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字谈中国先秦哲学

从古汉字谈中国先秦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兰夏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字学
  • 先秦哲学
  • 汉字
  • 中国哲学
  • 历史
  • 文化
  • 文字学
  • 思想史
  • 甲骨文
  • 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0867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85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兰夏自年轻时起就喜欢阅读西方哲学经典,尤其喜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对马恩著作也喜爱有加。工作之余,书卷在手,与先哲们神会,倍感精神愉悦。从前,在与朋友们交谈中论及中国先秦哲学,总感到西方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仿佛只有差异,很少有共同点。细读中国先秦哲学书籍之后,又感到很多概念似曾相识,似乎有道理,但道理何在,又说不出所以然。许多朋友甚至认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仿佛都是只给结论,但没有给出这些结论的详细论证过程。面对中国先秦哲学,笔者也在追问,其源头在何处。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是筮书的《周易》,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辩证法语言和观点,但很少有哲学史家明确地提出,中国先秦哲学的开端就是《周易》。诸多的问题,使笔者萌发了研究中国先秦哲学的念头。十年潜心研究,终成小册一本。扪心自问,书中的观点,回答了笔者之前提出的问题。与一些朋友谈论笔者的观点时,无论这些朋友是否喜欢中国先秦哲学,都认为笔者的论述是有道理的,并建议公开出书。
  十年研究,管中窥豹,方知中国先秦哲学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哲学是什么?是玄学吗?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西方哲学如此,中国先秦哲学也是这样,需要我们的艰辛探索和考证。也许其道理是隐藏在古汉字的初期含义中,或者是湮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笔者认为,唯有通过训诂,通过读史,并结合近期发现的考古材料,方能揭示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先秦哲学的思想真谛。《周易》有六阴六阳,中国古音律中有十二律,叫六律六吕,也是六阴六阳,这是巧合吗?非也,这实际上是《周易》的推衍者试图用数律,用美妙动听和谐的音律来解释和预测周围的世界,试图用“同律度量衡”的哲学思想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史记》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中国哲学的开端中就已经包含了追求“和谐”的思想萌芽。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哲学起源于人类对运动变化世界的认识

第二章 表现运动变易的哲学开端
壹 先秦哲学的开端——《周易》
贰 《周易》的象数推衍
叁 八卦的“卦德”
肆 先秦时期的“象”
伍 三易之法之《归藏》易
陆 用筮数说明事物生成变化的《周易》
柒 《周易》数字卦的一些推测《周易》与音律的关系
捌 商周时代的音律理论和“同律度量衡”
玖 先秦的神话与哲学
拾 先秦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易
拾壹 对立的成“感”卦和恒卦
拾贰 洪水中的万物生焉——屯卦
小结

第三章 《周易》的发展——《洪范》
壹 《洪范》
贰 对《洪范》中一五事一概念含义的推测
叁 是否有客观规律存在

第四章 史伯的序与“和实生物”
壹 气的发现
贰 序的提出
叁 和实生物
小结
……

第五章 “道”
第六章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

精彩书摘

  《从古汉字谈中国先秦哲学》:
  《指物论》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谭戒甫对此解释说:“盖指义有二,即‘名’‘谓’之别。其指牛马之指,谓也;因而所指目牛马之形色性亦日指,名也。后坚白论‘视之得白,拊之得坚’,章炳麟谓‘坚与白,其德也’。”显然,这里的坚白是具体事物石头的属性,是石头的颜色和硬度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德”除了表示道德、品德外,也表示自然事物的各种属性、性质。“德”的这种含义直至唐朝还保留着,在翻译古代印度书籍时,“玄奘的译语是实、德、业,即实物、性质、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取象为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种具体自然事物的八卦,其卦德是指这八种自然事物的运动属性。
  “德”为什么会具有事物属性的含义呢?
  “‘德’,甲骨文为‘值’,从彳从直,从彳象人行走时目光正直的样子,这是古人对于行走仪态的基本要求。西周金文增从心,或省‘彳’。”省“彳”,则成为“惠”。但笔者认为,“值”、“惠”除了表示人的外在行为,还表示直接得到之意。“惠”,《说文解字》曰:“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可见“得”、“德”是相通的。《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但“得”、“德”还是有区别的。“德”,表示的是没有通过交易得到的行为,即直接得到之意,而“得”表示的却是通过交易才能得到的行为。
  “德”,《说文解字》曰:“升也。”“升”,《尔雅·释诂》曰:“登,升也。”《周易》帛书的升卦也为“登”卦。
  ……

前言/序言

  兰夏自年轻时起就喜欢阅读西方哲学经典,尤其喜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对马恩著作也喜爱有加。工作之余,书卷在手,与先哲们神会,倍感精神愉悦。从前,在与朋友们交谈中论及中国先秦哲学,总感到西方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仿佛只有差异,很少有共同点。细读中国先秦哲学书籍之后,又感到很多概念似曾相识,似乎有道理,但道理何在,又说不出所以然。许多朋友甚至认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仿佛都是只给结论,但没有给出这些结论的详细论证过程。面对中国先秦哲学,笔者也在追问,其源头在何处。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是筮书的《周易》,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辩证法语言和观点,但很少有哲学史家明确地提出,中国先秦哲学的开端就是《周易》。诸多的问题,使笔者萌发了研究中国先秦哲学的念头。十年潜心研究,终成小册一本。扪心自问,书中的观点,回答了笔者之前提出的问题。与一些朋友谈论笔者的观点时,无论这些朋友是否喜欢中国先秦哲学,都认为笔者的论述是有道理的,并建议公开出书。
  十年研究,管中窥豹,方知中国先秦哲学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哲学是什么?是玄学吗?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西方哲学如此,中国先秦哲学也是这样,需要我们的艰辛探索和考证。也许其道理是隐藏在古汉字的初期含义中,或者是湮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笔者认为,唯有通过训诂,通过读史,并结合近期发现的考古材料,方能揭示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先秦哲学的思想真谛。《周易》有六阴六阳,中国古音律中有十二律,叫六律六吕,也是六阴六阳,这是巧合吗?非也,这实际上是《周易》的推衍者试图用数律,用美妙动听和谐的音律来解释和预测周围的世界,试图用“同律度量衡”的哲学思想来构建-个和谐的社会。《史记》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①中国哲学的开端中就已经包含了追求“和谐”的思想萌芽。
  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②这是老子故弄玄虚呢,还是有着其他的含义?正因为这个谜,人们把难以理解的学问称为玄学。笔者的考证表明,老子是用诗性的语言,用“玄之又玄”来论证自己的洞见:开端和结束都是变易,因为它们都是“同谓之玄”,无论如何运动和变化,都遵从并按照音乐数律的规律运动和变化。老子正是用这样深刻的语言,用“这个勇敢的精神第一次说出了这样深刻的话:‘有不比无多’,它是同样的少;或者:‘有与无是同样的’。本质是变。真理只有被认作对立物的统一”①。也就是说老子已经认识到:“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变——这是人们在认识方面所得到的一个伟大的洞见。”②这就是“道”,它表明“道”这个范畴也是建立在音乐和谐的基础上的。
  自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在贾湖骨笛上轻轻地一点,就预示着中华文明在追寻着音乐的和谐,在聆听着天籁之音。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经历了多少变革,却绵延不绝,是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不值得深思吗?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③,一个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其有更为合理的核心思想体系吗?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中华先民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就是追求和谐。“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④
  十年研究,掩卷感叹,成小诗一首,愿与读者共勉。
  三大文明存古卷,悠悠华夏五千年。
  六律六吕谁计算,五行五材何人选。
  《周易》《洪范》智者篇,“玄之又玄”哲人言。
  古人著述留经传,我辈当解道中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滥觞与演进》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早期发展脉络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不以某一种具体的文字形态为研究对象,而是将目光投向那段孕育了璀璨思想的漫长岁月,追溯中国哲学精神的最初萌芽,解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呈现与演变。 第一章:文明的晨曦——中国哲学思想的土壤 在探寻哲学思想的源头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那个孕育了它们的广阔土壤。本章将描绘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图景,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融合、初步形成的社会结构,到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早期礼乐制度的初步建立。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诞生的摇篮,塑造了其初步的精神气质。 地理与环境的塑造: 华夏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物产资源、气候条件,无形中影响了先民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认知。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天人关系的初步思考,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根源。 氏族与部落的融合: 早期中国社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的联合与冲突。这种融合过程不仅是政治地理的变迁,更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为后来的思想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神话与宗教的启蒙: 早期先民通过神话来解释世界、沟通天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蕴含着朴素的宇宙观、生命观和伦理观。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祭祀,则构成了早期宗教的雏形,提供了形而上的思考空间。 礼乐制度的初现: 随着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开始萌芽。虽然此时的礼乐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但其背后蕴含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强调和谐的理念,为后来的儒家伦理思想积累了重要素材。 第二章:混沌与秩序——早期宇宙观的探索 在哲学尚未正式独立成型的阶段,人们试图用朴素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本源、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本章将聚焦于先秦时期人们对宇宙的早期猜想与认识,展现其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的初步跨越。 “道”的朦胧意识: 尽管“道”的概念在《道德经》中才得以清晰阐述,但我们可以在许多早期文本和思想残片中,窥见人们对某种超越性、规律性的力量或本源的模糊感知。这种感知,可能表现为对自然运行的观察,对事物生成变化的追问,以及对“无”与“有”的初步哲学思考。 阴阳五行的早期萌芽: 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日月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五色的分布,逐渐形成了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的朴素观念。这些观念虽然当时可能更多地服务于占卜、医疗等实际用途,但已然包含了对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是后来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命”思想的演变: 从早期对“天”的神秘崇拜,到后来君主对“天命”的政治倚赖,再到思想家们对“天命”的理性诠释,本章将梳理“天命”思想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探讨其如何从一种宗教性观念逐渐演化为一种带有伦理、政治意义的哲学概念。 宇宙生成论的猜想: 面对浩瀚的宇宙,先民们曾有过种种关于其如何起源的猜想。本章将梳理这些零散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宇宙生成论,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生命力、物质构成以及对“太初”的追问。 第三章:人与社会——伦理思想的初步构建 哲学不仅关乎宇宙,更关乎人生。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的建立、个体的道德修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 “仁”的雏形与“礼”的实践: 尽管“仁”的体系在孔子那里得以集大成,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关爱他人、同情互助的精神,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已有体现。同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礼”,其蕴含的规范、责任、义务等要素,也构成了早期伦理思想的重要基石。 “德”与“功”的早期观念: “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在早期社会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本章将探讨“德”与“功”在不同语境下的早期理解,分析其与个人品行、社会地位、政治统治之间的关联。 “义”的萌芽与“利”的辩证: 在早期社会,人们对于何为“应该做的”与“有益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对“义”的朴素追求,以及对“利”的辩证认识,为后来诸子百家关于道义与利益的论辩埋下了伏笔。 早期社会契约的猜想: 随着社会复杂度的增加,人们开始思考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形成合力、建立秩序。本章将尝试从某些早期文本和历史事件中,挖掘关于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关系的早期猜想,理解社会契约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智慧的火花——早期思想流派的雏形 尽管尚未形成后世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在先秦的早期,各种思想的火花已经开始闪耀,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章将重点梳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虽已模糊,但仍能窥见其精神内核的早期思想流派的痕迹。 巫术、占卜与哲学思考的界限: 在文字尚未普及,信息传播有限的时代,巫术和占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探讨巫术、占卜等早期信仰形式,如何与人们对自然、命运的哲学思考相互渗透,又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更具理性精神的思想所取代或整合。 早期“智者”与“史官”的思想片段: 在历史记录和零星的文献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早期“智者”或“史官”的思想片段,他们可能对时事政治、社会伦理、人情世故有着独到的见解。本章将尝试收集和梳理这些珍贵的思想火花,理解其在当时社会所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道”的多元解读的远古回响: 尽管“道”的概念尚未定型,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域,可能对宇宙的本源、运行规律有着不同的理解。本章将追溯那些可能存在的,对“道”的多元解读的远古回响,预示着后来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早期实用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子: 在对生存、生产的关注中,早期思想中可能已存在一些朴素的实用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影子。本章将尝试在早期文本中寻找这些不易察觉的哲学思想的痕迹,理解它们如何为后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不同的视角。 第五章:文献的拾遗与解读——追溯早期思想的线索 由于早期思想多以口头传说、朴素的符号、模糊的观念等形式存在,对这些早期思想的追溯和理解,需要审慎的文献解读和考古学的佐证。本章将探讨研究早期思想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早期文献的局限性与价值: 本章将分析早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简牍等,但并非重点解读内容)在记录早期思想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强调它们作为珍贵史料的价值,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早期社会生活、信仰体系和初步思想的旁证。 考古发现对思想史的启示: 考古发掘能够为我们提供物质层面的证据,例如古代的建筑、祭祀遗址、墓葬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信仰体系,为理解早期思想提供重要的补充。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对早期思想的研究,需要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本章将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综合性的方法,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早期思想。 解读的挑战与可能的误读: 鉴于早期思想的模糊性和文本的残缺性,任何解读都可能面临挑战,存在误读的可能。本章将审慎地探讨在解读早期思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引申。 结语:不曾间断的文明之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先民们对世界、对人生不懈的追问和探索。本章将对全书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早期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奠基性作用。它们如同文明的河流,即便在后来的奔腾中显现出不同的姿态,其最初的源头与流淌的河道,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其整体的走向。理解这些早期的思想,就是理解中国哲学精神的原点,是洞察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本书期望通过对这一时期思想的梳理与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中国哲学思想早期发展图景的宏大画卷,领略中华文明在哲学探索道路上最初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文明“底层代码”的门。它不再满足于分析结论性的哲学流派,而是回溯到构建这些流派的最小意义单元——汉字本身。这种对“物质基础”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对那个时代思想体系的整体感知。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岸边观望哲学的河流,而是沿着源头的溪流向上溯源,看到了水流最初的形态和矿物质的成分。特别是书中对于“名”与“实”关系的早期表达的梳理,让我对后世“正名论”的产生有了更深层的体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系统地教会了读者,如何提出更具洞察力的问题,如何以一种跨越数千年的物质媒介来审视人类抽象思维的起源。读完之后,我感觉我对汉字的敬畏感陡增,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活着的历史遗迹,蕴含着民族思维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哲学史那样直接啃读那些晦涩的先秦经典文本,而是选择了从汉字演变这个独特的切口入手,去追溯思想的源头。我发现作者在解读一些基础的象形字、指事字时,那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令人惊叹。比如,当他分析“德”或“道”这些核心概念的早期字形结构时,那种具象化的描绘,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先民们构建世界观的最初尝试。这种“从物到理”的路径,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议题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工具使用、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生存智慧。特别是作者对早期甲骨文、金文中与祭祀、战争、契约相关的字词的考证,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权力结构和道德观念萌芽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化基因,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坚韧的底部支撑。它让我意识到,哲学思想的诞生,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文字符号的物质形态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品格高,但语气却非常谦逊和探索性,这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是那种下定论式的权威宣告,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不断使用“或可认为”、“这似乎暗示”、“我们有理由推测”这类措辞,表明他始终对历史的复杂性保持着敬畏之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关于“天命”和“君权神授”观念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迷信,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从早期神权符号到后来的政治哲学话语的微妙转换,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非线性发展。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知识普及化,做到了雅俗共赏,既满足了硬核学者的求证欲,也成功地将古文字与哲学史的交叉魅力展示给了普通读者。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和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知识时的那种从容不迫,丝毫没有生硬的堆砌感。它涉及了古文字学、考古学、早期社会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但最终所有的线索都汇聚到了对哲学思想的阐释上。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引入旁证,比如引用《周礼》中的某一细节来佐证某个字形演变背后的礼仪规范,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措辞差异,来勾勒出观念变迁的轨迹。这种旁征博引但又条理清晰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著作读起来像一部精妙的侦探小说,引人入胜地揭示着历史深处的秘密。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轻松愉快的求知路径;而对于专业人士,其中引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和新颖的联系,也足够引发深刻的再思考。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文本中心主义”阅读习惯的依赖。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直接解读《论语》或《道德经》的白文,试图从中提炼意义。然而,这本书反过来操作,它让我们明白,在经典成型之前,支撑这些概念的“符号实体”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哲学信息。举个例子,当作者分析“义”这个字形与“羊”和“我”的关系时,那种关于“共享牺牲”或“共同利益”的早期社会伦理想象,比后世对“义”的任何形而上学阐释都要来得更为原始和震撼。这种对“前经典”时期符号的深挖,让我们看到,许多后世被抽象化和概念化的道德标准,其最初的形态是多么直观、多么依赖于具体的图景和仪式。这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理解的许多哲学范畴,是否已经丢失了它们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的“肉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