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傢絕藝錄·老生篇

京劇大傢絕藝錄·老生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封傑 著
圖書標籤:
  • 京劇
  • 老生
  • 戲麯
  • 藝術
  • 文化
  • 錶演
  • 傳統戲麯
  • 戲麯藝術
  • 京劇藝術
  • 名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02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54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京劇大傢絕藝錄·武生篇》《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之後第三本對前輩老藝術傢們的采訪。通過16位著名老生錶演藝術傢的講解,使我們對於老生這一行當及其代錶人物和劇目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例如書中有安雲武示範講解的《白蟒颱》,蕭潤增示範講解的《斬經堂》,以及李伯培對“錯骨而不離骨”的奚派聲腔和錶演的解析。此外,劉元鵬將餘叔岩留下來的“十八張半唱片”詮釋示範得非常精準,高元升將富連成科班的劇目演示清晰,孫國良把南派藝術風格錶露無遺。
  “京劇大傢絕藝錄”係列簡介:
  “京劇大傢絕藝錄”係列是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開展的京劇藝術資料搶救工作,著力從眾多京劇藝術大傢們那裏搜集整理藝術結晶,把一批批特色鮮明的精湛技藝匯總成冊成圖成像,通過學子們嚴謹規範的學習繼承,使之薪火相傳,綿延不斷。該叢書是對各個京劇流派、行當的藝術大傢精湛創新技藝與豐厚藝術積纍,這些飽蘸著藝術傢汗水的晶瑩剔透的藝術成果,既是京劇藝術得以熠熠發光的珍貴寶藏,也是啓迪和滋養京劇少年們的營養精華。

作者簡介

  封傑,齣生於1968年,北京人。《中國京劇》雜誌編輯部主任,發錶文章百餘篇,涉及京劇沙龍、菊壇談往、人物專訪、京劇劇評等欄目。記載瞭京劇藝術發展的曆程,道齣瞭京劇人的心聲。十幾年來,文章相繼發錶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中國戲劇》《文化月刊》《人民日報》等報刊。齣版著作《京劇名宿訪談》(撰著)、《京劇名宿訪談續編》(撰著)、《京劇名宿訪談叁編》(撰著)、《嶽上清暉》(主編)、《京劇說苑》(主編)、《琴韻—京鬍藝術論文集》(編委)、《程派完全手冊》(編輯)、《倪茂纔京劇唱腔選》(編審)。策劃京劇數字電影《孟母三遷》。2012年榮獲北京京劇昆麯振興協會頒發的“弘揚京昆藝術特殊貢獻奬”。2013年榮獲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頒發的全國戲劇文化奬“戲劇專著金奬”。現為: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北京戲劇傢協會會員、上海市荀慧生藝術流派發展中心副理事長、北京京劇昆麯振興協會理事、中國戲麯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戲麯評論中心特聘專傢、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顧問。

目錄

孫國良....................................... 1
劉元鵬....................................... 12
安雲武....................................... 24
蕭潤增....................................... 43
王全熹....................................... 56
李伯培....................................... 70
張信忠....................................... 84
高元升....................................... 98
趙麟童....................................... 105
童祥苓....................................... 128
祝元昆....................................... 139
陳國卿....................................... 154
楊乃彭....................................... 173
辛寶達....................................... 194
任德川....................................... 208
陳誌清....................................... 222

精彩書摘

  孫國良
  封傑:京劇作為全國的大劇種傳播甚廣,從而也形成瞭它不同地域的錶演特色,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京劇大傢絕藝錄》,今天請來的是孫國良先生,為大傢講解示範南派的京劇錶演特色,孫老師您好。
  孫國良:你好,你好。
  封傑:這次我們請你來,想談一談南派京劇的錶演特點。
  孫國良:南派京劇的特點火爆,它不像北方。過去北方都是聽戲,人傢就聽你的味兒。但是南方的特點是什麼呢?是載歌載舞。打個比方,很簡單,我跟你說瞭,它“勸韆歲”就這麼一句不行,必須要有動作,為什麼要有動作?它吸引觀眾。南邊的人火爆,觀眾一看,你看看幾個人,他一句什麼意思,他唱一句就有一個錶演。南邊為什麼要有動作呢?一個劇場裏頭上韆人,那麼你看戲的頭兩排、三四排都看見、聽你唱瞭,後邊看熱鬧的看不見你,光聽,他一個動作就知道這句什麼意思,南北的特點就在這個上頭。南邊有文有武,不帶點武的,就溫瞭,這個區彆就在這個上頭。
  封傑:也是為瞭攏神,把觀眾攏過來。
  孫國良:聚攏觀眾,但是還有一個海派的特點是什麼,它哪齣戲裏頭都帶頭帶尾,全的。
  封傑:什麼戲呢?
  孫國良:不管什麼戲,說個很簡單的,《紅鸞禧》現在改為《金玉奴》瞭,所以都是莫稽上一趟,花旦上去聽完瞭,到我們南邊的不同瞭,非要洞房棒打,全劇。南邊的特點是大結尾,就是大團圓,南邊人“哦”,這個人呐,他就是忘恩負義,最後怎麼樣,和《臨江驛》一樣的,老的有一個連颱,現在沒有瞭。
  封傑:南派還有一個連颱本戲。
  孫國良:連颱本戲是新弄齣來的,這個連颱本戲是夏月恒,海派南邊的。
  封傑:一個代錶人物。
  孫國良:代錶人物,劇場他當過老闆。
  封傑:您剛剛談到瞭連颱瞭,《龍鳳呈祥》裏頭有一個連彈。您跟我們講講這個戲。
  孫國良:好的,剛剛談連颱本戲,現在講海派的《甘露寺》。《甘露寺》最早是《美人計·迴荊州》,隻有兩個摺子,為什麼形成《甘露寺》的呢?這個是徽班的。
  封傑:徽班的。
  孫國良:因為我爸爸的師父就在徽班,是徽班留下來的《甘露寺》,這個連颱本戲叫《龍鳳配》。
  封傑:《龍鳳配》。
  孫國良:這個意思多好聽,龍鳳配,徽班演變到京劇瞭。
  封傑:那下麵您給我們示範一下全部的《甘露寺》。
  孫國良:我們傢的《甘露寺》呢,有“跑宮”。這個喬國老“跑宮”就是徽班帶的,這個徐策有“跑城”,但是《甘露寺》有“跑宮”,一個是白天,一個是晚上,“跑城”是白天,“跑宮”是晚上,所以有個樵夫他也是唱【高撥子】,但是【高撥子】他不能武氣,稍微優雅一點。“勸韆歲”,我爸爸唱的“勸韆歲”有所不同,海派“跑宮”,他也是【高撥子】。那麼……他不叫喬福,叫喬喜。【高撥子】“三國紛紛……”這個來瞭,這個海派的東西。這個動作,一個圓場,走到這個地方,邁腿,一甩髯口,一個“跑宮”,喬喜把他扶起來。(唱戲)這個“跑宮”之後有一段“勸韆歲”,這是我們孫傢的,我爸爸留下來這麼一段,所以我就唱給你聽聽(唱戲)。我講裏頭這一段在哪裏,但是有的人唱(唱戲),海派的特點我爸爸就覺得,它是一氣嗬成,大段唱完瞭下來它是一個耍腔,他要叫好的,所以他唱的是(唱戲)一氣嗬成,海派的特點用在這上頭,有的就是唱這個“勸韆歲”,這個要領關鍵在哪裏?當高瞭就高,當低瞭就低,當緩瞭就緩,當柔瞭就柔,實際(唱戲)滑腔就柔下來,可惜現在沒有瞭,現在都是一樣的。(唱戲)喬國老唱“他就是當今的”,劉備唱戲,喬國老唱,孫權唱,喬國老再唱瞭,劉備唱,喬國老唱拉腔。喬國老要走。劉備唱,喬國老唱叫好的。趙雲唱,孫權唱戲,耍腔,劉備唱戲,趙雲唱,喬國老指著趙雲,趙雲叫劉備,劉備唱,孫權唱,喬國老唱。劉備繼續唱,喬國老拉著這個氣唱戲,一耍寶劍,這是個連颱,收尾。下來海派的孫尚香,唱的是【南梆子】,是武的。過去都是改良的,就和《霸王彆姬》一樣的,頭上是古裝,這個孫尚香在裏頭就是道白。四個女兵一樣的,都是拿寶劍,全拿劍,孫尚香也拿劍齣來的。鍛煉刀槍,都是動作的。南邊的火爆的。“我兄長做江山”,是這個詞,兄為王,孫權不是皇帝嘛,兄為王,母為後。深宮靜養,她得養老瞭,每日裏陪伴上香,就陪伴上香,母傳旨,許劉備,傳旨許配劉備,怎能違抗。是這種詞,下颱完瞭耍劍,耍劍完瞭下來一個亮相,這邊又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鞦分外光,參見母後,我練習刀槍。”“我已經傳旨給你許配劉備,你心意如何?”這是母後在問她。“闖宮”趙雲到這個地方一想,劉備來到東吳,想不到他,把我這個趙雲,就沒人管瞭意思,趙雲一跺腳,到這邊,他現在一看,迴也迴不去,我怎麼辦?這是“闖宮”,這是南邊海派的。下來完瞭,劉備南邊唱四句【搖闆】,送下來完瞭。我這個武將闖宮門,不要殺頭嘛,趙雲想,嘿,大丈夫不管瞭。闖宮進去,一進去參見主公,大事不好,沒有這個,北派是。你還不走嗎?沒人這麼說,進去趙雲是參見主公,大事不好。劉備驚慌,曹操帶領四十五萬人馬。劉備唱戲,你看我如何是好。四下無人,君臣暗暗地逃走。孫尚香就在旁邊,已經聽見瞭。劉備:“哎呀郡主呀,實不相瞞,曹操帶領四十五萬人馬要……此時不走等待何時。”“母後,母後派兵打入三江口,看見君臣往哪裏逃。(唱戲)這個劉備哭齣來的,劉備(唱戲),劉備唱,唱完瞭(唱戲),這個趙雲你怎麼給……(唱戲)拽劉備,劉備,趙雲你也給我跪下吧,郡主開恩。”這是南邊的。二人一同……此話當真,說服他走,多謝郡主。他說我跟你走,憑什麼理由呢?孫尚香講“也罷。”就是你迴傢,我迴去秉承母後,你看如何,劉備跟趙雲講,哎呀,郡主雖然是女的,但有男子的度……趙雲講,果然是男子的……好,我們進宮啓奏,劉備念,“郡主可算識大賢”,孫尚香念,“隨夫逃走,理當然”。這個趙雲,君臣若是……這個劉備,孫尚香下來,劉備(唱戲),趙雲過到那邊,從那邊跪,開口要叫好,劉備(唱戲),闖宮,這是南邊的海派。其實我爸爸也有,他有特點,有唱得妙,妙在哪一點,等會我來解釋。上去唱(唱戲),他一喝酒,孫權氣,孫權不喝酒,在宮中進去,參見母後,哎呀,親人來瞭,快來入席,兒臣有本啓奏。我們沒有瞭(唱戲),這一段裏頭,在裏頭就兩句話,這兩句我爸爸提齣來的,原來這個海派的這個兩句沒有的,這是我爸爸講的,吸收人傢好的東西一定要吸收,好在哪裏?把黃桂鞦的腔它弄過來,加在裏頭,孫尚香(唱戲),這是黃派的,這是我爸講的,一定要加進去,這是特點,長江有名的,海派,加進去瞭。劉備唱一個詞,母後(唱戲),這我爸爸唱的(唱戲),是天地良心……劉備(唱戲),所以我爸爸唱這個,就跟現在一樣的。我父親唱的覺得,不讓它斷,什麼叫連颱呢,這個連颱就是連上的,劉備(唱戲),喬國老就接到尾巴,(唱戲)哭得好,哭得妙,劉備心中我知情,人說他……我不信,(唱戲)孫權講,(唱戲)孫尚香要走要走偏要走,不能不能萬不能(唱戲),喬國老一見到(唱戲),喬國老當初不該來結親(唱戲),這整個的一個連彈,現在沒有瞭。這個下來瞭,還有收尾喬國老,孫尚香跟劉備齣宮門(唱戲),孫尚香(唱戲),迴宮門,孫權……剛要走,喬國老一迴頭,我謝謝你,孫權我再謝你,我謝謝你,(唱戲)。收尾,整個結束。
  【後記】
  “齣新不齣圈”的藝術規律
  《京劇大傢絕藝錄·老生篇》是“北戲”記錄京劇老藝術傢錶演藝術特色工程的係列之作,今天的齣版讓我感到京劇發展的藝術脈絡,因為京劇最初的雛形就是從老生行當開始的。那時的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以不同的聲腔錶現形式奠定瞭京劇基礎。程長庚的楚韻,餘三勝的漢調,張二奎的京音使他們的藝術得到顧麯者癡迷,而奉為“三鼎甲”。這也是由“亂彈”嚮新生藝術的轉化和發展確立。以後的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又以不同的側重點繼承著前輩聲腔藝術,並結閤自身的條件又形成瞭新的藝術特色,被尊做新“三鼎甲”。尤其是譚鑫培創立的譚派藝術風格,是京劇流派形成的開始,並被後人尊奉為準繩,而且影響瞭後世的繼承者,並對新的流派産生起到瞭啓迪作用。
  餘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前後“四大須生”和“南麒”的周信芳、“關外唐”的唐韻笙在藝術風格上都在不同程度上接納融閤消化瞭新“三鼎甲”的聲腔特色。如餘叔岩、言菊朋、譚富英繼承瞭譚鑫培,高慶奎、馬連良繼承瞭張二奎,即使是一生都在上海演齣的周信芳都常提“我是譚派!”楊寶森又是學習瞭餘三勝,並兼容汪桂芬,奚嘯伯是秉承譚鑫培,兼有馬連良。
  所以,縱觀京劇形成百多年的發展脈絡,是始終處於“齣新不齣圈”的藝術規律之中。
  今天“老生篇”的采訪,實質上是將前輩藝術傢們的藝術風格盡量做的完整、完美的記錄。像安雲武示範的《白蟒颱》忠實地將當年馬連良先生傳授給他的原貌無私地演示齣來,用他的話說:“我是取之於北戲,再還於北戲!”蕭潤增示範的《斬經堂》,將麒派的唱念做準確地再現齣來。同時結閤王全熹、張信忠分析的麒派不同戲的演劇風格。特彆是趙雲鶴講述的“齣於麒,而又不拘泥於麒”。言派講究的“字正腔圓”對現代的觀眾來講,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但通過任德川的詮釋而得以感悟。李伯培將“錯骨而不離骨”的奚派聲腔和錶演解析得比較全麵。“高韻和鳴”通過辛寶達的分析使兩代人的藝術風格得到詮釋。楊乃彭通過楊寶忠的傳授近距離地“接觸”到楊派。陳誌清以傢傳和外學的融閤將餘派唱腔分解齣來。老生的做派通過陳國卿的示範使大傢瞭解到錶演的規範。祝元昆把新中國成立後確立的李少春的藝術特色細數傢珍。童祥苓的藝術大傢雖有所瞭解,但他將餘派的唱腔示範得更是精確。三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既見過“真佛”,又得到過真傳,更主要是自身的“真磨”。一位是劉元鵬將餘叔岩留下來的“十八張半唱片”詮釋示範的非常精準。一位是高元升將富連成科班的劇目演示清晰。一位是孫國良把南派藝術風格錶露無遺。
  梅蘭芳先生曾提齣“移步不換形”,對於今人還在揣摩其中的內涵。當然我們要遵循藝術規律,保持住精髓。京劇曆經近180年發展始終是在齣新,可它沒有齣圈,保持著“京”韻,演員的錶演處於“活”中,是活在心裏。隻有這樣纔會齣現“活”諸葛、“活”魯肅……所以,我覺得大傢經常提到的創新,不是劇目的創新、唱腔的創新,而應該是演員理念的創新、演劇的創新,最終達到觀眾感悟的創新。
  封傑
  2017年8月10日於竟成軒
  ……

前言/序言

  序
  劉侗
  從來沒有一種舞颱錶演藝術像京劇這般講究。她講究劇目角色行當分類為生旦淨醜;講究舞颱裝置彰顯不同流派的特點,使守舊充滿個性化;講究演員的錶演要充分運用唱做念打這四功和手眼身法步這五法,進行人物塑造和情感抒發;講究以規範的程式化動作進行人物錶演,開展戲劇情境;講究以個性化的臉譜來突齣人物的性格特徵;講究以不同的盔頭和服裝來區分劇中人物的身份;她講究道白,講究唱腔;講究在先輩的成果上結閤演員自身的條件不斷藝術創新……因為講究,京劇藝術從而博大精深;因為講究,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的傳承成為一門獨特的非常講究的教學。
  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就是進行瞭六十多年京劇藝術教學和後備人纔培養的學校。“北戲”的京劇藝術教學充分尊重瞭藝術規律和藝術教育規律,這就是京劇教學中的講究。講究因材施教,講究藝術實踐,講究規範教學,講究專傢指導教學。“規範教學、專傢指導、突齣實踐、注重創新、服務社會、傳承發展”,這是“北戲”鮮明的教學模式,也是京劇藝術傳承教學和人纔培養的不二法則。因而“北戲”的大門是嚮社會打開著的,學生們走齣去,不斷藝術實踐,服務社會,觀摩交流,提高自己;專傢們走進來,以精湛的藝術滋養莘莘學子,哺育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長為京劇藝術未來的棟梁之材。
  打開大門請進來走上課堂的,還應該有來自於各個京劇流派、各個行當的藝術大傢們的精湛創新技藝與豐厚藝術積纍,這些飽蘸著藝術傢汗水的晶瑩剔透的藝術成果,既是京劇藝術得以熠熠發光的珍貴寶藏,也是啓迪和滋養京劇少年們的營養精華。因此,我們專門開展瞭係統的京劇藝術資料搶救錄製工作,著力從眾多京劇藝術大傢們那裏搜集整理藝術結晶,把一批批特色鮮明的精湛技藝匯總成冊成圖成像,通過學子們嚴謹規範的學習繼承,使之薪火相傳,綿延不斷。
  我們的京劇教育,得這樣講究。因為有什麼樣的京劇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京劇未來;因為傳承國粹,“北戲”有責,責大比天。
  2015年5月10日


《昆麯名傢遺珍集》 作者: 傅雲山 著 齣版社: 翰墨軒齣版公司 裝幀: 精裝,內附高清劇照及手稿影印件 定價: 480.00 元 ISBN: 978-7-5002-1187-6 ---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探究昆麯藝術精髓,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至當代傑齣昆生演員藝術生涯與錶演哲學的權威性著作。 《昆麯名傢遺珍集》並非是對某一特定劇種的宏觀概述,而是聚焦於“昆生”這一獨特行當,通過對數位承上啓下的藝術大師的個案研究,展現瞭昆麯錶演藝術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創新與堅守。全書共分上下兩捲,詳盡梳理瞭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今,對昆麯藝術的保留、發展做齣卓越貢獻的五位代錶性昆生藝術傢的生平、師承、代錶劇目解析以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藝特點。 上捲:宗師氣象與流派初探 上捲集中介紹瞭兩位奠定瞭現代昆生基調的“宗師級”人物: 第一章:柳夢仙的“清曠俊逸”——兼論“俞派”對盛唐氣象的再現 本章細緻分析瞭著名昆生柳夢仙先生的藝術軌跡。柳先生以其獨特的“清越”嗓音和“俊逸”的做派聞名遐邇。書中不僅收錄瞭柳先生在《牡丹亭·驚夢》中“山坡羊”一摺的唱腔流變,更側重於他如何將昆麯的“雅”與文人的“逸”完美結閤。通過對大量手抄譜和早期錄音的對比研究,揭示瞭其“俞派”藝術在聲腔處理上的細膩之處,尤其是在氣息的運用和韻味的轉換上,如何體現齣昆麯“一闆三眼”的韻律之美。本章特彆收錄瞭柳先生關於“韻白”(昆白)咬字規範的珍貴訪談記錄,強調瞭“字正腔圓”的基石作用。 第二章:瀋雲階的“沉鬱頓挫”——探究“瀋派”對曆史題材的演繹深度 瀋雲階先生是昆生行當中古典悲劇詮釋的集大成者。他以其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準捕捉,將昆麯的敘事性推嚮瞭新的高度。本章深入剖析瞭瀋先生在《長生殿·小宴》和《浣紗記·寄子》中的處理方式。重點討論瞭瀋派藝術中“頓挫”的節奏處理——如何在緩慢的節奏中蘊含強大的內在張力,使得悲劇人物的命運感更為深遠。書中附錄瞭瀋先生在排練《洪昇祭》時,對“哭腔”處理的藝術劄記,展現瞭其對情感層次的雕琢。 下捲:革新之路與當代傳承 下捲將目光投嚮瞭在昆麯復興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中生代藝術傢,以及他們如何在新時代語境下繼承和發展前輩的藝術遺産。 第三章:陳如海的“文武並重”——從《獅吼記》看昆生武功的革新 陳如海先生是少有的能夠在文戲和武戲(偏嚮於需要紮實功底的“靠把”角色)之間取得平衡的昆生名傢。本章著重分析瞭陳先生在錶演需要大量亮相和動作設計的劇目時,如何保持昆麯特有的“韻味”不失。書中詳細對比瞭陳先生在不同時期對《獅吼記·癡誑》中“搶凳”一場的動作編排,突齣瞭其將武術的剛勁融入昆麯的圓潤之中的高超技巧。此外,本章還探討瞭陳先生如何在新劇目創作中融入現代舞颱理念,又不脫離傳統規製。 第四章:趙文清的“內斂深沉”——對現代觀眾情感共鳴的構建 趙文清先生是當代昆麯舞颱上最具思想深度的昆生之一。他摒棄瞭部分早期錶演中略顯誇張的外放式處理,轉而追求“內省式”的錶演。本章聚焦於趙先生在《鐵冠圖·辭朝》中的錶演藝術。通過對舞颱調度和眼神交流的文字描摹,闡釋瞭何謂“眼中有戲”。書中特彆引入瞭心理學視角,分析趙先生如何通過微小的麵部肌肉變化來傳達復雜的情感衝突,這對於培養新一代觀眾對昆麯“含蓄美學”的理解至關重要。 第五章:青年學者對“活化”的探索——林曉峰的“跨界融閤與迴歸” 本章是全書的收官,關注瞭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成長的青年一代藝術傢林曉峰。林曉峰在學習傳統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瞭戲麯與多媒體藝術的結閤實驗。本章不對其藝術成就做定論,而是著重記錄瞭他對“如何讓古老藝術在當代語境下保持生命力”的思考和實踐。書中收錄瞭他對“活化”傳統劇目的方法論探討,如如何在不改變腔體結構的前提下,調整舞颱呈現的節奏感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 藝術價值與學術意義: 本書匯集瞭數十位資深戲麯理論傢、音樂學傢和舞颱攝影師的心血結晶,是研究近百年昆麯“生行”藝術發展史的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書中大量采用的一手口述史料、從未公開的舞颱排練照片和手稿掃描件,為戲麯史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實證支撐。它不僅是對逝去大師的緬懷,更是對昆麯藝術生命力的深度挖掘與未來走嚮的審慎思索。 適閤讀者: 戲麯專業研究人員、昆麯愛好者、舞颱藝術錶演者、中國傳統戲麯美學研究者,以及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設置和邏輯遞進設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半路齣傢”的戲麯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它沒有按照嚴格的年代順序或者單純的流派劃分,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展開。比如,有一個章節專門探討“亮相與亮相之間的身段語言邏輯”,另一個章節則聚焦於“特定聲腔在不同情緒下的氣口處理”。這種打破傳統桎梏的編排方式,讓讀者在閱讀時始終保持一種探索的樂趣,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關聯和視角。特彆是那種從宏觀的藝術哲學探討,迅速聚焦到微觀的“一字一腔”細節解析的過渡,處理得如同行雲流水一般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就完成瞭知識的螺鏇式上升。這種結構上的創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避免瞭冗長和重復,令人拍案叫絕。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史料紮根極其深厚,但呈現方式卻又極具親和力。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書中所引用的那些早期劇本片段、戲班內部檔案,甚至是一些私人信函的摘錄,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交叉驗證,這讓內容的可靠性大大增強。更絕妙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資料,而是將這些史料嵌入到對具體唱腔流派演變脈絡的分析中。比如,在探討某位名傢的“荷花’腔”是如何在不同劇目中得到體現時,作者引用瞭多方資料進行比對,甚至連不同錄音版本的細微差彆都被捕捉到瞭,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偵探般的求真精神。對於戲麯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部能提供新視角的工具書;對於普通戲迷來說,它也絕不晦澀難懂,因為它總是能用最直觀的語言解釋復雜的藝術原理。

評分

說實話,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這已經超越瞭單純“讀完一本書”的體驗。它成功地激活瞭我對老生藝術更深層次的探究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記錄瞭已經逝去的藝術光輝,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以用來“重新審視”和“再創造”的思維框架。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拋齣瞭無數引人深思的問題: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持那種“慢”下來的藝術沉澱?那些老藝術傢們是如何在巨大的舞颱壓力下保持內心的沉靜與準確的發聲位置的?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嘗試模仿書中所描述的韻味和氣息,雖然遠不能及,但那種被引領的感覺,是其他任何枯燥的理論書籍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亮瞭我對傳統藝術的認知盲區,並激發瞭我對未來學習方嚮的清晰規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翻開扉頁,那種沉甸甸的厚實感立刻就能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在選材上的用心。內頁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劇照和手稿照片,細節也縴毫畢現,完全沒有早期影印本那種模糊不清的睏擾。我特彆留意瞭一下裝訂處,綫裝和膠裝的結閤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證瞭書脊的牢固度,又使得整本書可以平攤而讀,這對於需要頻繁翻閱查閱的藝術類書籍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一些關鍵的唱腔譜式圖旁邊的注解,排版得疏密有緻,字體大小恰到好處,讓人在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眼睛一點都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輯團隊對傳統文化載體的尊重,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即便是隨手放在書架上,它那典雅的封麵設計和沉穩的色彩搭配,也為整個空間增添瞭一份藝術氣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完全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流水賬式的人物傳記集閤。作者顯然下瞭一番苦功去挖掘那些被時間衝淡的“幕後故事”和“行腔心法”。它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那些高深莫測的專業術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館先生,慢慢悠悠地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幾位老生泰鬥在不同曆史時期心境變化的描寫,那種將藝術傢的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在一起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瞬間立體瞭起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符號。讀到某個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他們在舞颱上是如何運腔使氣的,仿佛穿越時空去親臨瞭那一場場經典演齣。這種敘事上的“溫度”和“畫麵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它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被真誠對話的感覺,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非常耐人尋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