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是谁以及决定你升迁的关键细节
★礼仪无“小事”,而是影响你能否出人头地的“关键细节”!
★求职面试、衣着仪态、饭局聚会、出差送礼、汇报谈判、公文写作……懂点办公室规则,迅速提高职场适应能力
在职场中,你是否有下列不良表现:
同事正在说话,你随意打断、抢话
不敲门就直接闯入了他人的办公室
接打电话时,声音很大
开会、聚会,总是不够准时
喜欢在背后讨论其他同事的是非和缺点
将一些个人的坏习惯和下意识的动作带到职场上,比如咬指甲、抠鼻子
在电梯里遇到主管或同事时,你没有一次扶过门,总是先行一步
……
职场礼仪包含了许多待人接物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它们影响到你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本书指出了职场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影响你成败的事情,涉及服饰仪表、社交餐会、商务拜访、送礼馈赠等方面,你不妨参照本书检阅一下自己在职场中的言行,或许你会又一次找到自己的职业成长空间。
金源
80年代生于辽宁,求学于北京,工作于北京。从一线销售员做起,现为北京某公司销售总监,带领团队创造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的辉煌业绩。在互联网+、品牌运营、团队培养、新产品策划、大数据营销等领域有新鲜独特的见解。出版有《世界上zui伟大的推销员》《总经理管人管事管利润》《销售的细节》等著作。
第章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 001
对别人“礼”过,也会对自己不利 / 003
不懂营造交际氛围,就别说你懂礼仪 / 008
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会赢得好人缘 / 012
学会说“不”,婉拒也是一种礼仪 / 016
不懂运用异性定律,你就难免失礼 / 022
礼仪小贴士:如何拥有好人缘 / 026
第二章 初次见面不失礼 / 029
初次见面,眼睛说话礼先到 / 031
握手礼,于细节处兼大体 / 034
不懂称呼礼,尴尬拜访你 / 038
无人引荐时,这样介绍自己 / 042
告别腼腆,在人前鼓起勇气 / 046
寒喧得当,切忌过犹不及 / 050
因公务初访,礼节很重要 / 054
场合常用语,得当又达礼 / 060
礼仪小贴士:面试时的注视 / 065
第三章 表达敬意不失礼 / 067
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 069
得体的妆容,是对别人的尊敬 / 074
恰当地表达,更易赢得尊敬 / 079
真心的赞美,是敬意 / 083
少说“我”,多说“你” / 087
礼仪小贴士:邀约的学问 / 090
第四章 日常办公不失礼 / 093
打造你的形象名片 / 095
修炼你的举止礼仪 / 101
如何应对不速之客 / 105
怎样应对揭短的同事 / 108
在电梯相遇怎么办 / 112
同事借钱不还怎么办 / 116
礼仪小贴士:放慢讲话的速度 / 120
第五章 开会谈判不失礼 / 123
拜访公司、参加会议的礼仪 / 125
会议发言,要学会掌握火候 / 129
谈判之前,应做哪些准备 / 134
谈判环境,应该如何选择 / 137
面对强硬谈判对手,怎么办 / 143
礼仪小贴士:开会时座次的安排 / 146
第六章 参加宴请不失礼 / 149
参加宴会的整体礼节 / 151
别让“吃相”毁了形象 / 155
参加中餐宴请的礼仪 / 159
饮酒时要遵循的礼仪 / 164
参加西餐宴请的礼仪 / 169
西餐各类食物的正确吃法 / 175
礼仪小贴士:应对不熟悉的食物 / 180
第七章 通信联络不失礼 / 183
情感比利益更能打动人心 / 185
打电话的礼仪规范 / 189
接电话的礼仪规范 / 195
手机沟通礼仪 / 199
电子邮件礼仪 / 204
礼仪小贴士:勇于承认错误 / 209
后 记 / 211
对别人“礼”过,也会对自己不利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地回报。于是有的人以为,他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他特别好。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就是适度好,过犹不及。礼节也是如此,“礼”而无度,只会害了自己。
你对别人过分地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地投资”,可能引起4个不良后果。
1. 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就是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虽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因为这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对方的情。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职场的人很容易在社交圈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会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如果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或者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2.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了。中国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你对别人适度地好,对方才会感激你,也会回报你;如果你对对方过分地好,时间长了对方就麻木了。而当你某一次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这一点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你对子女过分地好,就会让他感到习以为常,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旦将来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觉得你对他太不好了。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妻子对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对他百依百顺,反而让对方轻视你的感情。因为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对方对你付出的不珍惜,反过来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结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爱情关系里面,一个人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而应该适当地向对方提出索取的要求,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里面也有这个规律。有的老板一开始比较仁慈,给员工较高的工资。可是市场风云变幻,后来生意发展不顺利,公司财务吃紧,只好又降低员工的工资,而这又导致了员工的抱怨。作为老板,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避免过于乐观,不能把员工工资定得太高,因为你提高他的工资他高兴,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为了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许诺年底的奖金,但那要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为前提。
3. 第三个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辈,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容易利用。尤其是作为领导,尤其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4. 第四个不良后果就是,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过分地有礼有节,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认为你太客套、太见外,总觉得与你之间有一层隔膜不可逾越。会让人想靠近而不得靠近,只能是别人对你也敬而远之,表面客套。
因此,作为一个公司职员,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业,一方面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不卑不亢,给自己设一个防线,与别人保持恰当的距离,有礼有节,这样才会被人尊敬和看重。对别人关怀要适可而止,对待别人也要“礼”而有度,这样才能维系长久的人际关系。
【职场礼仪全知道】
为友情找个支点。友情是什么?友情就是友情,它不是抽象的货币,也不是无形的投资,我们不要把友情当成一切,在日常应酬中为友情找个支点,这样对你与朋友双方都方便。用善意的应酬技巧给友情定位,重新认识友情,这是珍重友情,更是善待友情。
这本关于“决策心理学”的著作,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于职场中人际互动的理解。在阅读之前,我总是倾向于用逻辑和理性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验和真实案例,揭示了诸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确认偏误等心理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和选择的判断的。在工作中,理解了这些心理机制,我便能更好地解读上司的指令、同事的请求,甚至客户的需求。例如,当我面临一个需要说服团队成员接受新方案的挑战时,我不再仅仅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尝试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顾虑和心理预期,并从他们更关注的“收益”或“风险规避”角度来阐述,效果显著。这本书让我明白,职场中的“得体”并非全然是规则的堆砌,更是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它教会我,有时候“软”的策略,比如同理心和心理预期的管理,比“硬”的逻辑和权威更能赢得合作和支持。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的内容虽然不直接涉及职场礼仪的条条框框,但却是我在职场中提升人际互动质量的关键。书中详细讲解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如何识别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我学会了在感到愤怒、沮丧或焦虑时,不是立即做出反应,而是先暂停一下,深呼吸,然后尝试理解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情绪。这种自我觉察能力,让我能够避免在冲动之下说出或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话语,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此外,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训练,让我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这对于处理棘手的客户投诉、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非常有帮助。当我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时,即使是最具挑战性的职场情境,也变得容易处理了许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高级的“礼仪”,往往是建立在良好情绪管理和对他人的深度理解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讲述了“组织行为学”中的权力动态和群体心理,它让我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如何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组织层级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群体决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从众效应、群体极化等,揭示了许多表面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在理解了这些之后,我便能更冷静地看待办公室政治,更能识别信息传递中的“过滤”和“变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事情的真相。我发现,当我对某个决策或指令感到困惑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去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博弈或群体压力。这种洞察力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和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它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拍马屁”或“迎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你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影响他人,最终达成共赢。
评分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创新思维模式”的书,虽然不是直接讲职场礼仪,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也间接提升了我在团队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书中强调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结合,让我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先跳出固有框架,尽可能地产生多样化的想法,然后再有条理地进行筛选和优化。这种方式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尤其有效。我发现,当我不再拘泥于“可行性”而能大胆提出一些看似“疯狂”的创意时,反而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更多灵感。而且,通过对“批判性思考”的深入学习,我能更客观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既能敏锐地发现潜在问题,又能建设性地提出改进建议,而不会显得尖锐或冒犯。这种积极参与、贡献价值并尊重他人想法的态度,在我看来,正是现代职场中最受欢迎、也最有影响力的“软实力”之一,这比死记硬背一些僵化的礼仪规范要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来读到的最有启发的读物之一,尽管它并非以“职场与礼仪”为主题,但它深入探讨的“沟通的艺术”,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如何在职场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从微妙的非语言信号到强有力的口头表达,作者都抽丝剥茧地进行了剖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误区”那一章,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倾听,实则只是在等待发言的机会,或者忙于在脑海中构建反驳。通过作者提供的练习,我学会了如何放下成见,真正地“听懂”对方话语背后的需求和情感,这在处理复杂的工作项目、化解团队矛盾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通过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让我自己找到在各种情境下最恰当的沟通方式。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而非僵化的规则,这对于需要高度独立思考和灵活应对的现代职场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方面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