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绝艺录·老生篇

京剧大家绝艺录·老生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封杰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老生
  • 戏曲
  • 艺术
  • 文化
  • 表演
  • 传统戏曲
  • 戏曲艺术
  • 京剧艺术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54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之后第三本对前辈老艺术家们的采访。通过16位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的讲解,使我们对于老生这一行当及其代表人物和剧目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有安云武示范讲解的《白蟒台》,萧润增示范讲解的《斩经堂》,以及李伯培对“错骨而不离骨”的奚派声腔和表演的解析。此外,刘元鹏将余叔岩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诠释示范得非常精准,高元升将富连成科班的剧目演示清晰,孙国良把南派艺术风格表露无遗。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简介: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行当的艺术大家精湛创新技艺与丰厚艺术积累,这些饱蘸着艺术家汗水的晶莹剔透的艺术成果,既是京剧艺术得以熠熠发光的珍贵宝藏,也是启迪和滋养京剧少年们的营养精华。

作者简介

  封杰,出生于1968年,北京人。《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文章百余篇,涉及京剧沙龙、菊坛谈往、人物专访、京剧剧评等栏目。记载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历程,道出了京剧人的心声。十几年来,文章相继发表在《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中国戏剧》《文化月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出版著作《京剧名宿访谈》(撰著)、《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撰著)、《京剧名宿访谈叁编》(撰著)、《岳上清晖》(主编)、《京剧说苑》(主编)、《琴韵—京胡艺术论文集》(编委)、《程派完全手册》(编辑)、《倪茂才京剧唱腔选》(编审)。策划京剧数字电影《孟母三迁》。2012年荣获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2013年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戏剧文化奖“戏剧专著金奖”。现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荀慧生艺术流派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戏曲评论中心特聘专家、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顾问。

目录

孙国良....................................... 1
刘元鹏....................................... 12
安云武....................................... 24
萧润增....................................... 43
王全熹....................................... 56
李伯培....................................... 70
张信忠....................................... 84
高元升....................................... 98
赵麟童....................................... 105
童祥苓....................................... 128
祝元昆....................................... 139
陈国卿....................................... 154
杨乃彭....................................... 173
辛宝达....................................... 194
任德川....................................... 208
陈志清....................................... 222

精彩书摘

  孙国良
  封杰:京剧作为全国的大剧种传播甚广,从而也形成了它不同地域的表演特色,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大家绝艺录》,今天请来的是孙国良先生,为大家讲解示范南派的京剧表演特色,孙老师您好。
  孙国良:你好,你好。
  封杰:这次我们请你来,想谈一谈南派京剧的表演特点。
  孙国良:南派京剧的特点火爆,它不像北方。过去北方都是听戏,人家就听你的味儿。但是南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是载歌载舞。打个比方,很简单,我跟你说了,它“劝千岁”就这么一句不行,必须要有动作,为什么要有动作?它吸引观众。南边的人火爆,观众一看,你看看几个人,他一句什么意思,他唱一句就有一个表演。南边为什么要有动作呢?一个剧场里头上千人,那么你看戏的头两排、三四排都看见、听你唱了,后边看热闹的看不见你,光听,他一个动作就知道这句什么意思,南北的特点就在这个上头。南边有文有武,不带点武的,就温了,这个区别就在这个上头。
  封杰:也是为了拢神,把观众拢过来。
  孙国良:聚拢观众,但是还有一个海派的特点是什么,它哪出戏里头都带头带尾,全的。
  封杰:什么戏呢?
  孙国良:不管什么戏,说个很简单的,《红鸾禧》现在改为《金玉奴》了,所以都是莫稽上一趟,花旦上去听完了,到我们南边的不同了,非要洞房棒打,全剧。南边的特点是大结尾,就是大团圆,南边人“哦”,这个人呐,他就是忘恩负义,最后怎么样,和《临江驿》一样的,老的有一个连台,现在没有了。
  封杰:南派还有一个连台本戏。
  孙国良:连台本戏是新弄出来的,这个连台本戏是夏月恒,海派南边的。
  封杰:一个代表人物。
  孙国良:代表人物,剧场他当过老板。
  封杰:您刚刚谈到了连台了,《龙凤呈祥》里头有一个连弹。您跟我们讲讲这个戏。
  孙国良:好的,刚刚谈连台本戏,现在讲海派的《甘露寺》。《甘露寺》最早是《美人计·回荆州》,只有两个折子,为什么形成《甘露寺》的呢?这个是徽班的。
  封杰:徽班的。
  孙国良:因为我爸爸的师父就在徽班,是徽班留下来的《甘露寺》,这个连台本戏叫《龙凤配》。
  封杰:《龙凤配》。
  孙国良:这个意思多好听,龙凤配,徽班演变到京剧了。
  封杰:那下面您给我们示范一下全部的《甘露寺》。
  孙国良:我们家的《甘露寺》呢,有“跑宫”。这个乔国老“跑宫”就是徽班带的,这个徐策有“跑城”,但是《甘露寺》有“跑宫”,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跑城”是白天,“跑宫”是晚上,所以有个樵夫他也是唱【高拨子】,但是【高拨子】他不能武气,稍微优雅一点。“劝千岁”,我爸爸唱的“劝千岁”有所不同,海派“跑宫”,他也是【高拨子】。那么……他不叫乔福,叫乔喜。【高拨子】“三国纷纷……”这个来了,这个海派的东西。这个动作,一个圆场,走到这个地方,迈腿,一甩髯口,一个“跑宫”,乔喜把他扶起来。(唱戏)这个“跑宫”之后有一段“劝千岁”,这是我们孙家的,我爸爸留下来这么一段,所以我就唱给你听听(唱戏)。我讲里头这一段在哪里,但是有的人唱(唱戏),海派的特点我爸爸就觉得,它是一气呵成,大段唱完了下来它是一个耍腔,他要叫好的,所以他唱的是(唱戏)一气呵成,海派的特点用在这上头,有的就是唱这个“劝千岁”,这个要领关键在哪里?当高了就高,当低了就低,当缓了就缓,当柔了就柔,实际(唱戏)滑腔就柔下来,可惜现在没有了,现在都是一样的。(唱戏)乔国老唱“他就是当今的”,刘备唱戏,乔国老唱,孙权唱,乔国老再唱了,刘备唱,乔国老唱拉腔。乔国老要走。刘备唱,乔国老唱叫好的。赵云唱,孙权唱戏,耍腔,刘备唱戏,赵云唱,乔国老指着赵云,赵云叫刘备,刘备唱,孙权唱,乔国老唱。刘备继续唱,乔国老拉着这个气唱戏,一耍宝剑,这是个连台,收尾。下来海派的孙尚香,唱的是【南梆子】,是武的。过去都是改良的,就和《霸王别姬》一样的,头上是古装,这个孙尚香在里头就是道白。四个女兵一样的,都是拿宝剑,全拿剑,孙尚香也拿剑出来的。锻炼刀枪,都是动作的。南边的火爆的。“我兄长做江山”,是这个词,兄为王,孙权不是皇帝嘛,兄为王,母为后。深宫静养,她得养老了,每日里陪伴上香,就陪伴上香,母传旨,许刘备,传旨许配刘备,怎能违抗。是这种词,下台完了耍剑,耍剑完了下来一个亮相,这边又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光,参见母后,我练习刀枪。”“我已经传旨给你许配刘备,你心意如何?”这是母后在问她。“闯宫”赵云到这个地方一想,刘备来到东吴,想不到他,把我这个赵云,就没人管了意思,赵云一跺脚,到这边,他现在一看,回也回不去,我怎么办?这是“闯宫”,这是南边海派的。下来完了,刘备南边唱四句【摇板】,送下来完了。我这个武将闯宫门,不要杀头嘛,赵云想,嘿,大丈夫不管了。闯宫进去,一进去参见主公,大事不好,没有这个,北派是。你还不走吗?没人这么说,进去赵云是参见主公,大事不好。刘备惊慌,曹操带领四十五万人马。刘备唱戏,你看我如何是好。四下无人,君臣暗暗地逃走。孙尚香就在旁边,已经听见了。刘备:“哎呀郡主呀,实不相瞒,曹操带领四十五万人马要……此时不走等待何时。”“母后,母后派兵打入三江口,看见君臣往哪里逃。(唱戏)这个刘备哭出来的,刘备(唱戏),刘备唱,唱完了(唱戏),这个赵云你怎么给……(唱戏)拽刘备,刘备,赵云你也给我跪下吧,郡主开恩。”这是南边的。二人一同……此话当真,说服他走,多谢郡主。他说我跟你走,凭什么理由呢?孙尚香讲“也罢。”就是你回家,我回去秉承母后,你看如何,刘备跟赵云讲,哎呀,郡主虽然是女的,但有男子的度……赵云讲,果然是男子的……好,我们进宫启奏,刘备念,“郡主可算识大贤”,孙尚香念,“随夫逃走,理当然”。这个赵云,君臣若是……这个刘备,孙尚香下来,刘备(唱戏),赵云过到那边,从那边跪,开口要叫好,刘备(唱戏),闯宫,这是南边的海派。其实我爸爸也有,他有特点,有唱得妙,妙在哪一点,等会我来解释。上去唱(唱戏),他一喝酒,孙权气,孙权不喝酒,在宫中进去,参见母后,哎呀,亲人来了,快来入席,儿臣有本启奏。我们没有了(唱戏),这一段里头,在里头就两句话,这两句我爸爸提出来的,原来这个海派的这个两句没有的,这是我爸爸讲的,吸收人家好的东西一定要吸收,好在哪里?把黄桂秋的腔它弄过来,加在里头,孙尚香(唱戏),这是黄派的,这是我爸讲的,一定要加进去,这是特点,长江有名的,海派,加进去了。刘备唱一个词,母后(唱戏),这我爸爸唱的(唱戏),是天地良心……刘备(唱戏),所以我爸爸唱这个,就跟现在一样的。我父亲唱的觉得,不让它断,什么叫连台呢,这个连台就是连上的,刘备(唱戏),乔国老就接到尾巴,(唱戏)哭得好,哭得妙,刘备心中我知情,人说他……我不信,(唱戏)孙权讲,(唱戏)孙尚香要走要走偏要走,不能不能万不能(唱戏),乔国老一见到(唱戏),乔国老当初不该来结亲(唱戏),这整个的一个连弹,现在没有了。这个下来了,还有收尾乔国老,孙尚香跟刘备出宫门(唱戏),孙尚香(唱戏),回宫门,孙权……刚要走,乔国老一回头,我谢谢你,孙权我再谢你,我谢谢你,(唱戏)。收尾,整个结束。
  【后记】
  “出新不出圈”的艺术规律
  《京剧大家绝艺录·老生篇》是“北戏”记录京剧老艺术家表演艺术特色工程的系列之作,今天的出版让我感到京剧发展的艺术脉络,因为京剧最初的雏形就是从老生行当开始的。那时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以不同的声腔表现形式奠定了京剧基础。程长庚的楚韵,余三胜的汉调,张二奎的京音使他们的艺术得到顾曲者痴迷,而奉为“三鼎甲”。这也是由“乱弹”向新生艺术的转化和发展确立。以后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又以不同的侧重点继承着前辈声腔艺术,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又形成了新的艺术特色,被尊做新“三鼎甲”。尤其是谭鑫培创立的谭派艺术风格,是京剧流派形成的开始,并被后人尊奉为准绳,而且影响了后世的继承者,并对新的流派产生起到了启迪作用。
  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前后“四大须生”和“南麒”的周信芳、“关外唐”的唐韵笙在艺术风格上都在不同程度上接纳融合消化了新“三鼎甲”的声腔特色。如余叔岩、言菊朋、谭富英继承了谭鑫培,高庆奎、马连良继承了张二奎,即使是一生都在上海演出的周信芳都常提“我是谭派!”杨宝森又是学习了余三胜,并兼容汪桂芬,奚啸伯是秉承谭鑫培,兼有马连良。
  所以,纵观京剧形成百多年的发展脉络,是始终处于“出新不出圈”的艺术规律之中。
  今天“老生篇”的采访,实质上是将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尽量做的完整、完美的记录。像安云武示范的《白蟒台》忠实地将当年马连良先生传授给他的原貌无私地演示出来,用他的话说:“我是取之于北戏,再还于北戏!”萧润增示范的《斩经堂》,将麒派的唱念做准确地再现出来。同时结合王全熹、张信忠分析的麒派不同戏的演剧风格。特别是赵云鹤讲述的“出于麒,而又不拘泥于麒”。言派讲究的“字正腔圆”对现代的观众来讲,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但通过任德川的诠释而得以感悟。李伯培将“错骨而不离骨”的奚派声腔和表演解析得比较全面。“高韵和鸣”通过辛宝达的分析使两代人的艺术风格得到诠释。杨乃彭通过杨宝忠的传授近距离地“接触”到杨派。陈志清以家传和外学的融合将余派唱腔分解出来。老生的做派通过陈国卿的示范使大家了解到表演的规范。祝元昆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李少春的艺术特色细数家珍。童祥苓的艺术大家虽有所了解,但他将余派的唱腔示范得更是精确。三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既见过“真佛”,又得到过真传,更主要是自身的“真磨”。一位是刘元鹏将余叔岩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诠释示范的非常精准。一位是高元升将富连成科班的剧目演示清晰。一位是孙国良把南派艺术风格表露无遗。
  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移步不换形”,对于今人还在揣摩其中的内涵。当然我们要遵循艺术规律,保持住精髓。京剧历经近180年发展始终是在出新,可它没有出圈,保持着“京”韵,演员的表演处于“活”中,是活在心里。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活”诸葛、“活”鲁肃……所以,我觉得大家经常提到的创新,不是剧目的创新、唱腔的创新,而应该是演员理念的创新、演剧的创新,最终达到观众感悟的创新。
  封杰
  2017年8月10日于竟成轩
  ……

前言/序言

  序
  刘侗
  从来没有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像京剧这般讲究。她讲究剧目角色行当分类为生旦净丑;讲究舞台装置彰显不同流派的特点,使守旧充满个性化;讲究演员的表演要充分运用唱做念打这四功和手眼身法步这五法,进行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讲究以规范的程式化动作进行人物表演,开展戏剧情境;讲究以个性化的脸谱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讲究以不同的盔头和服装来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她讲究道白,讲究唱腔;讲究在先辈的成果上结合演员自身的条件不断艺术创新……因为讲究,京剧艺术从而博大精深;因为讲究,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的传承成为一门独特的非常讲究的教学。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就是进行了六十多年京剧艺术教学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北戏”的京剧艺术教学充分尊重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这就是京剧教学中的讲究。讲究因材施教,讲究艺术实践,讲究规范教学,讲究专家指导教学。“规范教学、专家指导、突出实践、注重创新、服务社会、传承发展”,这是“北戏”鲜明的教学模式,也是京剧艺术传承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不二法则。因而“北戏”的大门是向社会打开着的,学生们走出去,不断艺术实践,服务社会,观摩交流,提高自己;专家们走进来,以精湛的艺术滋养莘莘学子,哺育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长为京剧艺术未来的栋梁之材。
  打开大门请进来走上课堂的,还应该有来自于各个京剧流派、各个行当的艺术大家们的精湛创新技艺与丰厚艺术积累,这些饱蘸着艺术家汗水的晶莹剔透的艺术成果,既是京剧艺术得以熠熠发光的珍贵宝藏,也是启迪和滋养京剧少年们的营养精华。因此,我们专门开展了系统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录制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
  我们的京剧教育,得这样讲究。因为有什么样的京剧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京剧未来;因为传承国粹,“北戏”有责,责大比天。
  2015年5月10日


《昆曲名家遗珍集》 作者: 傅云山 著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公司 装帧: 精装,内附高清剧照及手稿影印件 定价: 480.00 元 ISBN: 978-7-5002-1187-6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昆曲艺术精髓,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至当代杰出昆生演员艺术生涯与表演哲学的权威性著作。 《昆曲名家遗珍集》并非是对某一特定剧种的宏观概述,而是聚焦于“昆生”这一独特行当,通过对数位承上启下的艺术大师的个案研究,展现了昆曲表演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创新与坚守。全书共分上下两卷,详尽梳理了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对昆曲艺术的保留、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五位代表性昆生艺术家的生平、师承、代表剧目解析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特点。 上卷:宗师气象与流派初探 上卷集中介绍了两位奠定了现代昆生基调的“宗师级”人物: 第一章:柳梦仙的“清旷俊逸”——兼论“俞派”对盛唐气象的再现 本章细致分析了著名昆生柳梦仙先生的艺术轨迹。柳先生以其独特的“清越”嗓音和“俊逸”的做派闻名遐迩。书中不仅收录了柳先生在《牡丹亭·惊梦》中“山坡羊”一折的唱腔流变,更侧重于他如何将昆曲的“雅”与文人的“逸”完美结合。通过对大量手抄谱和早期录音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其“俞派”艺术在声腔处理上的细腻之处,尤其是在气息的运用和韵味的转换上,如何体现出昆曲“一板三眼”的韵律之美。本章特别收录了柳先生关于“韵白”(昆白)咬字规范的珍贵访谈记录,强调了“字正腔圆”的基石作用。 第二章:沈云阶的“沉郁顿挫”——探究“沈派”对历史题材的演绎深度 沈云阶先生是昆生行当中古典悲剧诠释的集大成者。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将昆曲的叙事性推向了新的高度。本章深入剖析了沈先生在《长生殿·小宴》和《浣纱记·寄子》中的处理方式。重点讨论了沈派艺术中“顿挫”的节奏处理——如何在缓慢的节奏中蕴含强大的内在张力,使得悲剧人物的命运感更为深远。书中附录了沈先生在排练《洪昇祭》时,对“哭腔”处理的艺术札记,展现了其对情感层次的雕琢。 下卷:革新之路与当代传承 下卷将目光投向了在昆曲复兴运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中生代艺术家,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继承和发展前辈的艺术遗产。 第三章:陈如海的“文武并重”——从《狮吼记》看昆生武功的革新 陈如海先生是少有的能够在文戏和武戏(偏向于需要扎实功底的“靠把”角色)之间取得平衡的昆生名家。本章着重分析了陈先生在表演需要大量亮相和动作设计的剧目时,如何保持昆曲特有的“韵味”不失。书中详细对比了陈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狮吼记·痴诳》中“抢凳”一场的动作编排,突出了其将武术的刚劲融入昆曲的圆润之中的高超技巧。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陈先生如何在新剧目创作中融入现代舞台理念,又不脱离传统规制。 第四章:赵文清的“内敛深沉”——对现代观众情感共鸣的构建 赵文清先生是当代昆曲舞台上最具思想深度的昆生之一。他摒弃了部分早期表演中略显夸张的外放式处理,转而追求“内省式”的表演。本章聚焦于赵先生在《铁冠图·辞朝》中的表演艺术。通过对舞台调度和眼神交流的文字描摹,阐释了何谓“眼中有戏”。书中特别引入了心理学视角,分析赵先生如何通过微小的面部肌肉变化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冲突,这对于培养新一代观众对昆曲“含蓄美学”的理解至关重要。 第五章:青年学者对“活化”的探索——林晓峰的“跨界融合与回归” 本章是全书的收官,关注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成长的青年一代艺术家林晓峰。林晓峰在学习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戏曲与多媒体艺术的结合实验。本章不对其艺术成就做定论,而是着重记录了他对“如何让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保持生命力”的思考和实践。书中收录了他对“活化”传统剧目的方法论探讨,如如何在不改变腔体结构的前提下,调整舞台呈现的节奏感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本书汇集了数十位资深戏曲理论家、音乐学家和舞台摄影师的心血结晶,是研究近百年昆曲“生行”艺术发展史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书中大量采用的一手口述史料、从未公开的舞台排练照片和手稿扫描件,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支撑。它不仅是对逝去大师的缅怀,更是对昆曲艺术生命力的深度挖掘与未来走向的审慎思索。 适合读者: 戏曲专业研究人员、昆曲爱好者、舞台艺术表演者、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已经超越了单纯“读完一本书”的体验。它成功地激活了我对老生艺术更深层次的探究欲。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已经逝去的艺术光辉,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重新审视”和“再创造”的思维框架。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那种“慢”下来的艺术沉淀?那些老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巨大的舞台压力下保持内心的沉静与准确的发声位置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尝试模仿书中所描述的韵味和气息,虽然远不能及,但那种被引领的感觉,是其他任何枯燥的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我对传统艺术的认知盲区,并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方向的清晰规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翻开扉页,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选材上的用心。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剧照和手稿照片,细节也纤毫毕现,完全没有早期影印本那种模糊不清的困扰。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装订处,线装和胶装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书脊的牢固度,又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而读,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查阅的艺术类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的唱腔谱式图旁边的注解,排版得疏密有致,字体大小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眼睛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辑团队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它那典雅的封面设计和沉稳的色彩搭配,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完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的人物传记集合。作者显然下了一番苦功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冲淡的“幕后故事”和“行腔心法”。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馆先生,慢慢悠悠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几位老生泰斗在不同历史时期心境变化的描写,那种将艺术家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瞬间立体了起来,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在舞台上是如何运腔使气的,仿佛穿越时空去亲临了那一场场经典演出。这种叙事上的“温度”和“画面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被真诚对话的感觉,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和逻辑递进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戏曲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它没有按照严格的年代顺序或者单纯的流派划分,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展开。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亮相与亮相之间的身段语言逻辑”,另一个章节则聚焦于“特定声腔在不同情绪下的气口处理”。这种打破传统桎梏的编排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关联和视角。特别是那种从宏观的艺术哲学探讨,迅速聚焦到微观的“一字一腔”细节解析的过渡,处理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避免了冗长和重复,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扎根极其深厚,但呈现方式却又极具亲和力。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书中所引用的那些早期剧本片段、戏班内部档案,甚至是一些私人信函的摘录,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交叉验证,这让内容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更绝妙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将这些史料嵌入到对具体唱腔流派演变脉络的分析中。比如,在探讨某位名家的“荷花’腔”是如何在不同剧目中得到体现时,作者引用了多方资料进行比对,甚至连不同录音版本的细微差别都被捕捉到了,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侦探般的求真精神。对于戏曲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能提供新视角的工具书;对于普通戏迷来说,它也绝不晦涩难懂,因为它总是能用最直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艺术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