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

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等 著,陈子善,蔡翔 编
图书标签:
  • 散文
  • 生命
  • 人生
  • 哲理
  • 思考
  • 感悟
  • 经典
  • 文学
  • 成长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6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61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同题散文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家名篇美文悦读
  同题散文作文范本
  ●“同题散文经典”丛书,由著名学者陈子善、蔡翔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作品中攫取的精华篇目。囊括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梁遇春、冰心、张恨水、汪曾祺、王安忆等诸多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名作。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
  ●面向的人群广泛,适合于一般大众读者,对学习写作者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内容简介

  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不胜枚举。阅读经典散文,亲近母语的魅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题散文经典”丛书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名篇进行重新分类,按照不同的主题编选成册,比如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醉、生、梦、死、衣、食、住、行等。这样的分类编选,将不同名家创作的相同主题的经典散文编选成书,每册的内容相对集中,既方便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
  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生命”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冰心的《谈生命》、沈从文的《生命》、巴金的《生》、沈从文的《时间》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等,共收编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39篇。

作者简介

  陈子善,著名学者、书人、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目录

生巴金1
生命的意义罗家伦7
时间沈从文13
渐丰子恺16
生命壮歌秦牧20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24
写给生命席慕蓉28
生命的预言陆星儿34
生命的追问张海迪38
回想青春陈村43
青年和老年钱歌川46
中年周作人50
中年俞平伯54
中年梁实秋58
中年人叶圣陶61
中年是下午茶董桥64
论年老林语堂67
老年梁实秋71
论老年施蛰存74
“这也是生活”……鲁迅82
生活之艺术周作人87
人生的乐趣林语堂90
谈人生与我朱光潜97
生命如流张承志102
人生真相梁晓声106
微笑着生活刘心武119
谈生命冰心125
生命沈从文129
生命朱光潜132
人生麦茬地张炜140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迟子建145
我与地坛史铁生148
生命的路鲁迅171
新生活胡适172
日本的衣食住周作人175
欧洲人的生命力郁达夫184
途中梁遇春187
浮尘柯灵194
“迎上前去”徐志摩199

精彩书摘

  生
  ◎巴金
  死是谜。有人把生也看作一个谜。
  许多人希望知道生,更甚于愿意知道死。而我则不然。我常常想了解死,却没有一次对于生起过疑惑。
  世间有不少的人喜欢拿“生是什么”、“为什么生”的问题折磨自己,结果总是得不到解答而悒郁地死去。
  真正知道生的人大概是有的;虽然有,也不会多。人不了解生,但是人依旧活着。而且有不少的人贪恋生,甚至做着永生的大梦:有的乞灵于仙药与术士,有的求助于宗教与迷信;或则希望白日羽化,或则祷祝上登天堂。在活着的时候为非作歹,或者茹苦含辛以积来世之福——这样的人也是常有的。
  每个人都努力在建造“长生塔”,塔的样式自然不同,有大有小,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人想为子孙树立万世不灭的基业;有人愿去理想的天堂中做一位自由的神仙。然而不到多久这一切都变成过去的陈迹而做了后人凭吊唏嘘的资料了。没有一座沙上建筑的楼阁能够稳立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一百四十几年前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学者让·龚多塞不顾死刑的威胁,躲在巴黎卢森堡附近的一间顶楼上忙碌地写他的最后的著作,这是历史和科学的著作。据他说历史和科学就是反对死的斗争。他的书也是为征服死而著述的。所以在写下最后两句话以后,他便离开了隐匿的地方。他那两句遗言是:“科学要征服死,那么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死了。”
  他不梦想天堂,也不寻求个人的永生。他要用科学征服死,为人类带来长生的幸福。这样,他虽然吞下毒药,永离此世,他却比谁都更了解生了。
  科学会征服死。这并不是梦想。龚多塞企图建造一座为大众享用的长生塔,他用的并不是平民的血肉,象我的童话里所描写的那样。他却用了科学。他没有成功。可是他给那座塔奠了基石。
  这座塔到现在还只有那么几块零落的基石,不要想看见它的轮廓!没有人能够有把握地说定在什么时候会看见它的完成。但有一件事实则是十分确定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于这座高塔的建造。这些人是科学家。
  生物是必死的。从没有人怀疑过这天经地义般的话。但是如今却有少数生物学者出来企图证明单细胞动物可以长生不死了。德国的怀司曼甚至宣言:“死亡并不是永远和生物相关联的。”因为单细胞动物在养料充足的适宜的环境里便能够继续营养和生存。它的身体长大到某一定限度无可再长的时候,便分裂为二,成了两个子体。它们又自己营养,生长,后来又能自己分裂以繁殖其族系,只要不受空间和营养的限制,它们可以永远继续繁殖,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情形下面当然没有死亡。
  “拿草履虫为例,两个生物学者美国的吴特拉夫和德国的梅塔尼科夫对于草履虫的精密的研究给我们证明:从前人以为分裂二百次、便现出衰老状态而逼近死亡的草履虫,如今却可以分裂到一万三千次以上,就是说它能够活到二十几年。这已经比它的平常的寿命多过七十倍了。有些人因此断定说这些草履虫经过这么多代不死,便不会死了。但这也只是一个假定。不过生命的延长却是无可否认的。
  关于高等动物,也有学者作了研究。现在鸡的、别的一些动物的、甚至人的组织(tissue)已经可以用人工培养了。这证明:多细胞动物体的细胞可以离开个体,而在适当的环境里生活下去,也许可以做到长生不死的地步。这研究的结果离真正的长生术还远得很,但是可以说朝这个方向前进了一步。在最近的将来,延长寿命这一层,大概是可以办到的。科学家居然在显微镜下的小小天地中看出了解决人间大问题——生之谜的一把钥匙。过去无数的人在冥想里把光阴白白地浪费了。
  我并不是生物学者,不过偶尔从一位研究生物学的朋友那里学得一点点那方面的常识。但这只是零碎地学来的,而且我时学时忘。所以我不能详征博引。然而单是这一点点零碎的知识已经使我相信龚多塞的遗言不是一句空话了。他的企图并不是梦想。将来有一天科学真正会把死征服。那时对于我们,生就不再是谜了。
  然而我们这一代(恐怕还有以后的几代)和我们的祖先一样,是没有这种幸运的。我们带着新的力量来到世间,我们又会发挥尽力量而归于尘土。这个世界映在一个婴孩的眼里是五光十色;一切全是陌生。我们慢慢地活下去。我们举起一杯一杯的生之酒尽情地饮下。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我们全尝到了。新奇的变为平常,陌生的成为熟习。但宇宙是这么广大,世界是这么复杂,一个人看不见、享不到的是太多了。我们仿佛走一条无尽长的路程,游一所无穷大的园林,对于我们就永无止境。“死”只是一个障碍,或者是疲乏时的休息。有勇气、有精力的人是不需要休息的,尤其在胜景当前的时候。所以人应该憎恨“死”,不愿意跟“死”接近。贪恋“生”并不是一个罪过。每个生物都有生的欲望。蚱蜢饥饿时甚至吃掉自己的腿以维持生存。这种愚蠢的举动是无可非笑的,因为这里有的是严肃。
  俄罗斯民粹派革命家妃格念尔“感激以金色光芒洗浴田野的太阳,感激夜间照耀在花园天空的明星”,但是她终于让沙皇专制政府将她在席吕塞堡中活埋了二十年。为了革命思想而被烧死在美国电椅上的鞋匠萨珂还告诉他的六岁女儿:“夏天我们都在家里,我坐在橡树的浓荫下,你坐在我的膝上;我教你读书写字,或者看你在绿的田野上跳荡,欢笑,唱歌,摘取树上的花朵,从这一株树跑到那一株,从清朗、活泼的溪流跑到你母亲的怀里。我梦想我们一家人能够过这样的幸福生活,我也希望一切贫苦人家的小孩能够快乐地同他们的父母过这种生活。”
  “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前面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勇敢地戴上荆棘的王冠,将生命视作敝屣,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的,他们倒是乐生的人。所以奈司拉莫夫坦白地说:“我不愿意死。”但是当他被问到为什么去舍身就义时,他却昂然回答:“多半是因为我爱‘生’过于热烈,所以我不忍让别人将它摧残。”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长生塔”虽未建成,长生术虽未发见,但这些视死如归但求速朽的人却也能长存在后代子孙的心里。这就是不朽。这就是永生。而那般含垢忍耻积来世福或者梦想死后天堂的“芸芸众生”却早已被人忘记,连埋骨之所也无人知道了。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里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会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正如青年早逝的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这牺牲就是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条件。”我相信居友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慕,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分散给别人,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内部的干枯。居友接着说:“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象植物不得不开花似的,纵然开花以后便会继之以死亡,它仍旧不得不开花。”
  从在一滴水的小世界中怡然自得的草履虫到在地球上飞腾活跃的“芸芸众生”,没有一个生物是不乐生的,而且这中间有一个法则支配着,这就是生的法则。社会的进化,民族的盛衰,人类的繁荣都是依据这个法则而行的。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一个民族靠了这个才能够抵抗他民族的侵略而维持自己的生存。
  维持生存的权利是每个生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的。这正是顺着生之法则。侵略则是违反了生的法则的。所以我们说抗战是今日的中华民族的神圣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人可以否认。
  这次的战争乃是一个民族维持生存的战争。民族的生存里包含着个人的生存,犹如人类的生存里包含着民族的生存一样。人类不会灭亡,民族也可以活得很久,个人的生命则是十分短促。所以每个人应该遵守生的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群体绵延不绝,能够继续到永久,则个人亦何尝不可以说是永生。
  在科学还未能把“死”完全征服、真正的长生塔还未建立起来以前,这倒是唯一可靠的长生术了。
  我觉得生并不是一个谜,至少不是一个难解的谜。
  我爱生,所以我愿象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去。
  1937年8月在上海
  生命的意义
  ◎罗家伦
  我们人类的生命很多,宇宙间万物的生命更多。生之现象,非常普遍。但是我们为什么生在世上?这个问题,数千年来经过多少哲学家、科学家的研讨和追求。如果做了人而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明了,浑浑噩噩,糊涂一世,那他真是白活了。因为对于本身的生命还不明白,我们的行为,就没有标准;我们的态度,也无从确定。有许多人觉得生活很是痛苦,恨不得立刻把自己的生命毁灭掉。他觉得活在世上,乃是尝着无穷尽的痛苦;在生命的背后,似乎有一种黑暗的魔力,时刻逼着他向苦难的路上推动,使他欲生不能,欲死不得;因此他常想设法解除这生命的痛苦。佛教所谓“涅”,也就是谋求解除生命痛苦的一个方法。不过是否真能解除,乃是另一问题。又有些人认为生命是快乐的,以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宇宙间一切创作,都是供我们享受的,遂成为一种绝对的享乐主义。其他对于生命所抱的态度很多,要皆各有其见解。我们若是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就会彷徨歧路,感觉生命的空虚,于是一切行动,茫无所措。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至少应该有一种初步的,也就是基本的反省。
  第一,在无数生命中,人的生命何以有特别意义?
  如果就“生命”二字来讲,他的意义非常广泛。谈到宇宙的生命,其含义更深。这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此处暂且不讲。生命既然很多,人类的生命,不过为宇宙无穷生命之一部分。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蟪蛄,何尝没有生命?大之如“天山龙”,固曾有其生命,小之如微生物,也有生命。但是在这无量数的生命中,为什么人的生命,才有特殊的意义?为什么人的生命,才有特殊的价值?为什么只有人才对他的生命发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第二,生命是变动的,物我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命是变动的。我们身上的细胞,每天有多少新的生出来,多少陈旧的逐渐死去。这种新陈代谢的变动,可说无一刻停止。一方我们采取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为食料,以增加我们的新细胞,维持我们的生长;但一旦人死了,身体的有机组织,又渐腐败分离,为其他动植矿物所吸收。生命之循环,变化无已。我们若分析人类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可以发生许多哲学上的推论。如近代柏格森、杜里舒等哲学系统,都是由此而来的。即梁启超的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故不惜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的一段话,也是由于观察生命不断变动的现象而来的,不过他得到的是不正确的推论罢了。可见我们总是想到在生命不断的变动当中,物我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
  第三,生命随着时间容易过去。
  生命随着真实的空时不断地过去。人生上寿,不过百年,转瞬消逝,于是便有“生为尧舜死亦枯骨,生为桀纣死亦枯骨”之感。在悠悠无穷的时间中,人的一生不过一刹那。印度人认为宇宙曾经多少劫;每劫若干亿万年。人的生命,在这无数劫中,还不是一刹那吗?若仅就生命现在的一刹那看来,时光实在过于短促;生命的价值,如果仅以一刹那之长短来估定,那么人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尧舜苦心经营创制,不过是一刹那的过去;桀纣醉生梦死,作恶殃民,也不过是一刹那的过去。若是把他们的生命价值认为相等,岂非笑话!故以生命之久暂来估定他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是不妥。一个人只要有高尚的思想,伟大的人格,虽不生为百岁老人,亦有何伤?否则上寿百岁与三十四十岁而死者,从无穷尽的时间过程看来,都不过是一刹那。欲从这时间久暂上来求得生命的意义,真是微乎其微。故生命的意义,当然别有所在。
  这就是我们对于生命初步的反省。我们从此得到了三个认识,就是:生命是无数的,生命是变动的,生命是容易过去的。
  人生的意义在于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宇宙间的生命,既是如此的多,何以只是人类的生命,才有特别的意义?想解答这个问题,是属于价值哲学的研究。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人生的价值。因为人类能够反省,所以他能对于宇宙整个的系统,求得认识;更能从宇宙的整个系统之中,认识其本身价值之所在。人类的生命,虽然限制在一定的空时系统之中,但是他能够扩大经验的范围,不受环境的束缚;能够离开现实的环境而创造理想的意境。其他动物则不能如此。例如蛙在井中,则以井为其唯一的天地;离开了井,他便一无认识。人类则不然,其意境所托,可以另辟天地。只有人才能把世上的事事物物,分析观察,整理成一个系统,探讨彼此间的关系,以求得存在于这个系统内的原理,并且能综合各种原理,以推寻生命的究竟。说到人类能创造价值一层,对于生命的意义,尤关重要。一方面他固须接受前人对于人生已定了的价值表,一方面更须自己重新定出价值表来,不断地根据这种新的启示,鼓励自己和领导大家从事于创造事业和完成使命。如此,不但个人的生命,不致等闲消失,并且把整个人类生命的意义提高。古圣先哲,终生的努力,就在于此。这是旁的生命所不能做,而为人类生命所能独到的。所以说宇宙间的生命虽是无量数,惟有人类的生命才有特殊的意义。
  人格的统一性与一贯性。生命不断地变,但必须求得当中不变的真理。我们人类虽每天吸收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以促进身体上新陈代谢的变化,但是生命当中所包含的真理,决不因生理上的变化而稍移易。这种生命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就是人格。人因为有人格,所以不致因为今日食猪肉,就发猪脾气;明天食牛肉,就发牛脾气。只是以一切的物质,为我们生命的燃料罢了!至于“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的见解,正是因为缺乏了整个的人格观念,所以陷入于可笑的矛盾。世界上人与人相处,彼此之间全赖有人格的认识。大家所共认为是善人的,应该今日如此,明日也必定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也必定如此。若是人类无此维系,便无人类的社会可言。所谓人格,就是一贯的自我。他应当是根据我们对于宇宙系统的研究与反省所得到的精确认识,而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向着真善美的世界发展的。他须努力使生命格外美满和谐,使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他更须佐以渊博的知识,培以丰富纯正的感情,从事于促成生命系统的完善。这种好的人格才真是一贯的;因为是一贯的,所以是经得起困苦艰难,决不会随着变幻的外界现象而转移的。有了这种人格,然后在整个宇宙的生命系统当中,人的生命才可立定一个适当的地位。倘若今日如此,明日如彼;苟且偷安,随波逐流,便认为是自我的满足;那不但是无修养,而且是无人格。人与其他生物的分际,就在人格上。人虽吸收了若干外来的食物成分,变其血轮,变其细胞,变其生理上的一切,但他的人格,理想上的人格,永久不变,这就是人格的统一性与一贯性。可见生命虽不断地变,尚有不变者在。这也是人类生命的特殊性。
  要保持生力,从力行中以生命来换取伟大的事业,生命随着时间容易过去。《庄子》上所说的朝菌蟪蛄,固然生命很短;楚南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种生命可以说是很长了,然而在整个时间系统之中,又何尝不是一刹那的过去?故生命的长短,不足以决定生命之价值。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吾人之生,决定要有一种作为。生命虽易过去,但有一点不灭,那就是以生命所换来永不磨灭的事业。古往今来已死过了的生命不知有多少,若以四万万人每人能活到六十岁来计算,那么,每六十年要死去四万万,一百二十年就死去八万万,照此推算下去,有史以来,过去了的生命,不知若干万万。但是古往今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名垂青史,虽在千百年以后,也还是为人所景仰崇拜;那些追随流俗,一事无成的人,他的姓名及身就不为人所知,到了后代,更如飘忽的云烟,一些痕迹也不曾留着。所以唯有事业,才是人生的成绩,人类的遗产。孔子虽死,他的伦理教训,仍然存在;秦始皇虽死,他为中国立下的大一统规模,依然存在;拿破仑已死,他的法典,仍然存在。生命虽暂,而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是不会磨灭的;其事业的精神,也永远会由后人继承了去发扬光大。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乐;管乐生在数百年前,其遗留的事业精神,诸葛亮继承着去发扬光大。左宗棠平新疆,以“新亮”自居,也就是隐然以诸葛亮自承。所以生命之易消逝,不足为忧;所忧者当在这有限的生命,能否换来无限光荣的事业。若是苟且偷生,闲居待死,就是活到九十或百岁,仍与人类社会无关。生命千万不可浪费,浪费生命是最可惜的事。萧伯纳曾叹人生活到可以创造事业的年龄,即行死去,觉得太不经济。他想如果人能和基督教创世纪所载的玛士撒拉一样,活到九百六十九岁,则文明的进步岂不更有可观。但这是文学家的理想,是做不到的事。然而西洋人利用生命的时间,比中国人却经济多了。西洋人从四十岁到七十岁为从事贡献于政治、文艺、哲学、科学以及工商社会事业的有效时期,而中国人四十岁以后即呈衰老,到六十岁就打算就木。两相比较,中国人生命的短促和浪费,真可惊人!我们既然不能希望活到九百六十九岁的高龄,那我们就得把这七八十年的一段生命,好好利用。我们要有长命的企图,我们同时要有短命的打算。长命的企图是我们不要把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方面。短命的打算是我们要活一天做两天的事,活一年做两年的事。不问何时死去,事业先已成就。我们生在世上一天,就得充分的保持和发挥自己的生力一天。无生力的生命,是不会成就事业的,无永久价值的事业的生命,是无声无息度过的。
  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数量过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轻视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时常变动而随波逐流,终至侮辱生命。我们须得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对人格能维持其一惯性;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的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样,才不是偷生,才不是枉生!
  ……

《静水流深:生命的隐秘叙事》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生命宛如一颗颗被潮汐反复打磨的鹅卵石,各自拥有着独特的纹理与光泽。我们在此刻呼吸、感受、思索,然而,生命的真谛,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升月落、人情冷暖之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心体察。《静水流深:生命的隐秘叙事》便是一本尝试捕捉这些瞬间,解读生命深层意义的散文集。它不拘泥于宏大叙事,不刻意贩卖心灵鸡汤,而是以一种近乎耳语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潜入生命的涓涓细流,感受其背后涌动的力量与温度。 本书的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静默行走。作者并非站在高处俯瞰,而是置身于生活的肌理之中,用敏感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被匆忙的现代生活所忽略的角落。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关照与回响。比如,一篇题为《窗边的光影》的文章,从一缕清晨穿过窗帘的阳光谈起,它如何勾勒出桌上的一杯茶,如何照亮书页的边缘,又如何唤醒沉睡的思绪。这束光,不仅仅是物理的光,更是生命中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觉醒”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美,常常就藏匿于这些最不起眼的光影交错之间,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去捕捉,去珍藏。 再比如,《雨季的独白》并非对一场大雨的简单描绘,而是借由雨滴敲打玻璃的节奏,引发对过往记忆的追溯,对内心潮湿情感的梳理。雨,在作者笔下,成了记忆的引信,也是情感的放大器。那些被雨水浸润过的日子,那些藏在心底的遗憾与欣慰,伴随着雨声,一同在文字中悄然滋生,又悄然沉淀。这种叙事方式,不直接告诉读者“应该如何感受”,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情绪空间,在相似的体验中找到共鸣,或者,在陌生中开启新的体悟。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的“生命”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聚合体。作者笔下的“生命”,可以是路边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也可以是一位邻家白发苍苍的老人,更可以是自己曾经稚嫩的孩童时光。在《石缝中的生命》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株生长在坚硬石缝中的野草,它没有娇艳的花朵,也没有茂盛的枝叶,却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扎根、生长、绽放。这株野草,无疑是对生命韧性与不屈精神的最好注脚。它所承载的,是对生存的原始渴望,是对尊严的无声坚持,也是对生命周期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无比动人的力量的礼赞。 而对于人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本书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午后的茶 Gespräche》中,作者记录了一段与一位老朋友的闲谈。他们聊起年轻时的梦想,聊起现实的无奈,聊起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话语中,有不甘,有释怀,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淡淡期许。这场对话,没有激烈的辩论,也没有深刻的哲理输出,却在平淡的叙述中,勾勒出了人到中年,乃至暮年,对生命更深层的理解与接纳。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旅程,并非总是直线向前,而是充满了迂回与转折,每一次跌倒,每一次重新站起,都是生命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静水流深:生命的隐秘叙事》的语言风格,素净而隽永,不事雕琢,却自有韵味。作者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并将它们赋予诗意的想象。例如,描写一次黄昏的漫步,文字中可能出现“天空将最后的光芒慷慨地洒在被风吹拂的树叶上,每一片都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忧伤”这样的句子。这里的“金色忧伤”,便是对黄昏时分那种略带伤感却又充满诗意的景色的精准捕捉,它将视觉的感受与内心的情绪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却又无法言说的愁绪。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主题或时间线索展开,而是更像一次随性的思想漫游。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立的生命,但串联起来,又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思考的整体。作者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流动,一种变化,不应被僵化的框架所束缚。因此,在本书中,读者可能会在描绘童年回忆的文章后,读到一篇关于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影响的探讨;也可能在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后,突然触及到对死亡的某种若有所思。这种跳跃性的结构,恰恰呼应了生命本身的无常与丰富,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跟随作者的思绪,一同去探索生命中那些未知的维度。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解决生命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希望成为一种陪伴,一种启发。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因为某个句子而触动心弦,因为某个场景而勾起回忆,因为某种感悟而停下思考。这,便是本书希望达到的效果:引发读者对自己生命的关注,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以及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梳理。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故事,藏在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之中。我们无需去远方寻找生命的意义,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生命去书写。 《静水流深:生命的隐秘叙事》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在旅途的间隙,独自品读的书。它不追求让你瞬间获得启迪,而是期望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你心中播下一些种子,让它们在你未来的生命旅程中,慢慢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它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而本书,只是愿为你我一同翻开这本史诗的扉页,感受其中蕴藏的,那份无需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静水流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是一种沉静的力量。 《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冗长晦涩的理论,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生命中最本质的思考。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平凡”的赞美。在如今这个追求“不凡”的时代,作者却以一种温柔的笔触,歌颂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那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微风,餐桌上的家常菜,都因为作者的描绘而变得格外动人。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伟大,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之中。书中的“孤独”一章,也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孤独,常常被我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作者却将它阐释为一种与自我对话、深度思考的空间。它教会我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甚至从孤独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宁静。我曾一度害怕独处,但读完这一章,我开始尝试去拥抱它,并从中发现了很多以前未曾留意到的风景。此外,作者对“爱”的解读也别具一格。它不是狭隘的浪漫爱情,而是涵盖了亲情、友情、以及对万物的关怀。这份广阔的爱,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温暖。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在我身边,用它独特的视角,为我点亮了生命中的那些细微之处。

评分

《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它并非那种卖弄哲理、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和、真诚的姿态,与读者一同审视生命的本质。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探讨“成长”这个话题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它没有回避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与迷茫,反而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将这些磨砺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挣扎与不甘,也看到了最终的释然与坚韧。书中关于“选择”的篇章,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选择背后的原因,去理解选择的意义,去承担选择的后果。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也更加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还会想起书中关于“告别”的描写,那些生离死别,那些不舍与怀念,作者都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描绘出来。它让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而学会告别,也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的道路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初拿到书,就被它朴实却又不失深意的书名所吸引。“生命的路”四个字,仿佛在邀请我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而“谈生命”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处的那段关于“偶然”与“必然”的论述,它让我对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有了新的认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片段,或许正是生命之路上精心铺设的石子,引领着我走向更远的远方。书中对童年回忆的描绘,更是让我感同身受。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斑驳的记忆,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奔跑的身影,听到了嬉笑打闹的声音,闻到了夏日午后泥土的芬芳。这些片段不仅仅是回忆,更是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它们教会我珍惜当下,也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作者对“时间”的哲学思考也令人拍案叫绝。时间,这个最公平也最无情的存在,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流逝,而是充满了色彩和质感。它时而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万物;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冲刷着一切。读着读着,我忍不住停下来,静静地感受时间在我生命中留下的痕迹。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与探索。

评分

《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这本书,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触动。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读物,但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坚持”时所用的比喻。它不是那种热血沸腾的口号,而是将坚持比作一棵小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不畏风雨,只为汲取阳光。这个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坚持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放弃过的许多梦想,也给了我重新出发的勇气。书中关于“遗憾”的篇章,同样触动了我。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去回避遗憾,而是教导我们要如何与遗憾共存,如何从遗憾中学习,如何让遗憾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这种坦诚与豁达,让我觉得非常治愈。我曾因一些过往的遗憾而耿耿于怀,但读完这一章,我开始尝试着放下,并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此外,作者对“希望”的描绘也格外令人动容。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指引我们前行。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

评分

阅读《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我体验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启迪。这本书不像许多心灵鸡汤那样,只提供空洞的慰藉,而是通过作者对生命深刻而独到的洞察,引领读者进行一场真正的内在探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放下”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不是让你刻意遗忘,而是教导你如何释怀,如何原谅,如何让那些沉重的过往不再束缚你的脚步。我曾经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的摩擦而感到痛苦,但读完这一章,我学会了用更宽广的心态去面对,也因此感到轻松了许多。书中的“感恩”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需要感恩的事物,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感恩背后的那份连接感,去感受自己与这个世界,与身边的人,与生命本身的那种深刻的联系。我常常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份宝贵的情感,也更加懂得去珍惜。我还会想起作者关于“接纳”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是接纳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接纳生命中的无常。这种全然的接纳,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生命风景。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

评分

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物流也快,送货态度也好。双十一做的很不错!

评分

买来看看如何 之前就听说过

评分

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

评分

非常感觉不好,字小纸差,这也不知道给谁看!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物流也快,送货态度也好。双十一做的很不错!

评分

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理想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