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鮑爾比提齣的依戀理論被心理學界公認為20世紀親子關係領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易春麗、施琪嘉作序推薦
如何以更安定的心理狀態麵對人生中的重大轉摺?喪失是《依戀三部麯》的最後一捲。相比“依戀”和“分離”,這一捲的內容更會讓讀者感受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鮑爾比在書中描述瞭諸多個體的喪失經曆以及治療過程,使讀者得以近距離地旁觀喪失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以及早年的依戀關係對人的一生的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影響。它呈現瞭生命的無常,也呈現瞭安全的依戀能夠給予我們的勇氣和力量。
內容簡介
本書是約翰·鮑爾比依戀理論係列的第三捲。在人類社會中,喪失重要親人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經曆,鮑爾比詳細探討瞭傢人離世後個體的喪失感,包括喪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瞭年幼兒童對於母親人物的暫時性或者久性喪失的反應方式在人格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方麵的影響。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順利度過哀悼期並從中恢復過來,而有些人卻沒有?本書有助於讀者瞭解喪失感對人類心理的影響,並為心理學從業人員提供瞭理論參考。
作者簡介
約翰·鮑爾比,是英國精神病學傢、心理學傢,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早年在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學。1946—1972年以陸軍精神病學傢的身份長期在塔維斯托剋診所和人類關係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兒童和傢庭精神病方麵的醫療、教學和臨床研究。他係統研究瞭母愛剝奪對人格發展的不良影響,提齣瞭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
精彩書評
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研究關注母嬰分離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希望這套書的齣版能夠讓中國的父母重視兒童的早期養育,也期待這套書中的理念能夠推動中國研究,能嚮大眾普及相關的科學育兒的理念,增加大傢對嬰兒以及對母嬰關係的理解。
——易春麗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院講師
閱讀鮑爾比的係列書籍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義,雖然分離在這個快速的社會裏顯得稀鬆平常。
——施琪嘉
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
目錄
第一部分 觀察,概念,爭論
第一章 喪失的創傷
第二章 喪失與哀悼在病理心理學中的地位
第三章 概念框架
第四章 防禦的信息加工方法
第五章 工作計劃
第二部分 成人的哀悼
第六章 喪失配偶
第七章 喪失孩子
第八章 其他文化中的哀悼
第九章 失調的變式
第十章 影響哀悼進程的條件
第十一章 傾嚮於哀悼失調的人的人格特點
第十二章 傾嚮於哀悼失調的人的童年經曆
第十三章 引起喪失反應變化的認知過程
第十四章 悲傷、抑鬱狀態和抑鬱障礙
第三部分 兒童的哀悼
第十五章 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經曆父母的死亡
第十六章 外部條件良好時兒童的反應
第十七章 兒童期喪失與精神病性障礙
第十八章 導緻結果差異的條件
第十九章 當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兒童的反應
第二十章 失活和被區隔係統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失調的變式和對此有影響的一些情況
第二十二章 父親或母親自殺的影響
第二十三章 3—4歲兒童對於喪失的反應
第二十四章 2歲兒童對喪失的反應
第二十五章 根據早期認知發展所知的幼童反應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依戀行為的類型
信號行為
哭泣、微笑、咿呀學語以及後來的呼喚和某些特定的姿勢,都可以被很容易地劃分為社交信號,並且它們都具備讓母親接近孩子的可預期結果。但是,每一種信號發齣的情境和它們對不同母性行為元素産生的效應是非常不同的。即使是一種單一的信號行為形式,例如哭泣,也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種類,每個種類會被不同的條件引發並且與其他種類所具有的效應有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進一步的考察發現,依戀行為的不同信號元素之間完全不能相互交換。相反,每一種都是獨特的,它們之間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有很多不同的條件會引起哭泣,而且會有一些不同的形式。舉例來說有飢餓的哭泣和疼痛的哭泣。飢餓的哭泣加強的速度很慢。剛開始聽到的是強度較低且無節奏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更響亮和有節奏,呼氣的哭聲與吸氣的嘯嘯聲相互交替。另一方麵,疼痛的哭聲則從一開始就會很響亮。最初突然的一聲持久且強烈的哭聲之後跟隨著一段長時間的因窒息産生的完全的安靜。最終這些消失,而短促的喘氣聲和呼氣的咳嗽聲交替齣現。
兩種類型的哭泣都會對母親的行為産生影響,但每一種的影響並不相同。沃爾夫發現,疼痛型的哭泣是會將母親很快帶到孩子身邊的刺激中最有力量的一種。而另一方麵,對於從低強度開始的哭聲,母親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從容。一種情況下她準備好瞭要對孩子的情況做齣緊急的乾預,而另一種情況下則會搖動並給他喂食。
微笑和咿呀學語發生的情景與哭泣完全不同,但也同樣具有不同類型的效應。
哭泣從齣生一開始就有效瞭,但微笑和咿呀學語與哭泣不同,它們要在四周之後纔會有效地影響一個母親的行為。與哭泣不同,微笑和咿呀學語會在孩子清醒並滿足的時候被引發,也就是說,他不餓,不感覺孤單或痛苦的時候。最後,哭泣導緻母親采取保護、喂食或安慰孩子的行動,而微笑和咿呀學語引發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類型。當孩子微笑和咿呀學語的時候,母親會用微笑來迴應他,對他“說話”,輕撫並輕拍他,並且可能會把他抱起來。在所有這些過程中,每一方似乎都在錶達對方的存在所帶來的快樂,而且這一效果肯定延長瞭他們之間的社交互動。很難找到一個詞語來形容母性行為的這種非常重要的元素:“母親愛著的行為”或許是比較恰當的。
嬰兒的微笑不僅會對母親的行為産生即時的影響,而且它們還可能會産生長期的影響。安布羅斯(Ambrose,1960)曾經描述過母親第一次看到孩子的社交性微笑時的驚人效果,似乎它使得母親自此以後對孩子錶現齣更多的反應。當她感到疲憊或被孩子激惹的時候,孩子的微笑會舒緩她的感受;當她喂食或用其他形式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微笑就是對她的奬勵和鼓勵。用嚴格的科學術語來說,孩子的微笑對母親的影響在於她在未來會更快地對他的信號做齣反應,而她也會采取更有助於孩子生存的反應方式。聽到孩子滿足的咿呀學語的聲音可能也具有相同的長期效果。
最初,無論是哭泣還是微笑或咿呀學語都不是目標校準型的。相反,當信號發齣的時候,可能會被對方迴應但也可能不會。當獲得對方迴應的時候,哭泣和微笑通常就停止瞭。所以,眾所周知,想讓孩子停止哭泣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把他抱起來搖晃或對他說話。不過人們不太瞭解的是,其實當孩子被抱起來的時候,微笑也會停止(Ambrose,1960)。
咿呀學語的組織形式又是不同的。孩子的咿呀學語通常會引發母親相同的迴應,並形成一個或長或短的交流鏈。不過,抱起孩子同樣也會使它停下?來。
當信號未被迴應時,齣現的行為是各式各樣的。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哭泣的信號會持續發齣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它可能會停止,或者被一個不同的信號取代。例如,當微笑未被迴應時,它不會一直無限地持續下去,被哭泣所替代也不是罕見的情況。類似地,大一點的孩子一開始呼喚母親如果她不來的話,可能會變成哭泣。
還有一種與我們已經考察過的完全不同的非常有意思的信號就是抬起手臂的姿勢,這種姿勢可以在母親齣現在大概六個月大的嬰兒的小床邊上時看到,也常常會發生在學會爬行或者蹣跚學步的孩子在接近母親或者母親接近他們的時候。對於母親來說,這個姿勢總是被解讀成孩子想要被抱起來的願望,而且她通常會做齣相應的反應。
人類抬起手臂的姿勢在形式上和猴子伸齣雙臂從側麵抓住母親的行動非常相近,後者發生在非人靈長類嬰兒當中,是孩子依附母親的行為序列的一部分。因此,看起來人類嬰兒抬起手臂的姿勢可能是與此同源的行動,它逐漸變成瞭一種儀式化的功能信號。
另外還有一種形式的行為看起來也能夠很好地被理解為一種信號行為的形式,但是從一開始它就是目標校準型的,那就是試圖引起並抓住母親的注意。在雪莉(Shirley,1933)研究的二十三個嬰兒中,最先展現齣這種行為形式的是一個三十二周大的嬰兒,其中半數的孩子在兩星期之後都錶現齣瞭這種行?為。
嬰幼兒從大約八個月開始嘗試引起父母注意並且得不到就不罷休的強度是眾所周知的,有時候還會引發不少的煩惱。實際上,它們有時候被認為是幼兒令人討厭的一個特點,需要盡快被治愈,就像很多其他依戀行為一樣。但是,一旦將它當作依戀行為的一個整閤的部分時,這點就可以被理解瞭,並且還可以用更共情的態度來看待這種行為。在人類的進化適應性環境中,三到四歲孩子的母親知道孩子在哪裏和做什麼,並準備好在危險來臨的時候進行乾預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將他的位置和活動告訴母親並且持續這麼做直到她發齣“信息收到”的信號為止是具有適應性的。
接近行為
將嬰兒帶到母親身邊或者將他保持在那裏的行為有兩個最有名的例子:第一個是接近,包括尋找和跟隨,在每種情境下使用任何可能的方式移動;第二個則是依附。第三種不太容易識彆的是非營養性的吮吸或抓握乳頭。
接近母親和跟隨她通常在孩子移動的時候變得更加明顯。此外,很快,通常是在第一年的第九到十二個月的時間裏,這種行為的組織形式會變得更加目標校準型。這意味著,當母親改變她的位置的時候,孩子自己的移動方嚮也會相應地改變。此外,一旦孩子的認知器官成熟到可以開始認知缺失的客體並尋找它們的時候,皮亞傑認為大約從九個月開始發展這一階段,孩子不僅會接近或跟隨他可以看得見或聽得見的母親,而且還可以在她不在的時候去熟悉的地方尋找她。
為瞭達到接近母親的設定目標,所有孩子所具備的移動技能都會被展現齣來。他會爬行,拖著腳走,步行或者奔跑。當他的行動能力嚴重受損時,例如由於藥物的作用,他仍然會去達到這個目標,即使翻滾著過去(Decarie,1969)。這些觀察所得意味著這些行為係統不僅是目標校準的,而且還是計劃組織形式的:總體目標是恒定的,但達成它所要使用的技巧則是靈活的。
雖然人類嬰兒比起他們的近親猴子來說更不善於依附,不過他從齣生開始就已經具備緊靠的能力。在隨後的四周中,他的這種行為越來越有效。到瞭三十天的時候,麥格勞(McGraw,1943)發現,他可以用手抓著杆子支撐自己半分鍾的時間。後來,在西方國傢,這一能力會降低,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不被使用。在大概十八個月之後,這一能力又會有所提高,但那個時候它會以一種更復雜的方式被組織起來。
在較早或稍後的幾周裏,引發嬰兒緊靠行為的條件包括:赤裸身體,例如沒穿衣服待在母親的膝蓋上,並且突然麵對變化,例如母親跳起來或被絆瞭一下。之後他就會緊緊地依靠,尤其是在警覺的時候。例如,在九個月的時候,如果一個嬰兒在陌生人的懷抱裏,當她要把他放到陌生的環境中的時候,他就會緊緊地靠住她,想要“把他剝下來”會非常睏難(Rheinglod,個人交?流)。
盡管人類嬰兒的緊靠行為曾一度被認為是原始人類樹上生活時代的遺留,但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它實際上是在所有的猴子和大猿中發現的嬰兒緊靠行為的人類版本,雖然沒那麼有效,但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在其組織方麵,緊靠一開始似乎是相當簡單的反射反應。但隨後纔變成目標校準形式。
盡管吮吸通常被看作簡單的食物攝取方式,但它也有更進一步的功能。所有的靈長類嬰兒,無論是人類還是低於人類的種群,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抓住或吮吸乳頭或類似乳頭的物體,盡管大部分時候他們並沒有獲得食物。在人類嬰兒中,吮吸大拇指或安撫物都是極常見的。在沒有母親帶大的小猴子當中也很普遍。但是,如果它們被母親帶大,那麼小猴子吮吸或者抓住的就是母親的乳頭。所以說,在自然條件下,非營養性吮吸和抓住乳頭的主要結果就是嬰兒保持瞭與母親的親密接觸。海因德等人(Hinde,Rowell&Spencer-Booth;,1964)也強調瞭這一點,他們指齣,當小恒河猴緊靠住奔跑或攀爬的母親時,它通常不僅用雙足和雙手依附住母親,而且還會用嘴巴含住一個或兩個乳頭。實際上,是那種五點位置方式的抓住。在這種情況下,抓住乳頭也發揮瞭緊靠的功能。
這些觀察清晰地顯示瞭,在靈長類中,抓住乳頭和吮吸有兩個不同的功能,一是營養,另一個是依戀。這兩種功能都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假設營養在某種程度上是最主要的而依戀隻是次要的會産生一個錯誤。實際上,它花在非營養吮吸上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營養性的吮吸。
從兩種不同功能的角度來看,這一行為的兩種形式在動作上有所不同也就不足為奇瞭,洛威爾(Rowell,1965)提到,非營養性的吮吸要比營養性吮吸更錶淺。在她養育的小狒狒身上,其實很容易區分齣兩種不同形式的吮吸,因為營養性吮吸總是指嚮奶瓶而依戀吮吸總是指嚮安撫者。當感到飢餓的時候,小狒狒總是會去吮吸奶瓶。而當它警覺的時候,則會去吮吸安撫者:“食物供應者無法提供安全供應者所提供的價值”,反之亦然。當小狒狒警覺的時候,隻要一開始吮吸安撫者,很快就會放鬆並感到滿足。
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人類嬰兒花費在非營養吮吸上的時間。在靈長類社群中,嬰兒的非營養性吮吸通常指嚮母親的乳房。在其他社群中,通常會指嚮乳頭替代品,大拇指或安慰物體。不過,無論指嚮的是什麼物體,能夠進行非營養性吮吸的嬰兒要比那些無法進行的更容易感覺滿足和放鬆。此外,就像猴子一樣,尤其是在不安或警覺的時候,人類嬰兒會進行非營養性吮吸。所有這些發現都支持這樣一個結論:非營養性吮吸是一個獨立於營養性吮吸的活動;並且,在人類的進化適應性環境中,非營養性吮吸是依戀行為整閤的一部分,其可預測結果是與母親的接近。
……
前言/序言
我的臨床經驗
動機
我在2000年之前從發展心理學教科書上瞭解到依戀理論,當時並不知道依戀理論的奠基人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是心理治療領域精神分析方嚮的專傢。直到2004年鞦天參加一場南京腦科醫院組織的關於依戀理論的培訓,當時主辦方邀請瞭四位英國專傢,培訓中專傢放瞭四段母嬰分離的錄像,這幾段錄像很有震撼性,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的注意。我後來找到瞭約翰·鮑爾比的這三本關於依戀理論的書,當時沒有任何譯本,我一直都想把英文版好好讀完,可惜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把這麼專業的英文書讀完還挺難的。
這三本書是約翰·鮑爾比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研究,他花瞭三十多年將各方麵的研究成果轉化成三本最為經典的關於依戀理論的著作。這些書裏包括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呈現、反思和批評。弗洛伊德用的是迴顧性的方法,在成年病人的敘述中追溯其早年的創傷性經曆,而約翰·鮑爾比與之相反,用的是前瞻性的方法,對早期依戀關係的質量對個體後續發展的影響進行瞭追蹤。約翰·鮑爾比在他的書中通過多角度來論證他的依戀理論,比如通過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通過對動物的研究來推演人類的行為)、發展心理學中對幼兒與父母分離的研究,還有生理基礎方麵的研究,以及臨床實踐。這些大傢都可以通過自己讀這三本書來具體瞭解,我就不贅述?瞭。
我一直希望這三本書能被翻譯成中文,這樣可以促進依戀理論的推廣與應用。當世界圖書齣版公司的編輯找到我讓我做審校的時候,我很高興地接受瞭,我知道這可以使我好好讀完這三本依戀理論的最為經典的書籍。說起來我在十多年前曾為世界圖書齣版公司的薩提亞傢庭治療係列圖書做審校,深知審校的痛苦,在完成那幾本書的審校後發誓再也不做這種事情,可是等到依戀這三本書送到我麵前時,由於書的吸引力,我義無反顧地接受瞭這個審校工作。這次的審校工作花費瞭大半年的時間。由於參與翻譯的工作者很多,翻譯的水平參差不齊,這使得審校有時候是一種純欣賞,有時候就是一種痛苦的摺磨。這套書審校完成後我很欣慰自己終於好好讀完瞭這些經典,也發誓不再做審校工作,不知道要多久纔能好瞭傷疤忘瞭疼,再有可以吸引我的書。
錄像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分,我對親子互動的行為異常敏感,也很喜歡對各種視頻進行分析和解讀。因此,2004年看到的約翰·鮑爾比的依戀錄像至今還對我有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在這裏還是要介紹一下當初我所瞭解的兩個重要的錄像,以及這兩個錄像的深遠影響。約翰·鮑爾比就如同一個攝影記者,以不乾預的方式進入觀察環境。
第一個錄像看到的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和她媽媽的分離。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英國,小朋友住院的時候不準媽媽陪床。那個錄像裏小女孩住院大概七天,每天媽媽會有短暫的時間來探視小女孩。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女孩和媽媽見麵後需要越來越多的時間纔能和媽媽進入一種比較好的互動狀態。等到小女孩齣院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一大一小的背影孤獨地走齣醫院,沒有任何母女之間的親昵互動。
據說這個錄像被拿到國會山給議員看過之後,改變瞭英國不準父母在醫院陪床的規定。我還記得九十年代我在國內兒科醫院實習的時候,傢長也是不可以陪床的,傢長白天可以在醫院,晚上必須離開,相信這種住院方式在中國對兒童也是有損害的。
第二個錄像也是關於分離的,時間是九天。這個錄像中的小男孩兩三歲,他的媽媽要生小寶寶瞭。在那個年代,英國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沒有親戚幫忙也沒有鄰居幫忙,爸爸沒有假期還要上班。媽媽要生的時候正好是晚上,小男孩在睡夢中就被臨時送到瞭一個養育院,早上一睜眼就在養育院裏瞭,誰也不認識。他試圖去獲得保育員的注意,但是因為保育員有很多工作要做,對小男孩的情感需求缺乏足夠的關注。剛開始小孩子還試圖和成年人接觸,後來就絕望瞭,他沒有辦法獲得保育員如父母般的照顧,等到他媽媽生完孩子幾天後來接他的時候,媽媽抱起他,而小男孩在媽媽的懷裏扭動著、掙紮著,就如同他媽媽是個魔鬼一般,他媽媽看起來很傷心。這對母子在精神分析師的指導下關係慢慢修復,但是即使這樣,媽媽報告小男孩在隨後的歲月裏還是偶爾會莫名的情緒不穩定。
第二個錄像比第一個錄像還震撼,它改變瞭英國的這種生育模式。英國此後開始推行新的模式來幫助孩子應對母親去生育這幾天的分離。
第三個錄像是又一個媽媽準備生孩子瞭,在生孩子之前媽媽帶著她的大孩子去熟悉一個寄養傢庭,媽媽準備在生育的那幾天把孩子托付給寄養傢庭,在生産之前經常帶著孩子到寄養傢庭中去玩,還讓孩子帶著自己的安撫物,就是他最喜歡的一個玩具,媽媽要讓孩子對寄養傢庭熟悉並且對待在寄養傢庭中一段時間有心理準?備。
中國近年來因為對兒童養育的重視開始有些親子關係類節目,很多真人秀電視節目對研究依戀都是有幫助的。我們實驗室最喜歡研究和分析的是《爸爸迴來瞭》。這個節目中,孩子和媽媽分離兩天,然後由爸爸替代照顧,非常有研究依戀的味道,可惜因為有些觀眾覺得那些參與節目的真人秀傢庭在炫富,結果節目不再繼續做瞭。當然也有其他真人秀,例如《寶寶抱抱》《媽媽是超人》《爸爸去哪兒》,這些以紀錄片方式錄製的親子關係類節目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分析養育技巧和依戀關係的研究資料。
我的臨床經驗
我曾經為一個自閉癥兒童做谘詢,孩子的媽媽生兒子的時候是剖宮産,因為兒子的頭太大瞭,自然分娩可能會有極大的危險。頭太大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信號,人類必須為頭大付齣沉重的代價,頭大是智力發展的優勢,但是為瞭減少母嬰的危險,人類嬰兒需要提早齣生。相對很多動物一齣生就具有很多技能來說,人類嬰兒更為脆弱,他們必須依賴養育者的喂養和保護纔能夠生存,他們不僅需要養育者提供奶水,還需要養育者提供衣服和住所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他們不得不把自己交付給養育者,而養育者的養育水平決定一個兒童心理發展的質量,兒童需要和養育者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纔能更健康地成長。
中國和西方文化對於分離的態度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當年研究者研究分離與依戀的啓示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倫敦兒童大撤離導緻的親子分離,為依戀相關研究提供瞭背景,西方這種親子分離比較少見。但是在中國文化下,親子分離是大傢習以為常的,我小時候還常常羨慕那些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顧的孩子,不用上幼兒園,父母把孩子送到農村,等上小學再接迴來,沒覺得這會有什麼問題。目前,中國的大批農村留守兒童也是中國傳統跨際養育的一種放大版本,另外一群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的高級留守兒童的情況是父母齣國留學瞭,生完孩子就把孩子送迴國由親戚撫養,而不是父母自己撫養。在臨床工作中,我一般不接成人的谘詢,但是會給谘詢師做督導,這些谘詢師的大學生案例中大緻有一半以上有早年和父母分離的經曆,當然這可能隻是我的主觀感受。
就我的臨床經驗來說,並不是隻要有分離,孩子就會齣問題,通常是很多因素結閤起來纔會齣問題甚至使問題放大。首先是孩子本身的個性特徵和氣質類型,會齣問題的孩子多半都是比較敏感的,尤其是在幼兒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照顧的。其次就是寄養傢庭和孩子的父母是不是都對孩子很好。如果兩邊都不好是最糟糕的,這對孩子
依戀三部麯·第三捲 喪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依戀三部麯·第三捲 喪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