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大型急诊内科学专著,由国内160余位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和有关学科的专家撰写。全书共分17篇166章,约280万字。分别叙述了常见内科急症症状的诊断思路与处理原则,休克、脏器功能衰竭、临床常见脑病与危象、急性中毒、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内科各系统疾病急诊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措施等,并较详细地介绍了急危重症常用诊疗技术和急诊常用药物。全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强,是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和内科各专业医师必备的参考书,并可作为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考试、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教学和进修的参考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常见急症症状的诊断思路与处理原则
第1章 发热及超高热危象
第2章 意识障碍和昏迷
第3章 眩晕
第4章 晕厥
第5章 抽搐与惊厥
第6章 瘫痪
第7章 头痛
第8章 胸痛
第9章 呼吸困难
第10章 咯血
第11章 急性腹痛
第12章 恶心与呕吐
第13章 急性腹泻
第14章 消化道出血
第1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2节 中、下消化道出血
第3节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第15章 紫癜
第16章 血尿
第17章 黄疸
第18章 发绀
第19章 精神科常见紧急状态的鉴别和处理
第2篇 休克
第20章 休克概论
第21章 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
第22章 心源性休克
第23章 失血性休克
第24章 过敏性休克
第25章 神经原性休克
第3篇 脏器功能衰竭
第26章 急性脑功能衰竭
第27章 急性心力衰竭
第28章 慢性心力衰竭
第29章 呼吸衰竭
第30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31章 肝衰竭
第32章 急性胃肠损伤
第33章 急性肾损伤
第34章 慢性肾衰竭
第35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36章 骨髓衰竭
第37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4篇 临床常见脑病与危象
第38章 高血压脑病
第39章 肺性脑病
第40章 肝性脑病
第41章 低渗性脑病
第42章 急性感染中毒性脑病
第43章 颅高压危象
第44章 高血压危象
第45章 垂体危象
第46章 甲状腺危象
第47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
第48章 肾上腺危象
第49章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危象
第50章 低血糖危象
第51章 糖尿病危象
第52章 痛风危象
第53章 溶血危象
第54章 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
第5篇 急性中毒
第55章 急性中毒诊治通则
第56章 急性药物中毒
附:脂肪乳剂应用于急性中毒的研究进展
第57章 急性农药中毒
第58章 窒息性毒物中毒
第59章 有机毒物中毒
第60章 金属中毒
第61章 植物性毒物中毒
第62章 动物性毒物中毒
第63章 强酸强碱类中毒
第64章 食物中毒
第65章 日常生活用品中毒
第6篇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66章 水、钠代谢失调
第67章 钾代谢失调
第68章 镁代谢失调
第69章 钙代谢失调
第70章 酸碱平衡失调
第7篇 感染性疾病急诊
第71章 流行性感冒
第72章 人禽流感
第73章 流行性腮腺炎
第74章 麻疹
第75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76章 登革热
第77章 狂犬病
第78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79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80章 伤寒
第81章 细菌性痢疾
第82章 霍乱
第83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84章 破伤风
第85章 鼠疫
第86章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87章 急性血吸虫病
第8篇 神经系统疾病急诊
第88章 急性脑血管病
第89章 癫痫与癫痫持续状态
第90章 脑膜炎
第91章 脑炎
第92章 脑囊尾蚴病
第93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第94章 急性脊髓炎
第95章 吉兰-巴雷综合征
第96章 周期性瘫痪
第9篇 呼吸系统疾病急诊
第97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98章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99章 急性重症哮喘
第100章 自发性气胸
第101章 肺炎
第102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第103章 肺脓肿
第104章 肺栓塞
第10篇 心血管系统疾病急诊
第105章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第106章 心律失常急诊
第107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108章 急性心包炎
第109章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第110章 心肌病
第111章 稳定型心绞痛
第112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第113章 主动脉夹层
第114章 主动脉综合征
第11篇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
第115章 急性胃炎
第116章 消化性溃疡
第117章 急性胆囊炎
第118章 急性重症胆管炎
第119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第120章 急性胰腺炎
第121章 肝硬化急症
第122章 药物性肝损伤
第123章 缺血性肠病
第12篇 血液系统疾病急诊
第124章 急性出血性疾病
第125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126章 急性白血病
第13篇 泌尿系统疾病急诊
第127章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128章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第129章 肾病综合征
第130章 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131章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第132章 急性尿路感染
第14篇 风湿性疾病急诊
第133章 风湿热
第134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危象
第135章 结节性多动脉炎
第136章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137章 系统性硬皮病
第15篇 物理损害所致急诊
第138章 中暑
第139章 晕动病
第140章 冻伤
第141章 溺水
第142章 电击伤
第143章 急性高原病
第16篇 急危重症常用诊疗技术
第144章 气管插管术
第145章 气管切开术
第146章 人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第147章 心脏电复律
第148章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术
第149章 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150章 穿刺术
第151章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第152章 人工冬眠疗法
第153章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急危重病中的应用
第154章 高压氧疗法
第155章 输血与输血反应
第156章 输液与输液反应
第157章 危重病严重程度评估方法介绍
第17篇 急诊常用药物
第158章 呼吸兴奋药
第159章 拟肾上腺素药
第160章 抗高血压药
第161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162章 利尿药
第163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164章 抗菌药物
第165章 止血药
第166章 镇痛药
附录 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前言/序言
《急诊内科学》(第1版)于1999年12月出版,此后,《急诊内科学》(第2版)和《急诊内科学》(第3版)分别于2007年6月和2012年8月再版发行。期间承蒙广大读者与同道的厚爱,17次重印,但书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反映急诊医学的新发展,因此,需要对《急诊内科学》进行第4次修订再版。
《急诊内科学》第4版的编写风格与前3版保持一致,继续保持本书作为急诊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和内科医师必备参考书的地位,同时本书亦可作为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考试、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教学和进修的参考读物。因此,在编写中要求编著者力争把近年来相关疾病的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精髓贯穿于书中,以突出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尤其是要做到新颖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
在第4版的编写中,增加了部分内容:在第1篇“常见急症症状的诊断思路与处理原则”中,增加了“呼吸困难”;在第3篇“脏器功能衰竭”中,增加了“急性胃肠损伤”;在第7篇“感染性疾病急诊”中,增加了“登革热”和“急性病毒性肝炎”两章;在第8篇“神经系统疾病急诊”中,增加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两节;在第10篇“心血管系统疾病急诊”中,增加了“腹部心肺复苏”、“主动脉综合征”;在第11篇“消化系统疾病急诊”中,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和“缺血性肠病”两章;在第12篇“血液系统疾病急诊”中,增加了“急性白血病”;在第14篇“风湿性疾病急诊”中,增加了“风湿热”;在第15篇“物理损害所致急诊”中,增加了“急性高原病”。篇幅从第3版的156章增加至第4版的166章,使第4版的内容更加丰富、系统、全面。
在本书第4版的编写过程中,继续得到了德高望重前辈专家的支持与鼓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李家增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王一镗教授,浙江大学附二院江观玉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郑法雷教授和周玉淑教授等都给予编者诸多的支持与鼓励。同时,还荣幸地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各专业分会众多知名专家(名单详见编者)参与编写,他们从十分繁重的临床医疗、科研与教学中抽出宝贵时间,积极为本书赐稿,不仅使本书增色甚多,更体现出专家们对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事业的挚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宝安医院对本书的出版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两位女性,我的妻子李黎军女士和我的女儿张卓尔姑娘,不仅是感谢她们对我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一贯支持,特别是对我因编写本书(包括第1版、第2版和第3版)而没有陪伴她们的理解;更是感谢她们营造温馨的家庭港湾使我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由于本书编写人员较多,编写时间仓促,写作风格与技巧各异,在某些观点与取材方面的片面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殷切期望各位专家和同道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充实提高。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
主编张文武
2016年10月
《疑难病例精析》 目录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疑难病例 1.1 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策略 1.2 间质性肺病的影像学与病理学新进展 1.3 肺栓塞的早期识别与抗凝治疗优化 1.4 难治性哮喘的个体化管理 1.5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诊治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疑难病例 2.1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表现及特殊人群管理 2.2 心力衰竭的阶梯治疗与康复管理 2.3 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2.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挑战 2.5 高血压危象的降压策略与靶器官保护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疑难病例 3.1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新方法 3.2 炎症性肠病的精准治疗与监测 3.3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管理 3.4 胰腺炎的早期识别与重症管理 3.5 肠道微生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疑难病例 4.1 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溶栓治疗时机 4.2 癫痫的难治性发作管理 4.3 神经重症监护的优化策略 4.4 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 4.5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临床应用 第五章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疑难病例 5.1 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与并发症预防 5.2 甲状腺疾病的复杂病例处理 5.3 肾上腺疾病的内分泌学诊断与外科治疗 5.4 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原则与临床实践 5.5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选择与管理 第六章 肾脏与泌尿系统疑难病例 6.1 急性肾损伤的病因诊断与肾脏替代治疗 6.2 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控制与并发症管理 6.3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诊断与治疗 6.4 泌尿系感染的耐药菌株诊治 6.5 肾结石的治疗进展 第七章 血液系统疑难病例 7.1 贫血的鉴别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7.2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7.3 血栓性疾病的抗凝治疗选择 7.4 淋巴瘤的诊断与分期 7.5 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疑难病例 8.1 医院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与控制 8.2 难治性感染的抗菌治疗策略 8.3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8.4 结核病的耐药性与新药应用 8.5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第九章 风湿免疫系统疑难病例 9.1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治疗 9.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磷脂综合征管理 9.3 血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9.4 强直性脊柱炎的个体化治疗 9.5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章 肿瘤系统疑难病例 10.1 常见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10.2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0.3 肿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10.4 姑息治疗与疼痛管理 10.5 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第十一章 外科常见急症疑难病例 11.1 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时机 11.2 创伤的急救与多发伤管理 11.3 烧伤的早期处理与感染控制 11.4 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11.5 普外科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第十二章 毒物与中毒疑难病例 12.1 常见毒物的识别与急救 12.2 农药中毒的处理 12.3 药物中毒的解毒与支持治疗 12.4 酒精中毒的诊治 12.5 工业化学品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三章 皮肤科疑难病例 13.1 药疹的诊断与鉴别 13.2 银屑病的系统治疗 13.3 湿疹的规范治疗 13.4 皮肤感染的抗生素选择 13.5 皮肤肿瘤的早期诊断 第十四章 眼科疑难病例 14.1 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 14.2 视网膜脱离的急救 14.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14.4 角膜疾病的诊治 14.5 葡萄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五章 耳鼻喉科疑难病例 15.1 急性中耳炎与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15.2 鼻出血的止血方法 15.3 咽喉部感染的鉴别诊断 15.4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15.5 喉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第十六章 妇产科疑难病例 16.1 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 16.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管理 16.3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16.4 妇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16.5 卵巢肿瘤的诊治 第十七章 儿科疑难病例 17.1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 17.2 小儿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17.3 小儿腹泻的液体管理 17.4 小儿发热的鉴别诊断 17.5 小儿中毒的急救 第十八章 常见急危重症的监护与处理 18.1 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18.2 循环衰竭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18.3 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18.4 肾功能衰竭的血液净化技术 18.5 神经源性休克的管理 前言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诊断技术日新月异,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临床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疑难的病例,挑战着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这些病例往往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治疗方案需要精细化和个体化。 《疑难病例精析》旨在汇集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肾脏、血液、感染、风湿免疫、肿瘤、外科急症、毒物中毒、皮肤、眼科、耳鼻喉、妇产科、儿科以及急危重症等多个学科的典型疑难病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详尽的解读,帮助临床医生拓宽思路,提高对复杂病情的认识水平,掌握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他们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病例。每个病例都经过严谨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典型的以及非典型的临床表现,详细列出了各种辅助检查的意义,并深入探讨了鉴别诊断的思路和依据。在治疗部分,本书不仅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治疗方案,更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了最优化的治疗策略,并对预后进行了科学的评估。 本书的特色在于: 病例选择的典型性与多样性: 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病例的选择既有临床上常见的疑难少见病,也有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组合,力求全面反映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针对每一个病例,不仅进行了临床表现的描述,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强调了诊断思路的构建,并详细介绍了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治疗的个体化与前沿性: 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本书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经济状况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同时介绍了许多前沿的治疗技术和药物应用。 强调多学科协作: 许多疑难病例的诊治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本书在病例分析和治疗建议中,也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注重临床实践指导: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的分析和建议都紧密围绕临床实际,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本书不仅适用于内科、外科、急诊科等临床医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对于医学研究生、进修医生和对疑难病例感兴趣的医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提高我国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在阅读过程中,请读者注意,本书提供的是医学知识的探讨和分析,不能替代任何医生个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所有诊疗决策均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做出。 编委会 (此处省略编委会名单) 如何利用本书 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疑难病例的诊治能力。在阅读时,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带着问题阅读: 在遇到临床上难以解决的病例时,尝试在书中查找相关章节或关键词,看看是否有类似的病例分析和诊治思路。 2. 对照学习: 将书中的病例分析与自己遇到的病例进行对照,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 深入思考: 不要仅仅满足于了解书中的结论,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鉴别诊断的逻辑以及治疗选择的依据。 4. 结合自身经验: 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成熟的判断。 5. 持续更新知识: 医学在不断发展,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随着新研究的出现而有所更新。建议读者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并将其与书中的内容进行比对。 6. 讨论与交流: 如果可能,可以与同事、同学就书中的病例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我们相信,《疑难病例精析》将成为您临床工作中的一本得力助手,帮助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医学世界时,更加从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