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畅销三十年,一直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国内广为流传的美术史著作”
★图片不求多,唯精:书中介绍的重点艺术作品均配有高清图片
内容简介
傅雷名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国内被阅读甚广的美术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以来,以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内容,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是学习美术赏析、研究西方艺术史的入门书和必读书。
傅雷先生以著名翻译家之名为人熟知,然而先生除文学译作外,对西方美术史也有很深造诣。本书为先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史课教席时的讲稿,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艺术家及其名作,点评了其作品的特色,穿插对艺术家生平的概括,行云流水,殊无沉闷之气。更兼配有70余幅高清全彩插图,直观反映了书中介绍的美术名作,便于读者理解艺术的精妙。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即致力干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一生翻译作品三十四部。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傅雷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自缢身亡。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然而今日之言调和东西艺术者,提倡古典或现代化者,固比比皆是,是一知半解,不假深思之过耳。世惟有学殖湛深之土方能知学问之无穷而常惴惴默默,惧一言之失有损乎学术尊严,亦惟有此惴惴默默之辈,方能孜孜矻矻,树百年之基。某不敏,何敢以此自许?特念古人三年之病必求七年之艾之训,故愿执斩荆棘,辟草莽之役,为艺界同仁尽些微之力耳。是编之成,即本斯义。编分二十讲,所述皆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
——傅雷
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接触到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青年读者来说,如何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很有教益的。对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有些问题是值得思考,例如美术史究竟应该如何编写等等。
——庞薰琴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没有大量列举家派与作品,而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但他谈得何等委曲精微,娓娓动听。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尽管往往只有三言两语,却也发人深思。
——吴甲丰
目录
序
第一讲 乔多与圣法朗梭阿大西士
第二讲 陶拿丹罗之雕塑
第三讲 鲍梯却梨之妩媚
第四讲 莱沃那·特·文西(上)
《瑶公特》与《最后之晚餐》
第五讲 莱沃那·特·文西(下)
人品与学问
第六讲 弥盖朗琪罗(上)
西施庭教堂
第七讲 弥盖朗琪罗(中)
圣洛朗查教堂与梅迭西斯墓
第八讲 弥盖朗琪罗(下)
教皇于勒二世墓与《摩西像》
第九讲 拉斐尔(上)
一、美丽的女园丁
二、圣母与圣西施德
第十讲 拉斐尔(中)
三、梵蒂冈宫壁画——《圣体争辩》��
第十一讲 拉斐尔(下)
四、毡幕图稿
第十二讲 裴尔尼尼
巴洛克艺术与圣比哀尔大寺
第十三讲 项勃朗在卢佛宫
《木匠家庭》与《哀玛墟巡礼者》
第十四讲 项勃朗之刻板画
第十五讲 吕朋斯
第十六讲 范拉士葛
西班牙王室画像
第十七讲 波生
第十八讲 葛莱士与第特洛
第十九讲 莱诺支与耿斯勃洛
第二十讲 浪漫派风景画家
精彩书摘
乔多(Ambrogio ou Angiolotto di Bondone Giotto ,1260—1336,乔托)可说是基督教圣者法朗梭阿大西士(Saint Francois d’Assise,1182—1226,圣者阿西西的方济各)的历史画家。他一生重要的壁画分布在三所教堂中,其中二所都是法朗梭阿(方济各)派的寺院。在阿西士(阿西西)教堂中,就有乔多描绘圣法朗梭阿的行述的壁画二十八幅。翡冷翠(佛罗伦萨)圣太克洛斯大寺(圣十字架教堂)的内部装饰,大半是乔多以圣法朗梭阿为题材的作品。巴图(帕多瓦)城阿莱那(阿雷纳)教堂中,乔多描绘圣母与耶稣的传略的三十八幅壁画,也还是充满了法朗梭阿教派的精神。
所谓法朗梭阿教派者,乃是一二一五年时,基督教圣徒法朗梭阿大西士(1182—1226)创立的一个宗派。教义以刻苦自卑,同情弱者为主。十三世纪原是中古的黑暗时代告终,人类发现一线曙光的时代,是诞生但丁、倍根(培根)、圣多玛(圣多马)的时代。圣法朗梭阿在当时苦修布道,说宗教并非只是一种应该崇奉的主义,而其神圣的传说、庄严的仪式、圣徒的行述、《圣经》的记载,都是对于人类心灵最亲昵的情感的表现。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宗教是可怕的,圣法朗梭阿却使宗教成为大众的亲切的安慰者。他颂赞自然,颂赞生物。相传他向鸟兽说教时,称燕子为“我的燕姊”,称树木为“我的树兄”。他说圣母是一个慈母,耶稣是一个娇儿,正和世间一切的慈母爱子一样。他要人们认识充满着无边的爱的宗教而皈依信服,奉为精神上的主宰。
圣法朗梭阿这般仁慈博爱的教义,在艺术上纯粹是簇新的材料。显然,过去的绘画是不够表现这种含着温柔与眼泪的情绪了。乔多的壁画,即是适应此种新的情绪而产生的新艺术。
乔多个人的历史,很少确切的资料足资依据。相传他是一个富有思想的聪慧之士,和但丁相契,在当时被认为非常博学的人。翡冷翠人委托乔多主持建造当地的钟楼时,曾有下列一条决议案:
“在这桩如在其他的许多事业中一样,世界上再不能找到比他更胜任的人。”
艺术革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公式:当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行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要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的灵感。
据说乔多是近世绘画始祖契玛慕(Cimabuё,契马布埃)的学生;但他在童年时,已在荒僻的山野描画过大自然。因此,他一出老师的工作室,便能摆脱传统的成法而回到他从大自然所得的教训——单纯与素朴上去。
他的艺术,上面已经说过,是表现法朗梭阿教义的艺术。他的简洁的手法,无猜的心情,最足表彰圣法朗梭阿的纯真朴素的爱的宗教。
从今以后,那些悬在空中的圣徒与圣母,背后戴着一道沉重的金光,用贵重的彩石镶嵌起来的图像,再不能激动人们的心魂了。这时候,乔多在教堂的墙壁上,把法朗梭阿的动人的故事,可爱的圣母与耶稣、先知者与使徒,一组一组地描绘下来。
《圣法朗梭阿出家》,表现圣法朗梭阿卸下衣服,奉还他的父亲的情景。还有《圣法朗梭阿向小鸟说教》、《圣法朗梭阿在苏丹廷上》、《圣法朗梭阿驱逐阿莱查城的魔鬼》、《圣法朗梭阿之死》、《圣母之诞生》、《圣约翰-巴底斯脱之诞生》(《施洗者圣约翰之诞生》)、《访问》、《十字架下》(《哀悼基督》)、《下葬》,等等,都像当时记载这些宗教故事的传略一样,使十三四世纪的民众感到为富丽的拜占廷绘画所没有的热情与信仰。
这些史迹,乔多并不当它像英雄的行为或神奇的灵迹那样表现,他只是替当时的人们找到一个发泄真情的机会。因为那时的人们,一想起圣法朗梭阿的遗言逸事,就感动到要下泪。所以乔多的画就成了天真的动人的诗。在《圣母之诞生》中,许多女仆在床前浴着婴儿,把他包裹起来。这情景,圣约翰、圣母、耶稣,已不复是《圣经》上的“圣家庭”,而是像英国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所谓的“爸爸、妈妈与乖乖”了。
……
前言/序言
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好骛新奇之徒,惑于“现代”之为美名也,竞竞以“立体”“达达”“表现”诸派相标榜,沾沾以肖似某家某师自喜。肤浅庸俗之流,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则又奉官学派为典型:坐井观天,莫此为甚!然而趋时守旧之途虽殊,其昧于历史因果,缺乏研究精神,拘囚于形式,兢兢于模仿则一也。慨自“五四”以降,为学之态度随世风而日趋浇薄:投机取巧,习为故常;奸黠之辈且有以学术为猎取功名利禄之具者;相形之下,则前之拘于形式,忠于模仿之学者犹不失为谨愿。呜呼!若是而欲望学术昌明,不将令人与河清无日之叹乎?
某也至愚,尝以为研究西洋美术,乃借触类旁通之功为创造中国新艺术之准备,而非即创造本身之谓也;而研究又非以五色纷披之彩笔曲肖玛蒂斯、塞尚为能事也。夫一国艺术之产生,必时代、环境、传统演化,迫之产生,犹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必土质、气候、温度、雨量,使其生长。拉斐尔之生于文艺复兴期之意大利,莫利哀之生于十七世纪之法兰西,亦犹橙橘橄林之遍于南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也。陶潜不生于西域,但丁不生于中土,形格势禁,事理环境民族性之所不容也。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一。
至欲撷取外来艺术之精英而融为己有,则必经时势之推移,思想之酝酿,而在心理上又必经直觉、理解、憬悟、贯通诸程序,方能衷心有所真感。观夫马奈、梵·高之于日本版画,高更之于黑人艺术,无盖不由斯途以臻于创造新艺之境。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二。
今也东西艺术,技术形式既不同,所启发之境界复大异,所表白之心灵情操,又有民族性之差别为其基础,可见所谓融合中西艺术之口号,未免言之过早,盖今之艺人,犹沦于中西文化冲突后之旋涡中不能自拔,调和云何哉?矧吾人之于西方艺术,迄今犹未臻理解透辟之域,遑言创造乎?
然而今日之言调和东西艺术者,提倡古典或现代化者,固比比皆是,是一知半解,不假深思之过耳。世唯有学殖湛深之士方能知学问之无穷而常惴惴默默,惧一言之失有损乎学术尊严,亦唯有此惴惴默默之辈,方能孜孜矻矻,树百年之基。某不敏,何敢以此自许?特念古人三年之病必求七年之艾之训,故愿执斩荆棘,辟草莽之役,为艺界同仁尽些微之力耳。是编之成,即本斯义。编分二十讲,所述皆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愚固知画家不必为史家,犹史家之不必为画家;然史之名画家固无一非稔知艺术源流与技术精义者,此其作品之所以必不失其时代意识,所以在历史上必为承前启后之关键也。
是编参考书,有法国Bordes氏之美术史讲话及晚近诸家之美术史。序中所言,容有致艺坛诸君子于不快者,则唯有以爱真理甚于爱友一语自谢耳。
傅雷
一九三四年六月
璀璨文明的瑰宝:世界艺术史的宏大叙事 一卷跨越千年,行走于文明的肌理,探寻人类精神不朽的印记。 《璀璨文明的瑰宝:世界艺术史的宏大叙事》并非仅仅是一部艺术鉴赏的入门读物,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之旅。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孤立的、静止的图像集合,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哲学思潮下人类心灵的投射与挣扎。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坐标系,引导读者清晰地定位艺术史的脉络,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是如何对话、冲突与融合的。 本书的结构,遵循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自然时间轴,却又在关键节点进行深度的横向剖析。它将视野聚焦于那些定义了人类审美范式的关键转折点,而非仅仅罗列著名作品。 --- 第一部:史前回响与古典的秩序(约公元前30000年 – 公元476年) 主题:起源、神性与理性之光的萌芽。 本部分追溯人类最早的表达冲动。从拉斯科洞窟壁画的神秘力量,到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的泥板记录,我们探究艺术如何从巫术的祭坛走向权力的象征。 重点章节解析: 1. 尼罗河畔的永恒构架:古埃及的“法老时间”。 本章着重分析古埃及艺术中严格的比例、平面化处理和永恒性原则,探讨其与生死观和宗教祭祀体系的紧密关联。我们不满足于对狮身人面像的简单描绘,而是深入解析“卡”(Ka)与“巴”(Ba)的概念如何塑造了人物造型的程式化美学。 2. 爱琴海的阳光与战争:米诺斯、迈锡尼与爱琴文明的破碎碎片。 探讨爱琴文明在“野性”与“精致”之间的摇摆,尤其是克里特岛壁画中流动的生命力,如何预示了未来希腊艺术的某些特质。 3. 光辉的理性与人体赞歌:古希腊的“人”的觉醒。 这一核心部分将详细剖析从几何时期到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演变。我们细致比对“严酷式”与“古典式”的差异,重点解读黄金分割在帕特农神庙和黄金时代雕塑(如波留克列特斯的《荷枪者》)中的哲学意义。希腊艺术如何将完美的人体视为“神性在人间的投影”,是本章探讨的终极命题。 4. 帝国气魄与现实主义的回归:罗马艺术的实用主义哲学。 罗马艺术不再追求希腊的理想化,而是转向对历史叙事、工程学和个人肖像的关注。本章将通过万神殿的结构、图拉真纪念柱的浮雕以及庞贝古城的遗迹,阐述罗马艺术如何成为维护帝国统治和记录历史的工具。 --- 第二部:信仰的熔炉与中世纪的神秘(约公元476年 – 14世纪) 主题:超越现世的追求与符号的语言。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艺术的重心从尘世的荣耀转向了永恒的天国。本部分考察了“失落的黑暗”中,不同地区如何发展出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视觉语言。 重点章节解析: 1. 拜占庭的黄金圣像与宇宙秩序。 探讨君士坦丁堡的艺术如何继承了罗马的宏伟叙事,却又注入了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重点分析圣像画(Icon)的“非物质性”特征,及其在光线、色彩和平面化处理上对西方艺术的深远影响。 2. 蛮族之风与凯尔特结饰的融合。 考察早期基督教艺术在欧洲边缘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手抄本插画(如《凯尔斯之书》)中,几何图案与叙事手法的奇特结合,展现了文化碰撞下的活力。 3. 罗马式与哥特式的结构革命。 本章将艺术史的焦点集中于建筑学。罗马式教堂的厚重与黑暗,象征着对信徒的保护与威慑;而哥特式大教堂(如圣但尼和沙特尔)的“向上生长”,则是对“天堂之光”的极致模仿。我们将深入分析飞扶壁、肋拱等技术如何解放墙面,为彩色玻璃引入了“有色的光芒”,完成了中世纪的“光之神学”。 4. 伊斯兰艺术的抽象赞美诗。 探讨伊斯兰艺术为何避开具象描绘,转而发展出精妙绝伦的几何装饰、书法艺术(书法)和植物涡纹(Arabesque)。这不仅仅是宗教禁令的结果,更是一种对“无限”和“统一性”(Tawhid)的视觉表达。 --- 第三部:文艺复兴的光芒与巴洛克的戏剧(约14世纪 – 18世纪中叶) 主题:人性的回归、科学的萌芽与情感的爆发。 这一时期是西方文明的伟大转折点,艺术彻底从神坛走向了人的客厅与广场。 重点章节解析: 1. 意大利的觉醒:透视法、人文主义与“古典的复苏”。 详细对比乔托的“前文艺复兴”突破、马萨乔对科学透视的实践,以及达·芬奇对人体解剖与自然规律的沉迷。强调“发现”而非“创造”——艺术家的目标是完美地再现被神学遮蔽的现实世界。 2. 盛期:理想化的高峰与精神的张力。 深入解析达·芬奇的“谜团”、米开朗基罗对肉体力量的颂扬,以及拉斐尔的和谐之美。讨论文艺复兴盛期如何将古希腊的理想与基督教的叙事熔铸为一体。 3. 北方的细密观察与宗教改革的回响。 关注佛兰德斯画派(如凡·艾克兄弟)对油画媒介的精湛掌握,以及丢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探索。探讨宗教改革如何影响了北欧艺术对世俗生活和个人信仰的描绘。 4. 巴洛克:情感的洪流与光影的权力游戏。 探讨卡拉瓦乔的“台光”如何引入戏剧性的真实,以及贝尼尼雕塑中“瞬间的永恒”。巴洛克艺术是反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它不再是克制的理性,而是迎面而来的、令人震撼的情感体验。 5. 洛可可的轻盈与启蒙的序曲。 考察18世纪法国宫廷艺术如何从巴洛克的宏大转向轻巧、精致、充满私密情趣的“甜美”风格,并分析其在社会变革前的颓靡性。 --- 第四部:现代性的冲击与风格的解构(约18世纪晚期 – 20世纪初) 主题:革命、工业、主观性与视觉的叛逆。 工业革命和政治动荡彻底粉碎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视觉共识。艺术开始质疑“美”的定义,将焦点转向艺术家自身的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重点章节解析: 1.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理性与激情的交锋。 大卫的冷静秩序如何反映启蒙的政治诉求,而戈雅、德拉克洛瓦的画笔如何捕捉历史的残酷与个体的激昂。 2.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社会良知的拷问。 库尔贝如何宣称“没有天使”,将目光投向矿工、农夫。探讨摄影术的出现对传统绘画“记录”功能的颠覆。 3. 印象派的“瞬间”与光线的革命。 剖析莫奈、雷诺阿如何走出画室,将注意力从“描绘什么”转变为“如何观看”。探讨科学色彩理论对他们技法的影响。 4. 后印象派的结构重塑与内在世界的探索。 重点分析塞尚对形体的几何化解构、梵高对色彩的主观爆发,以及高更对原始与象征的追寻。这三位巨匠如何各自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石。 5. 野兽派、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彻底的风格解构。 细致阐述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将二维平面彻底“撕裂”,引入第四维度,挑战了西方两千年来对物体的既有认知。 --- 第五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景观(20世纪中叶至今) 主题:媒介的扩张、观念的胜利与艺术的边界消融。 本部分关注艺术如何进入日常,观念如何超越技巧,以及全球化如何重塑艺术中心。 重点章节解析: 1. 抽象的终极:从康定斯基到抽象表现主义。 探讨艺术如何彻底放弃对可见世界的模仿,转而关注纯粹的形式、运动和内在精神。 2. 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挪用与戏仿。 分析安迪·沃霍尔如何利用商业符号挑战“艺术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的神话。 3. 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的冷静宣言。 探讨艺术家如何将作品的重点从“物体”转移到“过程”、“空间”和“观众的参与”。 4. 后现代的反思与身份的重构。 考察当代艺术中对多元文化、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议题的探讨,以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媒介的崛起。 结语:艺术史的未来——永不停止的提问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读者一种批判性的观看能力,认识到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人类为解决存在问题而进行的复杂尝试。它引导我们理解,艺术史并非一条平滑上升的阶梯,而是一系列充满张力的对话与永恒的追问。通过对这些“璀璨瑰宝”的系统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与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