润、濡养作用。当这些物质出现亏虚、瘀滞、运行失常时,便会引发各种疾病。 脏腑功能与相互关系: 除了在五行部分对脏腑有所提及,本书将更详细地探讨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所连属的脏腑(如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深入理解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关键。 第五部分:治未病与养生之道——中医的未来智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治未病”的理念,这是中医最为宝贵的思想之一。作者强调,中医的最高境界并非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通过积极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在疾病早期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本书将详细阐述中医的养生原则,包括: 食养: 介绍食物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属性,以及如何根据体质和时令选择合适的食物,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 动养: 探讨中医推崇的导引、太极、五禽戏等运动方式,如何通过形体活动来调和气血,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情养: 重申情志调理的重要性,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以达到“乐以忘忧”的养生境界。 起居有常: 强调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昼夜的节律,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健康认知,理解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一套关于生命、健康和宇宙的哲学体系。它蕴含着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智慧,能够为现代人在追求身心健康、和谐生活的道路上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也为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内涵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养生和健康方面的内容比较关注,想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的书来学习。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觉得很有吸引力,特别是“与道”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药方和穴位,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智慧。我曾经读过一些中医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或者过于理论化,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提供一些能够指导我实际生活和养生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是那种比较素雅、沉静的风格,封面的字体也很有质感,一看就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书。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很粗糙的印刷纸,闻起来也没有刺鼻的油墨味,这一点就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挺用心的。我最近正在研究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和养生的内容,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直觉就觉得它可能会有一些我感兴趣的切入点,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来看,就给了我一种踏实、严谨的感觉,这对于一本介绍“学”和“道”的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指导,或者能够在我原本的认知基础上,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这本书的版次是第二版,这通常意味着它经历过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反馈,应该在内容上有过一些优化和补充,这让我对它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深邃的学问上。中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方式。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医之学与道”,立刻就被吸引了。在我看来,“学”代表着知识、理论和实践体系,“道”则代表着一种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者融会贯通的,它是否能够解释中医是如何从观察自然、体悟生命中提炼出治疗疾病的原则,又是如何将这些原则与更广阔的人生道理联系起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纯粹医学治疗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甚至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因为一些身体上的小毛病,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边也有朋友推荐了一些基础的养生书籍,但总觉得那些书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晦涩难懂,很难找到一本能让我真正领会到中医精髓的书。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的名字就给我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感觉。“学”和“道”这两个词的结合,让我联想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病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智慧的体现。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中医,应该是能够触及到人内在的平衡,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会在这方面有所着墨,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中医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养生当中。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打破对中医的一些固有认知,开启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医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比如一些常见的草药、针灸什么的,觉得它神秘又有些难以捉摸。最近看到这本书,它的名字很有意思,“中医之学与道”,这个“道”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医学科普,而是会涉及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的,中医肯定也不例外。如果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中医的“道”是什么,以及“学”是如何体现在“道”上的,那对我来说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地走进中医的殿堂,而不是直接扔给我一堆难懂的术语。我尤其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中医的“道”是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的,以及它与现代医学有什么不同,但又能在某些方面互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