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词典
:30.00元
作者:高天康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26044094
字数:
页码:9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音乐词典》修订再版,突出时代气息,增加了新的内容。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原词典的宗旨和性质不变,编撰中遵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中小型规模,囊括古今中外音乐知识于一体的原则,使《音乐词典》成为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书,以供音乐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大院校学生及音乐爱好者查考之用。
目录
一、中外音乐院校
二、中外音乐家
三、中外交响乐团
四、中外大剧院·音乐厅
五、有关钢琴的常识、产量、质量、价格等信息,有关小提琴等乐器的概况
六、声乐·乐理·和声·复调知识
七、曲式·体裁及乐曲的简介
八、音乐考级
九、音乐常识
十、音乐术语
目录分类索引
一、中外音乐院校
(一)全国音乐院校名录(34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共306所院系)
(二)中国当前部分音乐院校简介(60所)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学系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天津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音乐学院
……
二、中外音乐家
三、中外交响乐团
四、中外大剧院、音乐厅
五、有关钢琴的常识、产量、质量、价格等信息,有关小提琴等乐器的概况
六、声乐、乐理、和声、复调知识
七、曲式、体裁及乐曲简介
八、音乐考级
九、音乐常识
十、音乐术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高天康,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德清,成长在上海。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肄业,华东师大音乐系毕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中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音协理事。曾任全国高师理论作曲学会副主席,甘肃省教委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先后任教于华东师大音乐系、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系主任。主讲课程: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等。专著有《音乐知识词典》、《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钢琴即兴伴奏与演奏》(附音响CD片两张);发表歌曲、钢琴伴奏、文章等各数十篇(首)。曾会同钢琴副教授林佩菁老师先后三次赴美国考察音乐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朱莉亚音乐学院、哈佛大学音乐系、圣母大学音乐系等近百所大、中、小学校进行参观访问、听课、参加座谈会等活动,前后历时一年余。退休后定居广东省珠海市从事教琴与撰稿等工作。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美学的重塑。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从蒙昧到开化”的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充满了作者对音乐本体的深沉热爱和敬畏。书中对“留白”的运用尤其巧妙,很多关键概念的阐述,常常在最令人意犹未尽之处戛然而止,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揣摩和想象。例如,对于某一首传世之作的分析,作者仅仅描绘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碎片,剩下的部分则完全交由读者的情感投射。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可重复阅读性”非常高。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读者的心境变化而获得全新的感悟,就像面对一幅不断变化光影的画作。它成功地将一本严肃的参考读物,打造成了一件可以时常摩挲、把玩和体味的艺术品。
评分我必须坦白,我通常对那种过于学术化、动辄堆砌专业术语的参考书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它的行文风格是如此的接地气,仿佛是一位资深的音乐发烧友在深夜的咖啡馆里,热情洋溢地向你分享他的“宝藏”。书中对于20世纪先锋音乐的介绍尤为精彩,它没有用那些故作高深的语言去疏远读者,而是直接点明了“噪音”如何被重新定义为“声音的潜力”。作者非常擅长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解释德彪西和声的模糊性时,他会联想到清晨笼罩在薄雾中的塞纳河畔,那种抓不住、却又无限美好的感觉。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现代音乐,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排版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表和时间轴穿插其中,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流畅而自然。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艺术爱好者们的福音,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音乐术语、流派演变和重要人物的生平娓娓道来。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罗列事实,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旋律和情感的宏大史诗。例如,在描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复杂织体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比喻,将赋格曲的结构比作一座精妙的哥特式教堂,每一个声部都是一根支撑穹顶的立柱,共同构建出令人屏息的和谐。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让即便是初涉音乐世界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发展轨迹的比较分析,比如东方五声调式与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内在逻辑差异,那种跨越地域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美”在不同听觉体验中的多元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导游手册,带领你走进音乐的殿堂,领略每一个角落的精妙设计和隐藏的故事。
评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本书的严谨程度令人赞叹。它在处理音乐史的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偏袒某一个学派或作曲家,也没有陷入历史的泥淖而无法自拔。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二十四平均律发展历史的那一章,资料的详实程度和引用的文献来源都达到了专业研究的水准。作者对乐器学和音响物理学的结合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对不同材质对小提琴音色影响的细致描述,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让读者能从结构、材料、演奏技巧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一个音符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满足从“这是什么”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全部求知欲。对于那些希望从爱好者进阶到半专业水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市面上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回响”章节。它跳脱了纯粹的音乐理论框架,转而探讨音乐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和大众心理中的。例如,书中分析了爵士乐在美国民权运动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摇滚乐如何成为一代人反叛精神的听觉载体。作者的视角是宏观而充满洞察力的,他将音乐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反馈机制。这种社会学和美学的结合,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立刻放下书本,去重新聆听那些被提及的经典作品,此时,耳中的旋律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历史重量和情感层次。它不再仅仅是悦耳的声音,而是时代的脉搏,是特定人群的呐喊与低语。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聆听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