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惟细惟专惟新,淬炼心性,养成自己,成就一流人才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心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匠心是质朴、严谨、执着、追求卓越,内心强大的精神,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王辉,知名图书策划人,畅销书作家。曾游学美国、日本等国家,喜欢倾听,用心创作,以主流文笔记录每个感动的瞬间。曾出版畅销书《做内心强大的女人》《幸福的智慧》等。
第一章浮躁的年代更需要匠心
匠心,是一场修炼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用定力抵制诱惑
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匠心是创新的基础
做个有才华而又务实的人
在平凡中拒绝平庸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二章匠人,有一种坚持的倔强
做个凸透镜:把能量聚集到一点
成功源于坚持
用1万个小时铸就匠心
唯有专注,方能独步
一生只专心做好一件事
庸人自扰,匠心至坚
心无旁骛,惟精惟一
专于其中,方成极致
专注才能专业,专业方成匠人
第三章匠心是从完美到极致的追求
勇于与自己较劲
“德国制造”的荣耀
匠人基因中的完美精神
像乔布斯那样把产品做到极致
完美就是做好每个细节
匠人,只为打造更美的产品而生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产品,让细节尽在掌握中
第四章用汗水与双手去创造未来
你比昨天多流了几滴汗水?
甩掉你身体里的惰性
梅兰芳是怎么“炼成”的
脚踏实地是工匠的品质
匠人最珍贵的是行动
敬业尽责,累积生命的厚度
真本领来自于勤奋
第五章最缺乏的其实是态度
梦想是种神奇的力量
一流目标造就一流的人生
马云的创业态度
热情是铸就匠心的催化剂
100个人中有98个人不满意他们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亏待任何人
匠人往往是从“偷艺”开始的
第六章严谨,让自己行有所止
致敬德国工匠精神
每件奢侈品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工业时代的精髓
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
你的认真终会被看见
匠心,就是一项技艺坚守一生
第七章心存敬畏,方能雕刻人生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心”
慢慢来,你才能走出去
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品牌
敬业就是尊重你自己
对你的工作心存敬畏
唤醒心中的那份执念
第八章匠人笃行,匠心筑梦
当今时代更需要匠心
德国的未来匠人培养计划
匠人掌握“核心科技”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使命感
展望工业4.0时代的工匠精神
匠人是这个时代的脊梁
第一章浮躁的年代更需要匠心
在当今社会上,浮躁与本真的流失似乎已成主流,过度的发展导致商品极度过剩,而且是低附加值的过剩。人们不需要商品了吗?并非如此。海外代购、“海淘”的热潮说明了问题:人们更信任外来品。这是信任的危机。是到了转型的时候了,度过这场危机的关键在于全民意识的觉醒、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沉下心来、各司其职、专注而宁静地打造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匠心的觉醒。
匠心,是一场修炼
工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成年人大都有一份工作,用来保证生存、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只是每种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务、时间和方式不一样罢了。在我们的一生中,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世上少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人们需要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去工作,去拼搏。
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使是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敷衍的态度去工作,即使在很有前途的行业,也只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成为精巧的匠人呢?
首先,要有一技在身。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傍身。”这里的“技”不单是指掌握了一门技术、一项技能、一套手艺,更重要的是能做到在自己的领域不可超越,在自己的岗位上无可替代,这样才算是具备了“匠人”的称谓。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其次,要有一颗匠心。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在和众多匠人的接触中,我发现匠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心的宁静,这份宁静来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
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劳力,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计得失、心甘情愿。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既然选择了就要热爱,既然无法改变就要努力适应。慢慢地,你会由适应到热爱,并凭借这种热爱来激发出你的活力和创造力。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专注于工作,就能忽略外界的纷扰,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用到要做的事情上;专注于工作,就能淡泊名利,不与他人争,只与自己比,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专注于工作,就能形成专心做事的宁静、平和的心态,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
有事做的人是幸福的,内心宁静的人也是幸福的。努力做个好匠人,这是一条通往事业成功的路,也是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路。这条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走好。
匠心,应成为每个工作者心中的标尺。这个“心”近乎道,一个人要称得上“匠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磨练,始终不忘初心。
为了让煮出来的米饭更好吃,美的电饭煲研发团队一年要煮掉数吨的大米,每天光测试对比,每个研发者就得吃掉10小碗饭。美的生活电器研发中心应用技术部负责人李家勋回忆:“美的电饭煲的研发工程师,很多人每天都吃四五顿饭。”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寻找“中国工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精神,正是这些“大国工匠”共同的特征。
不过,在一些人眼中,工匠精神却是因循守旧的代名词。他们认为,手打牛肉丸费时又费力,和机打的能有多大区别?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时代,速度第一,坚守匠心近乎矫情。这样的论点,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并没有看到匠心与创新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有学者曾以金字塔比喻创新体系:“只有根基扎实,创新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大量看似重复的劳动或许不免枯燥,却绝非没有意义,而是在探索着各种可能。创新可能只是钻研时头脑中的灵光一闪,但也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汽车发展到今天,每种车型多达上百张的电气原理图,汽车设计师要做到了然于胸,凭着“每个灯泡都能找到对应电路”的了解,改进工装设备,优化作业流程,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放过对每个细节的把握,才能在汽车制造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
“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青铜器修复专家屈峰如是说。的确,一旦注入了自己的心意和精神,作品也就有了独一无二的个性。有人曾问专注做寿司75年的小野二郎,如何练就独一无二的“神技”,他自谦“无非是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多三倍的思考罢了”。把匠心投入到点滴精进之中,那些充满灵性的作品,怎会不散发出耀眼的创新光芒?
事实上,匠心本就包含着创新的时代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蓄势待发,德国有“工业4.0”项目,美国有“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在这样的时代,工匠精神绝不止于一砖一瓦的手艺,匠心更不意味着效率低下的作坊式劳作,而是指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现代化工业新版本。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追求极致的工艺和追求突破的创新,往往可以相得益彰。离开了对一种技艺的不断磨练、对一个行业的执着坚守、对一个领域的扎实钻研,很多发明、创造也就无从谈起。摒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拥抱脚踏实地、专注持久,从本质上看,就是对创新最好的“加持”。
孔子说:“君子不器。”的确,要有匠心,而不能有匠气。既着力革新创造,又不忘钻研磨练最基本的技艺功夫,才能让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人类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非出于自身意志,懵懂之时,便已然存活于世。因而,我们不可能决定好这一生该如何度过,然后再开始人生的旅途,而是在诞生之后,才逐渐成长,明白事理,逐步成熟。
步入社会之后,许多人都以出人头地为其人生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是,加强修炼,使灵魂变得高尚,对社会有所贡献。后者说,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完美的灵魂。在人的一生中,这个“工作”持续始终,而在其中必须坚持不懈做好的就是——精进。
何为精进?就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全力以赴。不仅如此,还要达到“不输给任何人”的程度。纵观古今中外所有伟人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使自己的心性获得提升,人格得以升华。
人必须磨练心志;为了磨练心志,必须拼命工作。你或许会不平地想,为什么自己就该忍受苦劳、拼命工作?其实,这种苦劳是上苍为了磨练你的心志,磨练你的灵魂,特地给予你的礼物。
要提升自己,只要默默扮演好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并持续不懈怠就够了。无论是公司的工作、家中的劳务,还是学校的课业,做起来都是一种培养人格的修行。
也就是说,每天的劳动正是磨练心志、提升心性的一种方式。那些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在某种职业或某个领域,以长期的耕耘一点一滴去累积实力、磨练技术与自我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
例如,专门雕刻寺庙栋梁的师傅,他们的卓越技艺令人钦佩,他们从工作中体会到的人生哲学、培养出来的有深度的人格,以及高人一等的洞察力等,都是人生的智慧。他们奉献一生,从年轻小伙子直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始终坚守岗位不存二心,这种长期的自我修炼,会让人格散发魅力,形成大家风范,不必多言就能令人折服。
不惜努力,不管多辛苦都要拼命撑下去,在这样的精进过程中所磨练出来的高尚心性与人格,会让人折服不已。因此,不懈地工作是一种值得尊崇的行为,它包含了“从日常劳动中开悟”的道理。
美国棒球联盟的钤木一郎,就是在精进的过程中磨练出了名将级的矫健身手。据说他高中时代就梦想有朝一日要登上大联盟,并为此开始了365天全年无休的挥棒练习。在一般人玩心正重的年纪,他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点一滴默默努力。他在高中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要我打全垒,我想我随时都可以。”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一路走来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没有人不脚踏实地去干,就会拥有一身好本领。我们必须从心里喜欢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应该说,只要这样做,我们就能明白并坚守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磨练心志,升华人格。
把工作单纯视为获取生活所需的一种手段,是错误的,这样你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匠人。劳动是人类借以提升心性的途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中国的劳动力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其优秀程度都不亚于任何国家的劳动力。不仅如此,中国的劳动者觉得相较于玩乐,在工作时更能感受到幸福。换句话说,乔布斯认为他们看到了“劳动的尊严”。所以,他把大批订单交给中国生产。他认为,中国人对工作的追求,符合他对完美主义的要求。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时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我们民族有5000年灿烂的文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将其融入我们的工作,就能塑造趋于完美的自我。
用定力抵制诱惑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心理使我们茫然不安、无法宁静,这种心理就叫浮躁。心浮气躁,是成功最大的敌人,也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浮躁会使人心神不定,行动盲目,做事没有耐性,缺乏恒心和毅力。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往往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幻想着“天上掉馅饼”,自己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心里却一直想着靠侥幸获得成功……这种心理会严重妨碍我们的发展,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需要的是专注而不是浮躁,做事情时要把自己的心沉下去。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在告诉下一代要做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和集中精力来修身养性,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诫人们不可浮躁。拒绝浮躁,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20世纪80年代,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还只是一名大学教师。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一个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9块钱,但马云勤恳工作,干得很认真。后来,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了他的面前,深圳一家单位邀请他加盟,对他说:“马云,你只要往这边来,我给你月薪1200元!”这么大的诱惑摆在面前,该何去何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大学期间的恩师,他对老师说:“我不想一辈子都待在学校,我立志要创业,所以现在想离开学校,先去加盟一家公司。”他的老师听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求马云务必在学校待上5年以后,再出去创业。起初,马云并不明白老师让自己这么做的真实意图,但出于尊重,他答应了,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两年,海南一家公司又给他打电话:“马云,你只要往这边来,我给你月薪3600元!”他思忖再三,还是决定坚守承诺。就这样,他在学校里教了5年书。终于,5年时间到了,蛰伏了5年,他找好了创业方向,离开了学校,带着沉稳、踏实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马云当年失去了很多次眼前的利益,却得到了终生受用的心态:不浮躁,沉下心去做事情。回想起这段经历,马云说他很感谢他的老师,他学会了把点点滴滴做好,把自己沉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自己的神话。他的成功印证了这个道理:想要当将军,必先当好小兵;想要一飞冲天,必先沉得下去。
伴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呢?
首先,我们必须在专注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50岁,美国每年新产生50万家企业,10年后仅剩4%,而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8岁,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岁。这是一个很严酷的现实。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做大、做强,而沉下心来,研究市场,研究产品,坚持创新,拒绝浮躁的心态,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其次,谦虚做人,理智做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我们的综合素质也要与时俱进,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铺好基石,用扎实的基础构筑辉煌的空间,营造美好的未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学会踏实做事,学会不浮躁,让自己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
再次,知己知彼,求真务实。务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也只能是花拳绣腿。遇事要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
最后,看淡得失,迎接挑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扎扎实实地走,就有希望到达终点。就像酿酒,沉下心来,火候到了,才能酿出又香又醇的美酒;若是早了,哪怕只是那么一小会儿,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心不静,处处乱动,会招来打击和痛苦。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在心中洒点水,以浇灭急于求成的欲望……只要我们能够不浮躁,沉下心来做事情,就能做得更好。
我们在一生中随时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还会遭遇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时候,坚强的、不浮躁的强大内心,是攻破难关的杀手锏。面对得失,要淡然视之,因为世事无常,失去的不见得永远不会再回来,得到的也不一定永远是自己的。
不浮躁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不浮躁的人,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人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因此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的事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不浮躁,保持从容自在的常态,脚踏实地,才能活出个性、活出真实。有时候,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并非是生活中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更坚强、更淡定,远离浮躁,做事沉得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人生的旅程是如此的轻松自在。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我如何看待“微小的进步”。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被宏大的目标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进步。我们总期待着一蹴而就的改变,而一旦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容易感到沮丧和失落。然而,《匠心:成就卓越的力量》却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正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进步累积而成。每一个精益求精的细节,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打磨,都是在为最终的卓越添砖加瓦。这本书让我开始珍视那些“看不见的努力”。我开始学着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成长,不再因为一时的停滞而气馁,而是专注于当下,做好每一个“当下”。我意识到,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来看,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它让我从对“结果”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享受。当我不再只盯着终点,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发现,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种对“微小进步”的肯定,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激励,它让我能够持续地、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匠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一种超越功利的追求。这本书恰恰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它没有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故事,将这种气质具象化。我读到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只为打磨一把完美刀具的铁匠,读到那些为了研究一种独特的烘焙手法,而将自己锁在厨房里的糕点师,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职业最纯粹的样子。那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种对极致的执着。这种执着,会让你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会在你取得成功时,依然保持谦逊;会在你感到疲惫时,重新找到出发的动力。我曾经也尝试过一些“捷径”,想要快速获得某种成就,但最终发现,那些都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来得扎实和安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卓越,来自于对事业的敬畏,来自于对细节的苛求,来自于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能够让你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评分读完《匠心:成就卓越的力量》,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点燃了我对“投入”的理解。过去,我常常将“投入”理解为时间的投入,认为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就能做得很好。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投入”,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心力的投入,是一种全神贯注,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当你的心真正投入到一件事中时,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你会忽略外界的干扰,你甚至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愉悦。书中的案例,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心流”状态。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他们并非因为“必须”去做,而是因为“渴望”去做,因为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我是否真的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我是否只是在“应付”,而没有真正地“热爱”?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惰性和敷衍,也给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去体验那种“乐在其中”的状态。这种投入,不仅仅是工作的技能提升,更是一种心灵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慢”的重新解读。在这个追求效率、崇尚速度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害怕慢下来。慢,常常被等同于落后,被看作是低效的代名词。然而,《匠心:成就卓越的力量》却以一种反潮流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慢”的另一种可能。它让我明白,很多伟大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积累。那些看似缓慢的时光,其实是沉淀、是孕育、是打磨。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经过无数次的雕琢,才能显露出其温润的光泽。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数十载的“匠人”,他们用时间和耐心,与自己的技艺对话,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不禁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经历,曾经我也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达到某个目标,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焦虑地追逐速度,不如放慢脚步,专注于过程,享受打磨的乐趣。当你的心沉静下来,当你真正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正在一点点地向你靠近。这种“慢”的智慧,是一种力量,它不是停滞不前,而是积蓄能量,为最终的腾飞做好准备。
评分初识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的。当时的我,正处于一个事业的瓶颈期,对工作中的一些重复性劳动感到厌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总觉得每天都在原地踏步,缺乏突破,也提不起太多的热情。这本书的书名《匠心:成就卓越的力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于 the hype,而是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我当时就想,也许这本书里蕴含着我所需要的答案,关于如何在平凡中找到不凡,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中,雕琢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卓越。我带着这样的期待翻开了它,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一些改变的可能性。读的过程,我深深地被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专注于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打动。它不是那种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的鸡汤,而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持久的动力来源。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再是机械的完成任务,而是开始思考每一个环节的意义,如何能做得更好,如何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赋予它更多的生命力。我发现,原来卓越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匿在每一次认真的打磨,每一次细致的思考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